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 創新表達(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2020-12-22 人民網

圖為民族歌劇《扶貧路上》劇照。製圖:蔡華偉

核心閱讀

人物使我們的故事動人,創新使我們的故事生動。節目形態創新、科技賦能、表演方法創新,創造性地轉化了英模故事的講述方法和呈現面貌,觀眾從中感受到民族脊梁的精神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對當代中國,對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中間需要「轉化」。這就需要藝術家在深入傳統文化寶庫的基礎上,發揮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能力

一個演員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通過表演,讓觀眾感受到一個國家的精神氣質。這是優秀演員應當追求的境界

置身新時代,廣大文藝工作者如何通過自己的創作,積極發揮社會主義文藝凝心聚力的作用、激發人們書寫新時代史詩的熱情與力量?中華兒女在不同歷史階段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奮鬥故事與卓絕貢獻,是我們的創作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我們的文化土壤。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應當深入生活,同時對豐厚的文化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新文藝表達,用文藝講好中國故事。

緊扣人物跨界融合——

生動表現中國風採

20多年來,我作為戲劇導演,一直與舞臺上的人物同悲喜共命運。這些人物多來自文學作品。與以往創作不同,擔任《故事裡的中國》系列節目總導演,讓我走進眾多英模人物的精神世界。他們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他們的家國情懷與使命擔當,深深地震撼了我,一次次讓我落淚。

我想知道他們如何鍛造出自己的品格,他們不竭的精神動力源自哪裡。「草原額吉」都貴瑪、「醫之大者,為國為民」鍾南山、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90後援鄂醫療隊……他們的人格力量、他們對所負使命義無反顧的全力投入,來自家庭和成長道路的影響,更來自他們對黨的信仰、對國家和人民的大愛。我們在創作中堅持從人物精神出發、從真實生活出發,打動了許多觀眾,讓人們真切地感受到英模人物的人格力量。

觀眾對節目的認可、對節目主人公的認同,不僅由於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鳴,還與節目大膽創新表現形式有關。只有故事講得精彩、講得有新意,觀眾才樂於聽下去、看下去。

在節目形態上,我們率先在大型文化訪談節目裡嵌入舞臺劇,用戲劇 影視化拍攝 訪談的融合方式呈現中國故事。在技術手法上,我們將舞臺轉化為小型片場:傳統的單一舞臺被切割為三個舞臺,擴展了戲劇的舞臺化呈現。高清LED大屏等技術手段的使用,進一步實現戲劇舞臺的電影化,室內場景和「外景地」都得以在一個大舞臺上表現。

此次創作給我們提出的另一個課題是如何創新表演。僵化的表演無法和時代同步伐,觀眾也不認可。在《故事裡的中國》舞臺上,演員表演60%是影視化的,當角色進入內心獨白,或者開始大段的情感表達時,則採用戲劇表演方式,增強藝術的感染力。

節目形態創新、科技賦能、表演方法創新,創造性地轉化了英模故事的講述方法和呈現面貌。觀眾從中感受到民族脊梁的精神力量。

人物使我們的故事動人,創新使我們的故事生動。在前不久創排的話劇《紅色的起點》中,我帶著青年主創團隊,以及90後和00後的演員們,探索如何給觀眾尤其年輕觀眾講述黨史,如何在舞臺上表現黨的一大歷史。這部作品青春感十足,很受觀眾喜愛。我執導的、以新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田漢為主人公的話劇《狂飆》也很受歡迎,有的90後觀眾連看三遍。我們在舞臺上同時使用8臺攝像機,紀實拍攝、及時剪輯、即時投影。觀眾被這一新的表達形式吸引,在這個過程中認識了田漢,了解了那段風雲際會的歷史。

追根溯源轉化表達——

做優秀傳統文化的「探寶者」「解碼者」

中國的文化藝術講究的是內在功夫和氣韻。書畫、太極拳、傳統建築,莫不如是。故宮看起來雄偉舒展,其實工匠在設計建造時尺寸拿捏得非常精準,這樣才能在榫卯「合成」時分毫不差,才能有外在氣派的宏闊端莊。

再比如中國畫的大象無形、計白當黑,遠山綠水之間小舟輕過,畫面既有意境,又有內在邏輯。唐詩中婦孺皆知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短短兩句就把天和地都描繪清楚了,後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又倏而把視野聚焦到眼前山水,也是既寫意又高度凝練,內在結構很紮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對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中間需要「轉化」。

如何通過文藝創作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就需要藝術家在深入傳統文化寶庫、探得「寶物」的基礎上,以現代人的視角提取精神內涵,同時積極運用新的藝術表現手段和技術手段,讓傳統題材作品既葆有傳統的獨特韻味,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趣味。

