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儲秀宮的後殿曾經有個展覽
好像叫做<末代皇帝溥儀生活展>
展覽根據資料還原了部分當年原狀
其中就有一套溥儀使用的辦公桌
桌上有桌鈴 地球儀 檯燈等舶來品
還有件造型奇特又十分精美的器物
這件器物高15釐米 直徑11.7釐米
架子高45.7釐米 寬18.5釐米
全器通體銅質鍍金 金色燦然
正面橫梁鏨刻篆書<光緒御製>
框架中間放置一個杯狀的容器
器兩側的圓槽與框架的針狀軸相接
看上去 那杯子好像沒擺正 斜斜的
框架下部鑲嵌一塊刻有銘文的銅板
前後兩面的銘文為
孔子觀於周廟 有欹器焉 孔子問守廟者曰 此為何器 對曰 蓋為右座之器 孔子曰 吾聞右座之器 滿則覆 虛則欹 中則正 有之乎 對曰 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而試之 滿則覆 中則正 虛則欹 孔子喟然嘆曰 嗚呼 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子路曰 敢問持滿有道乎 孔子曰 高而能下 滿而能虛 富而能儉 貴而能卑 智而能愚 勇而能怯 辯而能納 博而能淺 明而能闇 是謂損而不極 能行此道 惟至德者及之 易曰 不損而益之 故損自損而終故益 旃蒙協洽壯月制
器物前的說明牌是這樣寫的
光緒款象徵<謙受益滿招損>的欹器
這塊器下銘牌的內容 一面記錄了
孔子觀周朝右座之器時的一番對話
和現場做實驗驗證其效果的全過程
這種容器空置的時候只能是傾斜的
往其中注水 水至一半時 器便垂直
水注滿時 則容器翻倒 水全部灑出
另一面則記錄了子路與孔子的問答
洋洋灑灑這一大篇文字 說白了
所言之義就是<滿招損>的道理
而這件器物便是傳說中的 欹器
此件欹器在宮裡檔案上又名
銅鍍金戒盈持滿 這個名字更直白
從造型結構上觀察 它確能實現
滿則覆 虛則欹 中則正 的效果
欹器最早的記載見於<荀子.宥坐>
內容就是銘牌上孔子觀欹器那段
只不過第一句的 孔子觀於周廟
原文中寫做 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
文中所寫的 欹器 即為 右座之器
是帝王放在座右 警戒自己的器物
那意思就與我們說的座右銘相類
欹器滿則覆 虛則欹 中則正 的物象
揭示出謙受益滿招損的辨證道理
時時刻刻的提醒帝王要 戒盈持滿
器銘落款寫為 旃蒙協洽壯月
旃蒙協洽為光緒乙未年壯月即八月
說明此器製作於 1895年的8月
活計檔記載 為內務府清宮造辦處制
清室善後委員會的點查報告記錄
溥儀出宮時 此器存放於永壽宮後殿
為光緒宣統二帝宮中的日常擺設
在故宮很早以前的一個展覽中
我還曾經見過另外一件欹器
此器高64.5 底長41.5 寬31釐米
橫梁上有篆銘 子子孫孫永去弗諼
容器正面篆刻 滿溢 二大字
背面刻醇親王自題隸書銘文
周廟欹器 漢末已亡其制 杜預祖衝之嘗以意造 今亦不得其詳 唐代髹木之說甚簡 仿製為難 餘夙以高卮滿溢自警 茲鑄斯器置之案頭 效古人右坐之意 開識數語 大淸光緒十五年二月皇七子制
印章 坦坦蕩蕩 醇親王印 九思堂印
根據記載 此器做成之後
一直陳設在醇王府 一九五七年
國家文物局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而我最近又查到了一則資料
溥儀的四弟溥任曾經回憶到
記得在我家正堂的條案上 曾擺放過一件黃銅製作的欹器 父親告訴我 那是祖父在光緒十五年二月 仿照古書的記載 請能工巧匠專門製作的 當時陳設在太平湖醇親王府謙思堂正中的大條案上 作為每日必視之物.後來 光緒皇帝知道了這件事 也叫人做了一個欹器 擺在宮裡 警示自己
原來故宮所藏的這兩件欹器
還有這等奇妙的因果關係
醇親王作為光緒皇帝的生父
一直做事小心謹慎戰戰兢兢
所以才能保其一世平安富貴
大約就是每以欹器自警的作用
而光緒皇帝受其啟發所做欹器
又一直擺放在光緒和宣統面前
以自警時刻勿忘持滿納諫之義
更有意思的是
宣統溥儀正是醇親王的親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