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謀年十九虎踞江東,康熙僅六歲應天受命,貝多芬四歲作曲,葫蘆娃出生即降妖。
"神童文化"提醒您:"出名,請趁早!"
全球蔓延的神童文化
疫情前,一期英國遊學團臨時增加了文化交流環節。匆忙中收集完學生們提交的節目清單後,震驚同時浮現在我與負責道具準備的老師臉上。
翌日,匯演如期而至,舞臺上的兩國學生並未因匯演安排的臨時性而慌亂。英國學生帶來的鋼琴獨奏、吉他獨奏、多人詩朗誦、啦啦操表演與我方學生的管風琴、武術、民族舞、合唱表演交替進行。出演過程之流暢,有如事先排練過一般精彩卓絕。
尤克裡裡的跳躍交織著鋼琴的輕鳴,匯演在由我方四名學生共同出演的一曲雙語版《Lemon Tree》合唱中落下帷幕,引得全場掌聲經久不息。外國師生像看"神童"般崇拜地望著我們的孩子。校長更是激動地拉著我的手感嘆道,"中國學生總能為我們帶來驚喜!"
畢竟,這只是一群十三、四歲的孩子啊!憶起初中才脫離了在路邊玩泥巴的自己,琴棋書畫更是樣樣不通,如今再看眼前"小神童們"的多才多藝,不禁咋舌。
其實,"神童"二字並非我們專屬,前些時日一經曬出瞬間吸睛無數的課程表,正源於剛剛踏入小學校門的英國小王子——喬治。
法意外語、宗教哲學、戲劇藝術、計算機、繪畫、陶藝、擊劍、芭蕾……緊湊的時間規劃搭配全面的課程設計,讓人絞盡腦汁也想不到這十餘門課程是為年僅6歲孩童而量身打造的。
出身望族的小喬治在其位,承其重,倒也合乎情理。然而這般傳神的課程規劃其實並不只針對小王子喬治一人。每年學費高達17,604英鎊(約16萬人民幣)的St Thomas' Battersea是倫敦最好的私立學校之一,這裡不但是神童孵化器,更是顯達尊貴們的社交圈。
無獨有偶,"神童文化"在美國的發源,由《福布斯》雜誌發行人裡奇卡爾加德在《大器晚成》一書中給出了答案。由於個人計算機的崛起將比爾蓋茨、賈伯斯等一眾青年才俊推向了金字塔尖,於是整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美國颳起了一陣痴迷於年少有成的狂熱之風。
對此,菲茨傑拉德曾說過,美國人的人生只有一幕。言外之意,功成名就要趁早,不然再想翻身就難了。
地球常用語言有140多種,卻在"神童文化"這一點達成了全球基本共識。
神童文化背後的焦慮
為什麼"神童文化"現象會全球蔓延?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人們對"年少有成"的狂熱追捧?
書中,作者明確指出,過度追捧"神童文化"而產生的亂象背後是商業、智商測試及媒體這三股力量的陰陽雜糅。
首先,在商業目的推動下,培訓機構先利用同理心,將"人生決勝期"、"出名要趁早"等雞湯向具備了一定財富積累的家長一頓猛灌,一旦有一位家長感念自身童年不易,不能苦了自家孩子,遂將手伸向腰包時,培訓機構就會迅速利用家長的攀比心理對各類興趣培訓課程進行包裝升級以大搞軍備競賽,以此賺得盆滿缽滿。
面對躊躇不決的家長,第二殺技——智商測試就此登場。如何對孩子進行評估一貫是教育界共同的難題,而一套標準化的測評體系猶如一棵救命稻草。人們往往最會在專家面前低頭,正是官方權威科學論證下的智商測試,無形中成就了"神童文化"的最大底氣,於是大部分家長便認同了智商天生論。既然神童判定有據可循,那咱就天賦不夠,興趣班湊。
面對剩餘還在內心掙扎的家長,作者直接引用谷歌的搜索結果,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神童"二字在可知媒體中,出現的頻次增加了至少十倍,媒體的渲染讓耳濡目染的家長不得不信服。就如《烏合之眾》所言,掌握了影響群眾想像力的藝術,便掌握了統治他們的藝術。
在過度商業化、過度測評運用以及過度媒體渲染三者的共同加持下,本僅是用於宣傳神童文化的商業口號"成名要趁早",竟被放大成了家長們的集體共識。
在我看來,"神童文化"在中國的風行還存在著第四層原因:家長自身的焦慮感。
無論是學校教育一碗水端平導致的差異化攀比心理;還是減負後家長對於孩子業餘時間管理的無知;抑或社會競爭促使家長對孩子"起跑線"的恐懼;再或者生活、職場導致的自然壓力等,都催生了家長自身的焦慮感。也就是這層焦慮被"神童文化"鑽了空子,讓諸多家長將"知識改變命運,興趣成就圈層"奉為至理。
既然智商是天生的,想要改變命運就只能靠後天奮勉,於是千姿百態的興趣班應運而生。抖擻精神,本著再窮不能窮孩子、助力孩子未來賽道更加寬廣的原則,在每位"神童"的背後,都站著幾位飽含濃濃焦慮與淡淡無助,卻依然堅挺的"拼命三郎"。
興趣堆裡爬出的拼命三郎
其實每個焦慮的家長都心知肚明,要想直接找到讓孩子一看課表就兩眼放光,大喊"這就是我的興趣啊!",繼而聞雞起舞一舉成才的興趣班,其難度不亞於孩子剛出生就會喊媽媽。便只能抱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如果人優,我就都有的心態,化身"拼命三郎"與孩子們的"興趣"死磕到底。
神童教育的背後,怎一個"躁"字了得!那麼,在中國打造一位"神童",僅是興趣成本又有多少呢?
