豉生南國,此物相思丨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十一期...

2021-01-13 磁器口陳麻花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丨第十一期

//////

永川豆豉釀製技藝

豉生南國,此物相思

按漢字「六書」的定義,豉,應該是個形聲字。左邊的「豆」是形旁,表明類屬,不是黃豆,就是黑豆。右邊的「支當然就是音旁了。然而它並不讀「支」。在普通話裡,它讀尺」,尺子的尺。

這很有意思啊,好像我們的祖先在發明豆豉這種食品的時候,就知道它會像尺子一樣、既要符合自然界的規律,又要具備標準化的概念。

到了方言裡,「豉」的讀音就更加多元化四川、重慶一帶,讀「食」、,食物的食,二聲。這可能是最簡潔明了的詮釋了。

而在另一些地方,則讀「矢」,三聲。「矢」者,箭也,你可以從中引申出先鋒之類的意思。這倒很貼切、因為經過特殊方法釀製而成的豆豉,在食用價值上的確超越了豆子本身,成了一把開拓廣闊市場的利器。

那麼,是怎樣一種特殊的方法呢?

『 起源 』

□□□□

72歲的重慶永川豆豉食品有限公司退休技師陳祖勳,近年來愛上了釣魚。每天清早扛著釣具出門,下午才回家,比退休前還要有規律。

不釣魚的時候,他會跟幾個老夥計聚在一起,熱烈討論彼此的收入。和別人比,陳祖勳要多出一份政府補貼,以前是每年6000元,現在據說要翻倍。老夥計們對此除了羨慕,也只能羨慕了:

誰叫他會做永川豆豉呢?誰叫永川豆豉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呢?誰叫他陳祖勳是這件非遺寶貝的傳承人呢?這樣的履歷,始於將近60年前。

1960年初春,永川鄉下14歲的少年陳祖勳被招進國營復華醬園廠當了學徒工,從此不會再餓肚皮了。

國營復華醬園廠,就是今天的重慶市永川豆豉食品有限公司。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25年。那一年,永川有一個叫杜鼎豐的鄉紳,開了一家名叫「鼎豐號」的醬園廠。

在中國農耕文明史上,很早就有人發現,如果將麵粉或豆類混合鹽水,做一定時間的發酵處理,會得到一種紅黑色的液體或固液混合物,其味道鹹鮮,非常適合用作菜餚調味。古人為它造了一個「醬」字。

從古以來,凡是售賣醬類食品的作坊商店,都被稱為「醬園」。明清時期,依照南醬北醬的不同流派劃分,先後誕生了北京六必居、長沙九如齋揚州三和四美、廣州致美齋這四大醬園。

誕生於道光年間的永川鼎豐號,也有著一顆醬園界的雄心。在它的醬類產品序列裡有一道獨門絕技,那就是永川豆豉。

簡單來講,發酵,就是對食物進行微生物培養,使之發生化學變化,從而得到另一種代謝產物的過程。如果不用人工介入,這就是一個腐爛的過程。把一顆醇厚飽滿的黃豆浸水後丟在空氣中,微生物就會在豆子上潛滋暗長、遍布全身,豆子最終的命運要麼成為垃圾,要麼成為豆豉。

『 兩種命運之間』

□□□□

兩種命運之間,就隔著一群像陳祖勳這樣的人。

1956年,擁有一百三十多年歷史的鼎豐號醬園廠成了公私合營企業。幾年後,14歲的陳祖勳進廠了,第一件事就是拜師。他先後拜了5位老技工當師父。

世界上會做豆豉的還有很多人。比方說湖南瀏陽,特產「麴黴型」豆豉;而日本納豆,則是「細菌型」豆豉的代表。而陳祖勳和他的師父們做的永川豆豉,則是第三種流派—「毛黴型」豆豉。

麴黴、細菌、毛黴,區別在於微生物培養的方式。前兩種都需要人工植入米麴黴或細菌,唯獨毛黴型,只需藉助自然的力量。

陳祖勳至今還能行雲流水般操作一整套流程:精選春季採摘的上好黃豆,橢圓、薄皮、無黴變、油脂低、蛋白質高。將它們淘洗三遍以上。浸泡,冬季4~5個小時,夏季2~3個小時。浸泡時間過短,豆子水分不夠,微生物生長就有困難;時間過長,豆子又會泡得過軟,影響形態與口感。

然後是蒸煮,幾百斤豆子倒進一個大蒸籠,一籠蒸下來,熟得剛剛好那種。接下來,就會進入奇妙的微觀世界。

永川,重慶西部一座默默無聞的小城。講土壤,講雨水,講環境,講人口,它跟周邊接壤的幾個區縣之間,並無明顯區別。為什麼只有它把豆豉做成了名揚四海的特產呢?

