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了辛棄疾的「婉約」,才知道辛詞為何如此動人

2020-12-14 待曉兒

詞有豪放、婉約之分,但詞人沒有。

而實際上,豪放詞在所有詞作之中都僅僅是非常非常少的一部分,詞還是以婉約為主。

這一點即使在以豪放詞著稱的詞人身上同樣如此,比如蘇軾一直被認為是豪放詞人的代表之一,但他流傳到今天的所有詞作中,豪放風格的作品還不足總數的十分之一。

辛棄疾更是如此,他的豪放在於其背後蘊藉的情緒,而不是整首詞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

如果對辛棄疾的詞作有一定的了解,就能知道,相對比那些豪氣沖天、典故繁盛的作品,歷史上對於其具有婉約風格的作品有著更高的評價,因為這樣的詞作餘味無窮。

以閨怨寫君臣的典範之作,是辛棄疾的《摸魚兒》

中國文人有兩性,對於家國天下表現出來的是「雄性」,具有莫大的責任感;而對於君王一般表現出來的是「雌性」,將自己放置於弱勢地位。

以女性化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這種傳統被稱作「香草美人」,來源於先秦詩人屈原。

所以,在後世很多作品之中,無論是詩還是文,都有這樣的傾向,更何況是本來就好以女性口吻創作的詞呢。

辛棄疾的這首《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被很多學者稱作是第一首以閨怨寫君臣的典範,雖然不意味著在此之前就沒有這樣的寫法,但從今天流傳下來的詞作中看,以這種角度來創作的作品,這首《摸魚兒》是最為成功的,也歷來被很多學者所推崇。

這首詞如果單看字面,不聯繫時代背景和人物經歷,那就是一首婉約詞: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從詞的上闕可以看出,主要就是對環境的描寫,但將氣氛烘託得極為到位,尤其是上闕最後一句的描寫,就仿佛是一位被打入冷宮的妃子,在訴說著心中的哀怨。

下闕緊承而來,一連串的典故都有深意。

「長門事」是接上闕冷宮景象的,寫的是孝武陳皇后因為妒忌而幽居冷宮的故事,憑藉著司馬相如一篇《長門賦》重新打動了皇帝的心。

辛棄疾在此點明,自己是遭受了冷落,至於原因,化用了屈原《離騷》的一句詩:「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

但是,辛棄疾卻說自己要比那個受到冷落的陳皇后還要悽慘,即使上呈了司馬相如那樣高才所做的文章,也不能讓君王回心轉意。

這也是一句雙關語。

一方面,辛棄疾是將自己比作陳皇后,用了司馬相如的典故,是在說自己的勢單力孤,沒有盟友。另一方面,辛棄疾還將自己比作了司馬相如。司馬相如憑藉著辭賦的出色待詔金馬門,但辛棄疾同樣有著出色的能力,卻沒有這樣的機會。在下闕的後半段,辛棄疾也解釋了自己不能得到賞識的原因,不在於君王的昏聵,而是小人當道,蒙蔽聖聽。

這是文人發牢騷的一個很重要的傳統,叫做「哀而不怨」。

他說「玉環」、「飛燕」早晚會化作塵土,楊玉環和趙飛燕都是善妒之人,小人善妒君子,這是常用的比喻。

但是,辛棄疾卻對此毫無辦法,只能獨自斷腸傷懷。

這首詞有一個小序,點明了其創作背景: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通過這短短的一句話,可以知道這首詞創作的時間和背景,如果知道了這一年辛棄疾經歷了什麼事情,就能更好地理解這首詞作。

淳熙己亥,也就是1179年,辛棄疾四十歲,南渡之後的第十七個年頭。

這十七年裡,辛棄疾一直為了北伐而奔走呼號,但始終在遭受排擠,壯志難酬。而這次從湖北改官湖南,並沒有明顯的升降,兩者都是籌備錢糧的小官。

接連四年,改官六次,這次又是如此調動,讓辛棄疾的理想遙遙無期,難怪其情緒如此沉鬱,「玉環」、「飛燕」之語,近乎於咒罵一般。

這樣的辛詞有很多,其情感之濃鬱、壓抑,要比很多豪放詞更為強烈,所以餘韻也更為悠長,在審美價值上也就更為出色。

被很多人誤解的《清平樂》,背後有著更深的含義

我相信,很多人都學過這首《清平樂·村居》,它被選在了很多版本的小學課本之中: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而這首詞也一直被很多人誤讀,認為是其描寫了美好的山村生活,被解釋成詩人少見的對於鄉村生活的喜愛。

