《大器晚成》:神童文化背後的興趣班,隱藏著家長的焦慮與盲從

2020-12-14 騰訊網

仲謀年十九虎踞江東,康熙僅六歲應天受命,貝多芬四歲作曲,葫蘆娃出生即降妖。

"神童文化"提醒您:"出名,請趁早!"

全球蔓延的神童文化

疫情前,一期英國遊學團臨時增加了文化交流環節。匆忙中收集完學生們提交的節目清單後,震驚同時浮現在我與負責道具準備的老師臉上。

翌日,匯演如期而至,舞臺上的兩國學生並未因匯演安排的臨時性而慌亂。英國學生帶來的鋼琴獨奏、吉他獨奏、多人詩朗誦、啦啦操表演我方學生管風琴、武術、民族舞、合唱表演交替進行。出演過程之流暢,有如事先排練過一般精彩卓絕。

尤克裡裡的跳躍交織著鋼琴的輕鳴,匯演在由我方四名學生共同出演的一曲雙語版《Lemon Tree》合唱中落下帷幕,引得全場掌聲經久不息。外國師生像看"神童"般崇拜地望著我們的孩子。校長更是激動地拉著我的手感嘆道,"中國學生總能為我們帶來驚喜!"

畢竟,這只是一群十三、四歲的孩子啊!憶起初中才脫離了在路邊玩泥巴的自己,琴棋書畫更是樣樣不通,如今再看眼前"小神童們"的多才多藝,不禁咋舌。

其實,"神童"二字並非我們專屬,前些時日一經曬出瞬間吸睛無數的課程表,正源於剛剛踏入小學校門的英國小王子——喬治。

法意外語、宗教哲學、戲劇藝術、計算機、繪畫、陶藝、擊劍、芭蕾……緊湊的時間規劃搭配全面的課程設計,讓人絞盡腦汁也想不到這十餘門課程是為年僅6歲孩童而量身打造的。

出身望族的小喬治在其位,承其重,倒也合乎情理。然而這般傳神的課程規劃其實並不只針對小王子喬治一人。每年學費高達17,604英鎊(約16萬人民幣)的St Thomas' Battersea是倫敦最好的私立學校之一,這裡不但是神童孵化器,更是顯達尊貴們的社交圈。

無獨有偶,"神童文化"在美國的發源,由《福布斯》雜誌發行人裡奇卡爾加德在《大器晚成》一書中給出了答案。由於個人計算機的崛起將比爾蓋茨、賈伯斯等一眾青年才俊推向了金字塔尖,於是整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美國颳起了一陣痴迷於年少有成的狂熱之風。

對此,菲茨傑拉德曾說過,美國人的人生只有一幕。言外之意,功成名就要趁早,不然再想翻身就難了。

地球常用語言有140多種,卻在"神童文化"這一點達成了全球基本共識。

神童文化背後的焦慮

為什麼"神童文化"現象會全球蔓延?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人們對"年少有成"的狂熱追捧?

書中,作者明確指出,過度追捧"神童文化"而產生的亂象背後是商業、智商測試及媒體這三股力量的陰陽雜糅。

首先,在商業目的推動下,培訓機構先利用同理心,將"人生決勝期"、"出名要趁早"等雞湯向具備了一定財富積累的家長一頓猛灌,一旦有一位家長感念自身童年不易,不能苦了自家孩子,遂將手伸向腰包時,培訓機構就會迅速利用家長的攀比心理對各類興趣培訓課程進行包裝升級以大搞軍備競賽,以此賺得盆滿缽滿。

面對躊躇不決的家長,第二殺技——智商測試就此登場。如何對孩子進行評估一貫是教育界共同的難題,而一套標準化的測評體系猶如一棵救命稻草。人們往往最會在專家面前低頭,正是官方權威科學論證下的智商測試,無形中成就了"神童文化"的最大底氣,於是大部分家長便認同了智商天生論。既然神童判定有據可循,那咱就天賦不夠,興趣班湊。

