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人生「六戒」

2020-12-14 山水筆墨縱橫

作者 | 儒風君·聞清

晚清名臣曾國藩,天資不夠聰穎,做人諸多缺點,卻被譽為「半個聖人」,他著書立說,更有家書傳世,為後人所稱道。

縱覽曾國藩一生,從三十歲之前「一身毛病」,到三十歲之後成就斐然,其成功之道或許就藏在他恪守的「六戒」之中。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前半句講的是,做人不可欲求不滿。就如同「天上不會掉餡餅」一樣,這個世界上也不會有一直讓你獲利的事,有些事看起來源源不斷地獲利,實則是陷阱乃至騙局。

遠的不說,當下針對年輕人的,其實都是這種套路。

看上去對方不斷給你好處,殊不知是放長線釣大魚,施小惠,取大利。

因此,利益擺在眼前,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凡事見好就收,否則必吃大虧

後半句講的是,眾人爭鬥的地方,要躲開。有些熱鬧不能看,「瓜」吃多了,可能招致禍患。

不入是非之地,方能保得平安,平安才是最大的福氣。

其實,整句話都在告誡世人,做人要講分寸,有利莫貪多,是非之利莫去爭

第二戒: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前半句,告誡世人,做人不可貪得無厭。

誰都渴望得到利益,但是好處不能獨佔,要懂得與人分享。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利益更是如此。

一個人把好處佔盡,必然遭到嫉恨,成為眾矢之的。

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利益當前,不僅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還要懂得權衡取捨

後半句,告誡世人,分享也要有智慧,不是所有的事都可以拿來分享。

《戰國策》有言: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大意就是說,謀大事、成大功,不必和眾人商議。自己認準了就去做,和少數志同道合的人商量即可。

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你的想法未必得到所有人的支持,甚而會遭到他人的非議,這樣反而不利於事情進展,就連自己的情緒和判斷也會受到影響。

如此得不償失,又何必呢?

戒: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前半句是說,不要因為別人身上的小缺點,而忽視他的優點,乃至將整個人否定。

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誰還沒點缺點?

《禮記》曰: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我們看一個人,要客觀公正,不能光盯著對方的缺點,還要學會欣賞對方的優點、學習對方的優點。這不僅是與人相處之道,也是自我完善之道。

後半句則是說,不能因為一點小小的怨憤,而忘記了對方曾施與的大恩。

人的一生中,都會受到他人的恩惠。

人們往往容易記得他人造成的傷害,又容易忘記他人給予的恩惠。

實際上,知道感恩,懂得包容,這樣的人更容易得到貴人相助。

戒: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誇己之長乃忌人之長

此一戒,也是在講與人相處之道。

議論他人的短處,其實是回護自己的短處;誇耀自己的長處,其實是在忌諱別人的長處。

有句話叫:「閒談莫論人非,靜坐常思己過。

人們太容易奚落別人的短處,也太容易驕矜於自己的長處。

老話兒講: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了解自己的短處,是一種智慧。認可他人的長出,是一種胸懷。

愛嚼口舌,議論他人短處,這樣的人往往淺薄,難成大器。

五戒: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前半句是說,做人當勤奮,勤能補拙是良訓

世界上99.9%的人都很平凡,為何有人能成功,有人卻庸碌一生呢?其實就是勤奮與懶惰的差別。

勤奮,會讓庸才變天才。曾國藩自己就是個例子,他三十歲之後的成功,大部分就來自於勤奮。而且,他也用自己後半生告訴我們另外一個道理:

做個勤奮的人,從哪個年齡段開始都不算晚

當然,懶惰招致失敗,也無關年齡和階層。

現代人不都喜歡這樣一句雞湯嗎:

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勤奮,你還上哪兒去成功呢?

後半句則告誡世人,做人應當謙遜,不能有傲氣。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話大家聽到耳根都起繭了。

可是,真正做到謙虛謹慎的又有幾人呢?

