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19——楚國霸業開創者 楚武王熊通(二)

2021-02-23 一點一滴學史

楚武王三十八年(前703)春天,巴國(當時在鄂西,後遷川東)派遣韓服(巴國使者)向楚國報告,想通過楚國與鄧國建立友好關係。楚武王派遣道朔(楚國大夫)帶領巴國的使者韓服到鄧國訪問。鄧國南部邊境的鄾[yōu]地人(鄾地在商代時便已存在,是曼姓鄧國後裔的採邑,後獨立為國,為鄧之附庸。鄾國被夾於楚國和鄧國之間,很多古籍都稱它為「鄧之南鄙小國」,其故地一般認為在今湖北襄陽市東北一帶)攻擊他們,並掠奪財禮,殺死道朔和巴國的使者。

楚武王派遣薳[wěi]章責備鄧國,鄧國人拒不接受。同年夏天,楚國派遣鬥廉率領楚軍和巴軍包圍鄾地。鄧國的養甥、聃[dān]甥率領鄧軍救援鄾地。鄧軍三次向巴軍發起衝鋒,不能得勝。鬥廉率軍在巴軍之中列為橫陣,當與鄧軍交戰時,假裝敗逃。鄧軍追逐楚軍,巴軍就處於他們背後。楚、巴兩軍夾攻鄧軍,鄧軍大敗。鄾地人黃昏後潰散。

楚武王四十年(前701),楚國的莫敖(官名)屈瑕(羋姓,熊氏,名瑕,楚武王之子,史稱「楚莫敖」。因被封於屈邑<今湖北秭歸>,其後代以封地為氏,遂稱屈氏,為屈姓先祖)打算和貳國(姬姓,今湖北廣水市境)、軫國(偃姓,今湖北應城縣西)結盟。

鄖[yún]國人(鄖國,亦作鄢國,在今湖北省安陸市一帶)的軍隊駐紮在蒲騷(今湖北應城市),準備和隨(今湖北隨州附近)、絞(今湖北西北的漢水中上遊地區,中心在丹江口市習家店一帶)、州(今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東,一說荊州市洪湖)、蓼[liǎo](今河南固始縣東北,都城為今安徽霍邱城關附近)四國一起進攻楚國軍隊。

莫敖屈瑕擔心此事。鬥廉說:「鄖國的軍隊駐紮在他們的郊區,一定缺乏警戒,並且天天盼望四國軍隊的來到。您駐在郊郢來抵禦這四國,我們用精銳部隊夜裡進攻鄖國。鄖國一心盼望四國軍隊,而且依仗城郭堅固,沒有人再有戰鬥意志。如果打敗鄖軍,四國一定離散。」莫敖說:「何不向君王請求增兵?」鬥廉回答說:「軍隊能夠獲勝,在於團結一致,不在於人多。商朝敵不過周朝,這是您所知道的。整頓軍隊而出兵,還要增什麼兵呢?」莫敖說:「佔卜一下?」鬥廉回答說:「佔卜是為決斷疑惑,沒有疑惑,為什麼佔卜?」於是就在蒲騷打敗鄖國軍隊,終於和貳、軫兩國訂立盟約回國。

楚武王四十一年(前700),楚武王派兵攻打絞國,軍隊駐紮在南門。屈瑕說:「絞國地小而人輕浮,輕浮就缺少主意,就會對砍柴的人不設保衛,我們用這個辦法引誘他們。」楚武王聽從了屈瑕的意見,於是就派楚軍裝扮成砍柴人。絞軍俘獲了三十個砍柴人押入軍中,但並不設防。第二天,絞軍爭著出城,便把楚國的砍柴人趕到山裡。楚軍在北門坐等,同時在山下設伏兵,裡應外合,大敗絞軍,並強迫絞國訂立了城下之盟,然後回國。在進攻絞國的這次戰役中,楚軍分兵渡過彭水。羅國(今湖北襄陽市宜城<亦稱鄢[yān]都>)原準備攻打楚軍,便派遣伯嘉前去偵探,三次遍數楚軍的人數。

楚武王四十二年(前699)春天,楚武王派屈瑕率軍攻打羅國,鬥伯比為他送行。回來時,鬥伯比對他的御者說:「屈瑕一定會失敗。他走路把腳抬得很高,表明他的心神不穩定。」於是進見楚武王,說:「我們一定要增派軍隊!」楚武王拒絕他,並回宮告訴夫人鄧曼。鄧曼說:「大夫鬥伯比的意思是說,不在增派人數的多少,而是說君王要以誠信來鎮撫百姓,以德義來訓誡官員,而以刑法來使屈瑕畏懼。屈瑕已經滿足於蒲騷這一次戰功,他會自以為是,必然輕視羅國。君王如果不加控制,不是等於不設防範嗎!鬥伯比所說的,請君王訓誡百姓而好好地安撫督察他們,召集官員們而勉之以美德,見到屈瑕而告訴他上天對他的過錯是不會寬恕的。不是這樣的話,鬥伯比難道不知道楚國軍隊已經全部出發?」楚武王派賴國人追趕屈瑕,但沒有追上。屈瑕派人在軍中通告:「敢於進諫的人,就要受刑罰!」

屈瑕率軍到達鄢水後,楚軍由於渡河而次序大亂,全軍亂七八糟毫無秩序,而且還不設防。到達羅國後,羅國和盧戎(活動於今湖北襄樊以南)的軍隊從兩邊夾攻楚軍,把楚軍打得大敗。屈瑕自感無顏見楚王,吊死在荒谷,其他將領們被囚禁在冶父,等待處罰。楚武王說:「這是我的罪過。」於是把將領們全都赦免。

