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力量》到《我想傾聽你》:掌握「共情式傾聽」,更好地愛

2020-12-22 公孫嘉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導語

我們常常拘泥於愛情的形式,受限於愛情帶給我們的限制和痛苦,我們可能從未體會過真正懂得去愛的真情實感,我們也可能極度缺乏愛的途徑。

如何更好地愛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書目《共情的力量》和《我想傾聽你》簡介

《共情的力量》:

通過詳盡地描述發生在自己弟弟,同事,朋友之間的事件來告訴我們共情的重要性。

作者在此書中,除了貫穿"共情"一主題外,更重要的還在於用共情來引出許多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情感難題和人生難題的辦法:作者分別了共情與同情的不同,如何利用共情尋找愛情,如何成為一個正能量的共情式聆聽者,怎麼藉助共情創造持久的親密關係,以及如何避免共情陰暗面對生活的糟糕影響。

《我想傾聽你》:

來源於作者對一個家庭的家庭紀實。

這個家庭,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但父親卻屢次三番要求孩子要學會對人撒謊,但孩子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謊言。

除此之外,孩子還與父母產生了巨大的隔閡還有矛盾,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而在作者看來,這一切都是缺乏傾聽的結果,作者從這樣的反面例子中告訴了我們傾聽的重要性。

一、 書中共情和傾聽的典例

1、"我真的有那麼笨嗎?"

傾聽著年輕姑娘的歌聲,老人的心也變得年輕。——普希金

這是在《我想傾聽你》中間的一個章節,以上這句話是由孩子發出來的,在此被用於章節的標題。

孩子在父母的壓力幹擾和壓制下,一直對自己極度缺乏自信,認為自己的父母根本不了解自己的苦衷,覺得自己雖然做事情做得不好,但也不至於是那種愚蠢笨拙的人,而自己的父母反而一直認為自己是那樣的人,孩子的心理萬分矛盾和焦慮。

其實,這樣的疑問就源於父母對孩子的傾聽的缺乏,父母從來不知道孩子的心聲,從來就不注意孩子對自身的了解和看法。

2、"外強內弱"的大衛

大衛是《共情的力量》作者的友人,他在作者眼裡本身是一位很堅強,比較十全十美的人。

但是,在作者開始其課題研究時,發現了大衛不一樣的一面。

作者發現,大衛看起來盡善盡美但實則也有他內心十分脆弱的部分,他害怕在眾人面前展現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還認為大家其實都不理解他,和他之間沒有那種感情上的深入"共情"。

3、很多生物都有「共情」的細胞功能

在《共情的力量》裡,作者通過研究還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自然現象:自然界中,包括很多高等動物(不包括人類),哪怕是單細胞生物,都有社交的本領,它們都存在著"共情"的神經細胞。

是的,連自然界我們自認為沒有我們聰明和有著和我們一樣豐富的情感的生物都會有共情的功能細胞,都具有一定的社交情感能力,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學會"共情式傾聽"(下列文章的提法)去處理好我們的情感人際關係呢?

二、 「共情式傾聽」的解析

1、 基礎是共情

"共情式傾聽"這一提法的基礎只能是共情。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想對一個人開展"共情式傾聽"的情感模式,我們一直都在假裝掩藏自己的真實想法,或者心中對於對方的訴說內容背後的觀點抱有排斥或者不理解,我們永遠都無法讓對方舒服,"共情式傾聽"就會變成一種聽別人倒垃圾的煎熬。

2、 形式是傾聽

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伏爾泰

你只有通過耳朵,才能向你的大腦傳遞對方所表述出來的信息,才能準確無誤地接受這些信息,才能給你的大腦處理共情分子的機會和平臺。

任何共情式的相處活動中,你沒有豎起耳朵聽對方的話是不行的,在對方說話時若是你左耳進右耳出,那麼這場"共情式傾聽"便沒了形式,沒了這一層形式就失去了其特有的法律效益,這場情感交流活動就完全沒有任何意義。

3、 本質是淡然的內心

你的"共情式傾聽"若是基於一種浮躁,急切或者頑固的內心的基礎上,你和對方的感情交流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或者說極度惡化。

你必須對對方保持一顆淡然的心,也就是說不去排斥,把對方說的事情都看成是正常的現象,這就是淡然。

沒有淡然,對方說什麼在你眼裡要麼就是感覺和你一拍即合,要麼就是馬上會變成折磨你的苦難,你越聽下去就越覺得對方在踐踏你的人格和三觀。

三、 如何提高「共情式傾聽」的能力?

