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生病兒女表現大不同,老人把酒罈子交給女兒後,女兒發了大財

2020-12-16 聊齋奇情

老人生病兒女表現大不同,老人把一個酒罈子交給女兒後,女兒發了大財

作者:聊齋奇情

在南方一個村子裡,住著一個張老漢,今年75歲了。他共有一兒一女,老伴去世後,他一人過日子,兩個孩子相比較,女兒張曼更孝順,她隔幾天就會來父親家,幫著洗洗衣服送點日常生活用品。

而張老漢的兒子張旺在鎮上開了一家超市,每天迎來送往比較忙,一個月也不見得回父親家看一眼。

這年春節後,張老漢總感覺胃不舒服,在診所裡買了些藥也無濟於事。張曼得知後,就租了輛小轎車,拉著老爹去了縣醫院看病。

等了幾天,診斷結果出來了,張老漢得的竟然是胃癌。張曼本打算瞞著父親,可是張老漢認識字,看到了診斷書上的字,心裡頓時一落千丈,感覺日子到頭了。

張曼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哥哥張旺。張旺一聽很驚訝,風風火火地開著車去了醫院。張老漢的病到了晚期,張曼即便是極力控制情緒,可看到哥哥後也是忍不住哭了起來,母親才走幾年,父親又得這病,這可咋辦呀?

張旺愁眉苦臉地說:「前幾年咱媽得病,咱們兄妹沒少花錢,可是也沒保住她的命,癌症發現了一般都治不好,咱們還是把爹拉回家保守治療吧,省的錢花了保不住命。」

這一番話讓張曼很不滿,她說:「哥,你不能這麼說呀,父親這一輩子不容易,為了咱們操碎了心,我現在還記得有一年我被騙子騙去了傳銷窩點,父親為了救我出來跟壞人動了手,差點把命搭上,你結婚那年,嫂子要了彩禮又要小轎車,家裡實在拿不出錢來,咱爹竟然看到一個小廣告後為了籌錢要去賣腎,如今父親病了,咱們要進一百分心,就算花錢治不好,咱也不能現在把爹拉回家啊!」

「張曼,你怎麼這麼擰巴呢?爹生病我也心裡痛,可是這病得了就不好治,那年給咱娘治病也是花了錢白費了。我是沒錢給咱爹出了,要花錢治你自己出吧!」

平日裡因為給父母花錢張旺就扯後腿,現在又不肯出錢,雖然他的話也有幾分道理,可是張曼想,他們把爹拉回家就等於等死,那樣跟見死不救一樣,所以她這次寧可自己出所有藥費也得給爹治病。

他們兩個的話沒想到都被張老漢都聽進了耳朵裡。張曼的日子過得緊巴,並不富裕,而且有一兒一女要養,而張旺開著超市,日子很滋潤。

原先張老漢也有些重男輕女的思想,在兒女小時候,他對兒子更好一些,無論是零花錢還是好吃的,都給張旺多一些。沒想到兒子今天說出這樣的話。與此同時,張老漢也打定主意,自己還有點積蓄,住幾天院就吵著要回家。

住院一周後,張老漢就鬧著要回家,張曼問他為什麼,他說不適應醫院裡的環境,在這裡都是重病號,他在這裡還不如回家心情好。

張曼勸不聽老爹。只好帶他回了家,張老漢自己說要保守治療,再也不去醫院了。張曼沒辦法,只好聽爹的話,她就住在了爹家,早晚陪伴照顧,希望在父親活著的日子裡多儘儘孝心。

