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導語
我們常常拘泥於愛情的形式,受限於愛情帶給我們的限制和痛苦,我們可能從未體會過真正懂得去愛的真情實感,我們也可能極度缺乏愛的途徑。
如何更好地愛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書目《共情的力量》和《我想傾聽你》簡介
《共情的力量》:
通過詳盡地描述發生在自己弟弟,同事,朋友之間的事件來告訴我們共情的重要性。
作者在此書中,除了貫穿"共情"一主題外,更重要的還在於用共情來引出許多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情感難題和人生難題的辦法:作者分別了共情與同情的不同,如何利用共情尋找愛情,如何成為一個正能量的共情式聆聽者,怎麼藉助共情創造持久的親密關係,以及如何避免共情陰暗面對生活的糟糕影響。
《我想傾聽你》:
來源於作者對一個家庭的家庭紀實。
這個家庭,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但父親卻屢次三番要求孩子要學會對人撒謊,但孩子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謊言。
除此之外,孩子還與父母產生了巨大的隔閡還有矛盾,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而在作者看來,這一切都是缺乏傾聽的結果,作者從這樣的反面例子中告訴了我們傾聽的重要性。
一、 書中共情和傾聽的典例
1、"我真的有那麼笨嗎?"
傾聽著年輕姑娘的歌聲,老人的心也變得年輕。——普希金
這是在《我想傾聽你》中間的一個章節,以上這句話是由孩子發出來的,在此被用於章節的標題。
孩子在父母的壓力幹擾和壓制下,一直對自己極度缺乏自信,認為自己的父母根本不了解自己的苦衷,覺得自己雖然做事情做得不好,但也不至於是那種愚蠢笨拙的人,而自己的父母反而一直認為自己是那樣的人,孩子的心理萬分矛盾和焦慮。
其實,這樣的疑問就源於父母對孩子的傾聽的缺乏,父母從來不知道孩子的心聲,從來就不注意孩子對自身的了解和看法。
2、"外強內弱"的大衛
大衛是《共情的力量》作者的友人,他在作者眼裡本身是一位很堅強,比較十全十美的人。
但是,在作者開始其課題研究時,發現了大衛不一樣的一面。
作者發現,大衛看起來盡善盡美但實則也有他內心十分脆弱的部分,他害怕在眾人面前展現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還認為大家其實都不理解他,和他之間沒有那種感情上的深入"共情"。
3、很多生物都有「共情」的細胞功能
在《共情的力量》裡,作者通過研究還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自然現象:自然界中,包括很多高等動物(不包括人類),哪怕是單細胞生物,都有社交的本領,它們都存在著"共情"的神經細胞。
是的,連自然界我們自認為沒有我們聰明和有著和我們一樣豐富的情感的生物都會有共情的功能細胞,都具有一定的社交情感能力,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學會"共情式傾聽"(下列文章的提法)去處理好我們的情感人際關係呢?
二、 「共情式傾聽」的解析
1、 基礎是共情
"共情式傾聽"這一提法的基礎只能是共情。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想對一個人開展"共情式傾聽"的情感模式,我們一直都在假裝掩藏自己的真實想法,或者心中對於對方的訴說內容背後的觀點抱有排斥或者不理解,我們永遠都無法讓對方舒服,"共情式傾聽"就會變成一種聽別人倒垃圾的煎熬。
2、 形式是傾聽
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伏爾泰
你只有通過耳朵,才能向你的大腦傳遞對方所表述出來的信息,才能準確無誤地接受這些信息,才能給你的大腦處理共情分子的機會和平臺。
任何共情式的相處活動中,你沒有豎起耳朵聽對方的話是不行的,在對方說話時若是你左耳進右耳出,那麼這場"共情式傾聽"便沒了形式,沒了這一層形式就失去了其特有的法律效益,這場情感交流活動就完全沒有任何意義。
3、 本質是淡然的內心
你的"共情式傾聽"若是基於一種浮躁,急切或者頑固的內心的基礎上,你和對方的感情交流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或者說極度惡化。
你必須對對方保持一顆淡然的心,也就是說不去排斥,把對方說的事情都看成是正常的現象,這就是淡然。
沒有淡然,對方說什麼在你眼裡要麼就是感覺和你一拍即合,要麼就是馬上會變成折磨你的苦難,你越聽下去就越覺得對方在踐踏你的人格和三觀。
三、 如何提高「共情式傾聽」的能力?
1、 做一名會"共情"的使者
1)、做到別人疼,你也疼
這種情況叫做感同身受,如何讓對方確認你也已經和他產生了共情?
那就是需要你的內心產生和對方類似的感受。
當對方遭遇一件很傷心的事情時和你宣洩的話,這件事情有可能你沒有經歷過,但是你不可以直截了當地告訴對方:對不起,我沒有遇到這種事情。
你可以適當地偽裝,這裡不是要求你撒謊,而是可以這樣說:"哎,是啊,這種事情我經歷的話,我自己真的也很難過呀!"
對方會看到,你和他的感受是類似的,這樣就更願意對你傾訴衷腸。
2)、共情不等於同情
"對方好慘,我需要同情對方嗎?"
這是我們在與很多人溝通時,傾聽對方的苦難時常常有的思考。
我們可以和對方產生共情,就像上述一樣,但是我們完全不必同情對方。
要知道,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對方和你傾訴自己任何不順的事情,對方也是有原因的。
你要做的,是產生共鳴,而不是把對方看成那種可憐的人,這樣只會加劇對方的不爽。
3)、你只是理解對方,並不是成為對方
我們要在共情中嘗試去理解對方,但是千萬不要成為對方。
我們可以想像自己就是對方,自己會怎麼做,但是不要真的把自己看成對方,在以後的生活裡融入對方跟你說的思想模式。
我們只是要共情,並不是要融為一體,為了和對方共鳴而放棄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是錯誤的。
2、做一名世界上最有素質的聽眾
1)、不要盲目點頭
很多人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經常因為自己不耐煩或者聽不懂而一直點頭,好像裝得自己很理解對方一樣,其實別人早就看出來了。
在對方說話的時候,我們碰到不懂的東西,或者實在不願意聽的東西,可以等對方說完後立刻發表自己的疑問和看法,而不是只是裝得自己很懂對方。
2)、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聽別人說話的時候,注意力是第一位的。
我們有的時候經常覺得對方說得太長了,所以就不想認真聽了,但是你怎麼知道對方說那麼長只是因為囉嗦呢?
裡面說不定隱藏著重要信息。
我們不要左耳進,右耳出,我們可以省略一些細節,但是還是要聽個大概。
3)、不要學"愛起鬨"的觀眾
我們不要和某些觀眾一樣,看到電影的某些刺激的情節的時候就開始歇斯底裡,展現自己的情緒。
我們一定要在全程保持一定的冷靜,不要急躁和急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尤其不能打斷對方說話。
綜上,"共情式傾聽"的基礎是共情,形式是傾聽,本質是一顆淡然的心。
我們在建立"共情式傾聽"的模式時一定要注意共情的含義以及傾聽的禮節和對象。
結語
我們生在人世間,很多時候經常覺得別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得不到別人的關愛,自己的感情生活處處受挫,其實很大程度就是因為我們不懂"共情式傾聽"的法則。
要多去理解,多去傾聽,世界也許就會變得更美好。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情感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