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延續800多年的宗法分封制,被摔的支離破碎

2020-12-12 騰訊網

戰國初期的中國大地出了這麼一件大事:三家分晉韓趙魏三家聯手把老闆的家當給分了。按說春秋戰國徵戰不休,國家滅亡是再普通不過的一件事,但是這三家卻幹了件特別損的事——絕無後。

這裡的絕無後不是說當時的晉君沒兒子了,而是說韓趙魏三家剝奪了晉君祭祀先人的權利。這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古人將祭祀先人和對外戰爭放在了同等位置,可見「絕無後」的嚴重性。更嚴重的是,它打破了周王朝「興滅國,繼絕世」的規則。

那對於諸侯國可以這麼幹,對於周王室當然也可以這麼幹,可以說這種規則的破壞,毀掉的是周王朝八百年的國祚。

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是咋回事?

1、三家分晉從晉文公開始就埋下了禍根

晉文公是歷史上大大有名的一位君主,本來皇位繼承沒有他什麼事,因為他並不是嫡長子(周時期的規矩是立長不立賢),但幸運的是他有個不怎麼靠譜的爹。他爹晉獻公為了避免出現父子兄弟之間出現手足相殘的這種情況,就準備殺掉他所有的兒子(太子除外)。

之後又想立他的寵姬的兒子為太子,重耳他哥太子申生因為這事就自殺了,重耳因為被誣陷也逃往他國。注意,這件事情表面上只涉及到了君主的兒子,但背後卻是晉獻公對整個宗族勢力的打壓,那宗族空出來的權力由誰來繼承了呢,異姓卿大夫,就是三家的前身。

晉文公

重耳歷經十九年終於回國繼位,繼位之時這位老哥已經62歲了,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在許多方面是成功的,但是異姓卿大夫尾大不掉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晉文公之後再也沒有出過一位像他一樣的霸主,君主的權力被進一步削弱,漸漸地,就出現了六個超級門閥,其中就包括韓趙魏三家。

2、三家分晉的前夜

在三家分晉之前還出現了田氏代齊的歷史事件。田氏代齊是「興滅國,繼絕世」制度被破壞的開始,在當時,各路諸侯對此都是批評態度的,三晉受到周威王的命令討伐齊國,這場戰爭以田氏大敗而結束,那麼三晉在此次事件中獲得了什麼好處呢?

田氏代齊

很簡單,就是政治資本與國際威望,雖然說這種東西聽著虛無縹緲,但是卻為三家分晉打下了基礎。可以這麼說,如果韓趙魏三家缺少政治資本,那麼即使最後分晉成功也是站不住腳的。另外,田氏代齊開了一個好頭。

所謂萬事開頭難,既然田氏可以這麼幹,那麼三晉要錢有錢,要人有人,是不是也可以這麼幹,可以說,田氏代齊是三家分晉的「模板」。

上文提到把控晉國的有六家,但是其中的中行家和範家被打垮了,剩下的四家智家勢力最大。智家當時的家主叫智伯瑤,這哥們仗著自己家勢力大,向其他的三家要錢要地,當然也沒有那麼直白,打的是土地和錢糧歸公家所有。

智伯瑤

魏韓兩家迫於壓力,交了這恥辱性的「保護費」,但是趙家是有血性的。或者說看到了問題的本質——這次滿足了,下次呢,所以打死不交,對於這種不聽話的,智伯瑤的解決辦法也很簡單,就是打,打到你交為止。

這場仗在公元前445年打響。智伯瑤以自己的智家軍為中軍,以韓魏兩家為左右兩翼,討伐趙家,趙家為了避敵鋒芒,主動將主力撤到了晉陽城裡。晉陽城是趙家經營多年的老巢,智家攻打兩年也沒打下來,在這場晉陽之戰裡,智伯瑤曾經水淹晉陽城,城中百姓死傷無數。

水淹晉陽城

而且可能為了震懾吧,智伯瑤邀請韓魏兩家家主一起觀看晉陽被淹的慘狀,但是誰知道這次觀看起了反作用,因為韓魏兩家的老巢附近也有河流。

後來趙家有一個叫張孟談的門客,被趙襄子派去韓魏兩家做說客,談的內容咱不知道,估計是一些唇亡齒寒的道理,三家聯盟就形成了。當天夜裡,韓魏趙三家反攻智家,智家軍大敗,智伯瑤被殺,智家的土地也被三家平分了。

張孟談

3、韓趙魏終於化家為國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被封為諸侯,這裡要提到的一點是,分封諸侯是姜齊末代君主齊康公提議的。上文提到,由于田氏代齊事件,三晉討伐齊國,在一定程度上這實質上是為齊康公「報了仇」,齊康公「投桃報李」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時的周天子幾乎已經沒什麼影響力了,但是畢竟還佔個正統的地位。迫於既定事實,周天子將三家分為諸侯,和晉侯並列,當然此時的晉侯已經名存實亡,控制的地區只有絳與曲沃二邑。不僅如此,晉侯還常常去拜見韓趙魏三國,以求保留晉室最後的一點地盤與權力。