一段時間後,張老漢病情加重了,他下了床,慢吞吞地從柜子裡抱出一個酒罈子。

張老漢沒得病時愛喝點小酒,張曼以為老爹抱酒罈子來是要喝酒,老爹卻說:「閨女呀。我不是喝酒,你認識這個罈子不?」

張曼說認識,她記得她很小時候家裡就有這個酒罈子。張老漢說:「這個酒罈子從我記事時就在家,那時候你爺爺愛喝酒,用它盛酒,後來我又用它盛酒,直到十幾年前我不喝散酒後,這個酒罈子就沒用過了,有一天我看到一個鑑寶節目,人家那罈子跟這個罈子差不多,我就抱著好奇的心帶著罈子去省裡找了個專家鑑定,結果是咱們家的酒罈子都有快三百年的歷史了,而且是官窯的呢,雖然它品相已經不十分好,可是一估價格值十來萬呢!我打算賣掉拿來養老,可是一想這古董在家裡傳了這麼多年我不能賣,而且要傳承下去,你的孝心我看在了眼裡,寶貝給你比給你哥哥更合適。你千萬要收好!」

張曼還想說什麼,老爹卻說什麼都不用說了,就按照我說的做吧。

後來,張老漢人還是走了,張曼想想父親的好,難過地哭暈了好幾次。

相關焦點

  • 7旬老人「兒女雙全」,談到孩子時卻眼含淚花:兒子和女兒差別大
    7旬老人「兒女雙全」,談到孩子時卻眼含淚花:兒子和女兒差別大 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中國人在生兒育女這件事情上,很多人都會追求和羨慕"兒女雙全"的家庭,他們覺得只有這樣才算完滿。
  • 68歲老人哭訴:父母對兒女別厚此薄彼,傷了感情,晚年不好過
    許多家庭中,面對兩個以上的子女時,大多數老人都會有所偏愛,也有老人從小就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家中有什麼好的總偏向兒子,忽略女兒,在財產分配上也是如此。但這樣做,極容易造成兒女間的矛盾,也會讓老人自己的晚年面臨困境。智慧的老人一般懂人性,他們明白子女也是人,他們身邊有另一半,也有自己的子女。
  • 「我的十幾萬元養老金被小女兒大女婿騙走了」海口90多歲老人無奈...
    近日,一名90多歲的老人顫顫巍巍走進了海口市瓊山區法院三門坡法庭向法庭工作人員遞交訴狀起訴自己的大女婿和小女兒網絡配圖原來,老人在2017年10月將自己在海口農商銀行開具的19張整存整取儲蓄存單交給自己的大女婿王某某和小女兒黃某珍委託兩人將19張存單內共計174462元全部取出後換成一張存單重新存入銀行
  • 老人生病,床前無人照料,兒媳和女兒的做法,令老人不好意思
    不過,還是應該要分情況,畢竟感情不同,每個人也不同。當我婆婆生病的時候,她女兒基本上就沒有來照顧過她,一直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在操持。我知道,我不是他們親生的,可是嫁進這個家這麼多年,他們對我很好。我這個人向來知道感恩和珍惜,所以,我是不會不管不顧的。婆婆和公公一開始是在鄉下住的,沒有和我們一起。
  • 生兒子和生女兒,晚年生活狀態天差地別,老人的感受騙不了人
    他說:「兩個女兒,一個遠嫁,一個天天忙得自己家都顧不了,沒一個能守在我們身邊的。看人家生兒子的,好賴還跟父母住在一起,我們老兩口天天孤零零的,有女兒跟沒女兒一個樣!」堂叔的話,悲觀了些,但也是說了自己的真實感受。女兒嫁人後,終究是要離開娘家的,能守在父母身邊的少之又少。這樣,生了女兒的父母,女兒嫁人後,他們晚年生活方式上就顯得孤單一點,家裡冷冷清清的。
  • 湖南79歲老人「挖洞等死 」,不給兒子添麻煩,此事有啥警示?
