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故事如此動人?深入生活 創新表達

2020-12-18 人民資訊

核心閱讀

人物使我們的故事動人,創新使我們的故事生動。節目形態創新、科技賦能、表演方法創新,創造性地轉化了英模故事的講述方法和呈現面貌,觀眾從中感受到民族脊梁的精神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對當代中國,對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中間需要「轉化」。這就需要藝術家在深入傳統文化寶庫的基礎上,發揮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能力

一個演員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通過表演,讓觀眾感受到一個國家的精神氣質。這是優秀演員應當追求的境界

圖為民族歌劇《扶貧路上》劇照。

置身新時代,廣大文藝工作者如何通過自己的創作,積極發揮社會主義文藝凝心聚力的作用、激發人們書寫新時代史詩的熱情與力量?中華兒女在不同歷史階段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奮鬥故事與卓絕貢獻,是我們的創作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我們的文化土壤。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應當深入生活,同時對豐厚的文化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新文藝表達,用文藝講好中國故事。

緊扣人物 跨界融合——

生動表現中國風採

20多年來,我作為戲劇導演,一直與舞臺上的人物同悲喜共命運。這些人物多來自文學作品。與以往創作不同,擔任《故事裡的中國》系列節目總導演,讓我走進眾多英模人物的精神世界。他們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他們的家國情懷與使命擔當,深深地震撼了我,一次次讓我落淚。

我想知道他們如何鍛造出自己的品格,他們不竭的精神動力源自哪裡。「草原額吉」都貴瑪、「醫之大者,為國為民」鍾南山、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90後援鄂醫療隊……他們的人格力量、他們對所負使命義無反顧的全力投入,來自家庭和成長道路的影響,更來自他們對黨的信仰、對國家和人民的大愛。我們在創作中堅持從人物精神出發、從真實生活出發,打動了許多觀眾,讓人們真切地感受到英模人物的人格力量。

觀眾對節目的認可、對節目主人公的認同,不僅由於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鳴,還與節目大膽創新表現形式有關。只有故事講得精彩、講得有新意,觀眾才樂於聽下去、看下去。

在節目形態上,我們率先在大型文化訪談節目裡嵌入舞臺劇,用戲劇+影視化拍攝+訪談的融合方式呈現中國故事。在技術手法上,我們將舞臺轉化為小型片場:傳統的單一舞臺被切割為三個舞臺,擴展了戲劇的舞臺化呈現。高清LED大屏等技術手段的使用,進一步實現戲劇舞臺的電影化,室內場景和「外景地」都得以在一個大舞臺上表現。

此次創作給我們提出的另一個課題是如何創新表演。僵化的表演無法和時代同步伐,觀眾也不認可。在《故事裡的中國》舞臺上,演員表演60%是影視化的,當角色進入內心獨白,或者開始大段的情感表達時,則採用戲劇表演方式,增強藝術的感染力。

節目形態創新、科技賦能、表演方法創新,創造性地轉化了英模故事的講述方法和呈現面貌。觀眾從中感受到民族脊梁的精神力量。

人物使我們的故事動人,創新使我們的故事生動。在前不久創排的話劇《紅色的起點》中,我帶著青年主創團隊,以及90後和00後的演員們,探索如何給觀眾尤其年輕觀眾講述黨史,如何在舞臺上表現黨的一大歷史。這部作品青春感十足,很受觀眾喜愛。我執導的、以新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田漢為主人公的話劇《狂飆》也很受歡迎,有的90後觀眾連看三遍。我們在舞臺上同時使用8臺攝像機,紀實拍攝、及時剪輯、即時投影。觀眾被這一新的表達形式吸引,在這個過程中認識了田漢,了解了那段風雲際會的歷史。

追根溯源 轉化表達——

做優秀傳統文化的「探寶者」「解碼者」

中國的文化藝術講究的是內在功夫和氣韻。書畫、太極拳、傳統建築,莫不如是。故宮看起來雄偉舒展,其實工匠在設計建造時尺寸拿捏得非常精準,這樣才能在榫卯「合成」時分毫不差,才能有外在氣派的宏闊端莊。

