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中國傳統文化有何用?
答:中國傳統文化於人健康長壽,於企業長治久安,於國家國泰民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魅力無窮。
它有十大魅力: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胸懷天下的宏大格局,無遠弗界的遠大志向,孜孜以求的學習精神,知行合一的道德修養,止於至善的厚德載物,慷慨赴死的英雄氣概,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福禍相依的辯證智慧,求新求變的創新思維。汲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對于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一、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
「修齊治平」出自《禮記·大學》,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齊治平」是指提高自身修為,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國家,安撫天下百姓蒼生的抱負和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關係是互相促進的,但是以修身為基礎,修身是「修齊治平」之始。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了凡四訓>)。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裡,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從孝老愛親、興家樂業走向濟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擔當,家國情懷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著民族的精神道統,滋潤著每個人的精神家園。無論是《禮記》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文理想,還是張載「為萬世開太平」的大任擔當,抑或是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忠誠執著,那種與國家、民族、百姓休戚與共的情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都令人感佩。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是家國情懷,霍去病的「匈奴不滅,何以家為?」是家國情懷,嶽飛的「精忠報國」是家國情懷,陸遊的「位卑未敢忘憂國」是家國情懷,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亦是家國情懷。
責任和擔當,是家國情懷的精髓所在。從毛主席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的壯志豪情,正如孟子說的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二、胸懷天下的宏大格局
什麼是格局?「格局」是指一個人的眼光、胸襟、膽識、智慧、風格、氣度、情懷等心理要素的內在格局。「宏大格局」,即以大視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做得更大,力求胸懷天下,海納百川。只有格局宏大,方能有人生大氣象、大意境、大趣味;方能虛心謙下,容人容物,有包容並世之心,吞吐天地之志;方能做賢聖、應帝王、建事業、成天功;方能成大氣候,不愧真君子、偉丈夫、大人物。
古人在宏大格局方面做出了榜樣,
如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曹操:「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大丈夫志在安天下」;
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王之渙:「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王安石:「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餘善:「一壺天地小於瓜」;
顧憲成:「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陳譫然:「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某一時」;
左宗棠:「身無半畝,心憂天下」;
張謇:「一個人辦一縣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事,要有一國的眼光;辦一國事,要有世界的眼光」等等都是宏大格局的代表,應認真學習借鑑。
三、無遠弗屆的遠大志向
「無遠弗屆」出自《尚書·大禹謨》:「惟德動天,無遠弗屆。」 意思是只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感動蒼天,不管多遠的地方都能到達。遠大志向是人的總開關、總閘門,是人前進奮鬥的大方向。沒有遠大志向,就沒有前進的目標;沒有遠大志向,就沒有奮鬥的動力;沒有遠大志向,就不能激發自身的潛能。
遠大志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於立志的格言、警句、詩篇枚不勝舉、比比皆是。
比如孔子:「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陳勝:「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諸葛亮:「夫志當存高遠」;
蘇軾:「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王陽明:「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
蒲松齡:「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清《格言聯璧》:「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御也。」
立志是事業的開端,也是基礎。志就是志向,志就是意志,大凡志向堅定的人必然有股子執著勁,越是艱難困苦,越會愈挫愈勇。
四、孜孜以求的學習精神
孔穎達疏: 「孜孜者,勉功不怠之意」,「孜孜以求」 是指不知疲倦地探求。學習是人類獲取知識、增長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神發育、文明傳承的重要途徑。中華民族有著優良的學習傳統,崇尚學習、詩書繼世之風綿延數千年。
關於學習的詩句古之以來多如繁花。如:
李白說:「三萬六千日,夜夜當秉燭。」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顏真卿說:「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蘇軾說:「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陸遊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黃庭堅說:「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陳繼儒說:「燈火紙窗修竹裡,讀書聲。」
關於學習的成語典故更是浩如繁星。如:懸梁刺股、鑿壁偷光、燃薪夜讀、映雪讀書、囊螢映雪、韋編三絕、手不釋卷、發憤圖強、聞雞起舞、孜孜不倦、舉一反三等,每一個都是刻在汗青上的古人刻苦學習的事例、故事,非常感人、既鼓舞著中華兒女刻苦讀書的鬥志也成為世界文化長廊裡的經典。漢高祖劉邦,他在大臣陸賈勸說下認真學習,奠定了大漢400多年的基業,他總結他得天下原因時說的著名的「三不如」表明了他寬廣的胸懷和清醒的頭腦,他的「大風歌」更是唱出了安不忘危、樂不忘憂的家國情懷。三國時期東吳大將呂蒙聽從孫權的勸告認真讀書,以「手不釋卷」的勤奮洗刷了「吳下阿蒙」的恥辱,成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一代名將。
學習無論是對於民族、國家、還是個人意義都非同尋常。
五、知行合一的道德修養
