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金流角度看,大陸便利店能複製臺灣全家模式麼?

2021-01-07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國便利店行業一直呈冰火兩重天之勢,一方面隨著消費升級以及部分地方的行政命令(如北京的封牆打洞),便利店行業大熱,不僅有創業型猩便利、便利蜂前來掘進,如蘇寧這般線下家電連鎖店也推出蘇寧小店殺入市場;而另一方面,從去年以來,行業也層出不窮傳出種種悲觀情緒,如鄰家便利店失敗,全時由於母公司問題也遭遇極大的壓力,猩便利為代表的創業公司也頻頻傳出負面聲音。

便利店行業表面的糾結究竟緣何而起,中國便利店產業的發展究竟又遇到了何種的問題是我們最為關心的。

對標全家,便利店的高成本低收益

以711和全家為代表的日系便利店一直是行業學習的榜樣,其主要優勢為:

1.開創了便利店集零售、食品和服務為一體的模式,便利店更近似社區服務中心,前往臺灣地區或日本的遊客對當地便利店文化往往讚不絕口;

2.在擴張模式中,採取了強加盟模式,雖根據出資大小有特許加盟和委託加盟兩種模式,但官方對加盟店是強管理模式,從供應鏈到定價,再到裝修和服務標準,都是由官方確定,加盟商相當於有限責任合伙人。

我們認真研讀了臺灣全時的2017年度財報,發現這家已經成熟運營的行業領先企業具有以下特點:

1. 高毛利低成長

臺灣全家便利成立於1988年,1997年進入快速擴張期,彼時開店速度保持在3年500家,近年擴張速度變緩,2017年淨增門店97家。

2017年全家毛利率為38%,這是一個比較高的數據,我們此前採訪了好鄰居便利店管理者,並從行業其他從業者中得到北京地區便利店的毛利大概在30%左右,略低臺灣全家。但全家刨除營業費用後的營業利潤率為2%,其中推銷成本對主營業務收入的佔比高達33%。

即便是具有一定市場話語權,且對供應鏈有一定話語權,由於臺灣地區便利店行業的充分競爭,全家仍然要在營銷方面花掉大量成本,大大降低了盈利能力。

在財務統計上,全家將「加盟收入」統計在「其他收入」會計目錄下,我們也可以將主營業務收入視為門店銷貨收入,統計計算2017年單店日銷售額為56000元新臺幣(折合人民幣12000元),根據官方信息,2017年單店營業額增速為3%。

在一個市場飽和度較高的臺灣地區,全家一方面有規模優勢維持高毛利,但又要保持穩定開店速度,兼顧營銷,又調低了淨利潤率,即便加大了生鮮產品的比例,改善門店運營狀況,單門店增長也已經進入了瓶頸期。

與此同時,以北京地區的便利店市場為例,單店營收大致在8000元-10000元之間,較之全家的12000仍有一定差距,在規模效應還未真正發揮,毛利較低,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應出大陸地區便利店行業的潛力。

2. 門店擴張對現金流的壓力

相比於比較成熟的臺灣市場,大陸便利店行業正是方興未艾,所有便利店都卯足勁擴張,僅北京地區,動輒打出「一年開店幾百上千家」口號的品牌比比皆是,堪稱行業大躍進階段。

當然,快速開店也會給企業帶來嚴重的現金流問題,無論是前一段時間倒下的鄰家亦或是剛剛遇到問題的全時,雖然誘因是母公司遇到現金流問題,但也與門店的快速擴張有著密切關係。

我們也仔細查閱了全家的的運營數據,在已經趨於穩定的市場中,該企業是面臨何等壓力。

2016年和2017年,取得不動產、廠房、設備的現金流使用量分別為34億新臺幣和20億新臺幣,分別佔當年投資活動現金淨流出額的103.2%和103.9%(處置不動產也換來現金流入,出現不動產流出大於投資總流出現象),也即,門店擴張是投資現金流的最主要流出方向。

那麼,這是否會帶來企業的運營壓力呢?