拌料池

講不清的。實在要講,只能歸結為永川人更早發現了製作豆豉的自然規律,更早把這規律變成了技藝。

陳祖勳當然不關心這個。他只關心兩件事:第一,制曲;第二,發酵。黃豆蒸煮過後,就要被送到制曲室裡,靜待那種叫作「毛黴菌」的微生物自己找上門來。所謂制曲室,就是相對避風、溫暖潮溼的大房間。如果在冬天,其室溫可以長期保持在5~12℃。

制曲室

這是毛黴菌最喜歡的生長環境。為了得到理想的室溫,永川豆豉一般在冬季製作,尤其是冬至前後

制曲室裡擺滿了幾層高的竹架,竹架上是直徑一米多的竹製圓簸箕。熟豆運到這裡,被一層層地裝進簸箕裡攤開,中間薄、兩邊厚,讓水分慢慢溢出,再悄悄滑進空氣裡。

大約兩周後,黃豆表面就會覆滿一層灰白色絲絮狀的東西,毛黴菌現身了。製作永川豆豉最關鍵的第一步,成了。

第二步,發酵。

把黃豆們裝入一個個大罈子裡,加入一定比例的白酒、醪糟、食鹽,再用鹽封住壇口,放到最通風、日照最充足的房間裡就這麼等著。從上一年的冬天,一直等到這一年的秋天,歷經差不多一年,你才可以打開罈子。

揭開壇蓋的剎那間,濃烈的酯香撲鼻而來。頭一年還是白衣飄飄的一壇黃豆,今年重逢時,已是顆顆烏黑油亮的豆豉,散發著動人氣息。

發酵壇

『家鄉的味道』

□□□□

撿起一粒豆豉放進嘴裡,輕輕咬破,再用舌尖將它頂在上顎,輕輕摩擦。這時候你呈現岀的吃相一般是閉著嘴,上下嘴唇緊挨著橫向用力;而嘴裡的豆豉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會迅速融化,只留下滿口鮮香。用行話講就是16個字:

光亮油黑、滋潤散籽、清香回甜、味美化渣。

人工篩除殘次品

開壇後的成品豆豉都是本色本味,更適合炒回鍋肉用。如果把它裹上油辣椒,或者摻入牛肉粒、芽菜粒、薑絲等,它就會變成各種口味的調味品,哪怕只配上一碗乾飯,也能吃得活色生香。

毫無疑問,這是家鄉的味道

可考的永川豆豉源頭出現在1644年,一個王朝更替、殺伐攻略的年份。傳說永川郊外一個農婦某天正在家裡做飯,忽聞張獻忠殺到,慌亂中將甕剛熟的豆子藏到柴堆下,匆匆逃走。

一個月後農婦回家,發現那甕黃豆已全身長黴,對,就像剛從制曲室裡走出來一樣。農婦捨不得丟,便找來一些白酒和鹽摻進去,大概是想給豆子消消毒。

直到這一步,簡直跟永川豆豉廠裡的技師們做的一模一樣。這個據說姓崔的明朝農婦,就這樣發明了豆豉。

幾百年來,永川鄉間很多人家都會做豆豉。種幾壟黃豆,篩幾斤佳品,細細淘洗,自然生曲,精心釀造,耐心等候…然後便是溫暖地享用。在家一日三餐,離家關山萬裡,都不重要;有酒或無酒,有菜或無菜,都不重要。有豆豉就好,就能讓人對家鄉充滿眷戀,對生活從不絕望。

