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崛起背後的神秘組織——墨家

2021-03-01 蛋黃蘇先生

墨家學說已經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只是你們不知道那是墨家學說而已。

獻公時期,墨家入秦

我們先交代一下歷史背景,公元前409年,秦魏河西之戰,魏用吳起為將,大勝,奪得秦河西地。河西地一失,秦國門戶洞開,無險可守。可以說,已經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了。

因此,公元前401-386年,秦國曾經多次與魏國交戰,試圖攻下河西地,但無一次成功公元前386年,長期流亡魏國的秦獻公趁國內大亂回國,385年,獻公順利繼位。

誰來守城很重要

當時魏國佔據河西地,隨時可以長驅直入,兵臨鹹陽城下。獻公不僅要鞏固鹹陽的防線,還要在鹹陽以東建立一系列的防守據點,而且,可以說都是無險可守的防守據點。既然無險可守,那就只有靠人力了。

誰來守城真的很重要

而在獻公繼位4年後,也就是公元前381年,楚國發生了一件事。

有趣的是,這件事跟攻下河西地的吳起還有些關係:大家都知道吳起後來跑到楚國幫忙變法,結果被楚國貴族圍攻。但吳起這人有急智,抱著楚悼王的屍體死的。貴族的箭射在楚悼王的屍體上,犯了大罪。參與圍攻吳起的有一位叫做陽城君(封地在陽城),他也犯了大罪,因此出逃,封地被收歸楚王。

巧的是,這位陽城君有位朋友叫孟勝,是墨家的巨子,事發的時候正帶著弟子在陽城。當時陽城君潛逃,楚肅王派兵打算收回陽城。孟勝說,按楚國法律,你收回城池要拿城主的符令回來,敢問現在符令在哪裡?來人說沒有,孟勝說對不起城不能給你們。來人說敢違抗就打,孟勝說打就打。

關於這場戰爭,孟勝是這麼跟弟子解釋的:

其弟子徐弱諫孟勝曰:「死而有益陽城君,死之可矣。無益也,而絕墨者於世,不可。」(死若是對陽城君有益也就罷了,沒有益處,還要搭上這麼多墨家之人,讓墨家絕於後世,不能做呀)

孟勝曰:「不然。吾於陽城君也,非師則友也,非友則臣也。不死,自今以來,求嚴師必不於墨者矣,求賢友必不於墨者矣,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義而繼其業者也。(不是這樣的,我和陽城君,不是他的老師也是朋友,不是朋友也算作臣下,如果今天以死明志,那麼以後求學的人不會來找墨家,反正誰都不會來找墨家了,所以,我們是在行墨家的大道,才能讓墨家繼續立足於天下)

戰果也很有名:

《呂氏春秋》:孟勝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

《淮南子》: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

陸賈《新語·思務》:墨子之門多勇士

那麼,獻公如果想守城,當時天下諸家,誰最適合?答案呼之欲出。

誰來守城真的很重要,墨家守城最合適

有人會問,這些都是臆測,有沒有實質性的證據?很遺憾,證據確實不多。但我們可以在《墨子·號令》中讀到如下一些官名:丞尉、三老、五大夫、太守、關內侯、公乘等等,「皆秦時官」。

清代大儒孫詒讓考據這裡的時候,還特別注了一筆:上文關內侯、五大夫、公乘之名,悉如秦制。

孫不是第一個注意到這一點的。在他之前,蘇時學就注意到這些都是秦官名。蘇認為這些官名都是商鞅之後的,因此這一段是商鞅之後的文獻,被摻雜在墨子著作裡面。但孫詒讓經過詳細考據指出,這些官名在商鞅之前業已存在。因此,蘇時學認為這一段屬偽造的說法不成立。

如果秦國的官名出現在《墨子》裡面的篇章,是《墨子》抄現有秦制的可能性大,還是秦制採納墨子思想的可能性大?——當然是後者。為什麼?因為這些官名的背後,是一套完整的制度,換句話說,沒有制度,就沒有官名。如果秦制已經存在,而《墨子》加以採納,那又是誰創造出了這麼可怕、完整、成體系的制度?如果有這麼偉大的思想家或者這麼偉大的學派,為什麼我們絲毫不知?

墨家的救世之道

我們今天很多人讀書,讀了一個道理,覺得很偉大,卻從來不想這種道理怎麼可能實現。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哇,好偉大!大家都該天下為公!可怎麼實行?把你的銀行卡交出來?