比如,導演話劇《趙氏孤兒》過程中,我先讀元代紀君祥的元雜劇劇本,而後讀《史記》和《左傳》,在歷史背景下探討忠義精神;導演崑曲《1699·桃花扇》,是借侯方域、李香君之愛抒愛國之情,同時以此次創作為契機,發掘、整理散佚的崑曲曲譜;話劇《青蛇》對《白蛇傳》故事進行轉化再造,突出民間故事的生生不息,以及其中所蘊含的人們對愛的禮讚。在舞臺表現上,我們「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現代的國際化語彙讓古老題材煥發出新的風採。

傳承再造練好「功夫」——

在世界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

從先秦優伶戲到唐代參軍戲、宋代話本、金代院本、元代雜劇、明代崑曲、清代京劇,中國有自己的演劇體系。我們的話劇演員應該把中國獨有的「功夫」找回來,重塑中國當代演劇體系。

一個演員如果沒有深刻的臺詞功力和形體技術功力,「觀眾緣」是暫時的。「功夫」不僅僅是技術,還是一種文化底蘊。比如,我們常常評價一個演員的表演「挺出彩」。除了出彩,這個演員是否有光芒?光芒來自哪裡?來自演員身後這個國家和這個民族的文化。一個演員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通過表演,讓觀眾感受到一個國家的精神氣質。讓自己的表演具有「中國表情」,這是優秀演員應當追求的境界,也是捨棄小我、成就大我的藝術道路選擇。

具體到話劇藝術領域,中國國家話劇院應作出示範,並且在國際舞臺亮出名片。這意味著我們不僅繼續展現中國藝術家對莎士比亞、契訶夫的理解,更要在國際舞臺上傳遞中國聲音,展現我們文化大國的精神風貌。這是國家藝術院團的責任擔當。我們自當不辱使命,用更多優秀文藝作品為時代鼓與呼,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為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本報記者徐馨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18日 20 版)