我們可看到,2017年營業活動產生的淨現金流流入量為44億,其中應付帳款、其他應付款為代表的流動負債共產生18.5億流入量,佔運營產生現金流的42%,在2018年第二季度,全家負債率達到90.1%,換言之,全家屬於典型的高負債換來自由現金流再進行投資擴張的企業。

與此同時我們也測算了全家流動負債周期,與供應商之間的應付帳款的償付周期大概在69天左右,應收帳款規模不大,2017年為8.2億,我們通過財務模型,估算應收帳款帳期為7.5天,並同時測算,庫存周轉周期在30天左右。

根據現金轉化周期=存貨周轉天數+應收帳款周轉天數-應付帳款周轉天數公式,2017年全家的現金轉化周期為-31.5天。

這意味著,具有極大議價能力的全家,完全可以依靠上下遊供應鏈商家實現現金的正常周轉,雖然企業擴張帶來一定現金流壓力,但由於已有較大基礎規模,且擴張已經進入平穩期,並未給企業經營帶來太大負擔。

大陸便利店市場能複製全家模式麼?

我們先簡單梳理下大陸便利店行業的發展脈絡。

在我們走訪多家企業時,都不同程度表達了對711和全家這類日系企業的仰慕,基本有兩點:

1.可以對加盟企業進行強管控;

2.保持健康式擴張,把控擴張尺度並非所有企業所擅長。

如前文分析,全家雖然具有較低的成長性,但規模優勢已經發揮作用,且中低速開設門店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風險,那麼大陸企業能沿著全家道路前進麼?

在幾個月的走訪期內,我們根據運營形態將大陸市場的便利店企業分為以下幾類:

1.強自營,以蘇寧小店為代表,宣稱不加盟,全時也是自營為主;

2.加盟多,好鄰居為代表,北京地區的711雖然加盟有較大比例,但其管理模式仍然是類自營。

這其中原因也容易推敲,在未能取得強供應鏈關係時,一旦放開加盟很容易造成監管不力,影響品牌發展,這是剛剛涉足便利店行業的蘇寧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但論及對線上的態度,我們又可看出以下不同:

一方面為相對開放心態,以好鄰居為代表,2017年鮮生活、綠城、易果聯合以8400萬美金將其收購,拿到手淘產品淘鮮達入口,開始了積極的線上融合,7月與公司負責人溝通時,線上佔比已經達到80%以上;

而另一方面,蘇寧小店的線上融合卻相對保守,截至目前只出現在蘇寧小店官方App中,不與餓了麼和美團合作;另有第三類,對線上則屬於被動融合,京東到家、餓了麼、美團負責配送,商家只需要完成信息上網。

在盈利情況方面,我們與好鄰居、蘇寧小店等為代表的企業進行溝通,獲得北京地區兩家的單日單店平均運營數據分別為8000元、6000元,資深行業從業者也透露由於北京地區的高房租,單店平均日銷售額必須在8000元以上才能實現收支平衡。

此外,好鄰居正在將門店進行改造升級,進行數據和智能化管理,提高了門店運營效率,改造後門店日銷售額在10000元以上,但成本也相對較高。

雖然好鄰居線上佔比極高,但我們也得知其線上毛利整體偏低,為10%以上,因此雖然線上部分提高了坪效,但卻攤薄了利潤率,顯然,這兩家企業均在盈利邊緣地帶。

這兩家企業的擴張也都屬積極,蘇寧小店在北京要一年完成600家布局,好鄰居則是3年開店1000家,它們能複製全家模式麼?

我們重點以蘇寧小店和好鄰居為研究樣本。

從發展和營收量來看,我們對以上有阿里和蘇寧背景的企業都有一定信心,好鄰居有線上流量扶持,提高坪效,但問題顯而易見,管控力不足的加盟店比例過大,容易稀釋品牌,且線上毛利較低也會拖累盈利周期。

蘇寧小店的優勢在於,可以背靠蘇寧用3C導流手段提高營收能力(如門店廣告),但局限性在於供應鏈的把握以及線上運營的短板,7月走訪時北京地區線上銷量佔比為14%,線上線下的協同式發展有一定製約因素,但基本面相對良好。

在擴張速度中,相關人士告訴我們,北京單個便利店的開店成本在100萬左右(包括房租和裝修、固定設備),在接下來好鄰居和蘇寧都強調自營,也即,要實現前述的開店目標雙方分別要投入10億和6億元,考慮到開店前期的微虧,實際所投入還要大於以上數字。