再比如中國畫的大象無形、計白當黑,遠山綠水之間小舟輕過,畫面既有意境,又有內在邏輯。唐詩中婦孺皆知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短短兩句就把天和地都描繪清楚了,後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又倏而把視野聚焦到眼前山水,也是既寫意又高度凝練,內在結構很紮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對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中間需要「轉化」。

如何通過文藝創作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就需要藝術家在深入傳統文化寶庫、探得「寶物」的基礎上,以現代人的視角提取精神內涵,同時積極運用新的藝術表現手段和技術手段,讓傳統題材作品既葆有傳統的獨特韻味,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趣味。

比如,導演話劇《趙氏孤兒》過程中,我先讀元代紀君祥的元雜劇劇本,而後讀《史記》和《左傳》,在歷史背景下探討忠義精神;導演崑曲《1699·桃花扇》,是借侯方域、李香君之愛抒愛國之情,同時以此次創作為契機,發掘、整理散佚的崑曲曲譜;話劇《青蛇》對《白蛇傳》故事進行轉化再造,突出民間故事的生生不息,以及其中所蘊含的人們對愛的禮讚。在舞臺表現上,我們「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現代的國際化語彙讓古老題材煥發出新的風採。

傳承再造 練好「功夫」——

在世界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

從先秦優伶戲到唐代參軍戲、宋代話本、金代院本、元代雜劇、明代崑曲、清代京劇,中國有自己的演劇體系。我們的話劇演員應該把中國獨有的「功夫」找回來,重塑中國當代演劇體系。

一個演員如果沒有深刻的臺詞功力和形體技術功力,「觀眾緣」是暫時的。「功夫」不僅僅是技術,還是一種文化底蘊。比如,我們常常評價一個演員的表演「挺出彩」。除了出彩,這個演員是否有光芒?光芒來自哪裡?來自演員身後這個國家和這個民族的文化。一個演員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通過表演,讓觀眾感受到一個國家的精神氣質。讓自己的表演具有「中國表情」,這是優秀演員應當追求的境界,也是捨棄小我、成就大我的藝術道路選擇。

具體到話劇藝術領域,中國國家話劇院應作出示範,並且在國際舞臺亮出名片。這意味著我們不僅繼續展現中國藝術家對莎士比亞、契訶夫的理解,更要在國際舞臺上傳遞中國聲音,展現我們文化大國的精神風貌。這是國家藝術院團的責任擔當。我們自當不辱使命,用更多優秀文藝作品為時代鼓與呼,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為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本報記者徐馨採訪整理)