面對剩餘還在內心掙扎的家長,作者直接引用谷歌的搜索結果,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神童"二字在可知媒體中,出現的頻次增加了至少十倍,媒體的渲染讓耳濡目染的家長不得不信服。就如《烏合之眾》所言,掌握了影響群眾想像力的藝術,便掌握了統治他們的藝術。

在過度商業化、過度測評運用以及過度媒體渲染三者的共同加持下,本僅是用於宣傳神童文化的商業口號"成名要趁早",竟被放大成了家長們的集體共識

在我看來,"神童文化"在中國的風行還存在著第四層原因:家長自身的焦慮感。

無論是學校教育一碗水端平導致的差異化攀比心理;還是減負後家長對於孩子業餘時間管理的無知;抑或社會競爭促使家長對孩子"起跑線"的恐懼;再或者生活、職場導致的自然壓力等,都催生了家長自身的焦慮感。也就是這層焦慮被"神童文化"鑽了空子,讓諸多家長將"知識改變命運,興趣成就圈層"奉為至理。

既然智商是天生的,想要改變命運就只能靠後天奮勉,於是千姿百態的興趣班應運而生。抖擻精神,本著再窮不能窮孩子、助力孩子未來賽道更加寬廣的原則,在每位"神童"的背後,都站著幾位飽含濃濃焦慮與淡淡無助,卻依然堅挺的"拼命三郎"。

興趣堆裡爬出的拼命三郎

其實每個焦慮的家長都心知肚明,要想直接找到讓孩子一看課表就兩眼放光,大喊"這就是我的興趣啊!",繼而聞雞起舞一舉成才的興趣班,其難度不亞於孩子剛出生就會喊媽媽。便只能抱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如果人優,我就都有的心態,化身"拼命三郎"與孩子們的"興趣"死磕到底。

神童教育的背後,怎一個"躁"字了得!那麼,在中國打造一位"神童",僅是興趣成本又有多少呢?

· 就10後新生代而言,不會彈《River Flows In You(你的心河)》是不好意思出門的,因為鋼琴、英語、圍棋、書法、繪畫、遊泳早就成了興趣班的基礎陣容各式球類、舞蹈、樂器、棋類等待選項更是目不暇接

· 再如《三十而已》中顧佳賣奢侈品,為孩子換報的馬術課,夥同高爾夫、管風琴、西洋棋、小語種語言等一眾極為氪金的冷門興趣也逐漸步入大眾視野;

· 而近幾年悄然興起的AI編程、全腦開發、兒童戲劇等黑馬興趣班更是蜂擁而至,一邊在家長耳邊廝磨著再不報孩子就落伍了,一邊瘋狂蠶食著全家人的錢包。

在神童文化的薰陶下,真金白眼的興趣班堆砌出來的人造神童,不但緩解了家長的焦慮,也達成了一定的攀比成就感。畢竟什麼都不學的孩子長大後一定不會快樂,因為他/她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想辦法才能和別人聊到一塊;什麼都學的孩子長大後快樂與否不得而知,但肯定會有更多出路。

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培養全知全能的"神童",拼了!

於是,多少家長取消了各大視頻軟體的連續包月?多少家長將本該氪在遊戲中的648氪給了吞金獸?又有多少家長從每季專櫃添新衣退化為每紀拼爹爹求砍刀?而最廣大的家長們則是選擇了節衣縮食,降低日常夥食標準與個人生活品質,只為多省一分錢為家中小神獸多添一項興趣。

然而,從神獸到神童,掏錢只是敲門磚,因為大多數興趣的培養僅靠每周的課時是遠遠不夠的,家長們的日常陪練則顯得尤為重要。而陪練的前提是對技能的優先了解,看似買一送一三百大洋每小時的興趣培訓課,實則讓家長們心力交瘁。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能力本就呈下降曲線,疲於奔命的終於同小神獸熬完課程,還要著手抵禦陪學過程中小神獸們時不時給予的靈魂攻擊。

氣到胸悶的家長一邊吸著氧,一邊給自己打氣,"泛泛而學就很好,不用專精,反正不管你家孩子玩什麼,我家孩子都能戳兩下,長大後不管什麼圈子都能融進去。"

選擇越多,越難選擇。如此焦慮,卻又如此痴迷;如此拼命,卻依然力不從心,靠興趣班堆出來的人造神童,真的那麼"神"嗎?被推上神壇的興趣學習就真的多多益善嗎?