陳祖勳說話是個大嗓門。他帶過的一個弟子,也姓陳,跟他性格迥異——說話輕言細語,臉上總是泛著笑。

永川豆豉食品公司副總兼總工藝師陳本開,51歲,191年進廠。跟師父老陳不同,小陳畢業於西南農業大學(現西南大學),學的食品專業,是國家分配來永川做豆豉的。

一個個好徒弟的價值不只在於傳承師父,還可以升華師父——陳祖勳能做出最完美的豆豉,卻不一定能講清其中的科學道理,陳本開恰恰為他補上了這個缺憾。比方說,為什麼要用長達兩周的時間來讓黃豆長黴?因為毛黴菌能夠產生蛋白酶和澱粉酶啊。蛋白酶能把黃豆裡的蛋白質降解為胺基酸,澱粉酶則能把黃豆裡的澱粉降解為還原糖,在這個過程中還會產生黑色素,所以豆子最後會變成黑色……

這叫作美拉德反應,呵呵。

再比方說,為什麼密封發酵的時間要一年那麼久?不能快一點嗎?因為蛋白酶發揮作用的最佳溫度是40~45℃,所以冬天做好後,至少要等到夏天過完,才能得到營養最豐富的豆豉。什麼?用人工恆溫的辦法加快進度?

你可以試一下啊,看看用天然氣效果怎樣。不過要提醒你,這樣烘烤出來的豆豉,顏色木訥、沒有光澤、入口味苦,貌似更適合當藥吃呢……

科技的意義在於改變生活,而不是改變自然,對吧?

可貯存千噸黃豆的糧倉

陳祖勳聽徒弟說完,哈哈笑,轉身走向廠門外,喝酒去了。廠門內的大事小情,都跟他無關,這輩子跟豆豉的恩恩怨怨,都有人替他接續了放心放心。

□□□□

本文來源於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叢書——《重慶寶貝·美食》 作者羅磊、華勇,攝影師晉毅。摘選時略有刪減

