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沁鑫:深入生活 創新表達

2020-12-22 央廣網

人物使我們的故事動人,創新使我們的故事生動。節目形態創新、科技賦能、表演方法創新,創造性地轉化了英模故事的講述方法和呈現面貌,觀眾從中感受到民族脊梁的精神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對當代中國,對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中間需要「轉化」。這就需要藝術家在深入傳統文化寶庫的基礎上,發揮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能力。

一個演員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通過表演,讓觀眾感受到一個國家的精神氣質。這是優秀演員應當追求的境界。

置身新時代,廣大文藝工作者如何通過自己的創作,積極發揮社會主義文藝凝心聚力的作用、激發人們書寫新時代史詩的熱情與力量?中華兒女在不同歷史階段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奮鬥故事與卓絕貢獻,是我們的創作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我們的文化土壤。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應當深入生活,同時對豐厚的文化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新文藝表達,用文藝講好中國故事。

 緊扣人物 跨界融合——

生動表現中國風採

20多年來,我作為戲劇導演,一直與舞臺上的人物同悲喜共命運。這些人物多來自文學作品。與以往創作不同,擔任《故事裡的中國》系列節目總導演,讓我走進眾多英模人物的精神世界。他們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他們的家國情懷與使命擔當,深深地震撼了我,一次次讓我落淚。

我想知道他們如何鍛造出自己的品格,他們不竭的精神動力源自哪裡。「草原額吉」都貴瑪、「醫之大者,為國為民」鍾南山、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90後援鄂醫療隊……他們的人格力量、他們對所負使命義無反顧的全力投入,來自家庭和成長道路的影響,更來自他們對黨的信仰、對國家和人民的大愛。我們在創作中堅持從人物精神出發、從真實生活出發,打動了許多觀眾,讓人們真切地感受到英模人物的人格力量。

觀眾對節目的認可、對節目主人公的認同,不僅由於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鳴,還與節目大膽創新表現形式有關。只有故事講得精彩、講得有新意,觀眾才樂於聽下去、看下去。

在節目形態上,我們率先在大型文化訪談節目裡嵌入舞臺劇,用戲劇+影視化拍攝+訪談的融合方式呈現中國故事。在技術手法上,我們將舞臺轉化為小型片場:傳統的單一舞臺被切割為三個舞臺,擴展了戲劇的舞臺化呈現。高清LED大屏等技術手段的使用,進一步實現戲劇舞臺的電影化,室內場景和「外景地」都得以在一個大舞臺上表現。

此次創作給我們提出的另一個課題是如何創新表演。僵化的表演無法和時代同步伐,觀眾也不認可。在《故事裡的中國》舞臺上,演員表演60%是影視化的,當角色進入內心獨白,或者開始大段的情感表達時,則採用戲劇表演方式,增強藝術的感染力。

節目形態創新、科技賦能、表演方法創新,創造性地轉化了英模故事的講述方法和呈現面貌。觀眾從中感受到民族脊梁的精神力量。

人物使我們的故事動人,創新使我們的故事生動。在前不久創排的話劇《紅色的起點》中,我帶著青年主創團隊,以及90後和00後的演員們,探索如何給觀眾尤其年輕觀眾講述黨史,如何在舞臺上表現黨的一大歷史。這部作品青春感十足,很受觀眾喜愛。我執導的、以新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田漢為主人公的話劇《狂飆》也很受歡迎,有的90後觀眾連看三遍。我們在舞臺上同時使用8臺攝像機,紀實拍攝、及時剪輯、即時投影。觀眾被這一新的表達形式吸引,在這個過程中認識了田漢,了解了那段風雲際會的歷史。

追根溯源 轉化表達——

做優秀傳統文化的「探寶者」「解碼者」

中國的文化藝術講究的是內在功夫和氣韻。書畫、太極拳、傳統建築,莫不如是。故宮看起來雄偉舒展,其實工匠在設計建造時尺寸拿捏得非常精準,這樣才能在榫卯「合成」時分毫不差,才能有外在氣派的宏闊端莊。

再比如中國畫的大象無形、計白當黑,遠山綠水之間小舟輕過,畫面既有意境,又有內在邏輯。唐詩中婦孺皆知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短短兩句就把天和地都描繪清楚了,後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又倏而把視野聚焦到眼前山水,也是既寫意又高度凝練,內在結構很紮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對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中間需要「轉化」。

如何通過文藝創作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就需要藝術家在深入傳統文化寶庫、探得「寶物」的基礎上,以現代人的視角提取精神內涵,同時積極運用新的藝術表現手段和技術手段,讓傳統題材作品既葆有傳統的獨特韻味,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趣味。

比如,導演話劇《趙氏孤兒》過程中,我先讀元代紀君祥的元雜劇劇本,而後讀《史記》和《左傳》,在歷史背景下探討忠義精神;導演崑曲《1699·桃花扇》,是借侯方域、李香君之愛抒愛國之情,同時以此次創作為契機,發掘、整理散佚的崑曲曲譜;話劇《青蛇》對《白蛇傳》故事進行轉化再造,突出民間故事的生生不息,以及其中所蘊含的人們對愛的禮讚。在舞臺表現上,我們「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現代的國際化語彙讓古老題材煥發出新的風採。

