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就像餵雞,對孩子的教育要因材施教

2020-12-23 熊出沒圖書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歷來主張教育要因材施教,他曾說過:"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

因材施教

1938年陶行知先生到武漢大學演講,他不慌不忙的走上講臺。還沒開始演講,他先從一隻箱子裡拽出了一隻活的大公雞,臺下的人都驚呆了,面面相覷。這時,陶先生又從兜裡掏了一把米放在了講臺上,大家都不知道他要幹什麼。接著,陶先生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講臺上的米,公雞掙扎著就是不吃。陶先生就又把公雞的嘴掰開,把米硬塞進它嘴裡,公雞叫著、撲騰著還是不肯吃。臺下眾人都看愣了,不知道陶先生的葫蘆裡賣的到底是什麼藥?只見這時,陶先生把公雞輕輕地放在講臺上,他退後了幾大步,離開了人的強迫和束縛,公雞竟然自己吃起米來了。陶先生解釋道:"我認為,教育就像餵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學了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就會把知識還給先生。如果讓學生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大家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陶先生給大家帶來的生動的教育演示,臺下頓時掌聲雷動。

陶行知

"因材施教"就是指根據不同孩子的性格特點、氣質稟賦、興趣愛好、特長及能力等情況具體分析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因材":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就是家長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一塊什麼樣的材料?他是適合做學問,適合搞研究,還是適合做生意……?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特點:有的孩子開朗、有的文靜、有的善談、有的寡言……。

▲在興趣愛好方面,有的孩子喜歡讀書、有的喜歡文藝,有的喜歡體育、還有的孩子極具經濟頭腦……,這就需要家長朋友們根據平時對孩子的觀察來分析孩子的性格適合做什麼?

▲父母們平時也要多和孩子聊一聊他的興趣愛好和理想,看看他將來想要做什麼?

興趣愛好和理想

"施教":家長們根據自己平時對孩子的觀察和了解,再結合孩子自己的意願綜合考量他是什麼樣的"材料"後,可以針對自家孩子的特點做到有的放矢、採用相應的教育方式。

01因材施教要考慮孩子的性格特點

北宋文學家 蘇洵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大文學家蘇洵在對他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的教育上就是採用了根據兩人的性格特點而因材施教的方法。

父親蘇洵針對蘇軾坦蕩磊落、敢想敢做而"不外飾"的性格啟發他:車輪、車輻、車蓋和車軫(車箱底部四面的橫木)都各有其用,只有車箱前的橫木"軾"若無所為,然而無軾就不是一輛完美的車。父親教導蘇軾掩飾其鋒芒,做人最好能像車軾那樣,既有用於世,又不自顯其功。

蘇洵又用車轍來比喻蘇轍的性格。車轍對於行駛車輛的作用很大,但無功名,也無禍患。蘇轍為人能超然於功名禍福之外,所以蘇洵不用為他擔心。

蘇洵的因材施教,讓蘇軾和蘇轍明白自己的所為既要有益於社會,又要保護好自己。

02因材施教要考慮孩子的興趣愛好

現在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什麼都想讓孩子學。繪畫、音樂、舞蹈、書法、英語、樂器……,不管孩子喜不喜歡,只要別人家孩子學的,自家孩子都不能落下,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每個周末最忙的恐怕就是孩子了。家長逼迫孩子去學他不感興趣的東西,澆滅了孩子的學習熱情,最後弄得孩子這也不想學、那也不想學,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家長也為此心灰意冷,覺得孩子無可救藥。

西楚霸王 項羽

在這方面,西楚霸王項羽的叔叔項梁的做法值得大家借鑑。

項羽小時候,叔叔請人教他讀書、寫字,他不好好用功,跑出去學擊劍。於是叔叔又教項羽擊劍,他不認真學,令叔叔很生氣。但項羽的叔叔沒有放棄他,他通過對項羽的觀察並找他談心,終於明白了,原來這小子對兵法、戰術、韜略感興趣。

叔叔項梁發現了侄子項羽的閃光點,他非常高興,抓緊時間改變了教育策略。根據項羽的愛好,叔叔親自教他兵法、戰術、韜略。項羽十分喜歡向叔叔學習帶兵打仗。

叔叔項梁的教育方法在項羽身上發揮了奇效。事實證明,項羽果然是一塊統帥三軍的領袖材料。當然這和他叔叔項梁對他的因材施教是分不開的。

03因材施教要發揮孩子的特長,揚長避短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板,父母要引導孩子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規避自己的短處,這才是成功的硬道理。

