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器——謙受益 滿招損

2021-02-07 婁旭在玩兒


故宮儲秀宮的後殿曾經有個展覽

好像叫做<末代皇帝溥儀生活展>

展覽根據資料還原了部分當年原狀

其中就有一套溥儀使用的辦公桌

桌上有桌鈴 地球儀 檯燈等舶來品

還有件造型奇特又十分精美的器物



這件器物高15釐米 直徑11.7釐米

架子高45.7釐米 寬18.5釐米

全器通體銅質鍍金 金色燦然

正面橫梁鏨刻篆書<光緒御製>

框架中間放置一個杯狀的容器

器兩側的圓槽與框架的針狀軸相接

看上去 那杯子好像沒擺正 斜斜的



框架下部鑲嵌一塊刻有銘文的銅板

前後兩面的銘文為

孔子觀於周廟 有欹器焉 孔子問守廟者曰 此為何器 對曰 蓋為右座之器 孔子曰 吾聞右座之器 滿則覆 虛則欹 中則正 有之乎 對曰 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而試之 滿則覆 中則正 虛則欹 孔子喟然嘆曰 嗚呼 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子路曰 敢問持滿有道乎 孔子曰 高而能下 滿而能虛 富而能儉 貴而能卑 智而能愚 勇而能怯 辯而能納 博而能淺 明而能闇 是謂損而不極 能行此道 惟至德者及之 易曰 不損而益之 故損自損而終故益 旃蒙協洽壯月制



器物前的說明牌是這樣寫的

光緒款象徵<謙受益滿招損>的欹器



這塊器下銘牌的內容 一面記錄了

孔子觀周朝右座之器時的一番對話

和現場做實驗驗證其效果的全過程

這種容器空置的時候只能是傾斜的

往其中注水 水至一半時 器便垂直

水注滿時 則容器翻倒 水全部灑出


另一面則記錄了子路與孔子的問答

洋洋灑灑這一大篇文字 說白了

所言之義就是<滿招損>的道理

而這件器物便是傳說中的 欹器



此件欹器在宮裡檔案上又名

銅鍍金戒盈持滿 這個名字更直白

從造型結構上觀察 它確能實現

滿則覆 虛則欹 中則正 的效果


欹器最早的記載見於<荀子.宥坐>

內容就是銘牌上孔子觀欹器那段

只不過第一句的 孔子觀於周廟 

原文中寫做 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


文中所寫的 欹器 即為 右座之器

是帝王放在座右 警戒自己的器物

那意思就與我們說的座右銘相類

欹器滿則覆 虛則欹 中則正 的物象

揭示出謙受益滿招損的辨證道理

時時刻刻的提醒帝王要 戒盈持滿 



器銘落款寫為 旃蒙協洽壯月

旃蒙協洽為光緒乙未年壯月即八月

說明此器製作於 1895年的8月

活計檔記載 為內務府清宮造辦處制

清室善後委員會的點查報告記錄

溥儀出宮時 此器存放於永壽宮後殿

為光緒宣統二帝宮中的日常擺設



在故宮很早以前的一個展覽中

我還曾經見過另外一件欹器

此器高64.5 底長41.5 寬31釐米

橫梁上有篆銘 子子孫孫永去弗諼

容器正面篆刻 滿溢 二大字

背面刻醇親王自題隸書銘文

周廟欹器 漢末已亡其制 杜預祖衝之嘗以意造 今亦不得其詳 唐代髹木之說甚簡 仿製為難 餘夙以高卮滿溢自警 茲鑄斯器置之案頭 效古人右坐之意 開識數語 大淸光緒十五年二月皇七子制

印章 坦坦蕩蕩 醇親王印 九思堂印

根據記載 此器做成之後

一直陳設在醇王府 一九五七年

國家文物局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而我最近又查到了一則資料

溥儀的四弟溥任曾經回憶到

記得在我家正堂的條案上 曾擺放過一件黃銅製作的欹器 父親告訴我 那是祖父在光緒十五年二月 仿照古書的記載 請能工巧匠專門製作的 當時陳設在太平湖醇親王府謙思堂正中的大條案上 作為每日必視之物.後來 光緒皇帝知道了這件事 也叫人做了一個欹器 擺在宮裡 警示自己