摩頂放踵以利天下,兼相愛,交相利,哇,好偉大!可怎麼實行?靠宣講和諧社會?墨家之所以牛,不在於他們敢說,而在於他們敢做。

最有名的那個故事((止楚攻宋),墨子為了阻止楚國發動戰爭,跑到楚國去跟公輸班對弈,九戰九勝,並告訴公輸班,如果你們敢攻宋,宋國有我的大弟子禽滑釐帶領墨家三百人,拿著我的工具,學會我的辦法,幫他們守城。你們殺了我,也沒有用。於是楚國只好罷休。

請大家注意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墨家敢講「非攻」,因為他們自己就有「非攻」的本事!實力才是墨家的生存之本。

你們印象中的墨家是幹這個的:

(小孔成像原理最早記載在《墨子》一書中)

實際上墨家還幹這個:

(墨家強大的守城實力,建立在其擁有當時最先進的工匠人才和生產技術之上)

所以秦獻公看重墨家,首先是墨家掌握了全套的攻守城技術和與之相配套的制度!請看《墨子·備城門》中的段落:

子墨子曰:「何攻之守?」禽滑釐對曰:「今之世常所以攻者:臨、鉤、衝、梯、堙、水、穴、突、空洞、蟻傅、轒轀軒車,敢問守此十二者柰何?」子墨子曰:「我城池修,守器具,樵粟足,上下相親,又得四鄰諸侯之救,此所以持也。且守者雖善,而君不用之,則猶若不可以守也。若君用之守者,又必能乎守者,不能而君用之,則猶若不可以守也。然則守者必善而君尊用之,然後可以守也。

這一篇開始一直到最後,墨子都在講攻守應對,墨家有一整套的守城方法應對所有的攻城戰術。而且詳盡地討論城牆怎麼修、土坑怎麼挖、攻城器怎麼造,甚至為了防止敵人的間諜混進來,還詳盡到規定上廁所時必須獲得許可,不能兩個人同時上廁所!

孔孟整天講仁義,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然後你一問他們怎麼種樹,馬上回答「吾不如老圃」。只有墨家,給你雞湯的時候,還送你勺子!這不叫偉大,什麼能叫偉大!

墨家在秦國的影響力

關於這一點可以舉一個例子:

墨者有鉅子腹黃享 ,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寡人也。」腹黃享 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黃享 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許惠王,而遂殺之。予,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義,鉅子可謂公矣。 ——選自《呂氏春秋"去私》

大概解釋一下,就是在秦惠王時期,(注意秦惠王是秦孝公的兒子)墨家的一任巨子「腹朜」的兒子在秦國殺了人,以秦國刑法之嚴苛,肯定是依法處死,但是秦惠王說,念在先生年事已高,又只有一個兒子,就免除死刑吧。但是墨家的巨子腹朜說,墨者之法,殺人者死,雖然秦王饒恕,但是不可不行墨者的法度,於是就殺了自己的兒子。

根據這個事實,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結論:

第一,歷經秦獻公,孝公,秦惠王時期,墨家都在秦國範圍內活動。

第二:以秦國刑法之嚴格,秦惠王竟然可以免除墨家巨子腹朜兒子的死刑,足以說明墨家力量對於秦國的重要性。

第三,墨家非常尊重秦國的法律,且墨家內部也有一套自己的法度,墨家巨子雖然是組織的首領,但是也不會以權謀私,

從軍事制度到政治制度

好了,為什麼說墨家制度影響了中國歷史,但大家都不知道那是墨家制度呢?因為它的內核完全被商鞅吸收了。或者換句話說,商鞅只不過是在更大範圍內複製墨家的組織技術,並將其從軍事應用到政治而已。

商鞅變法的內容很多,有一些是跟政治鬥爭相關的,比如廢除舊世卿世祿制,革除殘存的戎狄風俗等等;有一些是別國已經實行了的,比如推廣縣制、廢除井田等等。

但學界一般認為,他最大的成績在於推行戶籍制和什伍連坐制,大大強化了國家對民眾的控制,打造了一個強有力的兵農合一制度—在墨家的基礎上。

首先,我們來看商鞅變法中最重要的「什伍連坐」。

《史記·商君列傳》:「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

然而實際上,「什伍」和「連坐」都是商鞅之前出現過的制度:

《管子·立政》:「分國以為五鄉,鄉為之師。分鄉以為五州,州為之長。分州以為十裡,裡為之尉。分裡以為十遊,遊為之宗。十家為什,五家為伍,什伍皆有長焉。」《史記·秦本紀》載秦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紀事」,二十年(公元前746)「法初有三族之罪。」三族指父母、妻子、同產(兄弟)。

可見早於商鞅四百年秦國已有連坐法了。

那麼,「什伍」制到底是幹什麼的?有人說這是戶籍組織制度,用於統計兵源的,實際上,它最初的用處是防止間諜的滲入:

《尉繚子·伍制令》:夫什伍相結,上下相聯,無有不得之奸,無有不揭之罪,父不得以私其子,兄不得以私其弟,而況國人聚舍同食,烏能以幹令相私者哉?

好。我們再來看《墨子》。什伍製作為一種守城時期的組織方法,在《墨子》中已經明確無誤地出現:

《墨子·備城門》:「城上十人一什長」;《墨子·迎敵祠》:「司馬視城修卒伍……五步有伍長,十步有什長,百步有百長。」

墨子為守城制定的連坐法極其嚴苛:

敵人卒而至嚴令吏民無敢讙囂、三最、並行、相視、坐泣流涕、若視、舉手相探、相指、相呼、相麾、相踵、相投、相擊、相靡以身及衣、訟駮言語及非令也而視敵動移者,斬。伍人不得,斬;得之,除。伍人踰城歸敵,伍人不得,斬;與伯歸敵,隊吏斬;與吏歸敵,隊將斬。歸敵者父母、妻子、同產皆車裂。先覺之,除。當術需敵離地,斬。伍人不得,斬;得之,除。

從守城之法的各種「斬」,可以看出墨家連坐法之嚴苛。是不是跟你們印象中「兼愛」的墨家形象不大一樣?推廣什伍制度要跟戶籍結合起來看。因為什伍制度只有跟戶籍結合,才能真正打造兵農合一的制度。

而《墨子》中的守城制度,也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

《備城門》:「守法,五十步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老小十人,計之五十步四十人。城下(或應作上)樓卒,率一步一人,二十步二十人。城小大以此率之,乃足以守圍(御)。」

戰時連丁女和老小都動員起來了,這跟兵農合一的「原始全民動員」很接近了。而且,「戶籍什伍」也是秦獻公時期就開始推行的。如果秦獻公接納墨家是事實,那麼這一切都可以解釋通了。

《商君書》跟《墨子》在技術細節上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我們習慣了秦國強大是採取法家學說的說法,但實際上,戰國時代並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法家」。儒家和墨家都是明確傳承的,但法家則是一個漢代知識分子總結出的派別,其內部分化很大。

比如管仲也是法家,卻被孔子誇過;子產也算法家,但改革力度很弱;吳起、李悝也被算進去,就因為他們改革了。商鞅講的以技術性問題為主,韓非講的以權謀術為主,都被歸成法家,實際上,當時人並不這麼看。他們更習慣用「申(不害)、商(鞅)之術」這種說法,來指代一系列增強中央集權的政策。

如果不把商鞅看作是一個法家脈絡裡的學徒(實際上,根本不存在這個脈絡),而是看作一個有志於富國強兵的個人,那麼,他從墨家制度裡汲取優秀成分,推廣實施,也就自然而然了。

所以,墨家在大秦帝國的崛起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很多秦國的制度建設,都有墨家的影子,但是為何後世我們對此知之甚少呢?其實,歷史掩蓋了很多真相,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一些記載中,看到一些蛛絲馬跡,為我們撥開歷史的雲霧。

你認為墨家已經消逝在歷史長河之中,其實墨家的精神一直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之中,在每一個歷史的關鍵時刻,在每一個民族生死存亡之際,你都會看到一群捨身忘死,以利天下的墨者站出來,他們不是墨家又是什麼呢?