對此,作者裡奇卡爾加德給予了反對意見。美國疾控中心調查結果顯示,在大量的學業壓力下,16%的美國高中生考慮過放棄生命,更有13%的學生曾真的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另外,《華盛頓郵報》曾統計,70%的美國兒童13歲後就基本脫離了體育活動,只因年幼時過度的專業訓練。

年少成名本值得驕傲,但家長對神童文化的過度痴迷以及對孩子興趣班的過度投資,反而讓孩子提前喪失了原有的興趣,任何超前教育、強化教育只是在過度透支一個人的生長潛力,雖短期有益,但長期未必無害。此時,對神童文化的酌情剎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達者未必不達

其實,大可不必過分迷信神童文化下的年少需有成理論。書中提到,"腦科學發現,大腦能力的發展,更像是一場賽跑,每個年齡階段的天賦此消彼長。"比如負責大腦決策、規劃和衝動管理的前額葉皮層,成熟期是在一個人的25歲左右;大腦中負責聯想、知識串聯的髓鞘,也是在20歲後才開始全力生長;為什麼三四十歲的人會感覺反應變慢的同時卻更精明了?是因為大腦突觸在進行自我修剪,將前三十年糾纏在一起的神經網絡疏通順暢了。

如遊戲中的天賦技能,現實生活中的人類同樣擁有天賦樹,不同人生階段伴隨著不同的技能特質:

·20時,認知處理的速度佔上風;

·20-25,是學習和記憶能力的黃金時期;

·25-35短時記憶能力是最大優勢;

·45-55,最擅長社交溝通和對社會的理解

·耳順之年後,對語言藝術的掌控達到了巔峰狀態。

所以在作者裡奇卡爾加德眼中,人生如賽跑,歲月中積累出的資源與能量,才是成功的軌跡,迎著自己的節奏在人生各階段做好各階段天賦領域內的事情就足夠了。

那麼,在認知並不完全成熟的人生前7300天中,究竟該培養孩子的什麼能力呢?

在我看來,與其通過花式報班包裝"神童",倒不如在這個階段幫孩子打好人生地基。"起跑線"焦慮固然重要,但孩子的性格三觀、品行毅力、思維邏輯、主動學習等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能力,才是人生賽道最重要的起點,更是生而為人的核心競爭力,可以讓孩子在未來的歲月裡受用終身

至於興趣班那些事兒,在質不在量,畢竟興趣是學不完的。我們要做的是基於孩子本身的興趣與能力,綜合考慮家長的時間與腰包,通過長期堅持一到兩項興趣班,培育孩子愛好成長的同時,保留孩子樂觀開朗敢於接受新鮮事物的求知慾,以及塑造孩子敢於長期堅持的能力跬步千裡才能更好地迎接社會利刃。

為什麼郎朗會因鋼琴結緣吉娜?還不是靠自三歲就開始的每日2小時以上的鋼琴苦修

因此,習慣的培養與人生的積累,遠比興趣班強行催化出的人造神童有價值的多。人生的天賦樹更可以被劃分為無數個更小的階段,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清風自來。

當然,未能趁早出名的青、中、老年人更無需慌張,一如書中展示的天賦樹,在不同階段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天賦優勢,同樣可以獲得成功。對此,作者給出的建議如下:

· 第一,學會戰略性撤退和戰略性紮根。多做嘗試,了解自身的能力閾值,不適合自身時及時止損果斷撤離,適合自身時果斷建立起個人雪球優勢;