但是,有一些分析者看到作者是辛棄疾,本著「知人論世」的方法,為其添加了詩人用以麻痺自己的解讀。

如果熟悉「樂府」詩歌,就能知道這些解讀都是誤讀。

「大兒」、「中兒」、「小兒」這樣的表述,如果看過樂府作品的讀者,應該對其非常熟悉。

來看這些相似的結構:

《相逢行》:大婦織羅綺,中婦織流黃。小婦無所為,挾瑟上高堂。《長安有狹斜行》: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無官職,衣冠仕洛陽。《長安有狹斜行》:大婦織綺紵,中婦織流黃。小婦無所為,挾琴上高堂。

辛棄疾分明是用了樂府詩歌的結構,嘴上說著「最喜小兒亡賴」,其實是把自己比作了「小婦」、「小子」,無所為,無官職,就是在說自己被棄置荒野之中。

讀過了「樂府」的這種結構,回過頭來再看這首《清平樂·村居》。

哪裡還有什麼鄉村生活的寧靜和夫婦子女之間的安詳,那分明就是詞人閒置二十年間裡對於自身遭遇的痛苦。

樂景之下的哀情,就像笑臉背後隱藏的落寞與傷懷。

辛棄疾的詞作為何如此動人?

不僅僅是其「醉裡挑燈看劍」的壯志,也不僅僅是其「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的憤懣,更是以婉轉的形式、柔和的語言所表露出的那份剛強的鬱結。