相關焦點

  • 拓展創意空間 打造精品力作(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兩創」實踐經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具有時代性的重大課題。既要有價值定力、苦練內功,又要博採眾長、兼收並蓄通過對三國藝術形象創造歷程的簡略回顧,關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可以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其一,尋找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現代價值之間的契合點。
  • 熔古鑄今 革故鼎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中華文化的定力、韌性和廣泛吸納的能力,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研究傳統文化應該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促使中華文化這株大樹長出新的枝葉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須注重實效。
  • 文創設計:植根文化 貼近生活(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文創產品研發重在實現從文化遺產到文化資源的轉化,關鍵之處在於文化精神的創新表達。從傳統造物的造型、色彩、紋飾、工藝,提取和凝練直觀鮮明的文化藝術符號,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創產品,是較為常用的設計方式。文創產品不僅是「物件」,更是一種文化表達。在文創產品開發過程中,如果對文化傳統不求甚解,只是碎片化取用、簡單拼接混搭,甚至為了逐利複製抄襲,就會喪失文創產品獨特的、由文化和情感產生的吸引力與附加值。文創產品需植根文化、立象取意,在深層次上賦予消費者以文化的溫度,在百姓日用中貫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助力文化傳承與發展。
  • 田沁鑫:深入生活 創新表達
    人物使我們的故事動人,創新使我們的故事生動。節目形態創新、科技賦能、表演方法創新,創造性地轉化了英模故事的講述方法和呈現面貌,觀眾從中感受到民族脊梁的精神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對當代中國,對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中間需要「轉化」。
  • 深入生活 創新表達
    節目形態創新、科技賦能、表演方法創新,創造性地轉化了英模故事的講述方法和呈現面貌,觀眾從中感受到民族脊梁的精神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對當代中國,對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中間需要「轉化」。
  • 數位化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從文化發展角度來說,數位化大大激發文化創新創造的活力。一方面,數位技術促進文化創作、傳播和接受方式的創新,讓精品內容實現多元化衍生。以敦煌為例,因地域和氣候等原因,當地只有一半時間是有效旅遊時間,但通過借力現代科技,創建數字敦煌網絡系統,公眾足不出戶便可以享受到全方位的數字遊覽體驗。
  • 「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點亮創作之路 上海一批優質好戲專家叫...
    製圖:馮曉瑜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傳承和發揚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必經途徑。真正落實到具體作品的創作中,則需要藝術工作者們富有更多的生活積澱、更飽滿的創作創新熱誠、更精湛的藝術表達技能、更高更自覺的使命擔當、更深的對人民的情懷。
  • 楊威威:淺談古典詩歌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
    如何使其「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不僅是執政者考慮的問題,也是當今古代文學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如何促進優秀古典詩歌在當下的傳播,現代流行歌曲的創作和傳播經驗或許值得借鑑。下面,筆者以《題都城南莊》為代表的「人面桃花」文化在流行歌曲《九妹》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談一點看法。
  • 豐富古典音樂內涵 探索更多表現可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貝多芬是大眾熟知的音樂家,他的作品音樂語彙豐富、風格變化多樣,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您如何理解貝多芬的作品並進行演繹?吳牧野:這次貝多芬鋼琴巡演,對我來說既是榮幸,也是挑戰。其實,貝多芬作品早已經在我的巡演規劃之中。此前,我巡演過舒伯特、蕭邦的作品,他們的風格或精緻或浪漫,與之相比,貝多芬的音樂力量感十足,鋼琴家需要極強的意志和能量,才能通過演奏將其衝擊力展現出來。
  • 民俗體育創新性發展和鄉村振興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鄉村振興和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以復興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為途徑,繁榮農村農民文化生活,促進農民身心健康、發展民俗體育產業、實現鄉村振興發展。民俗體育項目是濃縮了的傳統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其既有哲學內涵、道德理念,又能強身健體、愉悅身心,在鄉村民間廣為流傳。
  • 好奇心、創造性思維與科技創新
    例如,父母、老師、同伴以及在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其他社會成員或集體採取各種形式的獎掖或認可,可能會激發個體對特定活動的好奇心,使其轉化為求知激情、審美情趣和執著探索的精神,而各種形式的懲罰、排斥等顯性或隱性的規訓可能會抹殺個體天生的好奇心,進而扼殺其創造力。
  • 周素明:今世緣建設緣文化研究院實現緣文化創新性發展
    今世緣董事長周素明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今世緣將通過建設緣文化研究院進一步挖掘傳播緣文化,實現緣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今世緣想要由做酒向做文化轉型,必須在緣文化這一塊下更大的工夫,也就是說我們要對緣文化要進行創造性的轉化,來實現企業創新性發展。」周素明說。為進一步挖掘傳播緣文化,實現緣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江蘇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辦公室、新華網、瞭望智庫、環球智庫等單位共同指導下成立「緣文化研究院」。
  • 中國文藝:在傳承中創新 鍛造時代經典
    原標題:在傳承中創新 鍛造時代經典(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小說、影視,還是音樂、繪畫,不論是近些年的《三體》《湄公河行動》《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琅琊榜》《哪吒之魔童降世》熱映,還是各種國風音樂、國風漫畫的流行,都體現「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特點。
  • ...在重點領域布局一批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
    除了頭版內容,今天《人民日報》涉及財經的主要內容還包括:1、在重點領域布局一批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權威發布);2、明年一月一日起調整部分商品進口關稅 改善生活品質 支持產業發展(政策解讀);3、國家森林草原火災應急預案印發;4、堅持走團結合作之路(2020·年終專稿);5、國辦印發通知 建設第三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6、堅持深化改革開放
  • 在揚棄繼承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創新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脈》,強調要深刻領會「兩創」方針的重大意義、基本內涵和實踐要求,用以指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部工作。
  • 劉嘉麒院士談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由北京技術市場協會與北京大學科技園、北京中科科技創新發展研究院、中國技術交易所共同主辦,北京技術市場管理辦公會室、北京技術開發交流中心支持的「金橋大咖談
  • 《道德經新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的重磅力作
    一部以全新創意、全新視角、全新構架、全新表達闡釋《道德經》思想智慧的著作《道德經新鑑》,近日由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重磅推出。本書是領導者核心能力理論創立者周新民先生擷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探索新時代治理之道的拓荒之作,它改變了2500多年來學術界、文化界、思想界對《道德經》經典基本偏重於注釋、解讀、釋義的傳統套路,創造性地對老子思想智慧進行了現代闡釋,既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又為世人認識世界、深化治理、塑造道德、修身養性提供了新理念、新觀點、新思路,還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智慧指正問題、指引治理、指導事業、指點人生提供了新鑰匙
  • 想像推動了創造性思維活動,從而促使學生創造性地運用語言
    閱讀教學中的創造性籌維訓練跟其他思維訓練一樣,應注意學習語言和學習思維這兩個側面,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為思維功能,堅持在語言學習中發展創造性思佳,在創造性思維訓練過程中提高創造性運用吾言的能力,使兩者和諧發展,相得益彰。
  • 在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過程中去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學生學習上的進步,就是在從無疑到有疑、從有疑到無疑的轉化中得來的。在這個循環往復、由低級簡單向高級複雜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創造性因素。雖然懷疑並不是每次都是對問題有創新性的見解,或將疑問進行創造性解決,但它仍不失為最有可能打開創造性之門的鑰匙。當然,發現疑難,提出問題,對小學生來講,有一個培養、訓練的過程。
  • 南開大學與津南區委區政府深入對接創新發展聚集區建設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王冰 記者 吳軍輝)9月29日,南開大學副校長李靖一行赴津南區委區政府就創新發展聚集區建設開展深入交流對接。津南區委副書記、區長鄧光華,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於瑞均出席。  鄧光華、於瑞均等介紹了創新發展聚集區建設推動情況,表示將進一步用好津南區獨特資源優勢,加快機制體制改革,推動搭建產業與學校之間平臺,從平臺、載體、政策、金融、營商環境等方面全面推進,支持南開大學等高校建設發展,加快實現產教融合,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