「知行合一」是中國優秀傳統思想的精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命題,其最早出自宋元之際儒學家金履祥所著《論語集注考證》:「聖賢先覺之人,知而能之,知行合一,後覺所以效之」。就是說,先知先覺的聖賢,知而能行,思想與行為一致,是後知後覺之人效法的榜樣。「知行合一」後由明代王陽明發揚光大,成為較完備的哲學體系。所謂「知」指道德觀念、思想意念和事物之理,「行」指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知行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是以知為行,知決定行。這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哲學觀點,也是共產黨人學習改造、修身養性的標杆準繩。這一觀點強調了理論適用、學思結合,強調了道德踐履與個體修養的過程一致性,也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相契合,提示人們要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運動,不斷提高自身修養的境界和水平。
六、止於至善的厚德載物
德,國之基也,人之本也。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厚德載物」 是一個成語出自《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以深厚的德澤育人利物,強調容人、容物,指人的胸懷寬廣、氣度宏大,具有深厚的道德修養。厚德載物在中華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中佔據重要位置,一個有道德的人,應當像大地那樣寬廣厚實,像大地那樣載育萬物和生長萬物。一個人,在做人與處世時,要心胸開闊,立志高遠,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厚德載物有兩方面含義:厚德指做人要增加內涵(近似於「內聖外王」的「內聖」),載物指做事要貢獻社會(近似於「內聖外王」的「外王」)。
七、慷慨赴死的英雄氣概
慷慨:大方、不吝嗇,充滿正氣、情緒激昂。慷慨赴死:為了正義的事業,毫不猶豫地貢獻出生命。英雄氣概:指英雄們在重大問題、重要關口上表現出的魄力、氣度、精神狀態。
老子《道德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屈原《離騷》:「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荊軻《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司馬遷《報任安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曹植《白馬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杜甫《蜀相》:「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謙《石灰吟》:「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譚嗣同《獄中題壁》:「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等都是對慷慨赴死的英雄氣概的描述。古人為什麼會慷慨赴死?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精神和思想被推舉到很高的地位,早已高過了生命本身,所以自古提倡 「捨生取義」,為正義的追求而死是最有價值的,在他們看來,死只是一種歸宿,所以視死如歸,大義於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英雄氣概被中華民族優秀兒女完美地傳承下來。
如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毛主席:「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
八、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居安思危」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意思是處在安樂的環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險。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禍患。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是促進國家進步、民族復興的催化劑和動力源。憂患意識承載著深厚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是一個飽經憂患的民族,因此在幾千年生存發展進程中,它始終強調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它認識到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強調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它倡導憂國憂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為己任,任勞任怨;它將憂患與勤儉和勤政相聯繫,「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總結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寶貴經驗教訓。
再如《司馬法》:「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唐太宗李世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天下稍安尤須兢慎,若便驕逸,必至喪敗」;《貞觀政要》:「備預不虞,為國常道」以及「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等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於憂患意識的警句。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放眼古今中外無數個封建王朝、國家、家族的存亡興衰都驗證了這一道理。
九、福禍相依的辯證智慧
辯證智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深刻所在,是全民族智慧的結晶,對當代人有著重要的啟迪意義。古人的辯證智慧猶如浩瀚星空,其中不乏天人合一、積極進取的觀點,普遍聯繫、運動發展,不斷積累、量變質變,物極必反、矛盾轉化等哲理。一陰一陽謂之道,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剛柔相濟,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還有動與靜、男與女、雄與雌、天與地、晝與夜、夏與冬、南與北、左與右、正與負、合與分、進與退、盛與衰、生與死、福與禍、大與小、黑與白、舍與得等無不包含著辯證智慧。
福禍相依思想出現於各種典籍中。
如《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淮南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夫物盛而衰,樂則生悲」;
孟子「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捨生取義」;
《漢書·馮異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了凡四訓》:「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等都充滿辯證智慧。
韓愈《原毀》:「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意思是說,事業成功了,就會有人來誹謗你;德行高尚了,就會有人來毀壞你的榮譽。
類似李康《命運論》中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道出了成功者更容易遇到非難的辯證法。再如否極泰來、泰極否來、泰極生否、否去泰來、苦盡甘來、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盛者衰之始、福者禍之基等也都是古人辯證智慧的體現。
綜上述可以看出,古人的辯證思想蘊藏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融入我們的生活,指導我們的實踐。我們要要善於運用古人辯證智慧中的哲理啟示,堅持辨證、全面地看待事物、處理問題,圓滿事業、完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