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潮汕人家都會準備各類粿品來祭祀,比如過年有甜粿、鼠曲粿,元宵有紅桃粿,清明有樸籽粿,端午有梔粿等等,粿也是潮汕美食文化乃至民俗文化的重要符號。做粿其實是一件繁瑣的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如果沒有這樣投入的話,那就無法把粿做得精細,所以有一句俗語說:「無工做幼粿」。在這個生活節奏緊張的時代,「做幼粿」的人確實是越來越少了,不過,最近我們聽說有一家粿品店,他們不僅擅長「做幼粿」,而且還使用非常傳統、耗時耗力的方法來做粿,目的就是要做出人們記憶裡那種熟悉的味道。
在潮汕,用米粉、麵粉等加工製成的食品都被統稱為粿,潮汕人把粿品與時年八節聯繫在一起,不同時節做不同的粿,所以就有「時節做時粿」的說法。現在正是清明前夕,粿品店做得最多的,當然就是應節的樸籽粿和發粿了。
發粿有多種叫法,有人稱之為「笑粿」,也有人稱之為「酵粿」。至於翠綠色的樸籽粿,它是加入樸樹的樹葉來製作的。相傳當年元兵在清明節前入侵潮汕,導致民不聊生、食不果腹,人們只好採摘樸樹葉來充飢,後來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大家便在清明節前蒸製樸籽粿,再用於祭拜祖先。
原來,這家粿品店做的不是普通的發粿和樸籽粿,而是使用酒麴發酵技藝來製作這兩種粿品,而這種技藝,正是潮汕發粿最傳統的製作方式。那麼,酒麴發粿到底得怎麼做呢?
把配比合適的佔米浸泡磨成米漿後,接下來,就進入關鍵的技術環節——發酵。在米漿中加入酒麴,讓它自然發酵,發酵時間通常得達到12個小時以上,在這期間,製作者必須細心觀察米漿的情況,根據氣溫、溼度等條件嚴格控制發酵時間。
酒麴的培養和運用在我國已有兩、三千年的歷史,酒麴中含有豐富的微生物和培養基成分,如黴菌、酵母菌、乳酸菌等,這些活性菌可以讓粿品蒸製後變得蓬鬆。經過自然發酵的米漿,調入白砂糖,用少量鹼水中和酸度,充分攪拌後,就可以送入蒸籠蒸製。蒸製過程也得根據粿的品種、用料和分量來調整火力和時間。縱觀這整個製作過程,隨時都離不開細心的觀察和細緻的操作。
長期以來,為了追求效率和成功率,許多人製作發粿,通常都是使用泡打粉等食品添加劑,2014年,國家衛計委等部委出臺文件,禁止將泡打粉等含鋁添加劑用於麵包饅頭的生產,隨後,人們大多是使用酵母、發酵粉以及無鋁複合膨鬆劑來為粿品發酵,這樣做雖然速度快、也沒有違反相關規定,不過做出來的粿品還是缺乏酒麴發酵那種傳統風味,而這家粿品店則一直堅持用酒麴發酵來製作粿品,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做出來的粿品不僅味道好、口感柔韌,而且更加天然健康。
據了解,這家粿品店的「酒麴發粿」製作技藝起源於民國年間,創始人是店主王明鑫的曾祖母陳珍玉,傳到王明鑫手中已經是第四代了。接過這門技藝之後,王明鑫承擔起保護、傳承的重任,努力推動酒麴發粿製作技藝的發展。經過他和父親的努力,如今他們成立的食品公司,已被列為酒麴發粿製作技藝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而在堅持傳統的同時,王明鑫還根據現代人的口味,利用酒麴發酵技術,製作出桑葚包、黑糖包等新產品。
這家粿品店製作的樸籽粿也與眾不同。看起來表面凹凸不平,似乎比較粗糙,但實際上,他們是故意為之。現在做樸籽粿,一般都會用榨汁機把樸籽葉全部絞成汁,要看到一些碎粒是非常困難的;而傳統樸籽粿是把葉片捶碎或切碎的,所以就會有一些小小的葉末,看起來也就比較粗糙了。
這一用酒麴發酵的系列粿品得到了《美食品鑑團》評委的好評,他們的評價是:傳統技藝、製作繁複;天然健康,有益腸胃。
作者:張燕梅 林青
審稿:陳彤波 黃漢東
編輯:楊昊帆
首播:汕頭二套 18:30
重播:汕頭三套 22:50
次日 07:00
次日二套 12:00
次日一套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