· 第二,保持自我懷疑。個人傾向於將其稱之為短板分析,通過不斷的三省吾身,儘可能全面的建立個人的SWOT分析模型,即自身的優劣勢能;

· 第三,建立空檔期。不帶任何目的的嘗試,多利用刷朋友圈、小視頻的時間去多接觸一些想過卻沒有做過的新鮮事物。

如果年輕是一種優勢,那麼年齡就是關於優勢的優勢,它能幫你更好地駕馭曾經積累下來的優勢。

黃漢叔六十跟劉備,姜尚八十封相,佘太君百歲掛帥,白娘子千歲戀愛。《大器晚成》提醒您,只要不浪費每個階段的自我天賦,大器,總能成矣。

結語

"神童"的原意為天賦異稟的兒童。曹衝稱象的巧思,未必是培養而生,司馬光砸缸的急智,也未必是源於訓練。

帶有家長功利目的強行安置的人造天賦,不但偏離了神童的本來面貌,更違背了孩子自身的成長規律,盲目地加速更是過早的耗盡了孩子的新鮮感與求知慾,反倒提前扼殺了孩子的求學天性,產生的恐怕只能是些"傷仲永"、江希張。

所以,妄圖通過流水線式的海量報班打造"冒牌"神童,從而突圍圈層焦慮的行徑是可笑的,更是可怕的。圈層的跨越並非朝夕之功,而是代代的接力傳承,每一代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量力而行。試問六百斤的嬌軀,卻空有一個芭蕾夢,腳指頭兒恐怕多少會有些難過。

《大器晚成》並非想徹首徹尾地否定"神童文化",只想告誡世人"年少成名"不是唯一出路,孩子的前半生我們助其習慣養成,孩子的後半生有跡可循。所以,對於孩子的培養,尤其是興趣培養的賽道上,從來沒有可以完全複製的一招制敵,後天成才,同樣值得期待。

畢竟,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興趣教育,也只會從"眾"變成"人"。

END.

