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有一大批愛國者投身於救國運動,企圖挽救徹底腐敗的清政府。清政府通知時間長達幾百年,統治已經根深蒂固,很多讀書人所認同的只有清政府,這也是為何清政府可以三番五次鎮壓叛亂,每一次運動都被鎮壓,因為民心依然還在清政府,沒有民眾支持的運動,只是無根之水。
運動救不了國家,只能通過其他方法救國,進入政治體系,從內部解決問題。其中以曾國藩為代表人物,曾國藩並不想推翻清政府的統治,但還想挽救腐朽的國家,只能通過自身的影響力改變國家。曾國藩用自己的一生,給後人一個忠告,欲成大事必先六戒,做到者必成大業。
第一戒為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這句話很好理解,不要因為別人小的錯誤而忽視對方大的美德,不要因為別人小的恩怨,而忘記對方大的恩情。這句話與古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犯錯的時候,不要關注對方的錯誤,而要看對方的優點,小的錯誤可以改正,無心的傷害可以被原諒。成大事者,不要因為小恩小怨,而阻止自己前行的腳步。
第二戒為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一個行業能持續很久的暴利,這樣的行業往往有自己不知道風險,就像現代的炒股,美國金融危機,都印證這句話的正確性。世界上沒有久利之事,有的只是自己不知道的風險,因為風險與收益是伴隨的。
眾人爭奪的地方也不要去,爭奪的人越多,說明這個地方越亂,會有很多自己無法掌握的事情發生,而這些事情往往會讓自己輸得一敗塗地。而且,如果自己爭奪到這樣的地方,也會成為別人的眼中釘肉中刺,四處樹敵,是不智之舉,有時候不爭比爭要好很多。
第三戒為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從古到今,庸人之所以被稱之為庸人,並不是因為他們自己不夠聰明,都是敗給了一個懶字,自己懶得學習,沒有絲毫進步,即使是聰明的人也會變成庸人。而天下有才學的人,卻又敗給了一個傲字,自視甚高。
不把任何放在眼中,目中無人,只會導致失敗,因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人不要懶惰,也不要自傲,失敗的根源就在此。
第四戒為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誇己之長乃忌人之長。
說別人的缺點,只是因為自己也有這樣的缺點,所以才會額外注意別人的缺點。誇讚別人的優點,有時候並不是真的誇讚,而是嫉妒別人的優點。
這句話是曾國藩告誡後人,不要說其他人的長短,要先認清自己,再認清別人,而且是在心中認清其他人。
第五戒為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利益的劃分必須要劃分成多分,讓所有人都滿意,這樣才不會樹敵,才能繼續合作。如果吃獨食,只會讓其他人不滿,群起而攻之,落敗也只是時間問題。而決定某件事情的時候,可以聽取其他人的意見。
但做決定的時候一定要一個人,過多人參與決定,只會讓決定猶豫不決,效率極低。利益是大家共同享用,但決策權必須要掌握在一個人的手中,這樣才是長久之計。
第六戒為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真正成大事的人,才學不需要太過出眾,可以沒文化,但是一定要具備一雙慧眼,也就是要會識人,選拔有才能的人幫助自己。
《曾國藩全書》,記錄了曾國藩前後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將近有1500封書信,涵蓋了處世、治學、修身、治心等。
無論你現在在社會中擔任什麼職位,做官還是經商,亦或是為人父母,都可以在曾國藩的書信中學習到寶貴的包括識人、人際交往、治家教子等方面的經驗。
《曾國藩家書》裡,既有勸學、修身、治家的告誡,也有交友、用人、為政之道,讀來讓人受益良多。這就真的應了那一句: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在書中,曾國藩告訴我們:
1、遇逆境臥薪嘗膽,切不可因憤廢學。
2、無論時勢多艱難,抱定志向易成事。
3、弊病由懶生,勤則百般好。
曾國藩一生的諸多思想至今仍有著現實意義。細讀《曾國藩全書》,才能領略其中精深的哲理。
書不貴,一套六冊,原價258元,現僅需98元,買不了一件好衣服,卻可以買到曾國藩一生的智慧與制勝的謀略!何樂而不為?
總結:成大事者,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的謀劃只能佔據一半,更多的是要看天意,這也看出了曾國藩平生做事的主要原則。
這六戒是曾國藩對後人的忠告,但成功並不是如此簡單,不只要明白,還要真正能做到,如果一個人真的能夠做到以上幾點,就一定不會碌碌無為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