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謙受益,滿招損,戒惰以正恆心,戒傲以求進步

2020-12-18 亦然花開

1859年9月,石達開自湘南退入廣西,曾國藩與湖北巡撫胡林翼制定以湖北為基地的四路圖皖方略。

1860年,趁太平軍集中兵力二破清軍江南大營之際,曾國藩與胡林翼率湘軍進圍天京西線重鎮安慶,並於桐城部署重兵準備阻擊援軍。

同年夏,清廷授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總統四省軍務,並令其馳援蘇南。他上疏力陳攻佔安慶不僅關係淮南全局,且為將來克服金陵的根本,堅持不撤安慶之圍,自己率領一軍進駐安徽祁門,準備進軍蘇南。

升任兩江總督後,曾國藩個人及家族愈發風光。然而,曾國藩並未因個人升遷、家族興旺而自傲。他之所以能做到這些,與他始終牢記祖父的遺訓有關。

01 祖父的訓示

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曾國藩進京入翰林院庶常館。十月廿八日早,曾國藩到祖父星岡公屋前階下辭行,請求祖父訓示。

曾國藩恭敬地對祖父說:「這次進京城,請求祖父教訓。」

星岡公語重心長地對曾國藩說:「你的官是做不盡的,你的才是好的,但千萬不要驕傲,滿招損,謙受益,你如果不驕傲,更好全了!」

曾國藩聽了訓示,始終牢記在心,並以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

他在多封家書中都提到過此事,總感覺祖父的遺訓離自己不遠,至今還像在耳提面命。

02 自我反省,牢記家訓

《滿招損,謙受益》是曾國藩寫給沅弟、季弟的一封信。

在信中,曾國藩先是對沅弟、季弟身上發生的變化大加讚賞。沅弟以我切責的信,痛加引咎自責,懼怕走上危機之路;而想步入謹言慎行之道,能夠這樣做,是弟弟終身得福的好事,也是我家的幸運。季弟的信平和溫雅,比往年驕傲、懶惰的情形強多了。

隨後他又一次提到過世祖父的遺訓,並規勸弟弟們要努力做到「滿招損,謙受益」。

曾國藩告誡兩位弟弟,一定要以去掉傲字為第一重要。他隨後列舉了古人傲的諸多表現。

唐、虞時代有個叫丹朱的惡人,人很傲慢;有個叫象的人,也很傲慢;桀紂生性無道,說自己可以拒絕一切忠言,能言善辯就可以粉飾一切過失,說自己的命運授之於天,說敬重不必實行,這些都是傲的表現。

鹹豐八年六月,曾國藩再次出山,便努力戒惰,以改正沒有恆心的毛病。近來又在努力戒除傲。

徽州在沒有失敗之前,次青心中不免有自以為是的見解;當失敗之後,曾國藩更加深入反省自己。他認為,軍事的失敗,不是傲,就是惰,二者必居其一。大官大貴人家的失敗,不是傲,就是惰,二者必居其一。

因此,他要求弟弟們一定要牢記家規,遵守家訓,戒傲戒惰。

03 只有謙虛謹慎才是通向幸福的路

在寫給四弟曾國潢的信《惟謙謹是載福之道》中,曾國藩再次向弟弟們不厭其煩地講「戒驕戒傲」, 唯謙謹是載福之道。

曾國藩對四弟說:弟弟對於世事、閱歷逐漸加深了,但信裡不免有一種驕氣。

天地之間,只有謙虛謹慎才是通向幸福的路。一驕傲,就滿足;一滿足,就傾覆。凡屬動口動筆的事,討厭人家太俗氣,嫌棄人家鄙惡,議論人家的短處,指斥人家失敗,都是驕傲的表現。

不管所指責的是不是真的,即使都是正當切中要害,也是天道所不容許的。

曾家的子弟,滿腔驕傲之氣,開口便說別人這個長那個短,譏笑別人這個鄙俗那個粗陋,都不是好現象。

四弟一定要告誡子侄輩去除驕傲,先要把自己喜歡議論別人的短處、譏諷別人的失敗的毛病痛加改正,然後才可以叫後輩們事事處處警惕改正。

由曾國藩的闡述我們可以看出,做人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短處的人容易驕傲自滿,喜歡到處炫耀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04 滿招損,謙受益

