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中國傳統的智慧往往來源於生活。 一朵花,一滴水,乃至一個普通的器物,都能照出生命輪迴的軌跡。先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感 嘆人生百態之際,也從中獲得啟示。
史書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孔子和弟子們到祭祀魯桓公的廟中去參觀,見到一個尖底傾斜易覆的水壺狀器具。孔子看了很好奇,問看守廟宇的人:「這是什麼器具?」守廟的人回答他說:「這叫宥坐之器,大概是君主放在座位右邊來警戒自己的器皿。」孔子說:「我聽說君主座位右邊的器皿,聽說它空著的時候會傾斜,灌入一半水就會端正,灌滿水又會翻倒。」孔子回頭對弟子說:「你們往裡面灌水試試。」他的學生便舀了水來灌,果然,灌了一半就端正了,灌滿後就翻倒了,空了就傾斜著。孔子感慨地說:「唉,怎麼會有滿了而不傾覆的呢?」
子路見狀問孔子:「我大膽地想問一下保持滿有什麼方法嗎?」孔子說:「聰明聖智,要用笨拙來保持它;功勞惠及天下,要用謙讓來保持它;勇敢有力而能壓住世人,要用膽怯來保持它;富足地擁有了天下,要用節儉來保持它。這就是所謂的抑制自滿的道理啊。」
其實這個尖底的水壺是個古人的取水器物,在現代的考古中,有很多相似的發現,你要是到一些博物館去,一定會發現這些奇怪的器物:小口雙耳尖底的陶罐。就像圖片展示的一樣,它們的造型非常別致,讓人過目難忘,所以也難怪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感到好奇。它最初是用來做什麼的呢?其實它是古人用來汲水的陶罐,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半坡人就在使用了。
這個汲水器空罐時,罐的重心在兩耳間,稍一搖晃,罐身就會歪斜;用它來從深井裡打水,罐底一接觸水面,在水的浮力作用下,重心上移,罐身立即傾斜,水便流入罐內;水滿後,重心又重新回到兩耳間,只要輕按罐口,即可將水倒出;只有半罐水時,重心移到罐底,罐口向上,罐身直立,穩穩噹噹的。這種精巧的生活用具,正是我國古代堂堂廟堂之器——「欹器」的原型,所以古代君王和孔子借用這個古老汲水器的特性來告誡自己和世人:「人不可自滿,要謙虛」,做人和治國一樣,不要像欹器一般,「滿而覆」,要執中持衡,才能免遭覆滅的命運。
現在,去掉籠罩在欹器上神秘的廟堂色彩,揭開它的奧秘,讓我們從中再一次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同時,我們也可以以欹器為鑑,記住「謙受益,滿招損」的古老格言,督促我們千萬不要驕傲自滿,永遠做一個謙虛謹慎的人。
【參考文獻《荀子·宥坐篇》,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