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古代的「天罡北鬥陣」幾乎無人能破,奧秘就在7顆星上

2020-12-22 博史通今

杜甫有詩云「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說的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熟練掌握「九宮八卦陣」,排兵布陣,威震一時。其實,除了「八卦陣」以外,中國古代,還有很多出名的陣法。例如秦朝末年,漢軍利用「十面埋伏陣」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項羽。不管是哪個陣法,都有其破解之道。八卦陣雖然變幻莫測,但只要熟悉九宮八卦,找到「生門」即可破陣;而十面埋伏陣的天敵則是一字長蛇陣。但中國歷史上,有一個陣法,如果布置得當,幾乎無人能破,這個陣法就是「天罡北鬥陣」。

天罡北鬥陣又名「七星北鬥陣」,該陣法是按照北鬥星座的7顆星的方位,演變而來,變化莫測,堪稱天人合一。

北鬥星由7顆星組成,分為兩個部分,由4顆星組成「鬥」,3顆星組成「柄」。如下圖,「鬥」在古代又稱「魁」,其四顆星分別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柄」又稱「杓」,其三顆星分別是玉衡、開陽、搖光。北鬥星在不同的季節,出現的方位不同,古人云:鬥柄向東,天下皆春;鬥柄向南,天下皆夏;鬥柄向西,天下皆秋;鬥柄向北,天下皆冬。

正是因為如此,7顆星的相對位置雖然固定,但只要7星轉動,7個星位相互連接,能讓敵人瞬間應接不暇。

天罡北鬥陣的玄妙在於,以固有的聯繫攻擊對手,化小為大,當敵人來攻時,正面首當其衝的那個人不用出力招架,卻由身旁的其他人側擊反攻,猶如一人身兼數人的能力,確是威不可當。正是因為如此,此陣可用於小規模戰鬥,也可以用大規模戰爭。

歷史上,天罡北鬥陣是存在的,布陣的7顆「星」需要有一定的武力基礎,但由於該陣對「七星」的能力、步伐、相互熟悉程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很少能成陣。上個世紀末,香港武俠百花齊放,金庸先生以《射鵰》和《神鵰》兩部武俠小說,徹底將天罡北鬥陣發揚光大,人們才驚嘆,原來真有此陣。由於歷史上的真實例子乏善可陳,筆者就以金庸的虛構作品來舉例,希望大家莫怪。

在金庸老爺子的筆下,王重陽的7個徒弟雖然武力平平,合力也很難戰勝天下五絕之一,但一旦形成「天罡北鬥陣」,則威力無窮。不管是梅超風,還是「東邪」黃藥師、「西毒」歐陽鋒,都無法單獨攻破此陣。後來黃藥師和歐陽鋒合力,靠歐陽鋒背後偷襲,殺掉全真七子之一的譚處端,因此破陣。餘下的「全真六子」為了對付黃藥師,只得將第二代弟子尹志平強行補位,但由於尹志平武功平平,他們又拉上「江南七怪」之一的柯鎮惡合作,尹志平和柯鎮惡共佔「天璇」位,這8個人組成天罡北鬥陣,竟然困住目中無人的黃藥師。黃藥師深諳奇門遁甲之術,目中無人,卻對天罡北鬥陣佩服不已。

天罡北鬥陣最為壯觀的場景出現在《神鵰》中,郭靖帶楊過上全真教,誤被認為是奸細,因此眾位第三代弟子用14個天罡北鬥陣,布成了一個兩個大陣,合計98人組成,郭靖當時武功天下第一,面對一幫「徒子徒孫」輩的小道士,久久不能突破,只得望洋興嘆。因此,古人說該陣可以用於冷兵器時期的戰場大戰,所言不虛。

天罡北鬥陣固然厲害,在「雙鵰」中幾乎無人能敵,但它有兩個致命的缺點:

第一,北鬥星的第四顆星,也就是「天權」位置,連接「鬥」和「柄」,是該陣的關鍵,因此承擔進攻和防守的義務更多。若想破此陣,必須先除掉「天權」,因此,布此陣時,需要一位能力超群的人居「天權」位。全真七子之一的丘處機武功最高,因此長期居天權位。

第二,北鬥七星的前兩顆星,即天樞、天璇二星連成直線,並且延長五倍,就是著名的北極星。因為北鬥星和北極星位置相對固定,而且北鬥星四季旋轉,古人認為,北鬥七星是在圍繞北極星旋轉。所以,天罡北鬥陣不管怎麼移動,都是在圍繞北極星位旋轉。這就給天罡北鬥陣留下一個「Bug」,所以,若想破陣,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搶佔北極星位,只有佔北極星位置,才能以靜制動,找到先機。但天罡北鬥陣既然知道北極星位是缺點,因此每次都會快速移動,讓對手不能輕易佔據該位置。