對於兩家企業而言,這筆支出算不得小數字,好鄰居以8400萬美元成交,該數字差不多是原好鄰居資產的兩倍,但好鄰居與阿里的本地生活戰略一致,考慮戰略因素,會有繼續投資的動力。

蘇寧情況比較複雜。

9月17日,蘇寧發布公告,截至8月31日,公司累計新增借款達到188億,而在今年半年報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為-53億,主要原因在於縮短對供應商帳期,對現金流造成一定影響(2018年上半年應付帳款周轉天數為25.66天,較去年同期降低2.98天)。

蘇寧在與京東的競爭中,已經進入了新的領域,爭搶供應商關係,京東應付帳款帳期在60天左右,蘇寧此舉會對京東造成一定壓力。

但此舉也給蘇寧現金流帶來麻煩,這也是頻頻借款的主要原因。

說回小店,蘇寧做小店除了零售終端爭奪市場,提高交易場景等因素外,亦有現金流的考慮,零售行業帳期平均在3個月左右,若全國5000家門店同時開設(蘇寧此前表示小店2018年要開2000家,北京600家,3年5000家),將為蘇寧帶來極為客觀的現金流補充,為與京東的戰役補充彈藥。

但這在一年之內實屬不易,要考慮現金流、選址以及運營人才的多重因素,單資金部分就不是輕易可解決的。

蘇寧小店對於蘇寧來說是彎道超車的重要武器,短時間內會全力支持,但應該考慮多重因素,我們更傾向於其採取穩健的發展態勢,在集團原有業務與創新業務之間尋求穩定發展的平衡點。

臺灣全時依靠規模效應的應付帳款對現金流的穩定功不可沒,但本土企業在發展初期,尚未達到利用短期負債的規模時,大規模的擴張對現金流的壓力顯而易見,即便是全時,在高峰期每年開店也就100多家,這應該引起從業者的注意。

相比於全家在臺灣12000元的日銷售額,大陸便利店市場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受限以上因素,我們也不看好過分強調速度的公司,畢竟增量是循序漸進,短時間的冒進很容易造成現金流吃緊,已經有諸多前車之鑑了。

