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式傾聽,協助我們更好的理解他人

2020-12-22 Mirror的正能量

當我十多歲懵懵懂懂的時候,詮釋的是共情的反面案例,也就是所謂的傾向式聆聽。

記得當時我真的是屬於那種不太會說話的,感覺周圍的小夥伴都比較能說會道,於是為了在聊天中我也能夠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有時候聽到一個點,就已經把自己想說的話打包好了,只等到大家聊天的空隙,就把肚子裡的話都拋出去,可想而知那會兒其實是有點尬的。

現在在與夥伴溝通的過程當中,我時刻提醒自己要保有覺察,首先清空自己,全神貫注地去傾聽。如果是在面對面交流的過程中,我也會儘量身體往前傾,給到對方足夠的關注。

也會遇到手足無措的時候,也許什麼都不做,靜靜陪伴對方足矣~

利用共情的方式,可以讓我們在當下從自己的身體當中抽離出來,進入到他人的體驗之中,與對方在場景中共舞。

相關焦點

  • 《共情的力量》到《我想傾聽你》:掌握「共情式傾聽」,更好地愛
    導語我們常常拘泥於愛情的形式,受限於愛情帶給我們的限制和痛苦,我們可能從未體會過真正懂得去愛的真情實感,我們也可能極度缺乏愛的途徑。如何更好地愛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是的,連自然界我們自認為沒有我們聰明和有著和我們一樣豐富的情感的生物都會有共情的功能細胞,都具有一定的社交情感能力,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學會"共情式傾聽"(下列文章的提法)去處理好我們的情感人際關係呢?
  • 看電影《囧媽》和《心靈捕手》,學習如何做到共情式傾聽
    《共情的力量》一書中指出:「共情式傾聽總是以對方為中心,目的是要讓他感覺到他這個人被理解了。」也就是說,我們做到共情式傾聽,是為了理解他人如何感知世界的。雖說現實生活中,我們和他人的溝通不是做心理諮詢,但是如果做到共情式傾聽,就會走進他人內心,建立親密關係。共情式傾聽,需要保持足夠的專注力,因為我們要理解對方,最好不要錯過對方所說的任何細節,要確保對方真的完全且充分地表達了自己所要說的話。
  • 與人交往時,正確運用「傾聽」,人際關係會越來越好
    除非耳朵出現問題,或把耳朵堵上,我們幾乎一直都在「聽」,但「傾聽」不是自動的過程,我們會有意或無意屏蔽掉我們討厭的聲音,也不會去傾聽不重要、不感興趣的東西。再往更深的方向說,在《共情的力量》一書中,作者提出了「共情式傾聽」,這種「傾聽」需要我們先停止以自我為中心,而以對方為中心來看這個世界,要讓對方感覺到TA被理解了。
  • 共情式溝通:從「談話死」到「交流狂」,需要牢記這三點
    心理學家羅傑斯所說:所謂共情能力,就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共情力是你迅速融入職場的武器,也是你和睦家庭的粘合劑,更是你處理好一切人際關係的基礎。每個人都渴望在溝通的過程之中,感受到他人的善意,付出的真誠。你可以想像沒有共情力溝通是多麼糟糕。在《共情式溝通》這本書中,作者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社會福利人士木崎先生,接到了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如何去勸服一位智力發育遲緩的母親,同意自己的孩子,編入特助班。因為孩子的缺陷,母親非常的敏感。
  • 心理學:成功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會傾聽的媽媽
    實際上,不光是汽車銷售行業,在所有的溝通中都存在著「二八法則」,即用80%的精力去傾聽,20%的精力去講述。傾聽是一切溝通的基礎,傾聽是彼此了解的方式,傾聽使得事情有了可以運轉的餘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傾聽是如此的重要。
  • 共情式溝通:如何讓你的人緣越來越好,請記住這十個實用溝通技巧
    我們想做到更好地與人溝通,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可是我們卻不知道該如何「共情」心理諮詢師古宮昇指出,會共情的人都有一些共性,例如懂得給予,懂得示弱,坦誠自己的缺點,傾聽別人,等等。這本《共情式溝通》通過「溝通十妙法」,教你怎樣與人相處,學會共情式溝通的方法,讓你不論是實際生活中,還是職場交往中,都能更好地做一個受歡迎的人。01記住別人的名字。歌手小田和正有首歌叫《夏日》:「你叫出我名字的那個夏日……我就開始愛上了你。」
  • 《共情式溝通》:掌握技巧,親子、職場倍受歡迎,百試不爽
    用感情去包容別人,用真情去理解體諒他人,而不是想辦法去改變他們,才會讓人感到舒服。溝通大師吉拉德曾說過:當你認為別人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樣重要時,氣氛才會融洽。這,是一種能力,是最高級的修養。共情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是一種將自己置於他人的位置、並能夠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框架內所經歷的事物的能力。你快樂,我能懂,你悲傷;我能察覺,並及時做出反應:寬慰情緒,理解感受。人在溝通的時候,往往並不是尋找答案,更多時候需要的是情感的接納。
  • 臺灣心理師洪仲清:我想傾聽你,因為我愛你