不可否認,有人生來就是「天才」。但是,真正成功的人,絕大多數都不是「天才」。

謙虛和勤奮,能夠彌補智力和才能上的不足,讓一個人走得更遠

第六戒: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這一條告訴世人,辦大事,主要是靠閱歷和見識,而成大事,則要「盡人事,聽天命」。

對於「辦大事」而言,才能不過是一種輔助,主要是靠見識、胸襟和閱歷。

有才能的人,未必是辦大事的人,遠見卓識,才是決定性因素。

至於後半句,則強調一種「辦大事」的心態。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辦大事」當然離不開努力,但是更要看機遇。

人事盡了,大事未成,那是天命使然,不必怨天尤人。

道理很簡單:努力了,未必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成功

所謂「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全看自己的心態。

做人不可不努力,但也應當看淡成敗,拿得起放得下

相關焦點

  • 曾國藩的六戒人生之: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
    曾國藩是我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他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 曾國藩人生六戒:窮人不屑於學,而富人偷偷學,六戒蘊含六種智慧
    說起曾國藩的名字,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更是被譽為「晚清四大名城之首」,甚至還有人稱他為千古第一萬人。儘管語言上多少有些過於褒獎,但他的智慧真真切切地能夠給我們帶來為人處世的智慧。曾國藩關於識人、用人這方面的智慧也是被世人傳頌。而曾國藩關於個人的自律你知道嗎?
  • 曾國藩:男人慾成功,憑藉不是人脈金錢,務必要通透人生六戒
    人生的成敗興衰,濃淡緩急,無不體現在對分寸的把握之中。做人有分寸,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做事有尺度,是人生的最大學問;把握做人的分寸,掌管做事的尺度,日積月累,才能在分寸間求得人生的高度。分寸,是人生的關鍵。曾國藩是春秋戰國時代曾子的七十世孫。
  • 人到中年跌落低谷,若想東山再起,須悟懂曾國藩這「人生六戒」
    曾國藩後八代也都是不負眾望,在軍政、文化、經濟、農業、藝術等方面大展拳腳。 都說「富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八代一直繁榮昌盛,這與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式有關。
  • 曾國藩:欲成大器,憑藉不只是人脈金錢,或許還要通透人生六戒
    人生的成敗興衰,濃淡緩急,無不體現在對分寸的把握之中。做人有分寸,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做事有尺度,是人生的最大學問;把握做人的分寸,掌管做事的尺度,日積月累,才能在分寸間求得人生的高度。分寸,是人生的關鍵。曾國藩是春秋戰國時代曾子的七十世孫。
  • 曾國藩的為人處世「六戒」!
    中國近代政治家、軍事家曾國藩,湘軍創始人。和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中興功臣」。曾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毅勇侯等職,諡號「文正」,後人稱「文正」。他被尊為千年第一完人。閱讀生活中的「六戒」,學會自己的處世之道,才能成為大器。
  • 曾國藩:成大器的男人必六戒!
    曾國藩是春秋戰國時代曾子的七十世孫。他是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他因為在學問和事功方面的成就而備受後世推崇。讀懂曾國藩的人生「六戒」,就學到了他的做人做事之道。曾國藩這句話的意思,入目三分地畫出了可這種人的精神肖像。那種經常談論別人缺點的人,內心其實是藉此在掩飾自己的缺點;經常誇耀自己長處的人,內心其實是嫉妒或者想掩蓋別人的長處罷了。
  • 人到中年如果想出人頭地,需牢記曾國藩《六戒論》,做到福澤相隨
    曾國藩在朝廷最為動蕩的時候,卻混得如魚得水、遊刃有餘,正是因他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為此,曾國藩曾為自己定下了《人生六戒》,時刻自省自勉。 曾國藩畫像 這《人生六戒論》可謂是總結了曾國藩一生的智慧,男人若能悟懂並做到,前途將不可限量。
  • 曾國藩的一生忠告,欲成大事,必先六戒,做到者必成大業
    其中以曾國藩為代表人物,曾國藩並不想推翻清政府的統治,但還想挽救腐朽的國家,只能通過自身的影響力改變國家。曾國藩用自己的一生,給後人一個忠告,欲成大事必先六戒,做到者必成大業。第一戒為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 曾國藩的「六戒」,充滿處世智慧