本文旨在分享,讓更多人了解非遺技藝背後的故事,嚴禁作為商用禁止轉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五期)——磁器口陳麻花傳統製作...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丨第五期//////磁器口陳麻花傳統製作技藝 我能聽到麻花的笑聲 +磁器口。陳景洪挑上炸制麻花的傢伙什兒趕往重慶,要去開闢更大的市場。走到磁器口,他停下了腳步。這一年是1937年,風雲激蕩,重慶成為戰時首都,磁器口成了商賈雲集的著名水碼頭——平日裡停靠在碼頭的各種船隻多達數百艘,真正是「白日裡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就是這裡了。
  • 王維「紅豆生南國此物最相思」,原來不是寫愛情,現代人都誤會了
    王維「紅豆生南國此物最相思」,原來不是寫愛情,現代人都誤會了 2020-12-06
  • 到重慶一定要品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橋頭火鍋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因此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是一種老少皆宜的美食。而重慶火鍋又被稱為毛肚火鍋或麻辣火鍋,起源於明末清初的重慶嘉陵江畔、朝天門等碼頭船工縴夫的粗放餐飲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豬黃喉、鴨腸、牛血旺等。
  • 西歐風情的南國第一牧場,重慶的仙女山,天坑寨子風情濃鬱而古樸
    重慶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重慶市武隆縣雙河鄉,因其山有一峰酷似翩躚起舞的仙女而得名。它以世界最大的天生橋群地質奇觀成為重慶旅遊觀光度假勝地,中國"最具影響力森林公園"之一。最高峰2033米,距縣城35公裡。以其江南獨具魅力的高山草原、南國罕見的林海雪原、青幽秀美的叢林碧野景觀而譽為「東方瑞士」。
  • 梁治平• 觀察與記錄 |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多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廣泛關注,它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截至2013年12月,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數已達37項,成為世界上入選「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
  • 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落選
    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盧溝橋傳說、永修丫丫戲、數來寶、詠春拳、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等上榜。此前遭受爭議的「張三丰太極拳」落選。本次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同時公布的還有1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天津記憶丨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海下文武高蹺 林亭口高腿子...
    天津記憶丨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海下文武高蹺 林亭口高腿子高蹺 2019-12-09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三屆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周寶安區系列文化活動開幕
    10月31日,第三屆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周寶安區系列文化活動在新橋街道曾氏大宗祠開幕。「老村老祠堂.新作新風尚」——歷屆「群藝杯」全國攝影藝術非遺影像優秀作品展、「媽媽的味道」之國泰民安憶美食活動、「非遺會客廳」之專家論壇暨傳承人培訓三大主題活動紛紛亮相,傳承與弘揚非遺文化,助力「雙區」建設。
  • 玉田清真燻雞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注玉田廣播電視臺官方微信平臺為您記錄玉田縣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娛樂的點點滴滴,獲取玉田最新優質資訊。 近日,在河北省人民政府新公布的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目項目中,我縣玉田清真燻雞製作技藝榜上有名。
  • 蒙古人貢獻給人類文明的4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5月20日,那達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成吉思汗祭奠民間講述家以傳統的口頭講述、演唱的方式,廣泛地、多側面地傳誦著自遠古以來本民族的文化,它不訴諸於文字,而是把書"著"在人民群眾的心裡。是以民間傳承的故事、民歌、歌謠、諺語為載體,是包括思想、哲學、宗教、道德倫理等社會觀念在內的民族文化。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8,江格爾
  •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卡魯斯儀式舞蹈亞美尼亞杏木雙簧管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或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將文化景觀作為文化遺產的類型,從而進一步豐富了歷史文化遺產的內涵。1997年11月,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得到國際的認可。
  • 大廠的這家診所和六合的這道美食竟然入選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火!要火!要火!
    近日,第三批六合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包括民間文學5項、傳統音樂1項、傳統舞蹈1項、傳統技藝5項、傳統體育1項、傳統美食1項、傳統醫藥1項,共計1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據悉,此次區級第三批非遺保護項目(含原化工園區)包括民間文學:《東王廟傳說》、《龍津橋神的傳說》、《布袋和尚的故事》、《長蘆寺高僧故事》、《嫖兒菜的故事》;傳統音樂:鋸琴藝術;傳統舞蹈:手龍舞;傳統技藝:火燒連子、傳統剪紙、
  • 太極拳申遺成功,成為我國第41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河網訊(記者 李軍陽)牙買加當地時間12月17日7時30分(北京時間17日20時30分),在金斯敦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宣布,中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將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2021年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工作會商會在潮州召開
    12月10日上午,2021年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工作會商會在潮州召開。 2021年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工作會商會會場
  • 韶關: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不讓技藝只剩下「記憶」
    近年來,韶關乳源堅持「打民族牌、走生態路」的發展戰略,按照「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基本原則,大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並取得顯著成效,先後獲得「中國瑤繡之都」「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2015年被列入廣東省第二批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隨著挖掘保護工作不斷深入,韶關乳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豐富、鮮活。
  • 巴江水泡菜傳統製作工藝榮獲《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證書!
    2017年7月「重慶市文化委員會」正式為「重慶市巴江水飲食文化有限公司」頒發《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泡菜傳統製作工藝證書!由2016年6月「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重慶巴江水泡菜傳統製作技藝榮獲《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巴江水泡菜傳統製作工藝獲得《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來之不易,在此之前「重慶市文化委員會」,「重慶市人民政府」相關領導多次對我公司進行考察,對我公司的生產流程以及加工工藝充分認可,並且高度讚揚我公司為傳統食品工藝做出的巨大貢獻,鼓勵巴江水飲食文化有限公司繼續發揚傳統文化精髓,為重慶以及中國餐飲行業添加風採
  • 【恩施文旅號】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恩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市文化和旅遊局統一安排下,恩施市非遺中心擬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以「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 」為主題,以「傳承文化瑰寶守護自然之家」為口號,推出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線上宣傳展示活動。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
  • ...送王船」申遺成功 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總數位居第一
    | 字號:A+ | A- 12月17日晚,在牙買加金斯敦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宣布,將「太極拳」和「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第15屆常會於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線上召開。本屆常會共評審57個國家申報的5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太極拳」「送王船」申遺成功 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總數位居...
    12月17日晚,在牙買加金斯敦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宣布,將「太極拳」和「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第15屆常會於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線上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