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1
○通訊員 楊長泉 譙雷 李可 文/圖
「感謝區供銷合作社組織區萬眾行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以下簡稱『萬眾行』聯合社),為100多戶村民實施旱地糧菜輪作全程託管社會化服務,流轉的土地每年不但能收取租金,我們還可以就近打工掙錢。」2020年12月2日,家住錢塘鎮大油村3組、64歲的村民廖銀華高興地對筆者如是說。
這是區供銷合作社紮實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一個小小縮影。
區供銷合作社不忘初心和使命,擔當作為,創新實幹,不斷深化供銷綜合改革進程,立足服務「三農」為根本,圍繞破解「誰來種地,地怎麼種」等問題,緊緊抓住農村推進「三變」改革和「三社」融合發展的相關政策為契機,優化整合供銷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和社會化服務組織資源,形成利益聯盟「抱團」發展,實施糧油(菜)輪作生產全程託管社會化服務,實現土地利用率高、土地產出率高、農產品品質高、市場轉換率高、降低農業成本、減輕勞動強度,形成小農戶、村集體、社會化服務組織多方共贏格局,為全區加快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努力做好試點示範推廣工作。
整合資源「抱團」發展
隨著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快速發展,農業現代化深入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我區和全國大多數地方的農村一樣,年輕人多數外出打工,留在農村的多是一些低弱勞動力,耕作經營土地的能力非常有限,土地撂荒日益增加。多數農業投資人流轉土地,由於經作種植普遍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風險高等因素,失敗項目逐年增多,導致土地浪費、農民利益得不到保障。2018年10月,由區供銷合作社入股成立了「萬眾行」聯合社,通過新型職業農民等優勢資源整合,打造出一支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服務「團隊」。
2019年、2020年,區供銷合作社組織「萬眾行」聯合社成員單位共同努力,試水探路,以水稻生產全程託管社會化服務為切入點,由大石街道波侖村等多個農村綜合服務社動員組織有意願的農民群眾將已集中成片,具備水源滿足水稻生產,宜機化播收和運輸條件的200公頃田塊統一實施水稻生產全程託管社會化服務。
為打消農民出讓土地的顧慮,「萬眾行」聯合社採取雙方履行協議的方式,確保農民收益。農戶以產出糧食作為擔保物,保險公司對「萬眾行」聯合社實行自然災害保險,擔保公司對「萬眾行」聯合社進行融資擔保,農商行等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同時,承諾耕種期間不破壞乙方田坎界邊,不改變用途,秋收後兌現,讓出讓土地的農民吃上了定心丸。
通過這種「三方聯動、四方配合」,運用現代農業科技和機械化生產經營模式,使農業變成工業化生產。主要解決了農業生產缺乏勞動力、缺生產技術、缺統一防蟲植保、缺資金保障等問題,解決了小農戶、貧困戶、五保戶收益無法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創收難、農村土地撂荒嚴重的老大難問題。確保了農民流轉土地的租金,壯大了集體經濟,消除了「空殼村」,培育了一批新型職業農民,讓農村剩餘勞力就近或外出務工增加收入,實現多方共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智慧農業打造合川樣板
區供銷合作社在加快推進水稻生產全程託管試點示範工作的的基礎上,於2019年冬季至2020年春季,組織「萬眾行」聯合社在全區「三社」融合發展示範鎮太和鎮石丫村投資建成佔地0.4公頃的玻璃科技「大棚」和引種了10公頃的桃園。工作人員操作計算機連接「大棚」內外的科技設備,通過網際網路掌握了解各種蔬菜周期生長信息,篩選分析發出指令,運用地埋式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對各種蔬菜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水),有效促進各種蔬菜安全生長。截至目前,「萬眾行」聯合社在玻璃科技「大棚」種植的蔬菜喜獲豐收。引種的10公頃桃園,全程實施科學管護,採用網際網路+5G+無人機跟蹤監測和飛防植保。目前,桃樹長勢良好,預計明年春季試花掛果。為合川發展智慧農業打造出了「合川樣板」。
同時,區供銷合作社還積極組織「萬眾行」聯合社積極開展脫貧攻堅工作。「萬眾行」聯合社執行理事長楊眉承包了重慶市級貧困村之一的曬金村267公頃花椒基地統防統治業務,充分運用網際網路+無人機全天候巡飛監控,利用無人機實施飛播(灑)統防統治,攻克了基地多年蟲害不能連片消滅的難題,達到了滿意的飛防效果,為曬金村脫貧攻堅、助農增收奔小康夯實了基礎,也為下一步託管服務果木園林及經濟作物統防統治探索出一塊「試驗田」。
2020年春,「萬眾行」聯合社在龍鳳鎮米蘭村和香龍鎮白塔村先後流轉土地,引種優質黑花生13.3公頃,採用無人機直播、水肥測土管控、飛防植保、產後銷售等方式實施全程託管服務。當年秋,引種的優質黑花生就獲得豐產,獨佔了市場鰲頭,為合川農業打造出了一張特色名片。
旱地輪作助農增收
區供銷供合作社針對合川田少土多的現狀,大膽探索旱地輪作方式。2020年9月初,引領「萬眾行」聯合社將錢塘鎮大油村的冬閒旱地20公頃,實行旱地輪作全程託管社會化服務。通過集中人力、機械治理邊溝、翻耕平整土地的方式,儲備水源、良種及肥料,採用無人機分塊檢測土地尺寸,將邊溝坡坎高度、公路距離和樹木、電桿遮擋物等編程入網,集成「智慧農業」資料庫,為播種用種施肥、統防統治、機械作業時間、地塊成熟產量、收割運輸等環節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在大油村流轉土地、翻耕平整、播種擇(均)苗期間,解決了當地10多位村民就近打工掙錢,受到當地幹部群眾的一致好評。
通過開展旱地玉米、油菜、蔬菜輪作試點探索,為試行開展水田稻菜和旱地玉米、油菜、蔬菜全程託管社會化服務夯實了基礎。通過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優勢,採取現代網際網路+5G+無人機直播、機械耕作、測土配方施肥、飛防植保、機收運輸、烘乾加工、包裝銷售全產業鏈,使農業產業變為工廠化生產。擴大了輪作和複種指數,進一步提升了糧油(菜)產量和品質。
區供銷供合作社負責人表示,試點探索旱地輪作,讓冬閒田土也有大作為。為減少撂荒地,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加快實現廣大農民群眾增收致富進入小康社會。大石街道波侖村示範推廣水稻生產全程託管社會化服務機收現場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