曾國藩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就很善長於在孩子的教育上因材施教,取長補短。

曾國藩根據兒子曾紀澤記性差、悟性佳的特點,教導他讀書時不強求背誦,只要求讀懂。為了發揮曾紀澤悟性強的長處,他教導兒子泛觀博覽,速點速讀。曾國藩還告誡兒子曾紀澤要力戒語言太快,舉止過輕的缺點,這些教導都為日後曾紀澤成為一名出色的外交家奠定了基礎。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於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

我覺得這個教育者是老師,也更應該是父母。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性格特點不同、天賦異稟不同。天生我材必有用,父母要善於發掘孩子的閃光點,因材施教,不要強迫孩子做他們難以做到的事情。

就像古人說的"大的木頭做屋梁,細小的木頭做屋椽"。各盡其用,這樣才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寫文不易,您的鼓勵是我最大的動力。喜歡本文歡迎關注、評論、點讚。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陶行知餵雞的故事令人拍案叫絕,填鴨式教育為什麼依然大行其道
    陶行知是何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民國時期的人民教育家。在中國5000年歷史上,雖然江山代有人才出,但能配得上這個稱號的還真沒有幾個人。陶行知對中國的教育深刻思考和深度實踐,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創辦了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育才學校等教育機構,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在當時的中國大地上引起了轟動效應。
  • 教育家陶行知認為,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教育家陶行知認為,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教育孩子本身不是一件難事,孩子跟大人一樣,都有自己的思想,渴望被認可被表揚。很多情況下,孩子更喜歡被誇獎,會因為一朵小紅花而努力表現自己。教育家陶行知認為,教育孩子最好方式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很多時候,家長不自覺的就會給孩子貼上標籤,小時候調皮搗蛋,長大可能會就改變。但有時候這個無形的標籤可能就會跟著孩子一輩子。你們是否有見識過「熊孩子」,而「熊孩子」就是一個標籤,只要孩子做錯一點事情,或者太過於調皮搗蛋,大人們就會認為這個孩子沒規矩。
  • 陶行知:每天6個「一分鐘」,成為孩子最好的導師
    陶行知是近代史上偉大的教育家之一。郭沫若曾這樣稱讚他: 「兩千年前孔仲尼,兩千年後陶行知」。 陶先生曾說過: 「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比如幼苗,培養得宜,方能發芽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材。」 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 杜威與陶行知教育思想對比
    教師招聘考試中人物的教育思想一直都是相對困難的部分,常考判斷題以及單選題、多選題,同學們容易將杜威的教育思想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混淆,讓同學們感覺難以把握,因此在這裡就為同學們梳理杜威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 許士騏與陶行知先生
    父親是安徽歙縣人,與陶行知先生是同鄉摯友,都是十六七歲就離開故鄉外出學習、謀生。雖然他學習的專業是繪畫藝術,但受陶行知思想和理念的影響極大。陶行知先生有一首詩謂之《為老百姓而畫》,他寫道:「為老百姓而畫,到老百姓的隊伍裡去畫。跟老百姓學畫,教老百姓畫畫。
  • 周一學盟史|陶行知: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先是在伊利諾大學學市政,半年後便毅然轉學哥倫比亞大學,師從杜威、孟祿、克伯屈等美國教育家研究教育。1917年秋回國,先後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開始他富於創意而又充滿艱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並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教育理論。他特別重視農村的教育,認為在3億多農民中普及教育至關重要。
  • 行知中學「生活教育」正越來越「有力」
    作為杭州市唯一一所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命名的公辦初中,學校始終秉承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及「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積極探索這一思想在新時代學校教育中的運用和發展。學校一直倡導「我的活動我做主」,從跳蚤市場、拍賣會、體育賽事、文藝表演、就餐服務、勞動護綠等,全部請學生「大包大攬」,充分給他們自主實踐的平臺。
  • 教育學博士陶行知
    眾所周知,教育學中我們學習了大量的人物思想,其中不乏像陶行知這樣偉大的教育家。1915年遠赴美國留學,並且師從杜威,攻讀教育學博士。1917年為了祖國的發展,毅然決然回到中國進行教育改造。其後的時間裡,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為我國教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他的改革也成為今天我們教師招聘考試的重要考點。在此,帶領各位小夥伴一同回顧有關陶行知的考點。
  • 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思想,為孩子的成長助力
    陶行知提出:「創造力是千千萬萬祖先至少經過五十萬年以來與環境不斷奮鬥所獲得而傳下來之才能之精華,教育是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過濾並適應環境的影響,以培養加強這種創造力,使他們成長得有力量,以貢獻民族與人類。」創造型人才的培養和造就,要靠創造性教育,有創造性教育,才有人的創造力的成才和發揮。
  • 兩千年前孔仲尼,兩千年後陶行知