相關焦點

  • 日本與臺灣頂新搶奪全家便利店,中國大陸市場到底誰才是正宗?
    作為日本三大便利店集團之一,日本全家於2002年和頂新合資成立了全家中國,頂新負責在中國經營全家便利店,雙方共享利潤,同時頂新需要向日本全家支付權利金,作為獲得特許經營權的代價。經過十多年的擴張,全家在上海已有1000多家門店,在大陸則有逾2500家門店。相信說起全家便利店大多數人的想法都是這是一家中國企業,或者說這是一家來自於中國上海的企業。
  • 全家便利店的罩門
    但是,與日方母公司的糾紛衝突一再升級,至少一定程度上讓「完美」的全家,蒙上了一層陰影。硝煙再起全家便利店的大陸經營方臺灣頂新國際集團與日方母公司的關係爆僵,在便利店行業已有傳聞近兩年。媒體的報導顯示了這場衝突的加劇。全家便利店與日方的矛盾,要說到全家便利店較複雜的公司股權。
  • 「全家」便利店在中國將以加盟為主
    日本便利店連鎖企業「全家」計劃在2013年度內將在中國大陸市場的連鎖店加盟店的比率提高到60%,達到2012年的兩倍。「全家」在中國市場現有店鋪近千家。「全家」考慮首先優化現有體制,而非急於增加新店,以期打下穩定的增長基礎。「全家」的中國業務由日本famima和臺灣全家便利商店的合資公司運營。臺灣全家的董事長潘進丁也兼任日本famima的中國業務負責人。
  • 臺灣彰化縣農特產行銷活動在上海全家便利店開幕
    臺灣彰化縣農特產行銷活動在上海全家便利店開幕 2011年08月01日 11:33:00來源:海峽之聲網 、蔬菜湯、芭樂心葉茶、養生菇餅……」   首次通過頂新國際集團麾下的上海全家便利店FamilyMart建構產銷合作平臺,臺灣彰化縣政府今天上午在浦東迎春路880號推出農特產行銷活動,以實現「產銷合作」的「一步到位」。
  • 全家便利店在中國將以加盟為主 先優化現有體制
    日本便利店連鎖企業「全家」計劃在2013年度內將在中國大陸市場的連鎖店加盟店的比率提高到60%,達到2012年的兩倍。「全家」在中國市場現有店鋪近千家。「全家」考慮首先優化現有體制,而非急於增加新店,以期打下穩定的增長基礎。「全家」的中國業務由日本famima和臺灣全家便利商店的合資公司運營。臺灣全家的董事長潘進丁也兼任日本famima的中國業務負責人。
  • 伊藤忠400億all in全家,便利店行業風雲再起
    伊藤忠此番入場,一方面拯救處於危機中的日本全家,另一方面要著手處理日本全家與臺灣頂新的品牌授權糾紛,保證中國大陸全家的穩定發展。畢竟,中國便利店市場上的挑戰者已經越來越多了,馬上羅森和7-11就要超過她了。
  • 伊藤忠商事欲完購日本全家便利店,對中國全家影響幾何?
    值得注意的是,此番伊藤忠商事加碼全資收購,是日本全家便利店的控股方行為,而位於中國大陸的全家並非由日本全家直接運營,而是由頂新集團授權運營,那麼此舉會對中國全家便利店的門店產生影響嗎?對中國全家影響幾何?
  • 全家便利店採取零售+快餐經營模式 到2024年實現萬店計劃
    經歷去年的關店潮後,便利店今年捲土重來。5月15日,頂新集團董事長魏應行親臨深圳全家三代便利店,這家新開超過100平米的零售店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便利店,而是融合了零售+快餐的功能。  「我們不擔心所謂的景氣問題,我們最擔心的只是人手不足。到目前為止,頂新集團在大陸的投資已經突破50億美元,未來這一數字還會持續增長。」魏應行說。
  • 全家在便利店裡賣生鮮,只是一次成本不高的「試水」
    從現場情況看,目前入駐到便利店的生鮮品類還局限在水果、半成品冷凍食物等全家便利店本身即存在的商品品類,只不過在數量和包裝上進行了擴展。商品的陳列看起來也很不符合便利店「寸土寸金」的擺放邏輯,同一個品類的柚子不僅佔據了兩層中島櫃,還有一個單獨的堆頭。「這個 SKU 肯定還要增加。」
  • 你Pick 哪種臺灣便利店?
    在臺灣,便利店不僅是臺灣地標,而且還是打卡聖地。家的溫暖——全家在人們的印象中,便利店的特點就是即買即走,即使是在店內吃飯也不會停留10分鐘以上。然而2019年8月底,臺灣高雄全家便利店打破了這種固有觀念,想讓你在店裡待久一點。它集合了咖啡休閒區、生鮮超市和自助洗衣區三大功能。
  • 解析臺灣全聯超市:濃縮的大賣場,放大的便利店
    今天的全聯,帶給全臺灣居民的購買價值,可以用四個關鍵詞總結起來:低價折扣、獨家好貨、新鮮食品、隨處便利。如果你對比京東打出的品牌口號:多快好省。你會發現,零售業的核心優勢,其實一直就是類似的這幾個條件。只是不同公司在類似條件裡建立的競爭區別在於:消費者感受的是多(豐富)、快(便利)、好(品質)、省(低價),商家端能不能收穫到:成本、效率、盈利、口碑、可複製。