 傳承再造 練好「功夫」——

在世界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

從先秦優伶戲到唐代參軍戲、宋代話本、金代院本、元代雜劇、明代崑曲、清代京劇,中國有自己的演劇體系。我們的話劇演員應該把中國獨有的「功夫」找回來,重塑中國當代演劇體系。

一個演員如果沒有深刻的臺詞功力和形體技術功力,「觀眾緣」是暫時的。「功夫」不僅僅是技術,還是一種文化底蘊。比如,我們常常評價一個演員的表演「挺出彩」。除了出彩,這個演員是否有光芒?光芒來自哪裡?來自演員身後這個國家和這個民族的文化。一個演員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通過表演,讓觀眾感受到一個國家的精神氣質。讓自己的表演具有「中國表情」,這是優秀演員應當追求的境界,也是捨棄小我、成就大我的藝術道路選擇。

具體到話劇藝術領域,中國國家話劇院應作出示範,並且在國際舞臺亮出名片。這意味著我們不僅繼續展現中國藝術家對莎士比亞、契訶夫的理解,更要在國際舞臺上傳遞中國聲音,展現我們文化大國的精神風貌。這是國家藝術院團的責任擔當。我們自當不辱使命,用更多優秀文藝作品為時代鼓與呼,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相關焦點

  • 深入生活 創新表達
    這就需要藝術家在深入傳統文化寶庫的基礎上,發揮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能力一個演員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通過表演,讓觀眾感受到一個國家的精神氣質。這是優秀演員應當追求的境界圖為民族歌劇《扶貧路上》劇照。
  • 深入生活 創新表達(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這就需要藝術家在深入傳統文化寶庫的基礎上,發揮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能力一個演員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通過表演,讓觀眾感受到一個國家的精神氣質。這是優秀演員應當追求的境界置身新時代,廣大文藝工作者如何通過自己的創作,積極發揮社會主義文藝凝心聚力的作用、激發人們書寫新時代史詩的熱情與力量?
  • 田沁鑫:帶著感恩之心當院長
    原標題:田沁鑫:帶著感恩之心當院長 12月8日,導演田沁鑫被正式任命為國家話劇院院長。在這座已經工作了21年的劇院,從當年的「娃娃導演」成長為如今的院長,田沁鑫得到過許多鼓勵、幫助、信任,如今她想要帶著一份感恩之心再啟程,「把歷任院長帶給我的安全感和信心,再帶給其他藝術家。」
  • 導演田沁鑫出任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_中國網
    導演田沁鑫出任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 2020-12-09 09:17:25 來源:人民網  |  作者:王潤 | 字號:>A+ | A- 【田沁鑫出任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我1999年12月份進入劇院,到今年整整21個年頭。
  • 《故事裡的中國》戲劇總導演田沁鑫:有格局、有張力,文藝當如是
    《故事裡的中國》戲劇總導演、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 田沁鑫文藝當作筆:用或為虛構的故事留住並非虛構的生活最初打動田沁鑫的,是《故事裡的中國》別具一格的敘事視角。田沁鑫為這個創意眼前一亮。「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藝作品中凝聚著創作者用盡心力去看、去觸碰的全部感知,更印下了創作者身處時代的最鮮明烙印。「做中國故事要了解中國。」那這是否也意味著通過這些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所創作出的經典作品,我們能讓觀眾更直觀地感知到中國是怎樣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今天的呢?
  • 《故事裡的中國》第二季錄製中,戲劇總導演田沁鑫挑戰中感受幸福
    眼下這個曾帶給觀眾許多感動的節目正在河北大廠影視小鎮錄製第二季,節目總策劃之一、戲劇總導演田沁鑫與劇組的同事們緊鑼密鼓地「炮製」一個又一個新的動人故事。對於舞臺很熟悉的她,通過這個節目更深入地了解到電視工作者的辛苦,節目錄製經常得熬夜,「不過還是非常開心,因為每一期節目都有新鮮的故事,新鮮的人物,新鮮的場景。」
  • 田沁鑫重排中國版《羅密歐與朱麗葉》
    發展中的中國讓田沁鑫時常覺得「鬥轉星移」。有一次她去參加某時尚活動,整個場面星光璀璨,平時認識的編輯一個個突然都穿得「閃亮得不行」。奧迪車接送,一下車就走紅毯。2014年是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在國家大劇院、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紛紛獻戲紀念的檔口,田沁鑫重排莎氏經典也算是「應了個景兒」。戲是香港藝術節繼《青蛇》之後,再度委約田沁鑫的戲劇作品。
  • 文旅部宣布國話、中國兒藝新任領導班子,田沁鑫出任中國國家話劇院...
    新任命田沁鑫為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戈大立任中國國家話劇院藝術總監;馮俐任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閃增宏任中國兒童藝術劇院藝術總監。藝術總監和劇院黨委書記、院長一樣,同屬正局級。新任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田沁鑫原任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民盟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文化委員會副主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
  • 在國家話劇院工作21年,田沁鑫從「娃娃導演」成長為第一位女性院長
    從個人表達到講好中國故事作為導演的田沁鑫已經功成名就,但作為院長的她還是一個新人,深知自己還需要更多的學習。這種學習對於以往更強調個人表達的藝術家來說並不容易,就像剛剛當上全國政協委員時,田沁鑫非常認真用心的去看資料、聽報告,卻發現有些地方自己依然聽不懂,小組討論發言時,哪怕提前寫了稿子還是會非常忐忑。不過,三年下來她已經學會了如何更好地建言履職,這也讓她在面對院長這個新崗位時有了更多自信。
