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9月,石達開自湘南退入廣西,曾國藩與湖北巡撫胡林翼制定以湖北為基地的四路圖皖方略。
1860年,趁太平軍集中兵力二破清軍江南大營之際,曾國藩與胡林翼率湘軍進圍天京西線重鎮安慶,並於桐城部署重兵準備阻擊援軍。
同年夏,清廷授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總統四省軍務,並令其馳援蘇南。他上疏力陳攻佔安慶不僅關係淮南全局,且為將來克服金陵的根本,堅持不撤安慶之圍,自己率領一軍進駐安徽祁門,準備進軍蘇南。
升任兩江總督後,曾國藩個人及家族愈發風光。然而,曾國藩並未因個人升遷、家族興旺而自傲。他之所以能做到這些,與他始終牢記祖父的遺訓有關。
01 祖父的訓示
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曾國藩進京入翰林院庶常館。十月廿八日早,曾國藩到祖父星岡公屋前階下辭行,請求祖父訓示。
曾國藩恭敬地對祖父說:「這次進京城,請求祖父教訓。」
星岡公語重心長地對曾國藩說:「你的官是做不盡的,你的才是好的,但千萬不要驕傲,滿招損,謙受益,你如果不驕傲,更好全了!」
曾國藩聽了訓示,始終牢記在心,並以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
他在多封家書中都提到過此事,總感覺祖父的遺訓離自己不遠,至今還像在耳提面命。
02 自我反省,牢記家訓
《滿招損,謙受益》是曾國藩寫給沅弟、季弟的一封信。
在信中,曾國藩先是對沅弟、季弟身上發生的變化大加讚賞。沅弟以我切責的信,痛加引咎自責,懼怕走上危機之路;而想步入謹言慎行之道,能夠這樣做,是弟弟終身得福的好事,也是我家的幸運。季弟的信平和溫雅,比往年驕傲、懶惰的情形強多了。
隨後他又一次提到過世祖父的遺訓,並規勸弟弟們要努力做到「滿招損,謙受益」。
曾國藩告誡兩位弟弟,一定要以去掉傲字為第一重要。他隨後列舉了古人傲的諸多表現。
唐、虞時代有個叫丹朱的惡人,人很傲慢;有個叫象的人,也很傲慢;桀紂生性無道,說自己可以拒絕一切忠言,能言善辯就可以粉飾一切過失,說自己的命運授之於天,說敬重不必實行,這些都是傲的表現。
鹹豐八年六月,曾國藩再次出山,便努力戒惰,以改正沒有恆心的毛病。近來又在努力戒除傲。
徽州在沒有失敗之前,次青心中不免有自以為是的見解;當失敗之後,曾國藩更加深入反省自己。他認為,軍事的失敗,不是傲,就是惰,二者必居其一。大官大貴人家的失敗,不是傲,就是惰,二者必居其一。
因此,他要求弟弟們一定要牢記家規,遵守家訓,戒傲戒惰。
03 只有謙虛謹慎才是通向幸福的路
在寫給四弟曾國潢的信《惟謙謹是載福之道》中,曾國藩再次向弟弟們不厭其煩地講「戒驕戒傲」, 唯謙謹是載福之道。
曾國藩對四弟說:弟弟對於世事、閱歷逐漸加深了,但信裡不免有一種驕氣。
天地之間,只有謙虛謹慎才是通向幸福的路。一驕傲,就滿足;一滿足,就傾覆。凡屬動口動筆的事,討厭人家太俗氣,嫌棄人家鄙惡,議論人家的短處,指斥人家失敗,都是驕傲的表現。
不管所指責的是不是真的,即使都是正當切中要害,也是天道所不容許的。
曾家的子弟,滿腔驕傲之氣,開口便說別人這個長那個短,譏笑別人這個鄙俗那個粗陋,都不是好現象。
四弟一定要告誡子侄輩去除驕傲,先要把自己喜歡議論別人的短處、譏諷別人的失敗的毛病痛加改正,然後才可以叫後輩們事事處處警惕改正。
由曾國藩的闡述我們可以看出,做人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短處的人容易驕傲自滿,喜歡到處炫耀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04 滿招損,謙受益
「滿招損,謙受益」的諺語,對大眾來說,早已耳熟能詳,意思是規勸世人凡事都要適可而止。自滿會招致損失,謙虛則能受到益處。
當一個人身處高官厚祿、登峰造極之時,應當提前有所準備,萬一有什麼不幸或變故的話,不至於一蹶不振。這也正是居家思危的道理。
凡事應留有餘地。俗語說,「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人如果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自當好自為之,知機善退,才不至於招致失敗。
誇耀自己的行為一定會阻礙自己進步。喜歡炫耀是一種十分淺薄的行為,真正擁有豐富學識的人,往往都是謙虛謹慎的人。
學習求知需要我們對自己有清醒認識,既要看到自身擁有的優良品質,也要發現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千萬不要自我誇耀,驕傲自滿。不隱藏自己所有,也不自誇自己所有,這樣才能促使我們不斷取得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