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設計:植根文化 貼近生活(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2020-12-16 人民網

圖為月餅禮盒。

圖為反彈琵琶小夜燈。

圖為頤和園玉帶橋。

核心閱讀

文創產品不僅是「物件」,更是一種文化表達。好的文創產品如一面鏡子,不僅折射出滄桑歷史和文化變遷,還反映出當今時代人們的理想和追求

中華文化不僅保存在典籍文獻、遺址文物中,更蘊藏在人們衣食住行用的日常生活中。文化傳統只有存續在生活中,才能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

文創產品既要有趣味之作,也要有經典之作;既要有局部化用,也要有整體呈現;既要有現代技術助力,也要有傳統工藝支撐

隨著我國居民的精神文化消費比重顯著提高,物質消費與文化消費相互融合,人們開始追求個性化、差異化商品,關注其蘊含的精神內涵。在網際網路技術助推下,信息交流、互動參與、品牌文化傳播等不斷增強,許多基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發設計的文創產品呈熱銷態勢,由此帶動文創產業的持續發展。在這一熱潮中,也存在產品開發同質化、定位模糊、質量不高以及對文化內涵理解不深、套用概念化形式和形象等問題。如何通過文創產品使優秀傳統文化煥發生機,成為滋養當代人生活的養分?

植根文化立象取意

文創產品一大特點是文化賦值。文創產品研發重在實現從文化遺產到文化資源的轉化,關鍵之處在於文化精神的創新表達。

從傳統造物的造型、色彩、紋飾、工藝,提取和凝練直觀鮮明的文化藝術符號,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創產品,是較為常用的設計方式。比如故宮文創的口紅,色彩取自故宮院藏文物,外觀取自宮廷繡裳紋飾;敦煌文創的胸章,選用六合蓮花等盛唐時期的藻井紋飾;頤和園文創的月餅禮盒,紋飾取自樂壽堂「百鳥朝鳳」粵繡屏風紋樣和園林建築景觀等等。僅僅「形似」還不夠,優秀文創產品還要體現中華傳統美學的風格和意蘊,表現中華民族的自然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有的文創產品圍繞二十四節氣,以及詩、書、畫、茶發揮創意,表現人與自然、生命、物候之間的聯繫;有的文創產品運用「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造型語言,表現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積極向上的態度;有的文創產品展現中華悠久歷史文化,表現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廣闊胸襟。好的文創產品如一面鏡子,不僅折射出滄桑歷史和文化變遷,還反映出當今時代人們的理想和追求。

文創產品不僅是「物件」,更是一種文化表達。在文創產品開發過程中,如果對文化傳統不求甚解,只是碎片化取用、簡單拼接混搭,甚至為了逐利複製抄襲,就會喪失文創產品獨特的、由文化和情感產生的吸引力與附加值。文創產品需植根文化、立象取意,在深層次上賦予消費者以文化的溫度,在百姓日用中貫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助力文化傳承與發展。

關注需求融入日常

中華文化不僅保存在典籍文獻、遺址文物中,更蘊藏在人們衣食住行用的日常生活中。文化傳統只有存續在生活中,才能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

過去,不少文博場館的紀念品遠離生活、缺乏創意,消費者買來後,大多將其放置在角落,任其蒙塵。當下,一系列文創產品從日常生活需要出發進行創意設計,小到膠帶、便籤、行李牌,大到公共空間的裝飾品;古典如古器復刻,新穎有數碼周邊;時令性的如春茶、月餅、夏季的遮陽帽、冬天的披肩手套,文創產品的觸角伸向生活各個場景。文創產品設計正打破固化認知,不再局限於禮品饋贈和紀念品收藏,而是深度融入人們的生活。但也應看到,一些文創產品作為日常生活用品,其質量和設計水平還有待提高。比如,有的僅僅將文物紋樣裝點於服飾上,而不考慮具體穿戴場合。這樣的設計看上去新奇花哨,實則脫離需求,難以真正融入生活。文創設計只有充分理解當代生活方式,才能實現實用與審美水乳交融。

深受大眾喜愛、長銷的文創產品,往往能夠滿足人們的情感和精神需求。比如,隨著經濟水平提高、物質不斷豐裕,人們越來越追求生活的儀式感。將傳統文化審美、傳統工藝融入文創產品,可滿足大眾對藝術生活、精緻生活的嚮往。一些文創品牌深入我國傳統節日,開發節日裝飾、禮服、首飾、器物等,強化生活儀式感的同時,拉近人們與傳統的情感距離。

生活是文創產品創新的廣闊天地。為此,設計者當深入熟悉當代生活,準確理解文化內涵,在設計中充分考慮應用場景和實用功能,以「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藝術創造,優化文創產品的使用體驗和情感體驗,賦予文創產品以獨特性和生命力,讓人們在「日用而不覺」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貼近人心講好故事

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讓消費者得以深度參與文創產品的創意設計,促進創意形成和設計迭代,同時也為傳統文化走進年輕人的視野和生活創造了條件。