原來故宮所藏的這兩件欹器

還有這等奇妙的因果關係


醇親王作為光緒皇帝的生父

一直做事小心謹慎戰戰兢兢

所以才能保其一世平安富貴

大約就是每以欹器自警的作用


而光緒皇帝受其啟發所做欹器

又一直擺放在光緒和宣統面前

以自警時刻勿忘持滿納諫之義

更有意思的是

宣統溥儀正是醇親王的親孫子


相關焦點

  • 曾國藩家書:滿招損,謙受益,人第一要戒傲
    曾國藩如此重視去「傲」,是因為他懂得「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 東西滿了勢必要損,人謙虛才能終生受益。 孔子帶人參觀太廟,看見一件陶器。這個陶器叫做欹器,如果裝滿水,它就倒轉;如果空著,也同樣倒下。只有把水裝的正好,它才能立著。
  • 「謙受益,滿招損」的古老格言竟源自於一個古代使用的生活用具
    欹器這個汲水器空罐時,罐的重心在兩耳間,稍一搖晃,罐身就會歪斜;用它來從深井裡打水,罐底一接觸水面,在水的浮力作用下,重心上移,罐身立即傾斜,水便流入罐內;水滿後,重心又重新回到兩耳間這種精巧的生活用具,正是我國古代堂堂廟堂之器——「欹器」的原型,所以古代君王和孔子借用這個古老汲水器的特性來告誡自己和世人:「人不可自滿,要謙虛」,做人和治國一樣,不要像欹器一般,「滿而覆」,要執中持衡,才能免遭覆滅的命運。
  • 謙受益,滿招損,時乃天道
    滿招損謙受益的出處《尚書·大禹謨》:「惟德動天,無遠勿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故此以「滿招損,謙受益」來說明驕傲自滿招致損害,謙遜虛心得到益處。謙受益,「謙」就是留餘地,讓好的東西有機會進來,滿了就進不來,哪還有更好了。一個驕傲自滿的人,只感覺自己是最好的,怎麼還會去學習。也就不能再進步了,也可能會退步。這不是最大的損壞嗎?
  • 「滿招損,謙受益」,今日小滿!
    「滿招損,謙受益」,今日小滿!我們將迎來夏天的第二個節氣小滿小滿過後就是仲夏的道路二十四節氣中其中有小暑必有大暑有小雪必有大雪有小寒必有大寒但有小滿卻獨缺大滿物致於此小得盈滿滿招損
  • 「謙受益,滿招損」這句話的出處是哪裡?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話,出自儒家經典「四書五經」裡的五經之「書經」,即《尚書》。在《尚書·大禹謨》裡有兩句話,是教人修身養性的,原文是: 「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 中國人的人生信仰六:謙受益,滿招損
    摘要:在中國人的精神生命中,謙受益而滿招損是一重要的人生信仰和信念。謙受益、滿招損的人生信仰和信念,現今仍為激勵和勸誡人們的座右銘。在先哲的早期思想中,謙受益、滿招損信仰的確立,乃基於上天主宰者的福善而懲惡意志。謙德受上天之祐而受益,自滿受上天之罰而招損。後來這一信仰的維護,從上天的意志轉變為道德倫理和社會運行機制的的保證。
  • 「金玉良言」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
    「滿招損,謙受益」,意謂自滿招致損失,謙虛得到益處。語出《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賞析「滿招損,謙受益」是中國傳統的一句古訓,意思是說,謙虛的人會受到益處,自滿的人會招來損害。老子說:「不自以為是的人,才能夠對事情判斷分明;不自誇的人,他的功勞才會被肯定;不驕傲的人,才能夠成就大事。」
  • 曾國藩:謙受益,滿招損,戒惰以正恆心,戒傲以求進步
    星岡公語重心長地對曾國藩說:「你的官是做不盡的,你的才是好的,但千萬不要驕傲,滿招損,謙受益,你如果不驕傲,更好全了!」曾國藩聽了訓示,始終牢記在心,並以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他在多封家書中都提到過此事,總感覺祖父的遺訓離自己不遠,至今還像在耳提面命。
  • 「滿招損,謙受益」要告訴孩子謙虛必得益
    中國傳統的一句古訓「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謙虛的人會受到益處,自滿的人會招來損害。老子說:「不自以為是的人,才能夠對事情判斷分明;不自誇的人,他的功勞才會被肯定;不驕傲的人,才能夠成就大事。」大家還記得王安石寫的《傷仲永》嗎?古代有一個叫方仲永的人,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顯示出了在詩歌方面的才華,被人們讚譽為神童。
