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2020)》。藍皮書指出,網際網路已經深度融入未成年人生活學習,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9月21日澎湃新聞)
數據顯示,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10歲及以下開始接觸網際網路的人數比例達到78%,首次觸網的主要年齡段集中在6至10歲。對比2017年的數據發現,8歲前開始接觸網際網路的未成年人增多,表明未成年人網絡「原住民」的特徵越發明顯。但與此同時,對於未成年人在網絡上的活動卻缺乏有力保護。
如《2018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未成年網民中,曾遭遇網絡暴力的比例達15.6%,曾遭遇違法不良信息的比例為30.3%。專家指出,攻擊暴力、性侵和商業剝削成兒童網絡風險三大源頭。而網絡信息魚龍混雜,未成年人更容易接觸到不良信息;未成年人容易沉迷網路遊戲等問題,都暴露出對於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還存在很大不足。
不僅如此,隨著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逐年下降,小學生近視率逐年上升。我國青少年近視率已居世界第一,全國近視眼中,中小學生預估超過1億人。未成年人近視率高企,與觸網年齡逐年下降,未成年網民越來越多有很大關係。
所以,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相關政府部門、學校、家長要採取相應措施,防範網絡帶給未成年人的「雙刃劍效應」,杜絕不良信息侵蝕,儘量避免未成年人過度使用電子產品,要能用其利、防其弊,讓網絡成為連接知識與世界的窗口,讓未成年人在網際網路的海洋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