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盆節的故事--目連救母

2021-02-19 雲臺海會

盂蘭盆經雲。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便以左手接缽。右手摶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啼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祇。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當於七月十五日。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供養此等自恣僧者。若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出離三途餓鬼之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

《盂蘭盆經》上說:大目犍連尊者自從證得阿羅漢果,獲得六種神通後,便思要救度父母,以報乳哺養育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自己的亡母,生在餓鬼道中,沒有飲食可以充飢,餓得皮包骨頭形瘦如柴,十分可憐。

目連心裡極為難過,即盛了滿滿一缽飯,送去給母親吃。他母親見兒子送來一缽飯,便以左手護著缽,右手抓飯。哪知這一把飯還未送進嘴裡,就化成火炭,不能吃了。目連尊者見到這種情形,悲痛至極,高聲號哭,涕淚進流,急忙來到佛前,向佛哭訴他母親的遭遇。

佛對目連說:「你母親於過去生中所造罪業深重,不是你一個人的力量所能拯救。雖然你的孝心很切,哭聲可以感動天地,但即使糾合天神地祗,乃至四大天王率天兵天將也是幫不了忙的。只有仰仗十方眾僧的大威德神力,才可以使你母親解脫倒懸的痛苦。我今把如何解救的辦法對你說了,使一切受難的眾生皆得脫離憂苦。

當於每年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圓滿的這一天,盡心盡力為過去世的父母及現世的父母設供,備辦飯食以及世間種種最美好的食物和各種果類等等,把這些甘美的食品盛在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供養所有一切清淨福田僧及自恣僧等。

以此供僧功德,能使已去世的父母離苦得樂;如父母仍在世者,也可以使他們增福延壽,一生無病無惱。不僅這一生的父母之恩可報,就是過去七世父母,也可以藉此功德,使他們脫離地獄、餓鬼、畜生三途之苦,轉生人天中,享無盡福樂。