    >>點擊進入紀念陶行知誕辰120周年專題陶行知1891年出生在安徽歙縣,2011年10月18日是他120周年誕辰。「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是1946年他在反內戰、爭民主鬥爭中積勞成疾不幸逝世時毛澤東對他的讚譽。「兩千年前孔仲尼,兩千年後陶行知」1946年陶行知先生逝世的時候,宋慶齡為他題辭「萬世師表」。
  • 「陶行知忌日」白求恩被他感召到中國,愛因斯坦曾為他通電蔣介石
    1936年,一個中國教育家出訪了歐、美、亞、非的28個國家,一方面宣傳抗日救國,一方面介紹中國的大眾教育運動。在這期間,沈鈞儒等七位民主人士在國內因為要求停止內戰、一直抗日而被蔣介石政府逮捕。教育家得知消息後,立即聯絡杜威、愛因斯坦、羅素等世界著名人士聯名通電蔣介石,要求釋放七君子。
  • 思享|肖峰:陶行知與新旅、新安小學
    編者按:7月25日,適逢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逝世74周年。原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肖峰十二歲參加革命時,就加入了陶行知先生所組織的少年兒童團體——新安旅行團,受到陶行知先生的親切關懷和指導。肖峰老院長曾任浙江省陶行知研究會創始會長,並一直對陶行知先生充滿敬意和感恩。
  • 陶行知人物雕像;探尋名人故事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陶行知(本名陶文濬,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908年考入杭州廣濟醫學堂。1917年秋回國,先後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等職。1926年起發表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1935年起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 陶行知的第二故鄉,北上海第一個特色讀書會瞄準「愛」與「美」
    這是發生在10月17日舉行的行知讀書會上,讀者與嘉賓之間的一番對話。10月18日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誕辰日,也是北上海首個特色讀書會「行知讀書會」的生日。2018年10月18日,在市文明辦、寶山區政府、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等指導下,行知讀書會應運而生。
  •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2020年學術年會關注教育評價改革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桂傑)中國陶行知研究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深化教育評價改革促進五育並舉融合發展」高端論壇日前在北京舉辦。教育部原副部長張天保、教育部教材局一級巡視員申繼亮、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馬濤、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長曾天山、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呂德雄、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楊東平等出席會議。呂德雄在致辭中闡述了此次年會暨論壇的意義。
  • 陶行知的三顆陳年舊糖,讓老師們痛苦不已:糖尿病的兒童何去何從
    其中,陶行知毫無疑問是鼎鼎大名者。禍端:陶行知故事中的三顆糖,或者是四顆糖關於陶行知,有一則故事一直被作為教育心理學的著名案例收錄:某次他看到一名小學生向另一名小學生投擲石塊,便上前制止,並告訴男孩在某個時間到辦公室找他。
  • 「心火考研」考前必背-中外教育史人物教育思想-陳鶴琴 陶行知
    針對中華民族所面對的嚴峻使命,反思中華民族的優點與缺陷,陳鶴琴賦予「現代中國人」五個方面要求:第一,要有健全的身體;第二,要有建設的能力;第三,要有創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夠合作;第五,要服務。(2)「活教育」的課程論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是陳鶴琴對「活教育」課程論的概括表述。
  • 大河浩蕩:理想與源流 蘇派教育名家口述歷史採集項目上篇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杜威博士。 1920年6月,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杜威博士應邀到南通演講。當年,陶行知23歲,陳鶴琴22歲。出國之前,陶行知就讀於南京金陵大學,陳鶴琴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到美國後,陶行知入伊利諾大學學市政,陳鶴琴入霍普金斯大學學文學。其後,他們先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學習教育專業,師從杜威。兩人歸國後,均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東南大學教育系任教授。 陶行知,一位中國近現代教育「愚公移山」式樣的人。
  • 教育有方,桃李滿天下!
    也許是因為教師需要面對許多形形色色的學生,他們必須要有良好的言行舉止,高尚的職業道德。因為教師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學生,對他們的人生道路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或許他們的一句話都能讓某個學生的命運變得與眾不同!我想讀師範的同學都應該知道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老師的四顆糖果的故事吧。一個孩子犯了錯誤,陶行知老師不但沒有懲罰,還給了四顆糖他,這也許會令許多人不解。
  • 你平常看的教育教學類的書籍和雜誌有哪些?
    問題你平常看的教育教學類的書籍和雜誌有哪些?參考答案我喜歡讀一些中國教育大師的作品,可以從中學習到許多的教育理論和知識。比如說:《陶行知文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 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 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 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本書涵蓋了以班主任為主題的全方位教育、教學、管 理的策略和實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