  • 滿招損,謙受益。
    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謙虛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謙虛」這一詞的真正含義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在家裡,我們常聽大人對小孩說:「別人說話的時候別插嘴,小孩子要謙虛嗎!」 還有時,大家推薦某個人擔任某個職務時,論這人的水平能力,是完全能勝任這個職務的。
  • 滿招損,謙受益!(值得一讀)
    滿招損荀瑤,史稱智襄子,春秋末期晉國的執政大臣。但是晉國的局勢宛如一個巨大的沙盤,在平息中行氏和範氏兩家叛亂的戰鬥後,晉國還存留四大勢力,分別是韓氏、魏氏、趙氏和智氏,其中智氏家族勢力最大。謙受益有位哲人說過:「謙遜是通往成功之門的鑰匙,要學會看清自己。」當整個歐洲都在讚美牛頓的偉大貢獻時,他謙卑的說:「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 滿招損,謙受益!快船的失利,湖人要引以為戒啊
    滿招損,謙受益!快船的失利,湖人要引以為戒啊!滿招損,謙受益!快船的失利,湖人要引以為戒啊!
  • 《尚書》八句金言:滿招損,謙受益
    1「滿招損,謙受益。」
  • 《尚書》:上古之書,深奧難懂,有大智慧,如「滿招損,謙受益」
    我們熟知的「滿招損,謙受益」,原句是「滿招損,謙得益」,就岀自《尚書》。《尚書·大禹謨》:「惟德動天,無遠勿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故此以「滿招損,謙受益」來說明驕傲自滿招致損害,謙遜虛心得到益處。《尚書》據載原有100篇,相傳為孔子編定。
  • 從《易經》最吉祥「謙卦」中,領悟「滿招損、謙受益」的人生智慧
    「滿招損,謙受益」蘊含的人生智慧先秦《尚書大禹謨》中說:「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意思是說只有修德能感動上天,那是沒有遠而不至的。盈滿招損,謙虛受益,這是自然規律。故此以「滿招損,謙受益」來說明驕傲自滿招致損害,謙遜虛心得到益處。
  • 《智囊》小故事:滿招損,謙受益,我們應該學會聽一聽別人的建議
    ――明風悅有句話叫「滿招損,謙受益」,相信大家對此不會太陌生,也相信能夠理解這句話的朋友大有人在,但真正能夠做到的人,我同樣相信不會太多。今天要講的《智囊》小故事發生在漢朝光武帝時期,自己在做著「滿招損」的事情,有人提醒了,卻還不知收斂,那當然就沒有「謙受益」什麼事兒了!
  • 滿招損,謙受益的古代智慧
    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所謂「天道」,指的實際上是天地之間,世間萬物的自然規律。那麼這些規律是什麼呢?處柔守慈月滿則虧,月虧則滿,這是大自然的規律。古人由此悟出:過分的要受到制裁,而不足的要受到補益,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損有餘而補不足」的規律。所以智者都教導人要謙卑退讓、舍財不貪。
  • 滿招損、謙受益
    其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滿招損,謙受益」,自大自滿招致而來的是減少,是損失,就比如一個人覺得自己什麼都會了,那麼什麼都不會再學習了,那麼他就會失去的更多,因為其他的可不像他這樣;有的人非常謙虛,總覺得自己會的還不夠,始終處於一種空杯心理
  • 中國俗語老話兒「滿招損,謙受益」,受益一生的名言,教你為人處世
    包括現代人的為人處世大多也是通過祖輩們的教導得來的,下面就來說說"滿招損,謙受益"這句俗語的解讀,希望能夠教會你們如何在做事的時候權衡利弊。古代的學子一生的夙願就是成為朝堂之臣,為國效力,成為對社會做貢獻的大人物,因此學子們都善學。
  • 滿招損謙受益,不因自滿而驕傲,不為謙虛而卑躬
    「謙受益滿招損」,自滿招致損失,謙虛得到益處。在古代的時候,祖先們便知道了人都會犯的這個通病,於是有人通過觀察自然規律總結出了許多提醒人不要自滿的法子,比如公道杯和竹流水擺件,就是提醒人滿招損。驕傲是成功路上的攔路虎,切不可學,正如兵家所言,驕兵必敗,也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