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築的集大成者,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後裔——靜升王家所建,明萬曆年間至清嘉慶年間,200多年,隨著王家族業的不斷興盛,在村中,由西向東,由低到高,不斷延伸,漸修漸眾,營造了總佔地面積達25萬平方米之巨的建築群體。當年王家在修建紅門堡、高家崖堡、西堡子、東南堡和下南堡五座堡群時,分別以「龍、鳳、虎、龜、麟」 五種靈瑞之象建造,以圖迎合天機。現以「中國民居藝術館」、「中華王氏博物館」和「力群美術館」開放的紅門堡(龍)、高家崖(鳳)、崇寧堡(虎)三大建築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間,面積8萬平方米。王家大院被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中國民間故宮」、「山西的紫禁城」,另外,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口碑——「王家歸來不看院」。
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裡處的靜升鎮,前往王家大院最方便的就是從介休市出發。王家大院現在對外開放的主要是紅門堡和高家崖兩部分,約4萬5千平方米,院落很多,面積很大,走馬觀花轉一圈下來也要兩三個小時,王家大院的導遊比較正規,如果有興趣,請個導遊講解會更有意義。
位於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山西靈石縣靜升鎮的王家大院,是山西大院的代表,儘管如今恢復還不到原面積的四分之一,但層層疊疊,依山而建的北派民宅,依然一眼望不到盡頭。
王家大院雖不如喬家大院有名,但其可觀賞性和建築規模遠遠高於喬家大院。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靜升鎮除了王家大院,還有資壽寺、紅廟、文廟、文筆塔等諸多歷史文物。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高家崖入口,現在對外開放的王家大院不及其原面積的四分之一,主要是高家崖和紅門堡兩部分,紅門堡又大過高家崖,高家崖掛的牌子是「中國民居藝術館」。
院落大門正對著大都有照壁,照壁上的磚雕各不相同,都很精彩。
山西大院大都方方正正,絕對對稱,符合中國建築的傳統,但同樣的灰瓦青牆,高牆小巷,進入其中,很容易迷路。
院落裡面還有一座小廟。
山西風格的窯洞民宅,冬暖夏涼。
石門墩造型各異,圖案都有講究和說法,大多被人摸得溜光。
圓形的拱門,青磚牆,青磚地板,點綴著綠色的植物,現在看來這樣的深宅大院雖會有些壓抑,但也是非常符合中國傳統的。
王家大院的門墩很有看頭,生動活潑,活靈活現,這個是獅子滾繡球。
除了磚雕和石雕,木雕也是王家大院的主要看點之一,窗門、欄杆、扶手,有木的地方就有雕刻,都是中國傳統的花紋和題材。
高家崖是由十七世王汝聰、王汝成兄弟倆修建於嘉慶元年(1796年)至嘉慶十六年(1811年),總面積19572平方米,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間,一個小時左右可以看完,隔壁更龐大的院落叫做紅門堡。
經過這座橋前往紅門堡,紅門堡建築群建於乾隆四年(1739年) 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大小院落88座,房屋776間,總面積25000平方米。
高高的院牆足有20多米高,不愧深宅大院。
這個上面有「喆」字造型的小門,正是高家崖和紅門堡互通的門。
紅門堡依山而建,院落間的道路三橫一豎,隱藏一個「王」字在裡面。
這個石門墩的造型比較奇特,有三隻獅子,一個田螺,貌似還有幾條蚯蚓,不明其意。
一個接一個的院落,目不暇接,貌似雷同,又各有乾坤。
連「廁所」二字都鏤空雕得如此藝術感。
王家大院樹不多,這個院落裡是樹最多的,花紅柳綠,分外好看。
這棵棗樹上已經掛上了棗子,再過些時日就可以吃了。
古人的建築不論大小繁簡,多少都會有些裝飾,有錢人家就如王家大院一樣,處處都挖空心思,雕欄畫棟,哪怕一個牆洞都要做出各種形狀,不得不為今天的我們悲哀,一輩子都在為一間水泥鋼筋,千篇一律的火柴盒子當奴隸。
圍著紅門堡還有一圈高高的護城牆,這也是護衛們巡邏值守的通道,山西的大院,「家是一座城」的並不少見。
每一片灰瓦上面都有花紋裝飾,想當年,晉商是多麼的有錢和有品位,難怪輝煌了數百年。
鑲在牆體上的這是什麼?在王家大院的磚牆上你能看到很多這種物件,當然大多比較樸實,像這個這麼華麗的比較少,其實它們的功能都是一個,那就是加固用的鐵柱,有如我們今天的水泥牆需要鋼筋一樣。
「王」字的其中一橫,沿著護城牆一路走下來,你會看見三條這樣筆直的通道。
有樹的院落不多,也許是「困」字的不吉利吧,但有這麼一棵大槐樹,感覺一下子舒服多了。
高牆聳立,除了深宅大院,還有一點高牆大獄的感覺。
這是「王」字正中間的一豎,後面的山上本來都是王家的祖墳,文革時被當地老百姓分掉開墾梯田,當然如今梯田也沒了,祖墳也沒了。
層層疊疊的屋頂,真不知道鼎盛時期的王家是個多麼龐大的家族,王氏自元皇慶年間(1312年-1313年)先祖王實遷至靜升後,家族歷680多年已傳至27世,鼎盛於清朝康、乾、嘉年間,此間,王家入宦者僅五品至二品官員就有12人,包括授、封、贈在內的各種大夫達42人。
如今,輝煌早已成過眼煙雲,只有建築還是凝結的歷史,訴說著往日的光輝。
城堡外的當地民宅,在1949年以後,王家大院都住滿了老百姓,直到1996年,原靈石縣長耿彥波主持修復王家大院時才搬出來。
靈石縣王家大院是耿彥波風格的起始點,後來才陸續有了榆次、大同、太原,孰是孰非,不做評價。
紅門堡大門上的扣環。
紅門堡的大門外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
照壁上的麒麟圖案。
在高家崖和紅門堡之外,還有一座小小的王氏祠堂,就處在紅門堡出口前往停車場的路邊,但這裡鮮有人至。
王氏祠堂內的石碑,祠堂是為鄉舉孝義王夢鵬而建。
祠堂有兩層,樓上是祭祖堂、戲臺,懸掛有牌匾「欽賜世襲恩騎尉」。
我們看到現存王家大院的紅門堡和高家崖堡規模已經相當宏大了,可以想像當年「龍、鳳、虎、龜、麟」五堡齊全時的勝景更是氣勢非凡,而當時的王家還不過只有「五溝五巷五座堡」,在靜升村的「五裡長街」上更有「九溝八堡十八巷」,可以想像當時這座村莊的繁榮與富裕。如今,繁華早已落盡,輝煌過眼雲煙,只有百年前的家宅還在被後人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