齊康公

公元前359年,晉君被封於端氏,雖然基本上沒有什麼地位,但好歹還是一個貴族,也就是卿大夫階層,但是在趙肅侯元年,晉君端氏被奪。

什麼意思呢,就是晉君從此就是平民了,而平民是沒有資格去祭祀先人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就是「絕後」了。這絕對是和田氏代齊一樣重要的歷史事件,而這也打破了周以來「興滅國,繼絕世」的規則,周王朝的國祚從此岌岌可危。

三家分晉影響及原因

1、周王朝有了絕後的可能

周王朝的立國根本是封建制度。所謂封建,就是周天子把全國各地分給自己的兄弟叔伯們。

分封制

這種制度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有著積極意義,並且由於各路諸侯都是親戚,事情不好做的太絕,於是就有了「興滅國,繼絕世」的道德要求。就是說即使是國滅,諸侯王還是卿大夫的階層,仍然是所謂的貴族。

「興滅國,繼絕世」看似是一種要求自覺的行為,但是對於當時的中原各路諸侯卻有著很強的約束力,實質上這種道德要求是給周王室留了一條後路,即使說將來大權旁落,周王室也能保留其貴族稱號。

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是由春秋進入戰國的標誌性事件。春秋與戰國有什麼區別呢,簡單來說就是春秋時期諸侯國以爭霸為目標,而戰國時期諸侯國以統一天下為目標,這種觀念的轉變與三家分晉都脫不了干係。

三家分晉

晉是大國,晉國的滅亡讓其他大國不再顧忌「興滅國,繼絕世」的道德要求,春秋末期許多小國被滅也是這個道理。

這種觀念的轉變其實危害最大的還是周王室,春秋時期周王室雖然沒有什麼話語權,但是不必為自己的生死存亡擔憂。戰國七雄卻完全沒有這種顧忌,之所以沒有滅了周王室是因為怕被天下群起而攻之,與「興滅國,繼絕世」沒有半點關係。

周王室

2、周王朝沒有了同宗大國晉的支持

三家分晉標誌著宗法分封制走到了盡頭。上文提到,維繫周天子統治的基礎就是「禮」,這是大家所共同遵守的道德準則,按說三家分晉是三家自己的行為,與周天子沒有什麼關係,但是這種局面是周天子自己「作」出來的。

周武王夠厲害了吧,但是他隨意分權,將姜尚分封齊地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繼任者也沒有什麼好東西,烽火戲諸侯的幽王,賣官的釐王,輕禮的桓王,可以說之所以到了「禮崩樂壞」的地步,周王室佔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烽火戲諸侯

沒有了晉國的支持,周王朝的日子雪上加霜。不管說諸侯之間怎麼爭權,但是有些諸侯不姓姬啊,晉國雖說與周王室的關係也沒有那麼好,但是畢竟和天子是一個姓氏,再怎麼鬧也是家庭內部紛爭。

可以說周王室之所以存在,並且過得還算可以,與晉國有很大的關係。可以想像的是,如果一旦有諸侯對周王室不利,晉國絕對是第一個起兵勤王的國家,沒有了晉國的保駕護航,周王室這艘本就破敗不堪的小船的日子就更加艱難了。

總結

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是戰國的開端。在春秋時期,小國只要跟隨大國的腳步走就能夠生存,即使被滅了也因為有「興滅國,繼絕世」的道德要求,還能保留一絲香火,可以說霸主思維是小國能夠生存的關鍵。

三家分晉

但是發生了「三家分晉」就不一樣了,各國不再顧忌這種道德要求,天下變得更混亂了,戰國時期的小國除了被滅沒有第二條路可選。

而說到三家分晉,就不能不提到田氏代齊,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田氏可謂是給三家樹立了榜樣。借著田氏代齊的東風,三家積累了政治資本,並擁有了一定的國際威望,當然這些東西都是打下來的,三家分晉之後,周王朝的國祚岌岌可危。

參考文獻:

1、《三家分晉考》

2、《「公孫會之亂」與「三家分晉」》

3、《三家分晉》

4、《論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之異同》

相關焦點

  • 周朝分封制八百年,能不能說明分封制強於郡縣制?
    天下雖然實行了分封,但天子還是有很大的掌控,依靠姬姓宗室、功臣對疆域內擁有較大的控制力。但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天子把權力分封出去,屬於分散的王朝。這種情況是真實實力的體現,當時在西部的周太子並不具備集權管理特別大的版圖,只有分封才能確保投入最小,回報最多。周王室依靠自身建立的規矩,對臣子進行控制。
  • 西周「分封制」,為何沒能崛起成為大國之一
    在思考如何治理這個國家的時候,周的統治者們選擇了一個令後人爭論不休的制度-分封制。西周的爵位按順序是公、侯、伯、子、男。矩伯的爵位是「伯」,算起來還是個相當有分量的貴族。周武王聽從了謀臣「周公旦」的意見,選擇「以殷治殷」,將商朝都城「安陽」分封給了紂王之子「武庚」。
  • 「畫地為牢」的大周王朝,靠什麼延續了800年?
    (也有周朝延續868年的說法,由於一直無法確認周朝的建國時間,因而有這個差異存在。)縱觀我國歷史朝代的更替,我們會發現周朝是最為國祚綿長的朝代,究竟是什麼讓周朝延續了800年之久呢?畢竟我國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漢唐兩代,一個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另一個享國四百零五年,兩個朝代加一起,還沒有周朝的國祚長。
  • 曾經力壓秦國,三百年不敢東出,晉國為什麼會被「三家分晉」?
    在我國東周歷史上,大致可以分為春秋戰國時期,而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韓、趙、魏三家分割了晉國的土地,並打敗了智家,也從這個節點開始歷史進入了戰國時代。那麼這麼強大的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瓦解?韓趙魏三家又是怎麼瓦解晉國的呢?三家分晉的由頭:曲沃代翼要說三家為什麼分晉,其根源就在於晉國內部宗室力量衰弱,而公卿力量太強,其就如同後來的曹魏一般,司馬家一家獨大,而曹氏家族根本無法與其匹敵。
  • 分封制、井田制、郡縣制、行省制...
    一是營建洛邑(今河南洛陽),使統治中心部分東移;二是建立宗法制度,實施分封制。 周代的分封制又稱「封建」,即由周王給王室成員、貴族和功臣劃分領地。領地的領主稱為諸侯,除定期貢奉及滿足周王要求外,諸侯擁有自己領地內的一切權力。分封制下,周王直接統治的領地只有王都附近的一小塊地方,但名義上擁有節制諸侯的權力。各諸侯領地內部,諸侯與卿大夫間也實行分封制。
  • 魯國三桓實力強大,為何不學「三家分晉」,將魯國瓜分呢?
    其中,就春秋時期的大國晉國來說,就被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國所瓜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而就魯國來說,三桓,也即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這三家卿大夫,同樣把持了魯國大權。魯國的三桓起於魯莊公時代(前693年─前662年)。魯莊公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魯莊公繼承魯國國君;庶長子慶父(諡共,又稱共仲,其後代稱仲孫氏。
  • 為何周朝分封諸侯可以延續800年?而後世卻少有300年的王朝
    在這將近八百年的歷史中周朝一直沿用的都是分封制,將王世子弟和功臣貴族分封到各個地方,讓他們自立為國。然後形成眾星拱月的局勢,讓各個諸侯國守衛周王室。我們都知道分封制不利於權力的統一,容易造成國家混亂和動蕩,從而威脅王朝的統治。可是為什麼實現分封制並且從來不削藩的周朝可以有八百年的國運,而後世的漢唐明等王朝,時不時就削藩,反而沒有超過四百年的國運呢?
  • 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權的建立與滅亡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建立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建立東周,西周亡,分封制和宗法制崩壞。目的:通過封邦建國,以藩屏周,維護周王室的統治對象:王族子弟、功臣和先代貴族(分別依據血緣、功績與宗法傳統)概況:周武王、周公兩次分封、授土授民、主要諸侯國 (宋、魯、齊等)、層層分封權利: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血緣繼承)的統治權
  • 別再弄錯了:齊家治國平天下,家不是家,國也不是國,天下才是國