  • 擬全面收購全家便利店?!
    伊藤忠表示,未來它將持有全家94.7%的股份,剩下約5%的股份將以570億日元的價格提供給日本農業合作社聯合會和Norinchukin Bank銀行,以加強與日本農業部門的聯繫。如果收購成功,全家便利商店將成為伊藤忠的全資子公司,其持股比例將達到100%。目前伊藤忠持有該便利店連鎖的50.1%股份。
  • 伊藤忠商事有意完購全家便利店:預計收購價超5000億日元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伊藤忠商事有意完購全家便利店:預計收購價超5000億日元伊藤忠商事有意完購全家便利店。7月8日,據日經新聞報導,日本大型綜合貿易商伊藤忠商事計劃通過要約收購全面控股全家便利店(FamilyMart),預計收購金額在5000億至6000億日元(約326億元至392億元人民幣)。如果收購成功,全家便利店將成為伊藤忠的全資子公司,其持股比例將從目前的50.01%提高至100%。
  • 全家找到便利店新增長方法
    這在保留便利店業態結構性價值的大前提下,終究目的是為了提升門店的銷售力和服務品質。並回歸到成本和效率的商業基本面,取得便利店業務在前端門店和後端標準與管理的成本優化、效率升級。全家,中國便利店在華東市場的領導品牌,正在努力取得上述提及的便利店價值升級目標。華東市場,也是中國便利店第一大市場。這點,中國大陸全家執行長林建宏,也沒有藏著掖著。
  • 全家便利店上海成長記:自提業務充滿遠景
    上海的近750家「全家」便利店中,加盟店和直營店的比例相當。  「沒有日本的滿街的自動販賣機,也沒有臺灣的滿街的小吃攤,上海城市發展的這一階段非常適合便利店發展。」據莊偉棠介紹,有形商品中,「鮮食」佔了銷售額的40%,而說到鮮食,不得不提的就是「全家」的便當,無論是生產還是定價,其中都藏著「玄機」。  「為了保證食品的新鮮和配送的及時,我們在上海有自己的鮮食供應廠,有自己的物流公司,從定價上來看,我們希望大家半個小時能吃飽,一小時能吃好。」這裡的「小時」,指的正是上海的最低小時工資標準。
  • 全家在臺灣開了家「反便利店」,想讓你在店裡待久一點
    記者 | 底伊樂「歡迎光臨,全家。」如果你曾聽過全家便利店的店員說過這句話,那麼它獨特的語調一定會讓你印象深刻。畢竟,街上的便利店那麼多,能讓人記住的也沒幾個。在人們的印象中,無論是7—11、羅森還是全家,便利店的面積都不會太大,即買即走的高效率成為了便利店的特點,就算是在裡面吃一頓簡餐,停留的時間大概也不會超過十分鐘。但臺灣高雄的一家全家便利店,就在最近打破了人們的這種常規認知。在8月底全家推出了一家三合一的「真愛店」,集合了咖啡休閒區、生鮮超市和自助洗衣區三大功能。
  • 2019臺灣便利店遊學考察!
    臺灣的零售業經歷了經濟衰退、同業競爭以及全世界最普及的便利店的多重影響下,已經發展出了非常清晰的「分眾運營戰略」,細分市場,做出特色與區隔,非常值得內地零售業者學習和仿效。中國零售網特聘講師——林鑫 /AlexLin1)中國零售網資深便利店講師、諮詢師;2)臺灣/大陸資深便利店專家;3)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國際商業零售EMBA講師;4)馬來西亞HOP-IN便利連鎖商店總經理
  • 7-11、羅森、全家的便利店加盟模式及費用比較(收藏)
    世界便利店三大巨頭:7-11、羅森、全家的加盟模式有著怎麼樣的秘密,小米今天帶大家學習學習。◆     7-11    ◆7-11加盟模式分為兩種,分別是A型加盟條件(特許加盟)和D型加盟條件(委託加盟),異同之處請看下圖:
  • 中國全家執行長林建宏:便利店會有20年黃金髮展期
    在大本營上海,中國大陸全家在規模上已經處於行業領先地位,而且這一領先優勢保持至今(作者註:單一品牌),按照全家中國大陸官網數據,全家目前在上海市擁有1437家便利店,在全國北上廣深、杭州、成都等9個城市擁有超過2500家門店。很多人會問,全家在上海很好,但是為什麼我的城市沒有全家便利店?在2014年,全家便利店進入了北京和東莞市場。北京被認為是便利店的荒漠。
  • 憑「良心」重「人性」 連鎖便利店「全家」上海成長記
    東方網記者毛麗君5月31日報導:「沒有日本的滿街的自動販賣機,也沒有臺灣的滿街的小吃攤,上海城市發展的這一階段非常適合便利店發展。」頂新國際集團便利餐飲連鎖事業幕僚長室公關副理莊偉棠說,合適的發展環境,是上海的優勢,也是「全家」選擇在此時進入上海的最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