「滿招損,謙受益」的諺語,對大眾來說,早已耳熟能詳,意思是規勸世人凡事都要適可而止。自滿會招致損失,謙虛則能受到益處。

當一個人身處高官厚祿、登峰造極之時,應當提前有所準備,萬一有什麼不幸或變故的話,不至於一蹶不振。這也正是居家思危的道理。

凡事應留有餘地。俗語說,「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人如果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自當好自為之,知機善退,才不至於招致失敗。

誇耀自己的行為一定會阻礙自己進步。喜歡炫耀是一種十分淺薄的行為,真正擁有豐富學識的人,往往都是謙虛謹慎的人。

學習求知需要我們對自己有清醒認識,既要看到自身擁有的優良品質,也要發現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千萬不要自我誇耀,驕傲自滿。不隱藏自己所有,也不自誇自己所有,這樣才能促使我們不斷取得更大的進步。

相關焦點

  • 曾國藩家書:滿招損,謙受益,人第一要戒傲
    曾國藩寫信告訴其弟,要力戒「傲」字,又說,巨室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曾國藩有多重視「傲」字呢? 他說,去掉傲字為第一重要。在他看來,無論軍事失敗還是達官貴人家的落魄,都是因為驕傲和懶惰其中一點造成的。
  • 曾國藩:人生「六戒」
    作者 | 儒風君·聞清晚清名臣曾國藩,天資不夠聰穎,做人諸多缺點,卻被譽為「半個聖人」,他著書立說,更有家書傳世,為後人所稱道。縱覽曾國藩一生,從三十歲之前「一身毛病」,到三十歲之後成就斐然,其成功之道或許就藏在他恪守的「六戒」之中。
  • 謙受益,滿招損,時乃天道
    滿招損謙受益的出處《尚書·大禹謨》:「惟德動天,無遠勿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故此以「滿招損,謙受益」來說明驕傲自滿招致損害,謙遜虛心得到益處。比我們常說的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意義更深遠。主要是這個「滿」字,理解了「滿」字就是通了的大半,滿是再也裝不下了。再好的東西你滿了,也沒地方放了。不就損失了嗎?謙受益,「謙」就是留餘地,讓好的東西有機會進來,滿了就進不來,哪還有更好了。
  • 中國人的人生信仰六:謙受益,滿招損
    摘要:在中國人的精神生命中,謙受益而滿招損是一重要的人生信仰和信念。謙受益、滿招損的人生信仰和信念,現今仍為激勵和勸誡人們的座右銘。在先哲的早期思想中,謙受益、滿招損信仰的確立,乃基於上天主宰者的福善而懲惡意志。謙德受上天之祐而受益,自滿受上天之罰而招損。後來這一信仰的維護,從上天的意志轉變為道德倫理和社會運行機制的的保證。
  • 從《易經》最吉祥「謙卦」中,領悟「滿招損、謙受益」的人生智慧
    「滿招損,謙受益」蘊含的人生智慧先秦《尚書大禹謨》中說:「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意思是說只有修德能感動上天,那是沒有遠而不至的。盈滿招損,謙虛受益,這是自然規律。故此以「滿招損,謙受益」來說明驕傲自滿招致損害,謙遜虛心得到益處。
  • 「滿招損,謙受益」,今日小滿!
    「滿招損,謙受益」,今日小滿!我們將迎來夏天的第二個節氣小滿小滿過後就是仲夏的道路二十四節氣中其中有小暑必有大暑有小雪必有大雪有小寒必有大寒但有小滿卻獨缺大滿物致於此小得盈滿滿招損
  • 「謙受益,滿招損」這句話的出處是哪裡?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話,出自儒家經典「四書五經」裡的五經之「書經」,即《尚書》。在《尚書·大禹謨》裡有兩句話,是教人修身養性的,原文是: 「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不唯儒家,佛道、聖經以及古蘭經,都記載著無數謙虛使人進步的千古絕唱,其中老子在道德經裡說,「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反過來想,如果這樣做沒有道理、沒有益處,就不會有那麼多聖人偉人去歌頌這個做法了。
  • 中國俗語老話兒「滿招損,謙受益」,受益一生的名言,教你為人處世
    包括現代人的為人處世大多也是通過祖輩們的教導得來的,下面就來說說"滿招損,謙受益"這句俗語的解讀,希望能夠教會你們如何在做事的時候權衡利弊。古代的學子一生的夙願就是成為朝堂之臣,為國效力,成為對社會做貢獻的大人物,因此學子們都善學。
  • 「滿招損,謙受益」要告訴孩子謙虛必得益
    中國傳統的一句古訓「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謙虛的人會受到益處,自滿的人會招來損害。老子說:「不自以為是的人,才能夠對事情判斷分明;不自誇的人,他的功勞才會被肯定;不驕傲的人,才能夠成就大事。」大家還記得王安石寫的《傷仲永》嗎?古代有一個叫方仲永的人,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顯示出了在詩歌方面的才華,被人們讚譽為神童。