暗流的洶湧,要比明面的波濤更為澎湃。

春秋時期的君王和漢代之後的君王有何不同?是分封和大一統的差別

相關焦點

  • 辛棄疾最婉約的一首詞,讀來悽楚又悲傷,柔情不輸柳永李清照
    通常在人們眼中,辛棄疾是一位慷慨豪放的詞人,也是一位威武生猛的英雄。其實,鐵骨硬漢辛棄疾也有溫情脈脈的一面。雖然他被歸為南宋豪放派代表詞人之一,但這不代表他就沒有其他風格的詞了。前幾天翻看辛稼軒的詞作,偶然發現了一首文筆十分婉約的詞,讀來悽楚又悲傷,格外地唯美,韻味無窮,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 辛棄疾的一首名篇,曾被評為辛詞之冠,王國維也對其推崇備至
    李煜曾用「流水落花」形容春去,而溫庭筠更喜歡用羅列意象的方法,表現婉約派的特色。下面介紹辛棄疾的一首名篇,曾被評為辛詞之冠,王國維也對其推崇備至。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南宋:辛棄疾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
  • 當辛棄疾寫起婉約詞,燈火闌珊處的婉約,更勝過金戈鐵馬裡的豪放
    當辛棄疾寫起婉約詞,燈火闌珊處的婉約,更勝過金戈鐵馬裡的豪放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中,有兩顆瑰麗的耀眼明珠懸在高空,一個是唐詩、一個是宋詞,提及宋詞又分為兩派,一派是以蘇軾、辛棄疾為首的豪放派,一派是由李清照為首的婉約派。
  • 辛棄疾一首出神入化的詞,開篇諷刺,讀完才知道是經典
    就是辛棄疾。宋朝辛棄疾,在文壇上,同樣是功底了得,現今留存下的詞作,六百多首,首首都可以稱作是經典之作。而且辛棄疾實際上,既能文也能武。所以,我們在提到這兩位文人的時候,總是會將其合併成為「蘇辛」。蘇軾與辛棄疾,也都是屬於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人物。蘇軾的詞,在豪放中,帶著點文人的超凡與坦然。而辛棄疾的豪放,更多的還是一種戰士的豪情與悲壯。
  • 辛棄疾最「婉約」的一首詞,感慨物是人非,成為婉約詞中的經典
    辛棄疾是我國南宋最著名的豪放派詞人,也許正因為經歷和性格的原因,才使得辛棄疾的詞豪邁雄宏,在以婉約風格為主的詞壇開闢出了另一片新天地。辛棄疾的詞多詠祖國河山之壯美,多嗟世道政局之多變,筆觸大氣有力卻不失細膩。
  • 晚年的辛棄疾掉牙被嘲笑,為此寫了首千古趣詞調侃,看一次笑一次
    有此胸襟氣魄,才堪當"詞中之龍"。葉嘉瑩先生說:"辛棄疾最大的特點就在於他是用生命來書寫他的作品,用生活來實踐他的作品。"一生奮鬥向上,一生懷揣夢想。為臣子、為人父、為英雄、為詞人,無論辛棄疾有著多少的身份標籤,都可以從他的詞中找尋到這種標籤的力量,而這力量足以點亮我們或多或少有些迷茫的人生。每讀辛詞,古風採盡,意蘊相通辛詞有金戈鐵馬之悲壯,亦有小橋流水之溫柔,兩者相匯,如丹青留白無限神往也。
  • 辛棄疾平生最喜歡的一首詞,景與情完美融合,婉約與豪放共譜樂章
    他的豪放之處,可接蘇軾;他的婉約,可與晏幾道、秦觀媲美。可以說,辛棄疾詞風的全面都達到了同時代的高峰。在辛棄疾這麼多的詞作中,如果讓每個人選出一首自己喜歡的詞作的話,要做出這樣的一個選擇真的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 辛棄疾很「狂」的一首詞,信手拈來十分霸氣,讀了就知道有多牛
    留取丹心照汗青";黃巢一句"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更是千古流傳……然而在我心中,這些都不比不上"詞中之龍"辛棄疾的一首詞,大家讀了就知道有多牛。《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菩薩蠻》曲牌的基調一向是婉約,悽怨的。
  • 辛棄疾喝醉酒,和松樹吵了一架,寫了一首詞,讀起來風趣幽默
    哪想辛棄疾不領情,一把將它推開,還大聲呵斥道:「到一邊去!」見一邊的樹久久不再動彈,辛棄疾這次才酒醒,原來他是醉酒中誤把樹當成要扶他回家的朋友。他啞然失笑,回頭把這有意思的事給記錄下了來。辛棄疾與樹的故事就這樣流傳下來,人人讀到它都覺這件事不可思議,著實好笑。但詞中的深意,卻不知幾人能讀懂。詞的題目是遣興,表明文章是寫飲酒之樂。但仔細一覽,卻發現字裡行間,滿是寂寞。「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
  • 辛棄疾為了戒酒,寫下最滑稽的一首詞,只讀了幾句就笑出了眼淚
    他便是和蘇軾齊名的辛棄疾,56歲的他為了戒酒,寫下最滑稽的一首詞,只讀了幾句就笑出了眼淚。這首詞名為《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全文如下:杯汝來前,老子今朝,點檢形骸。甚長年抱渴,咽如焦釜,於今喜睡,氣似奔雷。汝說劉伶,古今達者,醉後何妨死便埋。渾如此,嘆汝於知已,真少恩哉。
  • 元宵節送上辛棄疾這首千古名作,每10年讀一次,今年讀懂最後一句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才是元宵節咱們該有的精神氣兒!在這個或許月亮不會圓的日子,筆者為大家送上這首辛棄疾的千古名作,詞名《青玉案·元夕》。這首年年入選課本的作品,年少時卻並沒有讀懂它。但卻因為詞句太美,每10年都要拿出來讀一次,直到今年這般光景下才讀懂了最後一句。