· 就10後新生代而言,不會彈《River Flows In You(你的心河)》是不好意思出門的,因為鋼琴、英語、圍棋、書法、繪畫、遊泳早就成了興趣班的基礎陣容,各式球類、舞蹈、樂器、棋類等待選項更是目不暇接;
· 再如《三十而已》中顧佳賣奢侈品,為孩子換報的馬術課,夥同高爾夫、管風琴、西洋棋、小語種語言等一眾極為氪金的冷門興趣也逐漸步入大眾視野;
· 而近幾年悄然興起的AI編程、全腦開發、兒童戲劇等黑馬興趣班更是蜂擁而至,一邊在家長耳邊廝磨著再不報孩子就落伍了,一邊瘋狂蠶食著全家人的錢包。
在神童文化的薰陶下,真金白眼的興趣班堆砌出來的人造神童,不但緩解了家長的焦慮,也達成了一定的攀比成就感。畢竟什麼都不學的孩子長大後一定不會快樂,因為他/她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想辦法才能和別人聊到一塊;什麼都學的孩子長大後快樂與否不得而知,但肯定會有更多出路。
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培養全知全能的"神童",拼了!
於是,多少家長取消了各大視頻軟體的連續包月?多少家長將本該氪在遊戲中的648氪給了吞金獸?又有多少家長從每季專櫃添新衣退化為每紀拼爹爹求砍刀?而最廣大的家長們則是選擇了節衣縮食,降低日常夥食標準與個人生活品質,只為多省一分錢為家中小神獸多添一項興趣。
然而,從神獸到神童,掏錢只是敲門磚,因為大多數興趣的培養僅靠每周的課時是遠遠不夠的,家長們的日常陪練則顯得尤為重要。而陪練的前提是對技能的優先了解,看似買一送一三百大洋每小時的興趣培訓課,實則讓家長們心力交瘁。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能力本就呈下降曲線,疲於奔命的終於同小神獸熬完課程,還要著手抵禦陪學過程中小神獸們時不時給予的靈魂攻擊。
氣到胸悶的家長一邊吸著氧,一邊給自己打氣,"泛泛而學就很好,不用專精,反正不管你家孩子玩什麼,我家孩子都能戳兩下,長大後不管什麼圈子都能融進去。"
選擇越多,越難選擇。如此焦慮,卻又如此痴迷;如此拼命,卻依然力不從心,靠興趣班堆出來的人造神童,真的那麼"神"嗎?被推上神壇的興趣學習就真的多多益善嗎?