    湖南「挖洞等死 」老人的做法,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同時也帶給我們很多警示 。當一個人年老的時候 ,就容易生病 ,生一些小毛病還好說 ,如果生了大病或者得了絕症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生病住院確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
  • 晚年不幸福的老人:多事又不省心,是對兒女愛心與孝心的最大挑戰
    而是用智慧化解老人晚年常遇到的困境,守著自己不多的財產,即讓自己晚年生活得有尊嚴,又不讓兒女心生嫌棄。02.自私、偏激的老人,往往讓兒女無奈又無助然而,也有這樣的老人,年輕時活得稀裡糊塗,對兒女也是疏於管理和培養,用粗暴的方式養大了孩子。直到孩子們成家立業,也很少關心和過問孩子們的生活情況。
  • 57歲老人帶孩子上癮,女兒選擇丁克後,她的「報復」讓女兒後悔
    隨著人們思想開放,丁克家庭越來越多,很多人都選擇不要小孩,但老人卻無法理解這樣的做法,因為這個老人們也沒少跟年輕人鬧矛盾。57歲的李女士已經到了退休年齡,平時看到親戚的小孩就想帶帶,大家都吐槽她帶孩子上癮。李女士非常喜歡孩子,就想讓女兒也生一個。34歲的女兒博士畢業,已經嫁人,但夫妻倆對孩子沒什麼興趣,決定丁克。
  • 86歲老人牛棚自殺,葬禮上兒女勁歌豔舞,《喜喪》在「喜」什麼?
    老人的身體狀況不斷惡化,最後到了生活無法自理的地步。子女們得知後,都趕回了鄉下的老房子,商量該怎麼安排生病的老母親。說是有兄弟姊妹6個,但大哥大姐去了城裡多年沒回過家,老四也沒了音訊,能見上面的也就只有二兒子、三兒子和小女兒。
  • 父母2套房過戶給兒子,生病卻讓女兒照顧,女婿:那是你家事
    更有甚者,早早便把家產傳給兒子,至於女兒,向來不在考慮之中。老人覺得,兒子繼承家產是天經地義,而女兒嫁人後就是外人,哪有肥水流到外人田的道理。兒子繼承全部家產,贍養雙親,本無可厚非,可偏偏一些父母做事不公,將利益分給兒子,將贍養義務劃分給女兒,這未免太傷感情了。
  • 給女兒帶了3年孩子,一句話讓老人後悔,再閒也別幫女兒帶孩子
    老人給子女帶娃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很多年輕人在生了孩子後,還要重返工作崗位,不得不把孩子交給老人帶。但老人帶娃,有利有弊。特別是老人與年輕人在育兒理念上有很大的不同,往往是弊大於利,最後還會傷了和氣。案例女兒生了孩子後,王阿姨主動提出幫忙帶孩子。
  • 沒兒子就是「斷後」?晚年會悽涼嗎?3個只生女兒的老人說出心聲
    現在的觀念不同了,兒子和女兒都是一樣平等的,都會對父母肩負起贍養的義務。甚至女兒更懂得照顧父母,更貼心。對於只生了女兒的家庭來說,晚年會悽涼嗎?不妨我們來聽聽以下3個只生了女兒的老人的心底話吧。陳大姐:55歲,2個女兒說真的,誰不想兒女雙全呢?我和老公出生在傳統的家庭裡,當我第一胎生了女兒後,婆婆和我媽雖然高興,但是從她們的言語中也感覺到有些失落。她們還安慰我,不怕,第二胎就能生個兒子了,這樣就能兒女雙全。
  • 老人亡故,兒女必重孝,漫談河南戴孝習俗
    河南老人去世,兒女必戴重孝。這裡說的重孝,就是傳統葬俗中的披麻戴孝。由於河南地域廣闊,導致各地戴孝習俗有一定差異,但老人去世,兒女戴重孝一說還是比較一致的。兒媳及女兒要穿毛邊大孝衣,全為麻質,男的孝帽上還要再頂麻袋,麻袋上帶有一個個的麻絨球,女的肩上斜披兩塊生白布,白布上要綴有許多麻絨球。孝衣、孝褲,腰束生麻,手持素杖,讓人一見就想垂注。兒女穿的毛邊麻孝衣,在古代五服中稱「斬衰」,哀愈深,布便愈粗,古時衣服皆麻,所以為表哀痛,兒女戴孝一律穿粗麻,且不緝邊。