天罡北鬥陣出於道家學派,脫胎於古代的星相學,是中古傳統文化思想「天人合一」的最佳體現之一。因此,以「天罡北鬥陣」的例子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確源遠流長,讓人敬畏。

相關焦點

  • 黃藥師勢成騎虎,歐陽鋒先下手為強,天罡北鬥陣威力驚人
    雖然全真七子在江湖上也一向威名素著,但是在四絕眼中他們都是不足道也。王重陽是個極為聰明的人,他臨死之前還安排妙計,用一陽指大破歐陽鋒的蛤蟆功,為全真教爭取了至少二十年的寶貴時間。另外,他還為全真教做了哪些周密安排呢?他雖然沒有將先天功傳下來,卻留下一個周伯通和天罡北鬥陣。周伯通飄忽不定,天罡北鬥陣卻是全真教的未來。
  • 如果黃藥師的六大弟子沒有背叛和殘廢,聯手能破解天罡北鬥陣嗎?
    別說黃藥師的弟子聯手破天罡北鬥陣,就是黃藥師本人親至都是不能破陣的。不過如果是黃藥師弟子先發制人,搶在全真七子布陣之前出手,取勝是沒問題的。天罡北鬥陣是王重陽發明的。王重陽是何等的驚才豔豔,他棄文從武在短短數十年之內就修練了一身絕頂五絕,在華山之巔一展風採,打敗其餘四人摘的天下第一的桂冠。
  • 黃藥師戰天罡北鬥陣有絕對優勢,但若是對上真武七截陣,必敗無疑
    有朋友問,黃藥師能打平全真七子的「天罡北鬥陣」,若是對上武當七俠的「真武七截陣」,結局如何?能不能打過?黃藥師是金庸先生筆下的絕頂高手之一,一代宗師,桃花島奇門武學派系創始人。如果黃藥師像王重陽那樣開宗立派,廣收門徒,他桃花島一派,也能成為江湖上數一數二的門派。要怪就怪他脾氣太臭,幾個徒弟全被他親手毀了。
  • 全真教自主研發科技成果「天罡北鬥陣2.0」為什麼如此不堪一擊?
    本文應理工大01屆畢業生電光院衙內之邀所寫一全真教最上成的功夫,就是天罡北鬥陣。他可能還掰著指頭算過,7的十四倍數是98,那一個七能懟一個黃老邪,那十四個七,不就是可以打十四個黃老邪了嗎。西瓜刀,敵敵畏,自行車鏈,硫酸,每一樣都可以獨當一面,合在一起,就是要你命三千。
  • 「絕地天通」與「天人合一」
    由此,引出中國古代的又一個重要命題——天人合一。該命題強調的是「天與人的和諧統一」,其概念代表著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主要基調,有著異常深遠的含義。所謂「天人合一」中的「人」,自然是指如我等芸芸眾生之凡人,此當無異議;但對「天」的詮釋卻歧義紛呈,表述模糊,或為「人格化的神」,或為「道」,或為生命中不可見的主宰,或為宇宙中的「自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 什麼是「天人合一」?該如何去理解和對待?
    「天人合一」的來源和含義先說含義,「天人合一」中的人,大家都知道,理解起來也很容易。但是「天」理解起來卻很困難,而且出現了很多分歧和定義的不同。截止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天人合一」這一概念來源於儒家的思孟學派,但這一觀點依然存有爭論。
  • 袁天罡不愧是我國古代第一風水大師,三次預言,無人破
    中國人向來講究風水,其運用的領域上至帝王登基中國歷史上第一風水大師,下至婚喪嫁娶。因此,中國出現了一批可知天意,觀未來的玄學之士。與,中國武學、文學領悟裡的武聖、文聖一樣,玄學也有他自己的「玄聖」。唐朝的袁天罡以其強盛的實力,被後人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風水大師。一,近水樓臺先得月,奠定玄學基礎。
  •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於周代宗教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於周代宗教 2015年06月01日 09:0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永路 字號 內容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論之一,並在近代以來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代表性論題。
  • 「天人合一」回歸大道
    四、 越是忘我無我的人:其心越靠近宇宙這個整體和本性,則容易把自己入這個宇宙的整體,其生命層次也就越趨於上旋,其生命層次也就越高,在順應規律的過程中,同時也得到規律最大限度的保護。五、我們修行人要想成佛得道,其實就是回歸到這個宇宙整體的本性之中,當你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你就融入了本性。只要你能把自己融入本性,你必然成佛得道!
  • 所謂易道,乃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礎之上
    天人合一,是傳統文化的基點,古時候的中國人在這一點上達成了非常廣泛的共識,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高度認同這一觀點。所以,作易者在涉及到這一觀點的時候,並不會特意提及,他們也許會認為和讀者強調「天人合一」的觀點,會如同提醒他人別忘記呼吸一樣顯得多餘而滑稽。當今的讀書人對於「天」的認識,早已不再是古人心目中的「天」,「天人合一」的觀點對於現代人來說,完全就是一個古老的傳說而已。
  • 說說站樁時的天人合一
