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為官須學曾國藩,經商須學胡雪巖!
說的就是曾國藩在為人處世方面的智慧,還有胡雪巖經商的頭腦,其實他們兩個都屬於一種類型,那便是出身普通,一開始也沒有人脈沒地位沒金錢,但最後確實是成為了名人!
很多男人想要成功,想要在40歲就能有個好的生活,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不僅沒有成才,反倒是窮困潦倒。
這個時候就得看一看曾國藩,他是如何從一個普通人,一個被人看不起的人,變成了「千古第一完人」呢?
他的秘訣只有一個:男人想要成大事,金錢和能力不重要,重點是要做到這3戒
1、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很多人都聽說過曾國藩告誡男人的一句話:40歲以後,不想要招災引禍那就別去兩個地方!
這兩個地方就是久利之地和眾爭之地。
這裡說的一戒就是久利之事不要做,眾爭之地不要去,什麼是久利之事呢?便是那種可以持久得到利益的事情,這種事情短時間內能讓你擁有金錢,但時間已久,反而會害了自己,因為這一切都是表面現象,如果有件事能持久獲取大量利益,那可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眾爭之地就是人人都去爭奪利益的地方,這種地方有一個特點,那便是那裡的人全是一些有權有勢的,你若是跟他們去爭搶,不僅落不到好處,還很有可能得罪人!最後是得不償失!
2、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如果你處於低谷,一事無成,這個時候還不知道勤奮,那終究是一事無成,因為天上沒有掉餡餅的事情,不努力,沒有人能救得了你!
而當我們處於高位的時候,就最怕驕傲!
王陽明說,「故為子而傲,必不能孝;為弟而傲,必不能弟。」
《三國演義》中關羽的失敗,全在於他過於驕傲。關羽是猛將,有勇有謀,斬顏良誅文丑,溫酒斬華雄,千裡走單騎,單刀赴會等等,都足以證明他的能力非凡。
但過於高傲自戀卻讓關羽敗亡。關羽在樊城水淹七軍,就有些得意了,東吳方面當關羽聽說孫權拜陸遜為將代替呂蒙時,他說:「孺子陸遜代之,不足為震!」
而富於謀略的陸遜代替呂蒙後,又是寫信又是送禮,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關羽更是麻痺大意。對於別人的話,關雲長根本聽不進去,每每都感覺自己下的結論是完全正確的,而別人說的都是沒用的。最終被殺害。
3、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這句話告誡我們,想要成大事,成大器,一定是識人最重要,才華是輔助,就像這句話說的一樣: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並不是智商和能力,而是情商,一定程度來講,我們識人,抬頭看路的智商就是自己情商的體現,有時候能力不重要,重要的是思維!
凡是辦大事,首先需要有深厚的閱歷和識見,並以才能作為輔助;凡是要成就大事的,一半在於人的謀劃,另一半就要看天意了,看時機會不會來到。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生之事,但盡人事,且聽天命!
曾國藩曾說過「天道忌巧」。這句話的意思是天道是厭惡投機取巧行為的。
孔夫子也提倡「君子不二過」。人生是老實的學問,「忌巧、忌盈、忌貳」,這是人生的正道。
一分辛苦一分收穫,一個人如果勤勤懇懇地努力積累,必定能取得一定的收穫。相反的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等著走捷徑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多學習曾國藩,就能少走一段彎路
梁啓超說曾國藩"在並時諸賢中稱最愚鈍",曾國藩也說自己"餘性愚鈍",這還真不是自謙。
曾國藩參加6次科舉考試,6次都沒中,直到第7次,才終於考上了秀才。高考成績證明一切,他不是天賦型學霸。勉強考上個秀才,也不指望官運亨通。
但是30歲之後的他,在清朝職場上不斷創造記錄!
曾國藩並不是天生就是聖人,但他有智慧肯努力,男人不能自己放棄自己,可以沒有錢,但不能沒有志氣,可以沒面子,但不能決心。
很多人也好奇,曾國藩這些智慧都是從哪裡來的呢?他這些智慧也都是從書上,從先人那裡學來的!
這一切都源於一本書《智囊全集》,這本書曾國藩是日夜捧讀,紀曉嵐也能倒背如流,練就了伶牙俐齒,當代的王健林每次在年終總結大會上,都會讓高層來學習。
《智囊全集》有何神奇之處?
這本書是馮夢龍所著,書中共收錄自先秦到明代的智慧故事共近2000則,大都信而有徵、查而有據。裡面有有趣的故事,也被稱作是「小資治通鑑」。
馮夢龍在寫的時候就說這本書集天下所有的智慧,只要能學到其中一二,便能安身立命!
這書真的有這麼神奇嗎?老顧我看了之後,才豁然開朗,進入社會後,才發現,沒有點智謀,是無法立身的!
裡面全是有趣的故事,在故事後面還會加入馮夢龍的點評,看著一點都不枯燥乏味!
我讀的是白話文版本的,因為文言文實在晦澀難懂!一般人真看不懂,不僅將原版內容完整收錄,還有詳細的翻譯和注釋,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讓你看了哈哈大笑,還能學到智慧。
上下6冊只要79元錢,對很多人來說連兩包香菸的價錢都不夠,卻能換來豐富的人生智慧。
想要購買的朋友,點擊文末的商品就可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