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勢 蹬一根(又名中單鞭)
考釋:
各式太極拳名「左轉身蹬腳」,洪師也採用「左轉身蹬腳」之名。陳氏老架原名為「蹬一根」或「蹬一根子」。聽洪師講:當初陳家練拳從實戰出發,在地下埋一些木樁子,一根一根地蹬,蹬到有功夫時,不但蹬倒它,還可蹬倒它,還可能蹬斷它,所以叫做「蹬一根」。此勢因包含練功方法在內,故採用老名。
要領:此勢共3個動作。眼先轉左後方,成為向左前方;身法左、右、左凡3轉:步法從右獨立步變左小側馬步、右獨立步;手法包括左轉身肘、提、左打右蹬等法。
注意:凡足向前蹬,左蹬則左拳發在左膝外旁,右蹬則右拳發在右膝外旁。因為手法是開法,如不將拳走到此處,則被拿的手解不開,便會被對方松肩沉肘隨化,而不能抬腿更無法蹬出。現在練這個勢子的都是拳只發到膝部內側,腿卻抬得較高,因為是練空架子,所以用錯的配合方法仍能錯著去練。如經過實踐,便會認識到「過猶不及」的要求是多麼重要。
歌訣:
身法松圓正無偏,雙拳翻轉左腳懸。
提膝蹬足隨敵使,手足齊放中單鞭。
第三十二勢 擊地捶
考釋:
「擊地」字樣表示拳打得極低,並非真打地面。其他各式太極拳名為「進步栽捶」。
要領:此勢共有2個動作。眼向右前方;身法右、左兩轉;步法從左側馬步變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右轉蓄勁,左上引、右下擊法。
我初學此勢時,陳照丕先生名之為「神仙一把抓」,在實踐中又一用法,其實是擊地捶後一動作。其練法擊地捶下打之後,順纏一抓松沉其勢,有抓襠之法;也可抓土撒向敵面部之用。
歌訣:
擊地捶勢奔前堂,連三趕步不容讓。
鬥打捶擊手抓襠,靜聽耳後應八方。
第三十三勢 二起腳(一名踢二起)
考釋:
前兩勢是單踢法,這一勢為連環雙踢法,也就是先左踢,後右踢的連環右踢的方法。各式太極拳均同名,陳氏老架也稱為「踢二起」。
要領:此勢共7個動作。眼法先右前,後右後,最後向正前方;身法左、右、右、右、左、左、左凡7轉;步法從前勢左弓蹬步變左半盤步,內八字馬步,手法包括右側,右轉肘靠,右轉左兼右掃帶、左引右踢、左側等法。
歌訣:
左引右擊踢二起,虛虛實實隨敵使。
不是平日空中躍,何來左右連環踢。
第三十四勢 護心拳
此勢考釋:
此勢手法都是圍繞胸部反覆運動的。主要保護胸肋,名為護,十分恰當。陳氏太極拳在此處也名「獸頭勢」。陳鑫先生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將此勢叫做「獸頭勢」,但在七言俚語又名「護心拳「,一勢兩名,練法不一。今錄出陳鑫先生七言俚語以供研究:「兩拳上下似獸頭,左足西往又東收。護心拳裡無限意,欲用剛強先示柔。」
陳鑫先生解釋「獸頭勢」一名極為詳盡,但練法與現在不同。他說:「獸頭勢右拳在右額,左拳在左膝上中間,瞪住眼而視之,其形兇惡如房上獸頭,故名。」
楊、吳各式太極拳則將此勢動作分開,名為左、右打虎勢,取象形之義,也有道理。
要領:此勢共7個動作。眼向右前方;身法左、右、左、左、右、右、左凡7轉;步法從右小側馬步,變右弓步、右前虛步、右撲步、右半盤步、右側馬步;手法包括:左收、右前、右進步靠、肘、擠、等法。
歌訣:
護心拳先斜退掤,右進靠肘平挒成。
兩手護心無限意,雙目如電似獸頭。
第三十五勢 旋風腳(一名踢一腳)
考釋:
此勢前三動作手、足均由右向左旋轉,如旋風之狀,最後方以雙手橫開,左足向左橫開,如同旋風越刮越猛,故名「旋風腳」。老譜名「踢一腳」。其他各式太極拳無此名。
要領:此勢共4個動作。眼法先向正前,後轉向左前;身法右、左、右、右凡4轉;步法從上勢護心拳的右側馬步變右半盤步、右小盤步、右獨立步;手法包括右轉掤、左轉捋、右轉封掤、右轉左手掤打、左膝平攻等法。
此勢雖用腿法,卻非蹬、踢。因蹬踹都是對方在我前方,捭法系對方在我右側;此則我從原來斜對面向左後發勁,又以左膝從他的右側。所以左手從他的前面向左後發勁,又以左膝從他的後面向左前發勁。手足前後夾擊,使之成為背勢。
歌訣:
雙手擰轉右腳掃,十字手法護腿進。
踢一腳下旋風腿,旋轉變化右轉身。
第三十六勢 蹬一根
考釋:
取義同前。洪師改名為「右轉身蹬腳」。
要領:此勢共5個動作。眼法從前勢旋風腳由左方轉為右後方,但因身步向右轉過180°,所以它第二動作為眼法向左前方,從第三至第五動作又轉而向右;身法右、右、左、左、左凡5轉;步法由右獨立步變左側馬步,右小側馬步,成左獨立步;手法包括右轉身右截掤、左進步擠、右轉身收掤、下掤變拿,右打右下擊蹬法等。