相關焦點

  • 墨家作為一個卓越的顯學門派,為何在大秦帝國統一六國後消失了
    儘管諸子百家都在拼命兜售自己的學說,但在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上,最為著名的流派只有三家,分別是儒家、道家、墨家,這三個流派在當時被稱為顯學。然而,在這三個顯學流派中,墨家卻在大秦帝國統一之後,消失的無影無蹤,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歷史上有很多神秘組織,帶「黑社會」性質的墨家,情況是怎樣的?
    我國歷史上有很多的神秘組織,如墨家、五鬥米教、白蓮教等,但最早的神秘組織要屬墨家。墨家是帶有「黑社會」性質的組織,而且組織嚴密,紀律森嚴,門徒眾多,到戰國時期沒人知道有多少墨者。墨子師從於儒家,但他後來認為儒家華而不實,虛情假義,因而脫離儒家,自創墨家。墨子在各地講學言詞激烈,多評擊各國暴政和兼併戰爭,因而受到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等下層人民的支持。墨子非常反對儒家的假仁假慈和奢靡禮樂,因此在法家崛起之前是儒家的最大對立者,在百家爭鳴中有「非儒即墨」之稱。
  • 帝國的誕生(一):《大秦帝國·黑色裂變》
    從秦孝公開始重用商鞅變法圖強,秦襄文王啟用張儀以連橫破合縱,秦昭襄王任用白起橫掃六國,秦王嬴政掃六合而一統天下,期間跌宕起伏,歷一百六十餘年六代領袖堅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場偉大的帝國革命,建立起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大秦帝國》共分為六部,這部鴻篇巨著還原了巨大的歷史落差與戲劇性的帝國命運,再現了一個國家一步步實現自己夢想的悲壯歷程。
  •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主題曲是什麼 譚晶《崛起》歌詞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由丁黑執導,寧靜、張博、邢佳棟、趙純陽、吳連生、沈佳妮領銜主演[1]。該劇為大秦帝國系列的第三部,講述了秦昭襄王嬴稷在宣太后、魏冉、白起、範睢輔佐下,弱六國、納九鼎,拉開多年後秦始皇統一天下大幕的故事。《大秦帝國之崛起》主題曲是什麼呢?
  • 《大秦帝國之崛起》熱拍 張譯文挑戰文言臺詞
    演員張譯文造型照  搜狐娛樂訊 根據著名作家孫皓的歷史長篇小說《大秦帝國》改編的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日前正在緊張拍攝中,導演丁黑此次攜寧靜、王學兵、富大龍、張譯文、張博等人三度打造大秦歷史大戲。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重新挖掘戰國歷史,以全新的視角審視大秦帝國崛起的原因,向觀眾們展示了一個熱血沸騰,充滿理想主義的浪漫時代。劇中演員張譯文飾演大將軍趙括一角,眾所周知,趙括是一位紙上談兵的大將軍,因此在劇中,張譯文有大段大段的文言文臺詞,這對演員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既要熟背拗口、大段的文言文,並且陰陽頓挫要到位,又要帶有感情的表演。
  • 歷史---大秦帝國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下載圖書【提取碼:ifqw】大秦帝國內容提要:周朝時,秦部簇崛起於西方而最終一統天下
  • 《大秦帝國之崛起》值得每一個熱血青年觀看
    最近一直在追《大秦帝國之崛起》因為喜歡裡面講述的生存之道。假如你生活在大秦帝國,你也許是舌戰群儒的謀臣,亦或是血灑疆場的武將。夢中的大秦帝國畢竟在遙遠的2000年前,而你卻活在了和諧中國。這裡沒有烽火戰馬,只有燈紅酒綠。
  • 裂變、縱橫、崛起後,《大秦帝國之天下》來襲,金戈鐵馬不輸前作
    在我國影視劇歷史上,大型歷史題材的電視劇不少,但真正稱得上口碑佳作的真心不多,《大秦帝國》系列算是其中之一。 目前,「大秦帝國」整個系列一共上映了4個模塊,分別是《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大秦帝國之天下》。