  • 田沁鑫委員:建起新中國的「影像藝術博物館」 將中國經典故事影像化
    作為戲劇導演,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田沁鑫無疑是擅於用經典與青年對話的一位。「對於什麼是經典,今天年輕的90後、00後們有著獨特的理解,交給我們的使命,就是用創新的藝術手法,在他們與經典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日前,田沁鑫在會議間隙,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電話專訪。
  • 《故事裡的中國》戲劇總導演田沁鑫出任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
    著名導演田沁鑫被任命為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原任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民盟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文化委員會副主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田沁鑫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是中國當代最具實力和影響力的戲劇導演之一。
  • 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田沁鑫:中國藝術是有「功夫」的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話劇院副院長、導演田沁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田沁鑫回憶,她在上海做過一次給要去名校留學的學生們的講座。她問,你能說出中國哪兒好嗎?學生說:長城、烤鴨。田沁鑫表示,外松內緊,是中國人的氣質。就像書法,寫出來蒼勁有力,但是是軟毛的毛筆,靠的是懸肘,內在的功夫、氣韻。文藝必須要幫助我們這個國家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人的故事。中國這次抗疫非常值得寫,抗疫一線90後的故事。我們原來有《青春之歌》,也可以寫一個新的《青春之歌》。
  • 創新表達方式 增進相互了解
    來自中國、尼泊爾、德國、日本等國的專家學者共同就涉藏國際傳播的現狀、創新表達方式等議題通過視頻在線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如何更好地增進中外相互了解,講好中國西藏的故事,展現西藏新發展,讓世界了解真實的西藏是與會學者們熱議的話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認為,中國的跨文化傳播實踐和研究正進入一個新階段。
  • 上海首部迎接建黨百年舞臺劇《紅色的起點》首演,田沁鑫導演
    上海首部迎接建黨百年舞臺劇《紅色的起點》首演,田沁鑫導演 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李菁 2020-12-04 21:35 來源
  • 田沁鑫將葉永烈名作《紅色的起點》搬上舞臺
    昨晚,由田沁鑫擔任總導演,根據著名作家葉永烈長篇紀實作品《紅色的起點: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實》改編的大型意境多媒體舞臺劇《紅色的起點》(青春版),在上海的中國大戲院舉行首演暨百場巡演啟動儀式。該劇主創陣容強大,田沁鑫擔任總導演,羅蘭擔任導演,舞美設計沈力、燈光設計王琦、多媒體設計胡天驥等都加盟其中。董暢等來自北京的優秀演員和上海戲劇學院青年話劇團的青年演員共同出演。
  • 壹心娛樂首屆創新大賽 五大賽道深入探索創新
    本周,壹心娛樂舉辦的首屆創新大賽,進行了第一賽程匯報。103位壹心小夥伴與合伙人全員參加,還邀請了客戶旁聽。
  • 《極限挑戰寶藏行》如何實現公益類節目表達的創新升級?
    近年來,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驅動的雙重作用之下,視聽節目對「有意思」與「有意義」的探索逐漸深入,不斷開掘著自身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內涵,推動著節目品牌價值的延伸,一大批公益性質節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這類節目也面臨著公益元素與綜藝化表達難以有效平衡,或生硬嵌套公益內容使其變為可有可無的附庸,或主旋律傳遞過於直白難以流入觀眾心間的痛點。
  • 文創設計:植根文化 貼近生活(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如何通過文創產品使優秀傳統文化煥發生機,成為滋養當代人生活的養分?植根文化立象取意文創產品一大特點是文化賦值。文創產品研發重在實現從文化遺產到文化資源的轉化,關鍵之處在於文化精神的創新表達。一些文創品牌深入我國傳統節日,開發節日裝飾、禮服、首飾、器物等,強化生活儀式感的同時,拉近人們與傳統的情感距離。生活是文創產品創新的廣闊天地。
  • 創新表達方式,「千年運河」中外媒體大直播及媒體論道舉辦
    夏春平在致辭中表示,我們希望通過創新、有趣的表達方式和傳播平臺,為古老的運河增添新魅力,讓更多年輕人也愛上大運河。 李杲在致辭中表示,當前正處於文化繁茂、技術變革、社會包容的時代,專家學者、中外媒體有廣闊的天地「乘風破浪」,以新形式更生動地展現大運河的魅力。
  • 陳豪: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原標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本報訊(記者 楊猛 瞿姝寧) 10月16日,省委書記陳豪主持召開專家學者座談會,聽取對我省「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建議。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和規劃編制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開門問策、集思廣益,科學謀劃好「十四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為雲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