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彥波又被稱為耿拆拆,就是說他指哪拆哪。但是他讓百姓看見了希望也贏得了人心。
一九九五年三月,時任靈石縣委副書記、縣長的耿彥波,前前後後拆資三千餘萬元開始修繕王家大院。
靈石縣資源匱乏,要想經濟騰飛,必須另尋他路。耿彥波作為一縣之長,必須帶靈石的百姓找到一條生路。王家大院的衰落也確實觸動了耿彥波的心。每次他走在破落的古鎮裡,看著眼前逢雨必漏的歷史文化遺產心裡也不是滋味。大家都因為一部《喬家大院》而熟悉喬致庸的喬家大宅院,可是誰能知道還有一個王家大院遠比喬致庸的喬家大院還要大一百個?
看來靈石要想發展經濟,必須要有自己的故事。於是耿彥波經過深思熟慮並且經過考證後,決定修繕王家大院。並以文化旅遊帶動經濟發展為樞紐帶動靈石未來的經濟發展。
雖然周邊的喬家大院、曹家大院、渠家大院都已經風生水起,但他堅信後來者能居上。「要留遺產,不留遺憾」。按照他的嚴格要求,整個復原工程始終保持著歷史真實性,凸顯了文化特質,真正做到了「整舊如舊」。
修繕後的王家大院,不僅得到了專家學者的好評,贏得了「華夏民居第一宅」的美稱和「王家回來不看院」的讚譽。還迎來了朱鎔基、尉健行和鄭孝燮、阮儀三、餘秋雨的到訪。
山西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裡處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靜升鎮。是清代民居建築的集大成者,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後裔——靜升王家於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300多年間先後建成。建築規模宏大,擁有 「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別被讚譽為「龍」、「鳳」、「龜」、「麟」、「虎」五瑞獸造型。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
靜升王氏祖籍琅琊(今山東膠南),後西遷至山西太原。南宋初年,族人王實由太原南遷至靈石縣峪灘村。元皇慶二年(1313),王誠齋又率家族遷至靜升村。清初,族人王興旺開始經商,做小買賣,至第十四世王謙受、王謙和、王正居等。資本日漸雄厚,店鋪增多,逐步成為豪商巨賈。到清中葉,王家便由原來的平民百姓發展成為居官、經商、事農綜合性的名門望族。王家大院包括東大院、西大院和孝義祠,總面積達34650平方米。
大院選址於北傍高坡,南望開闊,高出平地約八九米的臺地上。目前開放的兩處,西稱紅門堡,建於乾隆年間。東稱高家崖堡,建於嘉慶初年。
東堡院有院落26個,東中西並列為六路。中間的三路院落為主院,西邊的兩路為書院和花園。東邊的一路為廚院。西堡院共有院落28個,中間有一主幹道,貫穿著三條橫巷。與東堡院用一石橋相連,東西對峙,氣勢震人心目。
王家大院與其說是一組民居建築群,不如說是一座建築藝術博物館。它的建築技術、裝飾技藝、雕刻技巧鬼斧神工,超凡脫俗,別具一格。院內外,屋上下,房表裡,隨處可見精雕細刻的建築藝術品。
這些藝術品從屋簷、鬥拱、照壁、吻獸到礎石、神龕、石鼓、門窗,造型逼真,構思奇特,精雕細刻,匠心獨具,既具有北方建築的雄偉氣勢,又具有南國建築的秀雅風格。這裡的建築群將木雕、磚雕、石雕陳於一院。繪畫、書法、詩文熔為一爐。人物、禽獸、花木匯成一體。姿態紛呈,各具特色。稱得上北方民居建築藝苑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王家大院是山西最大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築群。又稱「三晉第一宅」,入選《中國民族建築集·漢·北方民居》一書。
下面是耿彥波為王家大院作的題詞:
國有故宮而知皇室之威嚴,民有王宅而知晉商之顯赫。明清之際,海內最富者山西也,山西最富者晉商也,晉商最富者靈石王家也。興建於清朝乾隆、嘉慶年間之王家紅門堡、高家崖建築群,依山勢而突起,藉風水而聳立,居高臨下,負陰抱陽,層樓疊院,隨形生變,廳堂儒雅,閨閣富麗,雕飾精美,兼融南北,覆壓三萬餘平方米。
大宅深院五十五幢,房屋一千零八十三間。繼商周文明之古風,集華夏民居之大成。高品位文化價值佔盡風流,四海民居望其項背;大規模宏偉格局雄睨天下,九州建築失其顏色。靜升王家富甲天下,斯作證也;靈石文化底蘊厚重,此為表也。然二百年風雨滄桑,十年文革浩劫,王氏民宅塵封土掩,瘡痍滿目,藏在深山,世人未識。
一九九五年四月,靈石縣人民政府決定修復王家大院,循修舊如舊之原則,小修起步,精心積累經驗,翌年三月成立修復指揮部,全面展開浩大修復工程,歷時五載,搬遷二百一十二戶,動用土石九千九百餘方,青磚三百餘萬塊,木材三千五百餘方,工程隊五十八家,總投資三千餘萬元,修復紅門堡、高家崖、祠堂院三處建築群,重修堡門、堡牆,新修停車場一萬二千平方米。王宅修復,百年之盛事;國之瑰寶,東方明珠;世人驚識,聲譽鵲起;遊客如雲,遐邇聞名;光耀神州,福蔭子孫;開我靈石旅遊產業之先河,樹我靈石文化名縣之基石。特勒石以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