我是筆炮君,看完文章,好的內容,記得點讚和收藏哦~

相關焦點

  • 孩子要不要報興趣班?聰明家長選擇這樣做,避免走進報班誤區
    家長的目的不外乎是為了讓孩子更加優秀,在社會的高壓之下希望孩子更有競爭力,所以才不惜花費大量時間金錢去給孩子報班,希望能讓孩子從小就有一技之長,生怕孩子被別人的孩子比下去。家長的這種比較心理正是養育焦慮在作怪,而興趣班的存在正好可以緩解這種焦慮。所以在家長看來,報興趣班勢在必行!
  • 如何幫孩子挑選興趣班?諸多「愛好」背後隱藏著家長的功利心
    興趣:是指短時間一點的,在一段時間內,或一次性地對某項事物保持熱衷的態度,並產生愉悅的心情,我們稱之為興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興趣甚至可以說是好奇心。而孩子的好奇心自然是無窮的。所以,單憑孩子的「興趣」去判斷和培養,家長最後可能會被誤導,孩子也可能被傷害。
  • 6歲寫自傳,日寫詩兩千首……「神童」出沒的背後是什麼?
    原標題:12歲準備碩博連讀,日寫詩兩千首……警惕「神童」出沒背後的生意經販賣成功學,打著「神童教育」旗號的商業機構,放大成才焦慮,用販賣成功學的生意經,精準收割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值得注意的是,何宜德的父親不僅將「鷹式教育」試驗在自己的兒子身上,還在2016年創辦了所謂「鷹爸公學」,打造一系列「鷹爸公學神童班」「鷹爸公學天才班」「軍事體育特訓班」「情商特訓班」「小領袖特訓班」等等。不過,該教育機構因被指殘酷對待學生,沒有辦學資質,已停課、整頓、關門。
  • Alex家長6年時間總結:報興趣班的8點建議
    隨著經濟條件的提高,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更有出息,能在社會上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教育投資成為家庭最大的開支,各大興趣班補習班都給孩子安排的滿滿,家長也是每天都奔波在補習班和補習班的路上。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 幼兒園發來了興趣班表,如何給孩子報?家長要先搞懂這5類興趣班
    開學沒多久,孩子的幼兒園就發了一個關於興趣班的課程表,也叫「延時班」,種類項目很多。面對這些琳琅滿目的興趣課班課程,家長們又陷入了難以選擇的矛盾和糾結:不報怕孩子錯失學習機會,在起步的時候就落後,看著別人家的孩子都有一技之長,自己的孩子啥也不會,難免尷尬焦慮;報班呢,又不知道孩子學什麼好?
  • 連興趣班都搞出「鄙視鏈」來了,這屆老父母的焦慮指數爆表了!
    只是,顧佳式焦慮恐怕只是中國三千萬中產家庭的冰山一角。為了孩子有個「更高雅」的興趣,年輕的老父母們早就走火入魔了。興趣班鄙視鏈復活了,在最近的工人日報上。在體育、棋類興趣班中,也存在一條越來越明顯的「鄙視鏈」。「足球、籃球、遊泳、跆拳道都司空見慣了,現在受家長追捧的是棒球、橄欖球、擊劍、冰球、高爾夫、馬術」。
  • 曾受矚目的「少年班」和「神童班」為啥取消?看神童的經歷就懂了
    從古至今中華大地出現的神童不知凡幾,但並非所有神童都有一帆風順長成參天大樹,很多神童反而被年少時的盛名所累,最終下場令人唏噓。古有方仲永,今有中國第一神童寧鉑,他們都是各自時代的代表人物,在屬於自己的時代閃閃發光。可是他們的結局並不盡如人意,方仲永"泯然眾人矣",而寧鉑則於2003年出家修心養性。
  • 興趣班「鄙視鏈」受追捧 上馬術課比踢足球更「高貴」?
    興趣班裡的「鄙視鏈」:越「冷門」越「燒錢」越「高貴」兒童興趣班,原本是孩子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培養興趣的課外培訓。記者採訪時發現,一些家長為孩子挑選興趣班時不以孩子興趣為參考,而是認為越貴、越冷門的興趣班,越「高大上」。
  • 大多家長不知道,非逼著孩子上興趣班,最後孩子是逆反錢也是白花
    為什麼要給孩子報興趣班的,結合自己曾經上的當花過的冤枉錢?學習的經驗來給你回答。因為孩子還小,他是沒有足夠的認知的,所以說,報什麼什麼樣的興趣班,其實主動權大多是掌握在家長的手裡邊兒。而報什麼樣的興趣班,完全就取決於家長期望自己。孩子成為什麼樣?
  • 「贏在起跑線」的易烊千璽:被內卷吞噬的童年和被放大的教育焦慮
    深觀千璽媽媽的教育之路,可以發現,其教育經就是一部典型的「雞娃史」:易烊千璽從2歲起,就被媽媽廣撒網式的送興趣班,小小年紀已經被媽媽帶著在十餘個興趣班中斡旋。根據《2020年中國素質教育行業白皮書》的數據顯示,2018年為孩子報興趣班的中國家長中,平均每個孩子會選報2.2個興趣班,50%以上的家庭在孩子興趣班上的年花費在5,000~15,000元。