  • 300萬拆遷款分給兒女,父母卻反遭埋怨,老人心寒去住養老院
    01從古至今,在大多數老人的潛意識裡,總覺得「兒女有別」,不管閨女如何貼心,養老還得指望兒子。所以有些家庭,從兒女很小的時候,便開始區別對待,並且將這種思想灌輸給孩子。如今社會進步了,男尊女卑的現象得到改善,思想開明的父母開始重視對女兒的培養教育,甚至在分配遺產時,也會給女兒留一份。不過仍然有一些老人,情感上始終偏向兒子,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是不爭的事實。都說金錢是萬惡之源,很多時候,沒錢,日子倒能過得相安無事。
  • 62歲老人「黃昏戀」被反對:單身老人的生理需求,該如何安放?
    下面的答案清一色的反對:「都這麼大年齡了,結什麼婚?誰還會真心愛上你?」說實話,看到這些答案感到心酸,在很多人的觀念裡,年齡大了就不用結婚,可有誰想過,單身老人的生理需求又該如何安放?他的話引起網友的嘲諷,有網友留言說:「年齡都這麼大了,還想要結婚,真是不害臊。」而隨著節目的繼續,我們發現,這位大爺年輕的時候愛人生病,常年癱瘓在床,兩人分居了很多年。但大爺一直不離不棄照顧她,他說:「夫妻就該互相照顧,哪怕窮到要飯,兩個人也要在一起。」
  • 退休老人自述:到了晚年後錢放哪裡好,給兒子還是女兒,誰最靠譜
    2位68歲老人自述:「人到了晚年之後,錢應該放在哪裡最安全?是給兒子還是給女兒?這兩個人之間哪個最靠譜?」但其實,到了晚年之後,錢自己拿著最安全,因為,自己拿著就不用伸手問子女拿,想幹嘛就幹嘛,也不用擔心感冒生病的時候沒有錢治病。
  • 小區裡那些孤獨的老人
    只有在農村,常常看到獨居的老人,一年到頭,也只有過節的時候,才有兒女過來看看。平日裡,老人總是形影相弔的樣子,很孤獨。其實,在小區裡,也有很多孤獨的老人,尤其是在小城市裡。我的表舅以前是縣木材公司的職工,退休後,一直住在公司的大院裡。後來,大院拆遷了,他就住進了高端小區的電梯房,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生活質量並沒有提高。表舅常常生病,每次生病只有表舅媽陪著。表舅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但是他們很少和父母來往。
  • 志願者陳彩娟:敬老院老人的好「女兒」
    前一天,陳彩娟就和「麻風村」的老人約好,中午給他們包餃子。車還沒到村口,就看見「麻風村」的幾位老人在那裡張望,「我們的女兒來了!」看到陳彩娟,老人們欣喜地說。    陳彩娟是浦江人,2007年來義烏定居後一直熱心公益事業。
  • 85歲老人,養了三年的貴賓犬,被女兒送人了
    85歲老人,養了三年的貴賓犬,被女兒送人了。可能是老人的身體狀態不適合養狗,但老人思狗心切,通過網絡發聲想找回自己的狗狗。你不養狗可能不知道,養了就像自己的小孩一樣了,心靈的依靠。老人的身體狀況可能不適合養狗,但不是還有其他的辦法不是嗎?
  • 老人拿150萬讓女兒們回來陪自己,女兒們的回答,讓老人痛哭
    ,都說女兒是母親的貼心小棉襖,但是這三個女兒嫁出去之後,也是很少回家來看自己,總是在說忙,每當逢年過節看著別人家的兒女都是聚齊的,李老太都非常的傷心。一次李老太生病,連吃藥的力氣也沒有了,當兒媳把要和水都端給李老太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