文創產品「火」起來,離不開對新生活新表達的熟悉和了解。比如,對於古代人物和動物,文創產品往往採用親切、動漫化的方式來塑造,使其富有現代感,拉近人們與傳統文化的距離。對古代造物,文創產品往往用今天的時尚方式來傳承。從古畫、壁畫中復原的服飾,不再只用於影樓、劇院中,而成為不少年輕人行走街頭的裝束。穿越歷史長河,古老的文化傳統開始「逆生長」,在人們個性十足的生活空間和自我表達中,得以傳承、創新和發展。

可以說,年輕化、輕鬆有趣、具有互動性的文創產品,不僅使「傳統的」變成「潮流的」,也有助於讓「民族的」成為「世界的」,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通過親切輕鬆的形式認識中華文化,促進文化傳播,實現更廣泛的交流與共鳴。值得注意的是,文創必須以文化為要素,尊重文化的本質和價值,避免單一、淺表地迎合市場趣味,更要防止惡搞。文創產品既要有趣味之作,也要有經典之作;既要有局部化用,也要有整體呈現;既要有現代技術助力,也要有傳統工藝支撐。

「對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滿足于欣賞它們產生的精美物件,更應該去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滿足於領略它們對以往人們生活的藝術表現,更應該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無論是歷史還是當下,造物的背後都是文化與精神之光。文創產品設計要深入解讀傳統、紮根現實生活,實現文化藝術對心靈的滋養。只有這樣,文創產品才能承載厚重的人文底蘊,與當代生活息息相關,在文脈延續中講好當代故事。

製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4日 20 版)

