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風來 —— 黃惇書法篆刻展亮相太倉
本報訊(記者 竇慶勃) 5月9日,由中國書協,江蘇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南京藝術學院主辦,太倉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市文聯承辦的靜觀風來——黃惇書法篆刻作品展在江蘇省太倉市博物館舉行。
太倉市委副書記張彪、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龔良、南京藝術學院黨委書記管向群、中國書協副主席言恭達、黃惇分别致辭。太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雪嶸主持開幕式。劉恆、宋玉麟、徐本一、周志高、曹寶麟等及書法愛好者500餘人出席開幕式。
展覽旨在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積極推動太倉書法事業的蓬勃發展,建設文明城市,培養廣大市民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展覽展出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惇力作70餘件。
由太倉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市文聯主辦,太倉市博物館承辦的婁東詩韻——全國書法名家邀請展同時舉行。該展邀請陳洪武、言恭達、徐本一、劉恆、許雄志等30餘位名家的作品近80件參展。
記者手記
故土情深 又見婁水
■竇慶勃
「又見婁水」是黃惇先生專為此次展覽鐫刻的一方印,投影在開幕式主席臺大屏幕的中央,格外引人注目。透過平實淡然的四個字,依稀可以讓人想像深埋黃惇先生心底數十年的故土情結。
致辭中,黃惇先生說:「此次展覽,是我獻給故鄉母親的一份禮物。」此話一出,全場動容。
黃惇先生從藝六十餘年,成果豐碩,他在展覽自序中提到:「憶昔時家中每有好風,長輩輒云:『風先生來矣。』風先生姓吉諱亮工,祖父之師,祖母之養父,晚清揚州大名士,詩文書畫,皆卓爾不群,人謂八怪之後唯此一人。予自號風齋,顏鬥室曰風來堂,今復以『風來』冠予書印展,皆志不忘也。」又云:「吾師陳大羽先生嘗教以『寂寞之道』,又囑『為學不作媚時語,聞道方悟勤為師』。予恪守至今。」
先賢錢穆先生有言:「孔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此乃國人立己之道之四綱領。」誠然,自古能立於己者,必不待求於外矣。黃惇先生以其藝載道載德載仁,其慎獨立己之功,正如孫曉雲所說:「他的為人剛正不阿,直率坦誠,喜怒哀樂言行於表,常常讓人感受到他單純獨特的『個性』,而這種『個性』,正是今天罕見卻珍貴的文人本色。數十年來,他一直保持著這樣的風骨與鋒芒,是非常難得的,令人由衷地敬重。」
此次展覽,黃惇先生不但向家鄉捐贈了兩件精品,並且在他的全力促成下,「婁東詩韻——全國書法名家邀請展」匯集了當代名家的數十件佳作,亦得以與其個展同時舉行。董仲舒說:「明其道不計其功,行其義不謀其利。」筆者以為,黃惇先生所計之利,即為道義,因為道義方為利之大者。聯想孟子所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於是我們就更加明了「又見婁水」的深義。在我們看到黃惇先生以其成就特出於時人之上的同時,更應當看到,此種特出正是基於其厚德之上的人生歷練。
中國書法幾千年,之所以能綿延不絕,在於其精髓中庸衝和,「書法家」三字從來都不是用來標榜的。我們所看重的二王手札,其內容皆為記錄平實的生活往來,因其生活化,才真正偉大。學術上、創作上,黃惇先生從未標榜什麼,更不曾刻意於標新立異之舉。而返觀當今書壇,怪狀迭出,耳目所染,動心亂性,惑矣甚哉!得失幾何,歷史自有公論。
10日中午,筆者隨同黃惇先生及其夫人於老師到瀏河古鎮參觀,在古鎮的小橋上,黃惇先生情不自禁地拿出手機將小橋流水攝入鏡頭。黃惇先生已不知見過多少這樣的景致,但毫無疑問,任何地方的風景都無法替代家鄉的小橋碧水。聽著於老師講述黃惇先生祖父輩的往事,目睹黃惇先生凝眸碧水的眼神,筆者不禁想起了賀知章的一首詩:「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如今,春風依舊暖面,波水依然醉心,所不同的是,鄉音未改鬢已白。三春之暉,寸草相報。面對此時的黃惇先生,我們可能會暫時忘卻他的藝術家身份,而感動於他年近古稀的長者風範和眷戀故土的赤子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