1、 做一名會"共情"的使者

1)、做到別人疼,你也疼

這種情況叫做感同身受,如何讓對方確認你也已經和他產生了共情?

那就是需要你的內心產生和對方類似的感受。

當對方遭遇一件很傷心的事情時和你宣洩的話,這件事情有可能你沒有經歷過,但是你不可以直截了當地告訴對方:對不起,我沒有遇到這種事情。

你可以適當地偽裝,這裡不是要求你撒謊,而是可以這樣說:"哎,是啊,這種事情我經歷的話,我自己真的也很難過呀!"

對方會看到,你和他的感受是類似的,這樣就更願意對你傾訴衷腸。

2)、共情不等於同情

"對方好慘,我需要同情對方嗎?"

這是我們在與很多人溝通時,傾聽對方的苦難時常常有的思考。

我們可以和對方產生共情,就像上述一樣,但是我們完全不必同情對方。

要知道,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對方和你傾訴自己任何不順的事情,對方也是有原因的。

你要做的,是產生共鳴,而不是把對方看成那種可憐的人,這樣只會加劇對方的不爽。

3)、你只是理解對方,並不是成為對方

我們要在共情中嘗試去理解對方,但是千萬不要成為對方。

我們可以想像自己就是對方,自己會怎麼做,但是不要真的把自己看成對方,在以後的生活裡融入對方跟你說的思想模式。

我們只是要共情,並不是要融為一體,為了和對方共鳴而放棄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是錯誤的。

2、做一名世界上最有素質的聽眾

1)、不要盲目點頭

很多人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經常因為自己不耐煩或者聽不懂而一直點頭,好像裝得自己很理解對方一樣,其實別人早就看出來了。

在對方說話的時候,我們碰到不懂的東西,或者實在不願意聽的東西,可以等對方說完後立刻發表自己的疑問和看法,而不是只是裝得自己很懂對方。

2)、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聽別人說話的時候,注意力是第一位的。

我們有的時候經常覺得對方說得太長了,所以就不想認真聽了,但是你怎麼知道對方說那麼長只是因為囉嗦呢?

裡面說不定隱藏著重要信息。

我們不要左耳進,右耳出,我們可以省略一些細節,但是還是要聽個大概。

3)、不要學"愛起鬨"的觀眾

我們不要和某些觀眾一樣,看到電影的某些刺激的情節的時候就開始歇斯底裡,展現自己的情緒。

我們一定要在全程保持一定的冷靜,不要急躁和急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尤其不能打斷對方說話。

綜上,"共情式傾聽"的基礎是共情,形式是傾聽,本質是一顆淡然的心。

我們在建立"共情式傾聽"的模式時一定要注意共情的含義以及傾聽的禮節和對象。

結語

我們生在人世間,很多時候經常覺得別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得不到別人的關愛,自己的感情生活處處受挫,其實很大程度就是因為我們不懂"共情式傾聽"的法則。