    文/學乃身之寶《共情的力量》一書中說:「共情式傾聽能把我們帶入一個可以相互理解的親近空間,在那裡可以合情合理地進行想法和感受的互動,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們自己以及我們與他人的關係。」這段話表達的意思和臺灣心理師洪仲清撰寫的《我想傾聽你》這本書的主旨特別契合,都是在強調傾聽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作用。學會傾聽,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與他人溝通;學會傾聽,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學會傾聽,可以更好地去愛。
  • 歸根結底,是你不懂「共情式溝通」
    心理學研究發現,共情是溝通的靈魂,我們想做到更好的與人溝通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共情。 也只有在共情的過程當中,你才能夠更好的了解對方的想法。 在一段感情當中,這個能力非常實用。
  • 《非暴力溝通》解讀:全身心地傾聽他人
    我們常常以為,在親友感到痛苦時,我們應該想辦法使他們好受一點。然而,急於採取行動使我們無法充分體會他們的狀況。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妨礙我們傾聽他人的策略建議:「我想你應該」比較:「這算不了什麼。
  • 句句聽得認真,卻不理解對方意思:「只聽不說」的傾聽是浪費時間
    傾聽的過程,不只是聲音進入耳朵,它有5個要素,也是5個步驟:聽到:聲波以一定的頻率和響度撞擊我們的內耳,我們就聽到了。專註:如果對所有進入耳朵的聲音都付出注意力,我們會瘋掉;因此,我們要過濾掉一些信息,將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信息上。
  • 《共情式溝通》:提升幸福感的秘訣,教你如何做一個讓人放鬆的人
    日本心理學博士,心理諮詢師古宮昇在《共情式溝通》中給出了解決方法:做一個讓人放鬆的人。一、如何做才能讓人放鬆我們與人相處,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所以總想從對方那裡得到的人,周圍的人不會希望與其相處。既然每個人都有弱點,那對方感覺到來自你的誠意時,他會向你敞開心扉交談,不管是傾聽或者安慰,兩人之間的親近感會拉近,相處時,會消除對你的戒備,成為讓人放鬆的人。所以,坦誠地說出你的弱點,別人不覺得比你差,所以就能夠放鬆。擅長閒聊的人都是自嘲的高手,原因就在於此。
  • 羅傑斯:允許自己理解他人是非常有價值的,你做到了嗎?
    就如羅傑斯所說,我們在聽到他人表達出他的情感、信念、態度或情緒的時候,我們第一反應就是他的表達是否正確、是否合理、是否正常,卻往往忽略了他表達的內容中所包含的真正用意和內心,我們無法用心去真誠的理解他人、傾聽他人。我們總是用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感受去評判他人的某種行為或某些說法。
  • 如果孩子在學校和人打架了,我們怎麼樣共情性溝通
    我們看一下遇到這些情況,根據古宮昇這本《共情式溝通》,怎麼溝通才是最好的。這本書給了我們八種溝通技巧,那我們就來試試使用這八種技巧來處理這件事吧。1、人們喜歡獲得,適當的給予更受歡迎。為了孩子打架而進學校,肯定是不開心的,但我們是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麻煩。
  • 實用心理學丨四大技巧,讓你更好地安慰他人
    正確的傾聽想讓自己的安慰聽上去更加貼心,而且有效。那麼必須要清楚了解他人所處的情況和心態,所以就需要正確的聆聽。這種聆聽並不是簡單用耳朵聽。而是通過用眼睛去觀察他人的表情、眼神、動作,用耳朵去聆聽他人的言語、聲調、語氣等等方法去獲取必要的信息。
  • 《共情式溝通》:學會如何用言行提升你的魅力
    日本心理諮詢專家古宮昇在《共情式溝通》一書中就提到過,決定人生是幸福還是不幸失意,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際關係。而我們與人相處時,遇到的種種問題和醜態,也多數因為不懂得共情式溝通所致。實際上,一個容易相處、讓人愉悅的人,也是一個懂共情溝通的人。
  • 心理學:傾聽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修養,情商高的人這樣傾聽
    02傾聽的藝術蘇格拉底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上天賜予了人們兩個耳朵與一張嘴巴,目的即是讓我們多聽少說。2、具備耐心地傾聽大多數人對耐心的理解並不相同。就拿某個人在講述一段自己的情感經歷時,他的思緒與話語表述會出現斷斷續續的銜接問題,在你看來,或許你已經領悟了對方的思緒。
  • 共情式溝通:如何讓溝通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
    意識到世界的荒唐是開蒙的一種徵兆,這樣的人可以理解到現實的殘酷,人生的蒼涼,不容易接受心靈雞湯。——陳冠中 比起讚美衣服、頭髮等,表揚這個人本人效果會更好。 不要在意你說了好話後,對方是否會給你好處,你是覺得對方好才說對方好話。若非如此,就做不到坦誠地誇人了。 在我們處於上級的立場時,不威壓、溫柔地說話很重要。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