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貧困戶到致富能手,從思想落後到積極入黨,從只會放牛挖藥到種植駕駛樣樣精通,這是阿壩縣茸安鄉職尕村貧困戶羅讓的故事,也是這個位於深山峽谷中的貧困村諸多貧困戶的一個縮影。
羅讓是阿壩縣茸安鄉職尕村的貧困戶,家裡有八口人,三個弟弟妹妹,自己還有三個娃兒。人口多,底子薄,負擔重,家裡僅有的幾畝地上只會種植一些青稞、土豆,連全家的基本口糧都無法滿足。脫貧攻堅工作開展前,一家子是村子裡出了名的困難戶。從2014年評為貧困戶開始,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駐村幹部的幫扶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下,羅讓從村裡有名的貧困戶,逐漸成長為村裡的致富帶頭人,並在2020年被評為了光榮脫貧戶。
山溝溝成長起來的致富能手
職尕村屬於峽谷季風氣候,平均海拔接近三千米,日夜溫差大,冬季寒冷,無霜期較短,長年平均氣溫只有3.3攝氏度,加之人均耕地少、交通不便等因素導致當地種植業發展受到嚴重限制。
2014年,脫貧攻堅的陽光照進了這個環境惡劣的山溝溝裡,貧困戶羅讓也看到了希望。2015年,在經過各方努力協調和積極爭取下,縣科知局批准了職尕村青槓木耳種植項目,助力脫貧攻堅。
2016年,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鼓勵下,有上進心和學習欲望的的羅讓站了出來,他不顧家人反對,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發展青槓木耳項目中,在國家補助種植4500棒的基礎上,他還拿出了辛苦積攢的3萬元存款投入到青槓木耳種植中來,進一步擴大了規模。
羅讓下定了決心,一定要把這個項目實施成功。他經常性地把駐村工作隊帶到木耳種植地裡,一同研究種植技巧,一起管理,查看木耳長勢,及時解決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羅讓雖然讀書不多,但卻知道技術的重要性,好幾次專門騎著摩託車到90多公裡外的縣城向技術人員學習請教木耳種植技術。很快他便掌握了木耳種植的全套技術,成為村內數一數二的木耳種植方面的土專家。經過辛苦勞動和悉心經營,羅讓種植的45000棒木耳獲得了豐收。鄉黨委政府和幫扶工作人員積極聯繫省審計廳、各縣級單位、社會企業積極幫助銷售,截止2018年底累計幫助羅讓銷售木耳達10萬餘元,在全村引起了轟動。
嘗到創業甜頭的羅讓,在駐村幹部的鼓勵和支持下,開始嘗試天麻和中藏藥的試驗種植中並取得了不小成就。
通過不懈努力,在各方面政策的支持下和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羅讓一家住進了寬敞的新房,購買了發展產業用的麵包車。從一個只會放牛挖藥的地道農牧民成長為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也帶動了許多貧困戶一起走上了脫貧致富道路,羅讓用自己的一雙臂膀,挑起了一家人的希望,也給全村人帶來了希望。2020年,羅讓被阿壩縣評為「光榮脫貧戶」。
熱心的義務教育宣傳員
羅讓不僅在脫貧路上的領頭羊,在孩子教育上他也和別人有不一樣的眼光。羅讓不僅將自己的子女和妹妹送入學校讀書,還將成績優秀的二妹妹送到汶川水磨中學接受更好的教育,2019年,二妹妹馬姐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馬爾康師專繼續深造,貧困戶家裡也飛出了金鳳凰。家裡的日子也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和自身的努力下越過越好。
現如今的羅讓已經是村裡有名的義務教育宣傳員,對自己身邊的老百姓說的最多的話就是,一定要讓孩子上學,再困難也要想辦法讓娃娃讀書,以後不要像自己一樣因為文化水平低而處處受到限制。說到這些,他的臉上總是充滿了自豪。
思想脫貧的好榜樣
羅讓長期在宗教氛圍較為濃厚、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環境中生活長大,脫貧攻堅前除了家庭經濟困難、謀生技能不足等情況外,他的思想上還存在很多誤區和不足,在村內也很有代表性,比如認為職尕村的貧窮完全是因為地理環境等客觀因素造成的,對國家的很多政策不理解、不相信,甚至對村裡一些辦事積極、熱心助人的黨員不屑一顧,認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等等。
但通過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實施,羅讓看到了黨對群眾的關懷,思想上發生了轉變,懂得了「知黨恩、銘黨恩」,在2017年,羅讓提交了入黨申請書,不僅在物質上脫貧,也積極尋求思想上的脫貧。
如今的羅讓對於村裡的公共事務和其他老百姓家裡的困難都能主動幫忙。村裡無論大小事情都積極參與,不僅將自己的小家經營的紅紅火火,也協助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將職尕村這個大家管理的井井有條。他自豪的說:「我現在雖然不是正式黨員,但我會積極地向黨組織靠攏,用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幫助別人,還要和他們一起脫貧致富」。
圖文來源:茸安鄉
主管:中共阿壩縣委宣傳部
主辦:阿壩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 | 朱彥皎
審核 | 馬 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