要多去理解,多去傾聽,世界也許就會變得更美好。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情感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看電影《囧媽》和《心靈捕手》,學習如何做到共情式傾聽
    要知道,傾聽是需要共情這個前提的,只有做到共情時,我們才會做到真正傾聽。我們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必有橋梁與他人連接,而通過橋梁的關鍵就是學會共情式傾聽。今天的文章,我通過兩部電影,來具體說說如何做到共情式傾聽。
  • 臺灣心理師洪仲清:我想傾聽你,因為我愛你
    文/學乃身之寶《共情的力量》一書中說:「共情式傾聽能把我們帶入一個可以相互理解的親近空間,在那裡可以合情合理地進行想法和感受的互動,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們自己以及我們與他人的關係。」這段話表達的意思和臺灣心理師洪仲清撰寫的《我想傾聽你》這本書的主旨特別契合,都是在強調傾聽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作用。學會傾聽,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與他人溝通;學會傾聽,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學會傾聽,可以更好地去愛。
  • 與人交往時,正確運用「傾聽」,人際關係會越來越好
    慢慢,整個傾聽的過程都帶有偏見和思維定勢。你想要共情式傾聽,就儘量把那些先入為主的想法擱在腦後,不給人貼標籤,就事論事,客觀地討論問題。即使是面對你非常熟悉的人。在共情式傾聽過程中,你只有了解到關於對方的見解、過往史、品行特徵和動機等信息之後,才可以做出評估。評估不是評判,評估是以共情為嚮導,找到真實情況的能力。
  • 心理學:成功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會傾聽的媽媽
    而共情式傾聽是溝通的最高境界,《共情的力量》這本書將將會我如何在傾聽中使用你的共情力,以求達到最完美的溝通。而共情式傾聽的第一步就是:利他心。在溝通當中,利他心意味著從你的內心來講,充滿了愛和善意,充滿了一切為了對方考慮的周到和細膩。只有真正為了對方著想,以對方的利益為出發點,充分考慮對方的難處,才能夠啟動共情式傾聽。
  • 《共情的力量》走出情緒,你需要做到這三點
    共情這個詞其實並不陌生,在這本書中,作者對共情有一個極其精準的定義,那就是把你的生活擴展到別人的生活裡,把你的耳朵放進別人的靈魂中,用心去聆聽那裡最急切地喃喃私語。比如說,你感覺怎麼樣?你是怎麼想的?你最看重什麼?這些都是共情需要探索的問題。
  • 共情式傾聽,協助我們更好的理解他人
    當我十多歲懵懵懂懂的時候,詮釋的是共情的反面案例,也就是所謂的傾向式聆聽。記得當時我真的是屬於那種不太會說話的,感覺周圍的小夥伴都比較能說會道,於是為了在聊天中我也能夠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有時候聽到一個點,就已經把自己想說的話打包好了,只等到大家聊天的空隙,就把肚子裡的話都拋出去,可想而知那會兒其實是有點尬的。
  • 傾聽與共情|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嗎?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傾聽。當你想讓孩子聽你說,那你首先要聽孩子說。你知道嗎,有時候當你輸出太多信息時,其實孩子很有可能接受不了這麼多信息。而培養孩子最好的方式是讓他自身的能力發展出來,所以傾聽就是讓孩子自己輸出信息,我們去接收。
  • 《共情式溝通》:掌握技巧,親子、職場倍受歡迎,百試不爽
    01上星期,我工作上出了些狀況,被領導批評,心裡很不爽,下班回來巴拉巴拉地跟老公吐槽。可是,他沒等我說完,就直接問:「所以,是不是你的失誤?」就像前面說的我與老公的例子。如果我老公耐心傾聽完我的敘述,不是跟我講道理、論對錯,而是說:「人無完人,雖然是你的失誤,但你領導這種態度也確實過分了……」我的情緒得到了安慰,精神上得到了支持,自然會主動把話題轉到自己的失誤及今後的改進上來。
  • 為什麼你總是走不進男人內心?歸根結底,是你不懂「共情式溝通」
    也正是如此,男朋友跟她在一起的時候,很累很累,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也進展到了一種非常危險的地步。 所以小優向我傾訴,對於這種情況,到底應該怎麼處理呢? 其實,像小優這樣的情況,還是很多的,明明你愛他,你也想好好跟他發展好一段關係,但是每當情緒來臨的時候,你總是控制不住自己。
  • 共情式溝通:從「談話死」到「交流狂」,需要牢記這三點
    2小細節是共情溝通的關鍵在《共情式溝通》這本書中,作者還談到了多種讓雙方更好溝通的技巧。除了,我們儘量做到語言的溫和,能夠在穿衣打扮,或表情以及其他肢體語言上,讓對方感受到共情的部分,是共情式溝通的另一要素。
