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過半,在投資與內需協同回補二季度經濟形勢下,「加速復甦」仍將是下半年我國經濟運行的關鍵詞。金融業如何精準滴灌市場主體和保障基本民生值得探討。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上表示,金融管理部門將繼續以穩就業、保企業為重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加速推動國民經濟恢復正常循環。郭樹清在講話中多次提到保險,強調保險應發揮抗風險能力,並透露保險在資本市場中將迎來眾多發展機會,包括擬批設更多銀行理財子公司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對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配置實行差異化比例監管,引導保險機構將更多資金配置於權益類資產等。
做中長期資金入市的供給者
自2019年以來,保險資金、社保基金以及銀行理財子公司等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暖風頻吹。當前要提振經濟,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多元化融資渠道不可或缺,而保險作為長期資金的管理者備受青睞。
在今年的陸家嘴論壇上,郭樹清表示:「保險機構要加大對企業中長期債券的投資,保險資金平均久期為13年,目前保險資金運用餘額近20萬億元,而投資企業債券餘額只有2.2萬億元,潛力巨大。可將更多資金用於購買企業中長期債券,特別是電信、交通、新老基建等需要巨額中長期資金的行業。」
談及鼓勵險資加大對企業中長期債券投資的原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我國以間接融資為主導的金融結構導致金融風險主要在銀行體系內部積累,同時銀行的低風險偏好,使得其將信貸資源向科技型和輕資產企業傾斜難度較大,近些年銀行機構在普惠金融方面創新很快,但是覆蓋面仍然難以滿足眾多小微企業的需求。激勵保險業發揮機構投資者作用,會改善直接融資發展不足的現狀。進一步發揮保險長期資金的作用,並通過投資促進債券和股票市場發展,可在服務實體經濟的同時緩解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結構性失衡。
從險資入市規模來看,截至今年3月末,保險業總資產為21.7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5.62%;保險資金運用餘額19.43萬億元,較年初增長4.85%。配置結構方面,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2.49萬億元,佔比12.82%。截至今年4月末,保險資金運用餘額19.61萬億元,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為2.67萬億元,佔比13.60%。對比來看,保險資金加大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的趨勢明顯。
數據資料
為支持資本市場發展,郭樹清還透露銀保監會擬「支持保險公司通過直接投資、委託投資、公募基金等各種渠道,增加資本市場投資,特別是優質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資」。
對此,業內投資領域專家表示,保險資金投資各行業具有領先地位和潛力大的公司,可以把居民儲蓄轉化為長期入市資金,為市場注入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有助於提振市場信心。同時,這也有利於資本市場開放,逐漸完善資本市場規則制度,進而吸引國際資本的進入。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險資舉牌上市公司的熱情高漲,截至6月18日,險資共舉牌14次,這個數字已經超過去年全年次數。
錨定服務實體經濟價值觀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與復工復產「兩手抓」的特殊時期,實體經濟對於保險資金的需求更迫切,險資的投向也變得更明確。一方面,保險資金要為小微企業健康發展注入「活水」;另一方面,新基建與傳統基建工程的協同推進也成為險資直接服務實體經濟的一大重要新方向。
「保市場主體」的關鍵在於幫助中小微企業解決資金短缺風險。銀保監會鼓勵保險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通過提供抵質押、純信用等多種形式的保證保險業務,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增信服務,疏通產業鏈「堵點」。為此,銀保監會出臺《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業務監管辦法》,通過設置彈性承保限額的方式,引導有能力、有實力的保險公司加大對普惠型小微企業融資增信的支持力度;通過調整業務類型,擴大保險服務實體經濟的業務領域。
記者了解到,近日三亞市的一些民營企業在當地「政銀保」三方合作下,融資需求得到有效解決。企業獲得的貸款包含不設抵(質)押、無擔保的信用貸款,由人保財險三亞市分公司提供貸款保證保險。三亞鑫明苑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融資需求和資金成本是企業發展必然面臨的問題,政銀保項目的支持是一場及時雨。」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兩新一重」工作進行部署後,險資如何錨定發展新基建項目立即成為熱議話題。朱俊生說,保險資金長期、穩定的特徵能夠跨越經濟周期。而基礎設施項目的資金屬性需求也與保險資金高度契合,通過投資新基建項目進行資金配置優化,還可以緩解保險公司的資產負債匹配壓力。有多家保險公司表示,會將投資視野向新一代基礎設施建設的5G、半導體、新能源、新材料、先進位造等領域拓展,並在實踐中加大自身新科技運用水平和數位化轉型力度。
數據資料
與此同時,保險資金以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等形式在傳統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中的投資步伐也未停歇。今年2月,「平安養老-湖北交投紫雲鐵路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投資規模14.62億元,資金主要用於湖北宜昌紫雲地方鐵路項目建設;「光大永明-漢江國投襄陽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投資規模20億元,資金主要用於湖北襄陽漢江新集水電站項目建設。
抵禦風險「堤壩」已築起
回歸到保險保障「主戰場」,郭樹清指出,要更好地發揮保險特有的抗風險作用。擴大風險保障覆蓋面,增加營業中斷險、出口信用險產品供給,針對抗疫減災和農業農村等薄弱環節,推出更多保險品種。支持疫後重建,加大理賠力度,提高理賠效率,實現應賠盡賠、能快則快,使受影響的個人和企業儘快拿到賠付資金,恢復生產消費。
從目前情況來看,保險業應對疫情期間各種新風險的「堤壩」已然築起,對抗風險的「彈藥」較為充足。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近日表示,抗疫期間,各人身險公司開闢理賠綠色通道,簡化資料要求,安排專人優先處理,確保應賠盡賠快賠;降低理賠標準,取消免賠額、等待期、觀察期、定點醫院等理賠限制,實施線上快速賠付。截至4月末,60家人身險公司開展疫情相關理賠7000多人次,賠付金額2.6億元,部分屬於擴展責任和贈送保險項下的賠款也及時賠付到位。另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保持較高水平,一季度財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84.9%,人身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240.7%。
對於面對疫情如何「化危為機」,保險產品責任的完善創新給出了答案。營業中斷險此前並不被熟知和重視,疫情發生後,多家保險公司主動上線該保險產品,企業爭先投保,其人員和資金等的營業風險均得到有效保障。隨後,在營業中斷險的基礎上,海南、寧波、北京、上海、廈門等地又相繼推出更有針對性的復工復產綜合保險,主要幫扶小微企業復工防疫。據統計,截至4月底,已有53家財險公司通過對320餘款保險產品擴展疫情防控保險責任等方式,支持服務企業復工復產,積極滿足企業保險保障的需求。
抵禦風險其實既要對外也要對內,對內保險機構要「潔身自好」,不在利益驅使下做出違規行為。特別是在線上化業務逐漸普及時,對未知風險點的防控還需「邊看邊治」;對外,面對諸如健康管理一類比以往更為強烈的風險管理需求,保險業還要從技術與服務層面進行深耕。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h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