  • 高額融資的教育行業背後:低價獲客、企業虧損、家長焦慮
    家長 Vidan說。「DoNews」在對家長的探訪以及培訓機構的探訪中,了解到了家長們對孩子報班的不同選擇,教育需求以及線上線下培訓機構的市場空間,試圖揭開教育行業的冰山一角。家長們的談資與焦慮不斷加碼的補課培訓背後有家長對孩子的升學焦慮、家長之間聊起孩子報輔導班時的談資。
  • 別讓千元「跳繩班」收割教育焦慮
    這兩年,「跳繩班」一躍成為不少家長趨之若鶩的新晉熱門培訓班。過去,孩子玩著就能學會的跳繩,如今還得報班才能學會嗎?記者走訪發現,跳繩班收費普遍在每節課200元左右,一期培訓班需要三四千元。(10月26日《北京日報》)在國人記憶裡,跳繩應該算是沒多大技術含量和無師自通的體育項目。
  • 這是家長焦慮作祟
    原標題:「一提作業雞飛狗跳」 走出家庭教育的焦慮怪圈「不提作業母慈子孝,一提作業雞飛狗跳。」「一些家長對孩子整天擔驚受怕,只要孩子不學習、不聽話,就壓不住火。」「有的家長則開口閉口『別人家的孩子』,不斷給孩子加壓,似乎不給孩子報班,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 教育專家議消除家長教育焦慮 讓孩子免於童年恐慌
    原標題:教育專家議消除家長教育焦慮 讓孩子免於童年恐慌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馬海燕)「不提作業母慈子孝,一提作業雞飛狗跳」「不給孩子報班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國式家長的焦慮已經無處不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11日至13日在北京舉行。在13日舉行的家庭教育分論壇上,消除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成為與會者共識。
  • 糾結要不要給孩子報興趣班的家長,看看過來的家長咋說的……
    很多做家長的都會糾結要不要給孩子報興趣班,一個方面是想讓孩子學會一個特長,想通過興趣班可以幫助孩子開發藝術或者體育又或者思維方面的潛能、陶冶情操,對他成大後總是有好處的;還有一部分家長是因為周邊同學或者鄰居的孩子都報了興趣班,自家的不報個班,怕他輸在起跑線一,所以也跟風一樣也報班的
  • 家長們很怕孩子從小輸在起跑線上,報了一堆興趣班,其實真沒必要
    小學玩著學,則是家長在玩的過程中教會孩子如何和人相處、如何勞動、如何慢慢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更多的是在教如何做人方面的學習。家長們很怕孩子從小輸在起跑線上,報了一堆興趣班,其實真沒必要。他們都搞錯了,先成人後成才才是正確的順序。
  • 深圳幼兒園停辦興趣班 家長園方都犯愁
    開學沒多久,就有不少公辦幼兒園的家長反映,近日接到園方的通知,幼兒園將暫停一切課後興趣班,並不再開設興趣班了,家長需要在4點放學前把孩子接回家,如果孩子想上興趣班,可以到外面的培訓機構報名。  此消息一出,很多家長表示不理解:與其讓孩子到外面參加興趣班,還不如好好利用幼兒園的資源。
  • 孩子對於興趣班總是三分鐘熱度是孩子真的沒興趣還是家長沒堅持?
    不帶他去吧,怕耽誤了孩子的興趣培養;帶他去吧,又擔心他過了幾天再變了興趣。想問問橙子,關於興趣班,家長該如何幫孩子選?遇到三分鐘熱度的娃,又該如何應對呢?幾乎每個孩子都上過興趣班,有的是家長希望孩子學的,有的是孩子自己喜歡想要學的。
  • 體育培訓班火爆的背後是家長無處安放的焦慮!陪伴比培訓更重要!
    而針對「中考體育」也有專門的課程,會針對中考體育的各類項目,對報班的學生進行訓練,一節課平均也要200多元。作為家長,你會送孩子上」體育培訓班「嗎?歡迎在下方投票區表達你的觀點。 那麼,體育培訓班,管用不?家長究竟該不該送孩子去體育培訓班嗎?
  • 「雞娃」教育的背後,是無數個焦慮的家長
    很多還在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就被家長早早地塞進了各種補習班,仿佛不在補習班就是在去補習班的路上是一種「潮流」。 從這種「潮流」反映出來的其實是家長的焦慮——怕孩子在「菜市口學校」學壞了就送他去「貴族學校」,怕他學的少就報了很多課外補習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