  • 共情溝通 徵服人心的藝術 學會溝通 決定了你們關係的深度!
    他更需要的是一個宣洩的出口、一個可以傾聽的對象、一種共情式溝通,由此他才能體會到「我並不孤單」的感覺,從而自然產生積極的信念和力量。說話這件事就變得越困難,現在,我們人們說話大概分兩種,一種是直白犀利,講邏輯、講目的;另一種是胡說有趣,講氣氛、講關係,其餘的,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 「傾聽」是愛最沉默的發聲
    (文章引自書籍:《愛商-親和愛的幸福DNA》 作者: 張華 ,上海學林出版社)傾聽的魔力傾聽別人,不但是說聽到了想聽的內容,而且要聽懂對方的心聲,在聽 的過程中讓對方感受到無限的關注。林克萊特接著問 「: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 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 :「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 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當在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問他說 :「為什麼你要這 麼做?」
  • 共情式溝通:如何讓你的人緣越來越好,請記住這十個實用溝通技巧
    她說,當時其實已經在心裏面都與父親和解了,也很愛他,但是都沒有一次說過「爸爸,我愛你」,這成了她一輩子的遺憾。我們想做到更好地與人溝通,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可是我們卻不知道該如何「共情」心理諮詢師古宮昇指出,會共情的人都有一些共性,例如懂得給予,懂得示弱,坦誠自己的缺點,傾聽別人,等等。
  • 匿名說心事:為什麼身邊沒人願意傾聽你?
    作為一個傾聽者,我要時刻共情你,理解你,肯定你的情緒,給出正面反饋;我還要忍住自己的建議欲,因為我知道你現在需要的不是建議,你正在處在情緒激動的當口,你需要先把情緒處理好以後,才能聽進去建議;我還要讓渡一部分自己的話語權,即使我現在不想聽這個話題,但是你一直在說,你不給我說話的機會
  • 親子教育:建立和諧親子關係從傾聽開始,識別五種不善於傾聽類型
    其實這種類型的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並沒有認真地傾聽孩子的傾訴,非但沒有聽,還在想「接下來我該說什麼」,呈現出家長要表達的畫面,這給孩子的內心感覺是「我的爸爸媽媽想要說什麼,而不是真正地想聽我去傾述。」所以孩子會馬上停止傾訴。
  • 傾聽共情別人,然後從中照見自己
    今天中午的沙龍,我聽一位分享人分享她在沙龍裡浸泡後,從不知道共情,到現在開始在生活中不斷去練習自己對事情的感受是什麼,逐漸明白了不壓抑自己心中真實的感受,然後尊重自己的真實感受,然後用語言把它們表述出來。
  • 側耳傾聽,心動的聲音你可以聽得到,為了你我願意變得更好
    為了你我願意成為最好的我自己,在小編看來這就是愛帶給我們最好的東西了吧,也是最美好的愛了,雖然愛在很多人看來都是一種虛無的東西,可是小編認為有些時候愛也可以帶給我們很多實質的東西呀,就像側耳傾聽裡面的霞她肯為了自己喜歡的人變得優秀,為一個人變得更好是不是浪漫又治癒呢?
  • 最美的《側耳傾聽》,因為你,我想要變成更好的人
    《側耳傾聽》是由近藤喜文擔任導演。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兩個曾經迷茫的人因為遇見了對方,把自己變得更好。我一度以為這是宮崎駿的作品。可能是因為這是他所在的公司出品,而且導演又曾經多次擔任過宮崎駿作品的監製。所以這個故事中滿是宮崎駿的風格特點。而且這個故事的主線是一隊少年少女之間溫暖的愛情成長故事。在動漫故事裡單純講述愛情,我們看到的並不多。
  • 《愛的五種能力》:只需四個問句練成共情高手,讓你擁有理想愛人
    正如在上面的案例中,僅僅做一個「蘑菇」是不夠的,你得幫助和引導這隻「蘑菇」從蘑菇身上脫離出來。其實任何情況下,共情都是以行動為導向的,無一例外。共情,意味著你可以帶著真心想要理解的渴望問:我能了解到什麼?共情,意味著你會在關係中的每一個轉折點都想知道:我怎樣才能幫上忙?我能做些什麼?接下來我能怎麼辦?
  • 共情:耐心傾聽對方傾訴,照顧他人感受
    不要讓談話成為審問大部分人在跟別人談話時,為了附和對方會不斷提出問題以表示自己在認真傾聽對方說話。這是非常錯誤的。比如說兩個人這樣談話「我發現我老公出軌了」你馬上問「他是個什麼樣的人?」然後對方就迫不得已回答「他是我公司的同事」然後你又問「他多大年紀?」對方又必須要回答「他多少歲」然後你又問等,他又要回答等等。這樣就成了審問式談話,是非常讓人不舒服的。有時候對方並不是急需讓你給他解決問題,而是想對你傾訴你下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