相關焦點

  • 田沁鑫:深入生活 創新表達
    人物使我們的故事動人,創新使我們的故事生動。節目形態創新、科技賦能、表演方法創新,創造性地轉化了英模故事的講述方法和呈現面貌,觀眾從中感受到民族脊梁的精神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對當代中國,對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中間需要「轉化」。
  • 深入生活 創新表達(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製圖:蔡華偉 核心閱讀人物使我們的故事動人,創新使我們的故事生動。節目形態創新、科技賦能、表演方法創新,創造性地轉化了英模故事的講述方法和呈現面貌,觀眾從中感受到民族脊梁的精神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對當代中國,對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從十八洞出發》:故事裡的理論傳播創新
    總的來看,這部片子把理論供給與理論需求相結合,把故事講述與理論闡釋相結合,把詩歌的形象表達和理論的理性表達相結合,把電視藝術與理論宣講相結合,做到了平視講述、故事走心、代入自然、樣態創新,開創了理論專題片的新模式,堪稱故事裡的理論傳播創新,是理論傳播創新的新典範。
  • 說實話,看到馬天宇的故事,真的很勵志動人
    說實話,看到馬天宇的故事,真的很勵志動人今天,我想來與大家介紹一位明星——馬天宇。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去了解過他,說實話,看到馬天宇的故事,真的勵志動人,讓我想起了韓紅,孫儷,尹昉。真的讓人感動,給人向上的力量,可是我也看到那些在困難面前自殺啊,墮落的,感到同情可憐可恨,五味雜陳。
  • 創新表達方式 增進相互了解
    來自中國、尼泊爾、德國、日本等國的專家學者共同就涉藏國際傳播的現狀、創新表達方式等議題通過視頻在線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如何更好地增進中外相互了解,講好中國西藏的故事,展現西藏新發展,讓世界了解真實的西藏是與會學者們熱議的話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認為,中國的跨文化傳播實踐和研究正進入一個新階段。
  • 偉大時代故事的動人呈現
    這部劇以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後的7年時間為背景,講述3家國有和民營企業之間相互協調、合作共贏、融合發展的故事,呈現了以「潮流能發電」為代表的中國創造、以「軸承製造」為代表的中國製造的發展歷程,刻畫了以林傑、孫雲茹、李濱、葉豆豆等為代表的一批與新時代同行、拼搏奮進的年輕人及其父輩的形象,折射了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時代變遷,呈現了這個偉大時代的動人故事。
  • 4000多張照片定格脫貧攻堅的動人故事
    □河南日報記者馬濤    4000多張照片,把河南脫貧攻堅歷程中的精彩瞬間、動人故事永恆定格。    11月8日是第21個中國記者節,在河南省文化館二樓展廳,由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舉辦的「走百村·看脫貧」攝影展正在舉行,這些照片是河南日報老記者王天定連續6年深入我省240個偏遠貧困村跟蹤拍攝的。    「雖然辛苦,但是值得,記者就是要用責任和擔當記錄歷史,希望通過自己的鏡頭留住脫貧攻堅的光影記憶,講述河南脫貧攻堅的壯闊歷程。」
  • 淺談抓問題的故事化表達
    當前,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受眾對象、傳播技術都在發生深刻變化,順應網際網路發展大勢,勇於創新、勇於變革,推進理念、內容、手段、體制機制等全方位創新,已是大勢所趨。對軍事新聞傳播來說,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都很重要,但內容創新是根本的。「文章以華採為末,而以體用為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內容創新,核心就是抓問題和講故事。
  • 張杰獻唱《溫暖的抱抱》溫暖主題曲 MV動人呈現常遠李沁治癒故事
    張杰穿透人心的嗓音將鮑抱和宋溫暖之間充滿笑與淚的治癒故事娓娓道來,感染力滿分。影片將於12月31日全國上映,預售已開啟。張杰動人歌聲溫暖寒冬 鮑抱宋溫暖治癒故事首揭秘今日曝光的《躍進人海擁抱你》MV中,鮑抱(常遠 飾)與宋溫暖(李沁 飾)間惺惺相惜、彼此拯救的治癒故事悄然揭開,影片中的重要道具擁抱小瓷人的分分合合也將這份情感歷程中的波折巧妙展現,刻畫出笑淚並存的動人故事。
  • 詩聖杜甫的愛情詩是如此悲傷和動人
    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和你依偎在薄薄的窗簾下,欣賞明月,在月光下擦乾彼此的眼淚?感覺這首杜甫的詩一向樸實直白,真情流露在這首詩中。在每一個句子段落中,簡單的圖片都注入了太多的情感,簡單的回憶和思念使情感升溫,卻不理解悲慘的生活。