相關焦點

  • 深入生活 創新表達(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製圖:蔡華偉 核心閱讀人物使我們的故事動人,創新使我們的故事生動。節目形態創新、科技賦能、表演方法創新,創造性地轉化了英模故事的講述方法和呈現面貌,觀眾從中感受到民族脊梁的精神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對當代中國,對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拓展創意空間 打造精品力作(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兩創」實踐經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具有時代性的重大課題。雖然遊戲玩家首要目的是娛樂,但通過遊戲亦可以獲取歷史知識,激發探索歷史的興趣,進而潛移默化地培育對中國歷史文化及價值觀的認同。既要有價值定力、苦練內功,又要博採眾長、兼收並蓄通過對三國藝術形象創造歷程的簡略回顧,關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可以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
  • 數位化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如何通過數位化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文化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從而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重要課題  文化產業數位化的目標是不斷擴大優質文化產品和文化體驗供給,數位化帶來的技術便利和手段升級,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實到內容生產的優化精進、創造創新上    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沙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考察時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
  • 熔古鑄今 革故鼎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中華文化的定力、韌性和廣泛吸納的能力,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研究傳統文化應該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促使中華文化這株大樹長出新的枝葉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須注重實效。
  • 越創悅「郵「趣 中國郵政文創首屆校園產品設計大賽正式啟動
    該賽事旨在以優秀設計為核心推動文創產品研發,讓郵政文化元素走進大眾日常生活。大賽倡導順應新時代發展潮流、具備歷史文化內涵、符合校園藝術品位的作品及審美意趣,尋找創造凝聚中郵文化、精神與智慧的優質校園文創產品。
  • 越創悅「郵」趣 中國郵政文創首屆校園產品設計大賽正式啟動
    該賽事旨在以優秀設計為核心推動文創產品研發,讓郵政文化元素走進大眾日常生活。大賽倡導順應新時代發展潮流、具備歷史文化內涵、符合校園藝術品位的作品及審美意趣,尋找創造凝聚中郵文化、精神與智慧的優質校園文創產品。
  • 文創大咖談|殷九龍:讓博物館文創真正走進生活
    今年12月,「這禮是成都」2020成都博物館文創設計大賽啟動,通過把「文物IP」與「設計」嫁接,讓文物真正「活起來」,將成都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作為2020成都博物館文創設計大賽的評委,殷九龍認為博物館文創最重要的方向在於走進大眾生活,只有走進生活的文創才能吸引更多的人關注文化,關注文化背後的城市與歷史。
  • 楊威威:淺談古典詩歌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
    如何使其「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不僅是執政者考慮的問題,也是當今古代文學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如何促進優秀古典詩歌在當下的傳播,現代流行歌曲的創作和傳播經驗或許值得借鑑。下面,筆者以《題都城南莊》為代表的「人面桃花」文化在流行歌曲《九妹》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談一點看法。
  • 「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點亮創作之路 上海一批優質好戲專家叫...
    製圖:馮曉瑜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傳承和發揚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必經途徑。真正落實到具體作品的創作中,則需要藝術工作者們富有更多的生活積澱、更飽滿的創作創新熱誠、更精湛的藝術表達技能、更高更自覺的使命擔當、更深的對人民的情懷。
  • 『文創競賽』 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截至2021.6.27)
    、會館商號等資源,以文創視野的角度深入挖掘文化遺產資源的價值內涵和文化元素,激發創意創新轉化,促進文化遺產資源煥發活力,以文創設計為媒促進「文化與生活」「傳統與當代」的有機融合與創新發展。設計作品要求:依託廣東省及港澳地區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堅持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注重文化遺產元素與生活用品的廣泛融合,注重傳統工藝的創新發展,開發並設計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讓文化遺產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 以創意為支點撬動創新發展!秀洲這場文創設計大賽今日啟動
    創意改變生活,創新引領未來   今天上午,   秀洲區第四屆創意創新設計大賽啟動儀式   在油車港銀杏天鵝湖舉行。通過大賽挖掘更多的文化創意創新團隊和人才,激發更多文化創意靈感,尋求更加廣闊的文商合作機遇,為秀洲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更強大的人才支撐、智力支撐和平臺支撐,禮讚建黨百年。
  • 周素明:今世緣建設緣文化研究院實現緣文化創新性發展
    今世緣董事長周素明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今世緣將通過建設緣文化研究院進一步挖掘傳播緣文化,實現緣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周素明表示,今世緣酒業是因緣而生,隨緣而盛的企業,也是緣文化傳播的實踐者和受益者。「今世緣想要由做酒向做文化轉型,必須在緣文化這一塊下更大的工夫,也就是說我們要對緣文化要進行創造性的轉化,來實現企業創新性發展。」周素明說。
  • 文創思維賦能未來 文創校園設計大賽收官
    12月2日,歷時三個月的「東城以東X有夢有趣有你——完美世界文創校園設計大賽」在京收官,大賽由北京市東城區宣傳部指導,北京市東城區文化和旅遊局、完美世界控股集團共同主辦,全國390多所高校的2228名學生報名參加,大賽共收到了1360幅作品,經過專家評委評審,共選出包括一、二、三等獎以及優秀獎、人氣獎在內的34幅獲獎作品。
  • 豐富古典音樂內涵 探索更多表現可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貝多芬是大眾熟知的音樂家,他的作品音樂語彙豐富、風格變化多樣,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您如何理解貝多芬的作品並進行演繹?吳牧野:這次貝多芬鋼琴巡演,對我來說既是榮幸,也是挑戰。其實,貝多芬作品早已經在我的巡演規劃之中。此前,我巡演過舒伯特、蕭邦的作品,他們的風格或精緻或浪漫,與之相比,貝多芬的音樂力量感十足,鋼琴家需要極強的意志和能量,才能通過演奏將其衝擊力展現出來。
  • 洛陽推動文創產業高質量發展 「文創+」賦能文化繁榮
    從洛陽博物館中主題各異的文創商店,到創意源泉充分湧動的牡丹獎·全球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洛陽),再到活態傳承文化遺產的三彩國際陶藝村……近年,洛陽市堅持保護固態、傳承活態、發展業態,加快構建文化傳承創新體系,著力打造國際人文交往中心和國際文化旅遊名城。
  • 引爆「文化+旅遊+」文創集市
    從中,精選出近三十件文創產品在書法節中進行了線下集中展示售賣,受到市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本次線上共展示14家文創知名企業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創產品。集合肚痛帖茯茶、唐糯米酒、鴛鴦七志齋、活字影帖等多種文化創意、非遺美食、傳統工藝、書法主題的文創產品,開設第六屆中國西安碑林書法藝術節「文化+旅遊+」的文創集市,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與「文創」攜手 創新延展著「連雲港非遺+ 」
    張晨晨 王源遠【連網】伴隨文化產業、旅遊業不斷創新發展,文創產品不再拘泥於杯子、筆記本、帆布袋等傳統樣式。當前,不少人都意識到,以「非遺保護+」為文旅融合突破口、切入點、增長面,可以著力開展傳承實踐、提升傳承能力和改善傳承環境,進一步推動非遺元素融入現代生產生活、融入文化旅遊城市建設,以非遺創意基地及其開發能力建設推動非遺項目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豐富城市優秀傳統文化品質內涵。而融合帶來了「1+1>2」的全新效果,各具特色的文創拓展著產業的發展空間。
  • 博物館文創,如何「牽手」數位化(新語)
    不僅賦予各類館藏新的生命力,也能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這不正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應有之義
  • 東城區文創校園設計大賽落幕 獲獎作品或將實現落地
    「風箏家族」「國潮兔爺」 「風箏景泰藍耳環」、「天壇造型加溼器」……古老的傳統文化與青年學子們的創意巧思碰撞,形成一個個生動的文創作品,為文創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近日,歷時3個月,2020年「故宮以東×有夢有趣有你—完美世界文創校園設計大賽」收官。
  • 中國文藝:在傳承中創新 鍛造時代經典
    原標題:在傳承中創新 鍛造時代經典(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回頭望去,無論是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還是漢唐時期的盛世雍容,無論是現代中國新文化的風起雲湧,還是改革開放至今的文藝春天,這些中國文化黃金時期,都是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大環境中,守正創新、推陳出新、融合創新的結晶。摒棄東施效顰的模仿,超越刻舟求劍的守舊,才能具有真正的文化自信,才能努力做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迎來真正的文化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