  • 辛棄疾的一首婉約詞,年少用來表白,中年用來自勉,老年用來回憶
    辛棄疾是宋代豪放派詞作的代表人物,他的詞作多以豪放為主,卻也不僅僅是豪放,偶爾也有一些不缺細膩柔美之處的婉約詞風的作品。有一首詞,雖比不上辛棄疾強勁豪放之風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壯志難酬,卻也算是是婉約詞風中的經典,千百年來並無一人能夠超越。這首詞就是《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一首辛詞,一幅農家天倫之樂的風俗畫
    「詞中之龍」辛棄疾,與蘇軾合稱為「蘇辛」,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現有600多首存詞。他熱愛大自然的山川美景,熱愛寒耕暑耘、秋收冬藏的農村生活,別號「稼軒」,既表明了他的此種心志。清平樂.村居——辛棄疾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 失意英雄——辛棄疾
    辛詞以其內容上的愛國思想,藝術上有創新精神,在文學史上產生了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以詞唱和的陳亮、劉過等,或稍後的劉克莊、劉辰翁等,都與他的創作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後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後世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不少作家從辛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 辛棄疾經典送別詞,寫盡人生艱難險惡,最後兩句,引發無數人共鳴
    南宋著名大詞人,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他和前輩易安居士李清照,被合稱為「濟南二安」。雖然如此合稱,但兩個人的詞作風格卻迥然不同,李清照是和柳永等人被詞家尊為婉約派代表人物的,而辛棄疾則和蘇軾等人被稱為豪放派的領軍人物。
  • 這首詞中,辛棄疾稱呼當朝丞相為「痴兒」
    在宋詞各大家中,辛棄疾是別具一格的存在。他的豪邁壯闊,可與蘇軾比肩,他對典故的運用,爐火純青。在豪邁婉約之風並立,頂級文人輩出的兩宋詞壇,他悲歌擊柱、指點江山,借古人的酒杯,澆自己的塊壘,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也讓後世讀者,感受到仿佛重讀《大風歌》一般的風雨撲面。
  • 辛棄疾最幽默的一首詞:和一個酒杯較了半天勁,讀來令人捧腹
    它說:你看人家劉伶,成天喝醉,他讓僕人跟在後面,囑咐說醉死了,就地埋上,人家才是「古今達者」呢!你怎麼就不學學人家呢?下片裡,辛棄疾下定決心要與酒杯決裂。他說:歌舞配上酒,更是瘋狂,它們的合作幾乎算得上毒藥了。何況怨恨沒有大小,都源於人們的喜愛,東西沒有好壞,但一旦喜歡過頭就是災難。所以辛棄疾決定趕走酒杯:"勿留亟退,吾力猶能肆汝杯。"趕緊滾,再不滾我就把你摔壞!
  • 辛棄疾很幽默的一首詞:和一個酒杯較了半天勁,你讀過麼?
    渾如此,嘆汝於知己,真少恩哉!更憑歌舞為媒。算合作平居鴆毒猜。況怨無小大,生於所愛;物無美惡,過則為災。與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猶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則須來。這首《沁園春》,以戒酒為題,便是一首令人解頤的新奇滑稽之作。題目"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非常的有趣。詞人將酒杯當成了一個人來對待,他喝酒,好像是對方一直纏著他一樣。此詞首句"杯汝來前!"
  • 硬漢辛棄疾最「嫵媚」的一首詞,開篇就是千古絕唱,不輸李清照
    硬漢辛棄疾最「嫵媚」的一首詞,開篇就是千古絕唱,不輸李清照「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雖說辛棄疾是個男人,但是「俠骨男兒也有情」,多少好男兒徵戰沙場,豪情萬丈,心裡都有一個佳人存在,都有一絲柔情。一心想要上戰場,驅除金兵,收復中原故土的好男兒辛棄疾,內心也有脆弱的時候。
  • 王國維說:辛棄疾的詞有性情有意境,讀了這首詞才知道果然如此!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是這樣評價辛棄疾的:幼安之佳處,在有性情,有境界。可見,辛棄疾的詞作是很有自己特別風格的。辛棄疾擅長借景抒情、詠物言志,仕途的不順遂,讓辛棄疾只能在文學天地中自由抒發情緒。我們都知道辛棄疾很有能力,不論是軍事還是謀略,他都有自己的見解,可惜在當時主和派的排擠下,他無奈只能離開。在隱居江西帶湖期間,有很多經典詞作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