此勢是應付兩方對手的著法,一、二兩動作應付右後方,當身步已向右轉進,便以左前方為主,接著又有人從我右後方來攻,我急轉身迎之。但兩上右轉發央的上下手足配合得不同,而且由於前一勢的來脈不同,所以手足必須因敵而變。第一個動作的前一動作是我以左足橫攻左方之敵。有人為了援救他,利用我右足獨立,左足向左發勁,向右後方擰我右手,本來可以使我向右仰跌,但我先塌好襠勁,繼續右轉,卻將右手向左擰轉過來,以致反背為順,贏了對方。但又有人從我右手方進攻,不敢向右後再擰我的右手,卻進步向左按我右手,我立即變為收掤、下掤,拿他右腕,而以右足蹬之。
陳鑫先生說:足的踢蹬,較手法更重要,不遇真正死敵,不可輕用。而且用足法必然一足獨立,萬一發出之足被人接住,最易仰跌。
歌訣:
旋風腳下蹬一根,四面八方任人侵。
隨身依人蹬足使,就是神仙也斷魂。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著法、要領(四)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著法、要領(四)
蔣家駿
第三十七勢 演手紅拳
考釋:
取義同前。這個勢子是蹬一根勢的下一個勢子。
要領:此勢與前勢練法不同。共有6個動作。眼法以右前方為主,身法左、右、右、右、鬱鬱蔥蔥、左凡6轉。步法左獨立、右轉震腳左側馬步、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左收掤、右轉開掤,雙拿、左擠右引、左引右打等法。
據洪均生先生說,陳發科師爺講到陳氏太極拳發勁的方法有4種。一為輪子邊上的勁,只能打起對方,而無損傷。二為輪子內則的勁,即是挒法,能折斷骨節,不可輕試。三為鑽頭勁,演手紅捶就是這種勁,非遇真正敵人,更不可輕使。武術界常有「拳打寸勁」之語,一般解為:拳到離對方一寸才發勁。陳氏太極拳則貼住對方皮肉後方發勁,在意念上能打進一寸去,所以易受內傷。四為崩炸勁,當對方緊摟我腰或擒拴我身任何一部位,方用此勁,然非功力深者發不出這種勁。此勁也名「驚彈勁」。
歌訣:
蹬一根下演手捶,來脈轉關膝上回。
引手擒拴震右足,火焰鑽心追人魂。第三十八勢 小擒打(一名小擒拿)
考釋:
此勢是接演手紅捶而變的。對方接我右拳,欲向右退步,引我右臂使我成背勢,我隨勢進步前掤,再因敵變化的著法。
要領:此勢共4個動作,眼看右前方。身先右後變右、左、左凡4轉。步法從前勢末動的左弓蹬步變右前虛步、左撲步、左側馬步。手法包括進右步掤、右採左按、左轉身掤、左上擠右下按等法。
據洪師講,當年陳發科師爺講解此勢時說:這個勢子的最後一著雖然同是一擠一按,但上擠下按的勁分兩截,較為厲害。因為對方只顧注意我的左手。而用右手向上掤擠,我以左手貼胸部也向上掤擠,對方的氣都集中在上盤,對方的右腿在我左腿裡側,他的勁難以下塌,因而不免下盤空虛。而且未防我同時以在後方的右手攻到小腹報海,我雖用暗勁發出,但勁向下按,可使對方的氣突然成為上下兩截斷開,而致氣脫休克,在互相試驗時,必須注意右手按勁,不可真的按在對方氣海穴。所以陳發科師爺常常教導:對抗不可能常勝,而應常保不敗。輸要輸得有理,贏得須有分寸。這就是「既有拿手(不敗),還有招手(不傷人)」。歌訣:
小擒打先沉右肘,右腳轉進上步掤。
右手採拿左手按,左腳再進擠按成。
第三十九勢 抱頭推山
考釋:
此勢陳鑫先生解為:「有人從我背後襲來(此勢是從小擒打末一動作變的),來勢既猛,用意不善,我必須轉身應敵。轉身時為防擊面部,故須抱頭。轉身後對強敵不應軟弱,縱使他是座山,也應以全力將他推倒。
陳鑫先生有七言俚語贊比勢:「推山何必上抱頭,唯有劈頂據上遊。轉身抱首往前進,推倒蓬瀛蓋九州。」
要領:此勢共6個動作,眼法在第一個動作轉向右後,以下系向右方。身法左、右、左、右凡6轉。步法從小擒打末一動作的左側馬步變左半馬步、內八字馬步、右前虛步、右撲成右側馬步。手法包括左倒掤、右轉靠、右轉退步,右挒兼右足轉帶,左引右下擠、右雙按等法。歌訣:
抱頭推山右倒掤,右轉靠肘變化中。
左手掩面柔無骨,鎖扣雙推山欲崩。第四十勢 三換掌
考釋:
取義同前。
要領:如前勢、不同之處是步法上的區別,此勢主要練習左步松沉配合手法的變化,達到上下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