對此,作者裡奇卡爾加德給予了反對意見。美國疾控中心調查結果顯示,在大量的學業壓力下,16%的美國高中生考慮過放棄生命,更有13%的學生曾真的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另外,《華盛頓郵報》曾統計,70%的美國兒童13歲後就基本脫離了體育活動,只因年幼時過度的專業訓練。
年少成名本值得驕傲,但家長對神童文化的過度痴迷以及對孩子興趣班的過度投資,反而讓孩子提前喪失了原有的興趣,任何超前教育、強化教育只是在過度透支一個人的生長潛力,雖短期有益,但長期未必無害。此時,對神童文化的酌情剎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達者未必不達
其實,大可不必過分迷信神童文化下的年少需有成理論。書中提到,"腦科學發現,大腦能力的發展,更像是一場賽跑,每個年齡階段的天賦此消彼長。"比如負責大腦決策、規劃和衝動管理的前額葉皮層,成熟期是在一個人的25歲左右;大腦中負責聯想、知識串聯的髓鞘,也是在20歲後才開始全力生長;為什麼三四十歲的人會感覺反應變慢的同時卻更精明了?是因為大腦突觸在進行自我修剪,將前三十年糾纏在一起的神經網絡疏通順暢了。
就如遊戲中的天賦技能,現實生活中的人類同樣擁有天賦樹,不同人生階段伴隨著不同的技能特質:
·20歲時,認知處理的速度佔上風;
·20-25歲,是學習和記憶能力的黃金時期;
·25-35歲,短時記憶能力是最大優勢;
·45-55歲,最擅長社交溝通和對社會的理解;
·耳順之年後,對語言藝術的掌控達到了巔峰狀態。
所以在作者裡奇卡爾加德眼中,人生如賽跑,歲月中積累出的資源與能量,才是成功的軌跡,迎著自己的節奏在人生各階段做好各階段天賦領域內的事情就足夠了。
那麼,在認知並不完全成熟的人生前7300天中,究竟該培養孩子的什麼能力呢?
在我看來,與其通過花式報班包裝"神童",倒不如在這個階段幫孩子打好人生地基。"起跑線"焦慮固然重要,但孩子的性格三觀、品行毅力、思維邏輯、主動學習等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能力,才是人生賽道最重要的起點,更是生而為人的核心競爭力,可以讓孩子在未來的歲月裡受用終身。
至於興趣班那些事兒,在質不在量,畢竟興趣是學不完的。我們要做的是基於孩子本身的興趣與能力,綜合考慮家長的時間與腰包,通過長期堅持一到兩項興趣班,培育孩子愛好成長的同時,保留孩子樂觀開朗敢於接受新鮮事物的求知慾,以及塑造孩子敢於長期堅持的能力,跬步千裡才能更好地迎接社會利刃。
為什麼郎朗會因鋼琴結緣吉娜?還不是靠自三歲就開始的每日2小時以上的鋼琴苦修。
因此,習慣的培養與人生的積累,遠比興趣班強行催化出的人造神童有價值的多。人生的天賦樹更可以被劃分為無數個更小的階段,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清風自來。
當然,未能趁早出名的青、中、老年人更無需慌張,一如書中展示的天賦樹,在不同階段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天賦優勢,同樣可以獲得成功。對此,作者給出的建議如下:
· 第一,學會戰略性撤退和戰略性紮根。多做嘗試,了解自身的能力閾值,不適合自身時及時止損果斷撤離,適合自身時果斷建立起個人雪球優勢;
· 第二,保持自我懷疑。個人傾向於將其稱之為短板分析,通過不斷的三省吾身,儘可能全面的建立個人的SWOT分析模型,即自身的優劣勢能;
· 第三,建立空檔期。不帶任何目的的嘗試,多利用刷朋友圈、小視頻的時間去多接觸一些想過卻沒有做過的新鮮事物。
如果年輕是一種優勢,那麼年齡就是關於優勢的優勢,它能幫你更好地駕馭曾經積累下來的優勢。
黃漢叔六十跟劉備,姜尚八十封相,佘太君百歲掛帥,白娘子千歲戀愛。《大器晚成》提醒您,只要不浪費每個階段的自我天賦,大器,總能成矣。
結語
"神童"的原意為天賦異稟的兒童。曹衝稱象的巧思,未必是培養而生,司馬光砸缸的急智,也未必是源於訓練。
帶有家長功利目的強行安置的人造天賦,不但偏離了神童的本來面貌,更違背了孩子自身的成長規律,盲目地加速更是過早的耗盡了孩子的新鮮感與求知慾,反倒提前扼殺了孩子的求學天性,產生的恐怕只能是些"傷仲永"、江希張。
所以,妄圖通過流水線式的海量報班打造"冒牌"神童,從而突圍圈層焦慮的行徑是可笑的,更是可怕的。圈層的跨越並非朝夕之功,而是代代的接力傳承,每一代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量力而行。試問六百斤的嬌軀,卻空有一個芭蕾夢,腳指頭兒恐怕多少會有些難過。
《大器晚成》並非想徹首徹尾地否定"神童文化",只想告誡世人"年少成名"不是唯一出路,孩子的前半生我們助其習慣養成,孩子的後半生有跡可循。所以,對於孩子的培養,尤其是興趣培養的賽道上,從來沒有可以完全複製的一招制敵,後天成才,同樣值得期待。
畢竟,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興趣教育,也只會從"眾"變成"人"。
END.
我是筆炮君,看完文章,好的內容,記得點讚和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