  • 曾國藩的為人處世「六戒」!
    中國近代政治家、軍事家曾國藩,湘軍創始人。和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中興功臣」。曾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毅勇侯等職,諡號「文正」,後人稱「文正」。他被尊為千年第一完人。閱讀生活中的「六戒」,學會自己的處世之道,才能成為大器。
  • 《易經》——滿招損,謙受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領袖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就是謙卦的精神。鼓舞著我們要一直保持謙卦的謙虛精神。清朝的軍事家、思想家,曾國藩曾說過:「謙卑含容是貴相,心存濟物是富相。」意思是一個人是不是富貴的相,不是你長得怎麼好不好看,主要是你有沒有謙卑的態度,又有微笑的表情,你就是貴相了。
  • 欹器——謙受益 滿招損
    器物前的說明牌是這樣寫的光緒款象徵<謙受益滿招損>的欹器這塊器下銘牌的內容 一面記錄了孔子觀周朝右座之器時的一番對話和現場做實驗驗證其效果的全過程這種容器空置的時候只能是傾斜的往其中注水 水至一半時 器便垂直水注滿時 則容器翻倒 水全部灑出另一面則記錄了子路與孔子的問答洋洋灑灑這一大篇文字 說白了所言之義就是<滿招損
  • 滿招損,謙受益!(值得一讀)
    季羨林說,一個學者,無論年輕或者年老,如果覺得自己的學問夠大,沒必要在學習了,他就不會進步;如果保持謙虛的心態繼續學習,不僅表現他本身高尚的情操,而且還會收到很多人的尊敬。而說道季羨林本身時,季羨林說他從沒有自滿過,別人對他的讚譽,他非常感激,但常常覺得受之有愧。滿招損荀瑤,史稱智襄子,春秋末期晉國的執政大臣。
  • 滿招損,謙受益。
    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謙虛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謙虛」這一詞的真正含義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在家裡,我們常聽大人對小孩說:「別人說話的時候別插嘴,小孩子要謙虛嗎!」 還有時,大家推薦某個人擔任某個職務時,論這人的水平能力,是完全能勝任這個職務的。
  • 曾國藩的一生忠告,欲成大事,必先六戒,做到者必成大業
    其中以曾國藩為代表人物,曾國藩並不想推翻清政府的統治,但還想挽救腐朽的國家,只能通過自身的影響力改變國家。曾國藩用自己的一生,給後人一個忠告,欲成大事必先六戒,做到者必成大業。第一戒為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 曾國藩的「六戒」,充滿處世智慧
    第一戒 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第二戒 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 曾國藩:成大器的男人必六戒!
    曾國藩是春秋戰國時代曾子的七十世孫。他是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他因為在學問和事功方面的成就而備受後世推崇。讀懂曾國藩的人生「六戒」,就學到了他的做人做事之道。曾國藩這句話的意思,入目三分地畫出了可這種人的精神肖像。那種經常談論別人缺點的人,內心其實是藉此在掩飾自己的缺點;經常誇耀自己長處的人,內心其實是嫉妒或者想掩蓋別人的長處罷了。
  • 「金玉良言」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
    「滿招損,謙受益」,意謂自滿招致損失,謙虛得到益處。語出《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賞析「滿招損,謙受益」是中國傳統的一句古訓,意思是說,謙虛的人會受到益處,自滿的人會招來損害。老子說:「不自以為是的人,才能夠對事情判斷分明;不自誇的人,他的功勞才會被肯定;不驕傲的人,才能夠成就大事。」
  • 滿招損、謙受益
    其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滿招損,謙受益」,自大自滿招致而來的是減少,是損失,就比如一個人覺得自己什麼都會了,那麼什麼都不會再學習了,那麼他就會失去的更多,因為其他的可不像他這樣;有的人非常謙虛,總覺得自己會的還不夠,始終處於一種空杯心理
  • 曾國藩的六戒人生之: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
    曾國藩是我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他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