    第一戒 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第二戒 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 曾國藩《六戒》解析及書法作品欣賞
    《六戒》原文 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第二戒: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不要因為別人的小缺點就忽視他的優點,不要因為小恩怨就忽略了別人的大恩。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只要是人都會犯錯。不要抓住別人的一點小過失,小瑕疵不放。也不要因為一點小恩怨,就全盤否定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恩情。《禮記》雲,「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 書法定製《福祿壽禧,茶,捨得,蒲松齡名句,江山如此多嬌,曾國藩六戒》
    《福祿壽禧,茶,捨得,心經,蒲松齡名句,江山如此多嬌,曾國藩六戒》 更多內容關注書畫定製shufadingzhi.cn
  • 出將入相曾國藩!
    有人說「中國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和王陽明是其中兩個,曾國藩則是那半個。正是因為如此,他的人生智慧值得我們特別重視和珍視。
  • 曾國藩:謙受益,滿招損,戒惰以正恆心,戒傲以求進步
    1859年9月,石達開自湘南退入廣西,曾國藩與湖北巡撫胡林翼制定以湖北為基地的四路圖皖方略。1860年,趁太平軍集中兵力二破清軍江南大營之際,曾國藩與胡林翼率湘軍進圍天京西線重鎮安慶,並於桐城部署重兵準備阻擊援軍。同年夏,清廷授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總統四省軍務,並令其馳援蘇南。
  • 曾國藩:男人想要成大器,金錢不是重點,關鍵要看明白這3「戒」
    而在這方面很有經驗的曾國藩告訴我們,人生需要做到3戒,想要成為有用之才,希望才會更大,同時自己一生也會少很多疑惑與煩惱,這3戒分別是什麼呢?戒「急」曾國藩曾經說過:事以急敗,思因緩得。意思是:事情之所以會失敗,往往是沒經過深刻的思考,而好的辦法和思路,往往是經過了沉穩的思考才得出來的。
  • 曾國藩:聰明人不說六句話,越早知道越好,避免禍從口出
    曾國藩在日記中總結了說話的六個禁忌,與人交往時切忌說這六種話。一、不說直話曾國藩認為,心直口快容易傷人,做人真誠固然重要,說話太直白別人不會感受到你的真誠而會讓人反感,說話一定要循序漸進。四、不說狂話曾國藩時常提醒弟弟曾國荃,「人無信不立,戒驕戒躁,做事但求穩重,說話不可輕狂」。與人交往,坦誠第一,狂傲的、自大的話,就不要說了,說了容易招人厭惡。說話要注意,處處傲狂的話會很容易得罪人。並且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輕易答應人家,不然會失信於人。
  • 「六戒」的男人終成大器!(值得深讀!)
    讀懂曾國藩的人生「六戒」,就學到了他的為人做事之道。▌第一戒: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第二戒: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曾國藩是勤勞的好例子,他其實並不聰明,但是卻能以「勤」成就大學問和大事業,可以說正是普通人的榜樣。而如項羽、李自成等,佔盡天時地利,卻因為驕傲而敗亡。
  • 曾國藩家書:滿招損,謙受益,人第一要戒傲
    曾國藩寫信告訴其弟,要力戒「傲」字,又說,巨室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曾國藩有多重視「傲」字呢? 他說,去掉傲字為第一重要。在他看來,無論軍事失敗還是達官貴人家的落魄,都是因為驕傲和懶惰其中一點造成的。
  • 讀懂「天下第一完人」曾國藩,成就自己的人生路!
    十二、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愚鈍之人,通過自我磨礪,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說得出,辦得來。 曾國藩有個外號 ,叫做「曾三戒」。
  • 曾國藩:人生這2大「兇德」,一定要避免,很多人知道得太遲
    他就是被稱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晚年的曾國藩,歷經世事滄桑,悟出人生致敗的兩大兇德:一、傲,敗亡之道曾國藩說「才人以傲致敗」,做人不能有傲氣,凡是狂傲之人,下場都不會太好。二、多言,貽害無窮曾國藩認為,多言也是人生的一大惡德,於是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在日記中經常批評自己「每日言語之失,真是鬼蜮情狀!」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