凡是佛弟子,都應奉行孝順,念念不忘父母之恩,年年七月十五日為他們設盂蘭盆會,施佛及僧,仗三寶功德之力,報答父母深恩。

相關焦點

  • 農曆七月十五,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 目連救母
    2020年9月2日,農曆七月十五,是佛教著名的盂蘭盆節(佛歡喜日),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又俗稱鬼節、施孤。依照佛家的說法,這一天,各地寺院要隆重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這一天佛弟子該做的,一是當地寺院的盂蘭盆法會,二是讀誦《盂蘭盆經》,三是供養佛法僧三寶,四是報孝父母養育之恩。 盂蘭盆節的故事 農曆七月十五日,在佛教中是一個重大節日。佛教寺廟,總要舉行「盂蘭盆會」。
  • 盂蘭盆節與中元節
    (中元)盂蘭盆節與中元節    1、盂蘭盆節   農曆七月十五是佛教盂蘭盆節。盂蘭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是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苦厄之狀,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盂蘭盆即「解倒懸」之意。民間普遍流傳「目連救母」的故事:當時佛陀的弟子目犍連尊者(目連),以神通力發現其去世的母親在餓鬼道受苦,目揵連孝順深切,以神通力把食物送到其母口中,誰知食物在咽喉中變為火炭,不能食用,痛苦萬分。
  • 盂蘭盆節你知多少
    這裡不得不提三個重要概念:盂蘭盆會,盂蘭盆經,目連救母。一、盂蘭盆會一年之中,佛教最大的節日有兩天:一是四月初八——佛誕日,二是七月十五——自恣日,這兩天都叫作「佛歡喜日」。在佛誕節要舉行「浴佛法會」,就是在大殿用一水盆供奉太子像,全寺僧侶以及信徒要以香湯沐浴太子像作為佛陀誕生的紀念。
  • 盂蘭盆節 | 盂蘭盆會的緣起
    此經是西晉·竺法護譯的(但《出三藏記集》以為失譯),全文八百餘字,與此經同本異譯的還有東晉失譯的《佛說報恩奉盆經》,又名《報象功德經》。其文字更短,約三百餘字。此外《開元釋教錄》卷十八〈疑惑再詳錄〉中有《淨土盂蘭盆經》一卷五紙。此經已佚。《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引用其文,稱為《大盆淨土經》,說十六國王聞佛說目連救母脫苦之事,各造種種寶盆以盛飲食,獻佛及僧事。關於竺法護譯的《盂蘭盆經》有許多註解。
  • 日本盂蘭盆節民俗了解一下!!!
    在日本,盂蘭盆節是一個僅次於元旦的重大節日。那麼大家知道日本盂蘭盆節的來歷嗎?
  • 盂蘭盆節(農曆七月十五)過節攻略
    農曆七月十五,是佛教盂蘭盆節。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苦厄之狀,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盂蘭盆即「解倒懸」之意。
  • 七月十五盂蘭盆節 | 供僧功德度冤親 眾生歡喜佛歡喜
    盂蘭盆節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同時也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佛教的「僧自恣日」和「佛歡喜日」。佛教盂蘭盆節起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目犍連尊者聽聞佛陀教導之後,依佛陀所示的方法,於七月十五日那天預備種種飲食,盛於盆器之中,虔誠恭敬地奉佛獻僧。以此功德,仰仗十方大德僧的慈願力、威神力加庇,終於救度出餓鬼道中的母親。當時佛陀也由於這個因緣,講了一部《盂蘭盆經》。從此,每年七月十五日,就成為盂蘭盆節了。
  • 七月十五不止是鬼節,它還是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
    於是在七月十五當天,佛家弟子會舉行盂蘭盆法會,後來演變為盂蘭盆節。盂蘭盆法會相傳是從目連救母法會開始流行的,在戲劇中也有《目連救母》這一齣戲。總之現在的七月十五是融合了秋祭、中元節、盂蘭盆節的結果,雖然它從祭祀變成了「鬼節」,但它的內核依舊是「孝」。
  • 盂蘭盆節,護法居士設齋供僧吉祥圓滿
    2019年8月15日盂蘭盆節上海玉佛禪寺五觀堂內百餘名居士共同設齋供僧恭敬僧寶、功德殊勝!上海玉佛禪寺五觀堂內盂蘭盆節設齋供僧農曆七月十五,是佛教中盛大的盂蘭盆節。起源於「目連救母」的典故,在這一天都有設齋供僧的傳統,以此供養僧寶的功德,回報現世父母增福延壽,超薦累世父母得大解脫。中午11點,齋僧居士恭迎僧眾入座,上海玉佛禪寺維那文淵法師領眾過堂。五觀堂內共唱供養偈,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感恩三寶加持,感恩父母恩情!
  • 中元節,盂蘭盆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 華夏傳統中元節·盂蘭盆節
    盂蘭盆即「解倒懸」之意。佛典《佛說盂蘭盆經》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於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無奈,哭著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
  • 盂蘭盆節「託缽行腳」
    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民間有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從佛教來說,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在各地寺院所舉行的法會,簡稱為「盂蘭盆會」。
  • 《目連救母》的典故
    《盂蘭盆經》的經題解釋有兩種說法︰一說,『盂蘭』是梵音,義為倒懸;『盆』是華言,指盛食供僧的器皿。唐·宗密《疏》雲︰『盂蘭是西域之語,此雲倒懸;盆乃東夏之音,仍為救器。若隨方俗,應曰救倒懸盆。第二說以為,『盂蘭盆』三字都是梵語音譯。《一切經音義》︰『盂蘭盆,此言訛也。正言烏藍婆拏,此譯雲︰倒懸。
  • 八月,你所不知道的日本盂蘭盆節
    目前,日本已經進入了盂蘭盆節假期,今天,就來和大家一起了解下日本重要的節日之一——盂蘭盆節吧!「お盆」又稱「盂蘭盆(うらぼん)」。盂蘭盆節,在民間稱為中元節、鬼節或七月半。盂蘭盆節起源於中國,於飛鳥時代(592年- 710年)由隋唐時期的中國傳入日本。
  • 學誠法師:縈繞心頭千年的孝思 ——盂蘭盆節的前世今生
    」,多年來,兼具佛教慈悲濟世情懷與中華文化孝親傳統的盂蘭盆節,一直受到廣大佛教信眾乃至社會大眾的歡迎和重視。那麼,盂蘭盆節是怎麼來的呢?其中又包含著怎樣的意義與價值呢?        在這裡,我們特別精編了學誠法師的文章《縈繞心頭千年的孝思》,將這個佛門裡面感人至深的故事與傳統展示給大家。        學誠法師說:「作為一種對人生有著終極關懷的宗教信仰,佛教是以引導人們走向徹底圓滿的解脫為目標的。就其廣,足以涵蓋無量眾生;就其深,足以成就一切智智。
  • 農曆七月十五--盂蘭盆節、中元節、鬼節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作「布田」。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彩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盂蘭盆節萬燈會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
  • 疫情期間|山東大靈巖寺「盂蘭盆節」法會安排
    七月半,宜報恩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這天是僧眾結夏安居圓滿是佛歡喜日,更是眾生孝思日緣起目連,孝親救母在追憶尊者的無盡孝思時我們還可聆聽佛陀的慈悲訓誨農曆七月十五是佛教中的盂蘭盆節,也稱佛歡喜日、中元節。
  • 盂蘭盆節的來歷
    今天是盂蘭盆節,盂蘭盆節是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也稱中元節和鬼節、亡人節、七月半。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
  • 【傳統節日】 中元節(盂蘭盆節)
    >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
  • 中元節·盂蘭盆節·地官清虛大帝誕·持誦往生咒
    依照佛教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是僧徒功德圓滿的日子,佛弟子在當天,舉行「盂蘭盆法會」。據《大藏經》的記載,盂蘭盆是梵語,「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這種儀式最早是從目連救母的法會開始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