    而後文的齊「家」治「國」與平「天下」,則必須先要了解孔子說這句話時所處的時代及其政治制度,這樣才能更準確地理解這句儒家經典。孔子的生活時代,是我國的春秋末期,春秋時期有兩個重要的政治制度,一個就是立嫡長子的宗法制度,另一個是繼承西周的分封制。所謂「分封制」,是我國古代分封諸侯的制度。商代已開始分封諸侯,稱號有侯和伯。西周滅商後,周武王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來的統治地區,又徵服了四周的許多小國。
  • 朱元璋為何要搞分封制,26個兒子24個諸侯王,對大明朝有好處嗎
    比如說秦始皇吸取了周朝的分封制教訓,所以在秦朝實行郡縣制。到了漢朝,又吸取了秦朝的郡縣制教訓,改成了分封制加郡縣制。 再等到曹丕建立曹魏的時候,將兄弟們的權力都給取消了,再次在天下實行了郡縣制。
  • 三家分晉:分的是晉國,毀掉的卻是周王朝八百年的國祚
    周王的統治地位的一再下跌和各個諸侯國權利的不斷上升是使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成為不同時代的根本原因,但他們之間最為標誌性的事件還是韓、趙、魏三家對晉的分權而治,史稱「三家分晉」的背叛性事件。  一、司馬遷在《史記》中,最先提出將「三家分晉」看成春秋戰國分界的觀點,並在其後迅速成為歷史上對春秋戰國劃分的主流看法
  • 你和我都在這張網裡面 中華文明之四——宗法制度
    在宗法系統中「宗子」掌握主祭權,《禮記·大傳》明確「庶子不祭,明其宗也」。所謂「繼別者祭別,繼禰者祭禰,繼祖者祭祖,繼曾祖者祭曾祖,繼高祖者祭高祖,各有所繼,各有所祭」是也。這些大宗、小宗的宗子各有所繼、各有所祭。第五,祭祀禮儀規範。
  • 分封制和宗法制,何以能保障周朝八百年,成為延續時間最長的王朝
    分封制和宗法制,何以能保障周朝八百年,成為延續時間最長的王朝 周朝在確立了對全國的穩定統治後,就著手於鞏固政權,保障對全國各個地區的統治。為此,周朝進行了很多動靜比較大的舉動。因為很多貴族、諸侯在滅商朝時都有功,所以如何封賞這些人,就是周朝首要面對的任務。
  • 原來是「分封制」的緣故
    武王依據箕子闡述的道理,又同姜太公、周公旦等人商量後,決定以宗法制度為基礎,創建「封諸侯、建藩衛」的制度,也就是分封制度。武王的具體做法是:把全國劃分成若干個諸侯國,由周朝君主分封給在伐商過程中貢獻突出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允許各諸侯擁有軍隊,但務必時刻聽從周天子的差遣,按期向天子獻貢、朝賀;準許諸侯世代承襲,並可以在國內設立卿、大夫;周天子對各諸侯有獎懲予奪的大權,對封國中分封卿、大夫等重大之事,天子也有權過問。
  • 周用分封制存800年,秦用郡縣制二世而亡,難道郡縣制這麼弱?
    按照這個分封制的出現邏輯,後面天子、諸侯都是以這樣的方式推行。周天子把王位傳給了嫡長子,其他的兒子就分封出去,給他們一塊土地去自治,這些小兒子就變成了諸侯國的國君。然後諸侯國的國君也把王位傳給嫡長子,其他的兒子也分封出去,也給一塊地自治,只不過不再是封地的王,而是以卿大夫的級別存在。依次類推,保持了整個金字塔模式的體系。
  • 朱元璋有26個兒子,分封了24個諸侯王?明朝分封的初衷是為了什麼
    三、本朝永遠只吸取前朝的教訓。封建王朝其實很有意思,總會吸取前朝的教訓,至於再往前的歷史,由於不夠深刻,所以不會被本朝的人所採納。比如說秦始皇吸取了周朝的分封制教訓,所以在秦朝實行郡縣制。到了漢朝,又吸取了秦朝的郡縣制教訓,改成了分封制加郡縣制。
  • 三家分晉我們都知道,但三家歸晉是怎麼回事?
    其實從歷史角度來看的話,這種猜測並非空穴來風,因為從中國歷史上來看,有三家分晉,也有三家歸晉。一切都那麼讓人感到戲劇化,這或許是歷史跟我們開的玩笑吧! 圖片:三家分晉資料截圖 一、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發生在春秋後期,指的是晉國的三個貴族,瓜分了晉國。
  • 三家分晉,韓趙魏各得利益,晉國三代國君,以悲劇收場
    晉國在後來三代的虛擬治國之後,隨著最後一代君主的死亡而最終在在歷史長河中消失。三國分了晉之後,卻也沒有完全獲得他們想要的結果。三家分晉之後與其他幾國繼續紛爭,最終進入了戰國七雄的爭霸之中。而笑到最後的就是秦了,我們知道,最後秦滅了三晉,統一了中國。
  • 分封制下的西周分封的諸侯國是什麼樣子的?
    分封制度終西周之世而存在,以周公、成王和康王時期最為集中,故至西周中期的宣王時期,在西周的版圖上形成了姬姓諸侯與異姓諸侯交錯並列的格局,如《國語》所說:「當成周時,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北有衛、燕、鮮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東有齊
  • 為什麼周天子分封享國八百年,朱元璋也分封,明朝卻不足300年?
    分封制並非源於周朝,這一制度的起源究竟是原始社會,還是從夏朝開始的世襲制,近代學者仍有爭議。但是顯然,提起分封制,所有人首先想到的是周朝,周朝是一個奴隸制王朝,建立於公元前1046年,分西周和東周,分西周,公元前256年,在周景王已經沒有任何影響力的時候,竟然想要伐秦,結果自然是失敗,周朝滅亡,前後享國近八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