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有詩云「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說的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熟練掌握「九宮八卦陣」,排兵布陣,威震一時。其實,除了「八卦陣」以外,中國古代,還有很多出名的陣法。例如秦朝末年,漢軍利用「十面埋伏陣」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項羽。不管是哪個陣法,都有其破解之道。八卦陣雖然變幻莫測,但只要熟悉九宮八卦,找到「生門」即可破陣;而十面埋伏陣的天敵則是一字長蛇陣。但中國歷史上,有一個陣法,如果布置得當,幾乎無人能破,這個陣法就是「天罡北鬥陣」。
天罡北鬥陣又名「七星北鬥陣」,該陣法是按照北鬥星座的7顆星的方位,演變而來,變化莫測,堪稱天人合一。
北鬥星由7顆星組成,分為兩個部分,由4顆星組成「鬥」,3顆星組成「柄」。如下圖,「鬥」在古代又稱「魁」,其四顆星分別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柄」又稱「杓」,其三顆星分別是玉衡、開陽、搖光。北鬥星在不同的季節,出現的方位不同,古人云:鬥柄向東,天下皆春;鬥柄向南,天下皆夏;鬥柄向西,天下皆秋;鬥柄向北,天下皆冬。
正是因為如此,7顆星的相對位置雖然固定,但只要7星轉動,7個星位相互連接,能讓敵人瞬間應接不暇。
天罡北鬥陣的玄妙在於,以固有的聯繫攻擊對手,化小為大,當敵人來攻時,正面首當其衝的那個人不用出力招架,卻由身旁的其他人側擊反攻,猶如一人身兼數人的能力,確是威不可當。正是因為如此,此陣可用於小規模戰鬥,也可以用大規模戰爭。
歷史上,天罡北鬥陣是存在的,布陣的7顆「星」需要有一定的武力基礎,但由於該陣對「七星」的能力、步伐、相互熟悉程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很少能成陣。上個世紀末,香港武俠百花齊放,金庸先生以《射鵰》和《神鵰》兩部武俠小說,徹底將天罡北鬥陣發揚光大,人們才驚嘆,原來真有此陣。由於歷史上的真實例子乏善可陳,筆者就以金庸的虛構作品來舉例,希望大家莫怪。
在金庸老爺子的筆下,王重陽的7個徒弟雖然武力平平,合力也很難戰勝天下五絕之一,但一旦形成「天罡北鬥陣」,則威力無窮。不管是梅超風,還是「東邪」黃藥師、「西毒」歐陽鋒,都無法單獨攻破此陣。後來黃藥師和歐陽鋒合力,靠歐陽鋒背後偷襲,殺掉全真七子之一的譚處端,因此破陣。餘下的「全真六子」為了對付黃藥師,只得將第二代弟子尹志平強行補位,但由於尹志平武功平平,他們又拉上「江南七怪」之一的柯鎮惡合作,尹志平和柯鎮惡共佔「天璇」位,這8個人組成天罡北鬥陣,竟然困住目中無人的黃藥師。黃藥師深諳奇門遁甲之術,目中無人,卻對天罡北鬥陣佩服不已。
天罡北鬥陣最為壯觀的場景出現在《神鵰》中,郭靖帶楊過上全真教,誤被認為是奸細,因此眾位第三代弟子用14個天罡北鬥陣,布成了一個兩個大陣,合計98人組成,郭靖當時武功天下第一,面對一幫「徒子徒孫」輩的小道士,久久不能突破,只得望洋興嘆。因此,古人說該陣可以用於冷兵器時期的戰場大戰,所言不虛。
天罡北鬥陣固然厲害,在「雙鵰」中幾乎無人能敵,但它有兩個致命的缺點:
第一,北鬥星的第四顆星,也就是「天權」位置,連接「鬥」和「柄」,是該陣的關鍵,因此承擔進攻和防守的義務更多。若想破此陣,必須先除掉「天權」,因此,布此陣時,需要一位能力超群的人居「天權」位。全真七子之一的丘處機武功最高,因此長期居天權位。
第二,北鬥七星的前兩顆星,即天樞、天璇二星連成直線,並且延長五倍,就是著名的北極星。因為北鬥星和北極星位置相對固定,而且北鬥星四季旋轉,古人認為,北鬥七星是在圍繞北極星旋轉。所以,天罡北鬥陣不管怎麼移動,都是在圍繞北極星位旋轉。這就給天罡北鬥陣留下一個「Bug」,所以,若想破陣,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搶佔北極星位,只有佔北極星位置,才能以靜制動,找到先機。但天罡北鬥陣既然知道北極星位是缺點,因此每次都會快速移動,讓對手不能輕易佔據該位置。
天罡北鬥陣出於道家學派,脫胎於古代的星相學,是中古傳統文化思想「天人合一」的最佳體現之一。因此,以「天罡北鬥陣」的例子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確源遠流長,讓人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