  • 大秦帝國收官之作:大秦賦
    12月1日,《大秦賦》正式上線,在央視播出。這部劇是大秦帝國系列的收官之作,原名《大秦帝國之天下》,現分成上下兩部,改名為《大秦賦之東出》、《大秦賦之天下》。大秦帝國是孫皓暉創作的小說,小說參考了大量資料,完美呈現出大秦帝國的風貌。恆古帝國,始於裂變2009年,大秦帝國第一部播出:《大秦帝國之裂變》。原作者孫皓暉擔任編劇。
  • 新傳奇丨大秦帝國崛起的秘密
    春秋戰國末期,是水患和饑饉造就了一個強大的秦帝國。那時,割據的諸侯彼此像賊一樣地提防著,比如修築不利於他國的堤壩,災年禁止穀米流通等等,企圖用百姓的生命以鄰為壑。這時的秦始皇,卻宣告國內不再設防,糧食全部流通。 位於晉豫兩省間、山西平陸縣城南的黃河邊,有一個重要的渡口,喚名茅津渡。
  • 11年後,《大秦帝國之裂變》的演員都怎麼樣了?
    大秦帝國系列作品在豆瓣上的評分始終維持在8.5分之上,屬於歷史正劇乃至國內電視劇的行業標杆。2009年,第一部作品裂變上線,再到2020年的東出,大秦帝國系列經歷了四季,那些成就了大秦帝國的一眾演員們也都有了不一樣的發展。
  • 豆瓣8.5,還是系列最低,《大秦帝國》怎麼了?
    最近,《大秦帝國之天下》一直延期未播,所有翹首以待的觀眾們,都在等待這部當年大劇的播出,但是不隨人願,願想始終未成真。《大秦帝國》系列,自《裂變》開始,一直是超神的所在。不管是侯勇演繹的秦孝公嬴渠梁,還是富大龍演繹的秦惠文王,都在證明著一個問題,大秦帝國延綿不絕。
  • 《大秦帝國》第一、二部匯總
    作者:孫皓暉朗讀者:沐雪薔薇《大秦帝國》第一部匯總《大秦帝國》第二部匯總貼
  • 無論叫《大秦賦》還是「大情婦」,都不屬於《大秦帝國》系列
    要說年底最火的電視劇,《大秦賦》首當其衝,因為這部劇曾被認為是《大秦帝國》系列的第四部,此前該劇名叫《大秦帝國之天下》。在宣傳階段也是以該系列完結篇做宣傳的,沒想到開播後卻改名叫做《大秦賦》,讓人有些莫名其妙。
  • 大秦帝國四部曲的關係你捋順了嗎?《大秦賦》成完美終結篇
    續集大多口碑撲街,但是「大秦帝國」系列卻是一個例外。《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三部劇豆瓣評分都在8.5分以上,《大秦賦》作為「大秦帝國」的終結篇,也算是迎來了口碑的開門紅。《大秦賦》講述的是秦始皇嬴政(張魯一飾演)在呂不韋(段奕宏飾演)等人的輔佐之下,成就天下霸業的故事。
  • 戰國時期盛極一時,和儒家並稱顯學的墨家,怎麼就銷聲匿跡了?
    儒家成了中華文化的正統的主流,法家雖在輿論上不大受好評,但實際上主宰了兩千年來專制朝廷廟堂政治,與法家相反的道家則佔據了民間社會的廣闊天地,成為幽人隱士的精神家園,只有墨家在剎那輝煌之後,無論是作為一種學說還是作為一種組織都煙消雲散,淹沒在歷史長河中,雖然我們現在還能從文本上大致了解墨家的核心思想體系,但它已經只是一塊思想化石,已經完全沒有影響力了。
  • 在線閱讀 孫皓暉《大秦帝國》
  • 《戰國爭鳴記》以墨家視角,講述戰國百家爭鳴新故事
    隨著《大秦賦》的收官,不僅帶動了一波戰國熱,也引發了網絡上有關秦始皇形象的大討論。近日,一部名為《戰國爭鳴記》的小說承接《大秦賦》面世,一經上市便悄然走紅,獲得寒川子等多位大咖作家的點評,引起文史圈的關注。
  • 大秦帝國之天下改名為大秦賦,這裡面包含了什麼深意?
    大秦帝國這是最近幾年中國人對於秦朝的一個新的認識,過去的我們都是批判秦朝的暴政,把秦朝看成是一個無惡不作的朝代,但後面我們知道了歷史遠非那麼簡單,就從最近幾年的大秦帝國變化來說,一開始是以秦孝公和商鞅為主的秦國崛起史,到後面則是秦惠文王的東出歷史,到秦始皇時代終於一統天下,而今天所說的這部劇—《大秦賦》就是敘述的秦始皇統一前夕的壯麗歷史,而這部恢弘大作卻經歷了一個由
  • 大秦帝國:恢弘厚重的民族史詩
    《大秦帝國》娓娓講述,把這一過程筆酣墨飽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出來。這就是少東家今天要分享的一部中國歷史小說——大秦帝國。《大秦帝國》洋洋五百萬言十一卷,分為六部 :《黑色裂變》 《國命縱橫》《金戈鐵馬》《陽謀春秋》 《鐵血文明》《帝國烽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