    今天,用一句傳統的哲學語言來表述,那種採氣,其實是「天人合一」的一種表現。這種表現,隨著站樁的深入,會有質量的提高,深度的加大。如果我們站樁進不了天人合一的境界,那麼,體內的情況就和不站樁的人差別不大,幾乎不會被觸動。那樣的話,站樁就沒有了效果。所以,這就等於說,我們站樁一定要到一個好環境中去,與它天人合一。對!這是千真萬確的。具體說來,我們就必須去樹林茂密、陽光充足的地方去站樁,去一個「氧氣吧」裡站樁。這種天人合一的感覺容易使人慢慢進入臻境,進入一種修道的氛圍中,漸漸忘機忘世,長壽也是如此慢慢而實現。
  • 「天人合一」,這是武俠小說裡的一種境界,也是中國的哲學觀念
    一講「天人合一」,大家可能腦子裡馬上蹦出與武功有關的念頭。因為武俠小說裡面的「天人合一」給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實武俠小說裡面的「天人合一」,也是我國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獨特的觀點,是天人關係的一種觀點。
  • 天人合一的鍛鍊
    隨著疫情結束和天氣升溫,瑜伽從室內轉到室外,置身於藍天綠地中,運用調身的體位法、調息的呼吸法、調心的冥想法等,以達到身心合一、天人合一。
  • 黃帝內經中告訴我們的什麼是天人合一和古人聖人賢人
    所以能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賢人能夠分辨星辰運轉於天三百六十五度遠近分次,以六甲法逆順而推步吉兇。分辨四時氣變,能夠從上古人留下的知識了解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擴展資料什麼是天人合一?關於自然界與人的關係,即天人關係。
  • 天人合一影響最為深遠
    與天人相分相比,中國歷史上佔主導地位的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是天地自然,人是天地間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的合一。但天人是否合一?同時天人如何合一?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富有爭議的問題。天人合一學說的一種形態是漢代儒學的天人相類說。董仲舒認為天具有神的品性,它按照自己的形象生育了人。
  • 天人合一是一種境界,達到這一境界,要把握好這幾點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道家最有名的哲學思想,也是古人一直追求的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由於天人合一這一哲學思想很抽象,並不太好理解,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剖析。而天人合一跟人劍合一的概念基本相同,但又有所不同;相同之處是都是為了追求人與外物的協調發展,不同之處在於合二為一之後,又無法割裂人與外物所獨有的個性。那麼,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 有一種智慧叫「天人合一」
    有一種智慧叫「天人合一」儒家「正心修身、平治天下」的學術思想,包含著一種博大精深的東方智慧。這種智慧,就是以「天人合一」為基礎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是一種人生境界。趙襄王愛好上了駕馭馬車,但他馭術不高,便向精於駕車的王子期學習此道。 學了一段時間,趙襄王認為自己已把駕車技術全學到手了,便不想再學,要求馬上與王子期進行比賽。他以為憑自己的本領,加上百裡挑一的好馬,肯定能贏老師。 出乎意料的是,趙襄王開場就輸了,他接連換了三次馬,結果都輸得很慘。
  • 丁為祥‖張載「天人合一」思想的特殊進路及意義
    內容提要:「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中一個最古老的觀念,幾乎與中國文化的形成相同步,但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它依次經歷了四種形態,這就是王權天授、禮樂文明及其實踐落實、個體道德根源以及宇宙生化論基礎上的天人比附四種類型。直到理學的開創者張載,傳統「天人合一」的含義才形成了一種新突破。
  • 都聽過「半斤八兩」,那古代為何定16兩為1斤?老祖宗的大智慧!
    在古代, 1斤等於16兩,半斤自然等於8兩。對比今天流行的十進位、二進位,我們老祖宗為什麼會制定這麼奇怪的十六進位呢?原來,這跟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 「天人合一」的觀念有關。古人最早發現北半球天空有7顆亮星,排列很像量米或舀酒所用的鬥,而且鬥柄的方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故命名為「北鬥七星」。再後來,人們又發現了「南鬥六星」。
  • 「天人感應測分」即「通天地之靈」
    「雨」字頭表示「天」——即風水天道之規律與奧秘。三個口分別代表「生命密碼」(魂)、「腦波能量」(腦)、「玄波功」(身);即面授班的三個主要學習內容。「巫」表示「天、地、人」三才合一,是「居於山水之間、循天養生之道」。所以,活羅盤面授班就是「先養生、再通靈、後改運」的全面生命進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