  • 讀懂了辛棄疾的「婉約」,才知道辛詞為何如此動人
    這一點即使在以豪放詞著稱的詞人身上同樣如此,比如蘇軾一直被認為是豪放詞人的代表之一,但他流傳到今天的所有詞作中,豪放風格的作品還不足總數的十分之一。辛棄疾更是如此,他的豪放在於其背後蘊藉的情緒,而不是整首詞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
  • 讓合作共贏的故事更動人(鐘聲)
    中國改革開放故事在世界舞臺上形成熱潮,回應了人們探尋發展密碼的不懈努力    「西方人要想真正了解中國的現在和未來,就必須了解中國過去40年發生了什麼。」紀錄片《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撰稿人和主持人、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由衷感慨。
  • 重溫經典,守正創新——光明乳業獨家特約贊助《故事裡的中國》斬獲...
    《故事裡的中國》邀請故事的親歷者和見證者登臺講述,深入挖掘經典背後的真實過往,並邀請眾多演員重新演繹《平凡的世界》、《白毛女》等經典文藝作品。節目播出後,社會反響非常熱烈。光明乳業攜手《故事裡的中國》共講鮮活故事,節目共計獲得3億+曝光,通過十三個經典故事、五波傳播高峰,將中國故事和光明故事傳入家家戶戶,好故事,鮮活說。在《故事裡的中國》欄目的《平凡的世界》一篇中,講述了平凡人為夢想追逐不止,用雙手創造不凡的動人故事。這樣不凡的故事不僅發生在《平凡的世界》中,更在所有中國人的生活裡。在光明乳業,每一滴「鮮活」背後的故事,都被一一記錄。
  • 壹心娛樂首屆創新大賽 五大賽道深入探索創新
    在線教育賽道一個小組參賽,邀請了凱叔講故事高級副總裁金田一作為本賽道導師。小組通過挖掘在線教育行業的底層需求,洞察其變化。而後對在線教育行業進行宏觀和微觀層面的信息梳理,獲得更多啟發點。電競遊戲賽道共兩個小組參賽,分別邀請了英雄互娛公司項目運營負責人周承彥Zed、海濱消消樂製作人Leonan作為本賽道導師。
  • 《大夢難忘》北京首映 講好南川故事引領基層創新
    作為新中國首部人大制度題材的院線電影,影片所展現的鄉鎮基層治理上的創新改革被給予了高度肯定。現實主義題材新突破取材真實故事刻畫基層治理影片探討社會治理工作、聚焦人大制度的創新探索,是現實主義題材的一次嶄新嘗試。
  • 關於「類型探索」與「藝術表達」,青年影人有話要說
    本次論壇由資深電影節目主持人瑤淼主持,來自電影行業的青年創作者們,圍繞著「類型探索」和「文藝表達」兩大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分享他們的創作經驗與文化思考。 在這一語境下,對於如何拍好類型片這一問題,他的回答分為兩點,「第一點,講一個誰都沒有聽過的故事,不出錯地把它呈現出來;第二點,講一個大家都聽過的故事,用不同尋常的手法呈現出來。」
  • 當遠古炎帝「走進」現代生活——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背後的故事
    ▲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頒獎典禮。湖南臺辦提供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頒獎典禮近日在長沙落下帷幕(新聞回顧)。大賽面向全球華人共徵集到LOGO類、IP形象傳播設計類、產品設計類文化創意作品5286件,最終評選出金獎、銀獎、銅獎及優勝獎共34名。
  • 《極限挑戰寶藏行》如何實現公益類節目表達的創新升級?
    近年來,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驅動的雙重作用之下,視聽節目對「有意思」與「有意義」的探索逐漸深入,不斷開掘著自身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內涵,推動著節目品牌價值的延伸,一大批公益性質節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這類節目也面臨著公益元素與綜藝化表達難以有效平衡,或生硬嵌套公益內容使其變為可有可無的附庸,或主旋律傳遞過於直白難以流入觀眾心間的痛點。
  • 《心靈奇旅》:一場動人的玄學之旅
    然而隨著被迪士尼公司收購後經年日久,這個創新基地的拓展顯得越來越保守。近幾年最有衝勁的作品大約是《尋夢環遊記》,也只能算是溫情夢想方向,表現家庭關係中規中矩的佳作。這幾年皮克斯出品的動畫,總是缺了之前那種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在常規故事和視覺奇觀之外,真正讓觀眾感到難忘的幾個畫面,撥動人心弦的那根金手指。
  • 蔡崇達《皮囊》之《母親的房子》:父母那個年代的動人愛情故事
    —《皮囊》《皮囊》我想每個人看到這個書名,都會好奇這兩個字到底是在表達什麼。《皮囊》是文中的阿太,一位99歲的老太太,沒有文化,卻是一個神婆,從她的身上,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一種生活的態度:「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