楚武王五十一年(前690),周天子召見隨侯,責備他奉立楚國為王。此後隨國對楚國的態度不免有些冷漠。楚武王很生氣,認為隨侯背叛自己。

同年三月,楚武王第三次派兵大舉攻打隨國。楚武王運用一種名叫荊屍的軍陣,把戟頒發給士兵。

武王臨行前準備齋戒,進宮告訴夫人鄧曼說:「我心神動蕩不安。」鄧曼嘆氣到:「君王的福祿已盡。滿了就會動蕩,這是自然的道理。先君大概知道,所以在面臨作戰,將要發布徵伐命令的時候,使君王心跳。如果軍隊沒有什麼損失,而君王死在行軍途中,這就是國家之福。」

楚武王出徵後,果然死在樠[mán]樹下面。令尹鬥祁、莫敖屈重秘不發喪,開通新路,並在溠[zhā]水築橋,在隨國境外建築營壘。隨國人恐懼,向楚軍求和。屈重以楚王的名義進入隨國,和隨侯結盟,而且邀請隨侯在漢水轉灣處會見,然後退兵。渡過漢水以後公布喪事。楚武王死後,其子熊貲[zī]繼位,是為楚文王(息夫人第二子)。

楚武王完成了先君120年未完成的任務,滅亡了權國,但是三次攻打隨國都未成功,特別是這次的隨、楚下溠之戰,楚武王病死軍中,不得不結盟退兵。此後楚人繞開隨國鋒芒,轉而攻佔隨的周邊小國,迫使隨國逐步向隨棗走廊腹地退讓收縮,擇地遷都。

春秋中期以後,「五霸」政治格局形成,楚已完全控制了隨的周邊鄰國,完成了對隨棗走廊的戰略包圍。隨國亦由最初的抵楚、抗楚轉為親楚、附楚,成為楚的戰略同盟。所以在前506年,當楚昭王(前516―前489,楚國中興之王)避難於隨,隨人不僅保護了楚王,還配合秦軍助其還都。

雖然楚國在楚昭王和以後的幾個時期裡,對隨人在危機時刻的救援感恩戴德而沒有消滅它,但大國一統的形勢終究不能避免。到了戰國初期,在楚人對隨人曾經的恩惠漸漸淡去的時候,這個小小的諸侯國也最終難逃被楚人滅國的命運(前339被楚滅),消失在了歷史的版圖中……

楚武王兼併權國後,為便於集中統治,將權國設置為縣,並親自任命了權尹。這個舉動,使得權縣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縣,鬥緡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縣級政權長官。楚武王此舉,一改過去分封諸侯制度,建立起了直屬楚君的下級行政機構,加強了中央集權的作用。這是一個創舉。

楚武王滅權,值得後人注重的不是伐權的用兵方略,而是滅權後的設治決策。中原的縣雖在西周就有,但縣在西周還只泛指郊外的地區,不能構成一級行政區域。以縣為一級地方行政區域,即自楚武王滅權國而置權縣始。直到當代,縣仍是中國的一級地方行政區域。此後,楚國每滅一國,便把該國的公族遷到楚國的後方,嚴加監管,對該國的故地則通常設縣,因俗以治。

楚武王在社會管理方面也有創新,可以將之稱為「以法治取代了道治」。他制訂了一些簡單的法律,用來規範國民的日常行為。甚至其中還有針對國王的法律,如楚王制,規定楚王有過必罰。還有一點是楚武王不拘一格用人才,哪怕只是他徵服過的敵國俘虜,他都敢於任用,不一定非要是楚國人才行。

凡此種種都為以後楚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甚至成為了以後封建社會制度設立的參考。之所以說楚武王是楚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是因為他敢為天下先。

楚國人卞和在荊山中得到一塊璞玉,捧著進獻給楚厲王(16任)。楚厲王讓玉匠(治玉的匠人)鑑定,玉匠說:「這是塊石頭。」楚厲王認為卞和欺騙自己,於是砍掉他的左腳。

等到楚厲王去世,楚武王(17任)繼位後,卞和又捧著那塊璞玉進獻給楚武王。楚武王讓玉匠鑑定,玉匠又說:「這是塊石頭。」楚武王也認為卞和欺騙自己,於是砍掉他的右腳。

等到楚武王去世,其子楚文王(18任)繼位後,卞和就抱著那塊璞玉在荊山下哭泣,卞和整整哭泣三天三夜,眼淚哭幹直到流出血來。楚文王聽說後,便派人去詢問卞和哭泣的原因,說:「天下受斷足刑的人好多,為何獨獨你哭得這麼悲傷呢?」卞和說:「我不是悲傷腳被砍掉,而是悲傷把寶玉稱作石頭,把忠貞的人稱作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楚文王就讓玉匠加工這塊玉璞,發現真是一塊寶玉。於是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卞和還是位賭石高手啊~)

最後,我們以楚國君王的繼位表,來結束本文。

祖父:楚若敖熊儀(14任)

父親:楚霄敖熊坎(15任)

哥哥:楚厲王熊眴[xuàn](楚蚡冒)(16任)

本文主角 :楚武王熊通(17任) 

妻子:鄧曼

兒子:楚堵敖(即君位沒被承認)、楚文王熊貲(18任)、楚莫熬熊瑕(亦稱公子瑕,因封於屈,故稱屈瑕,屈姓自他始,屈原就是他的後代‍)

相關焦點

  • 楚國霸業的開創者——楚武王熊通(一)
    春秋三小霸,指的是春秋初期最早稱霸的三位霸主,由於其霸業不如春秋五霸,故被成為三小霸,他們分別是:鄭莊公姬寤生、齊僖公姜祿甫、楚武王熊通。前741年,楚厲王去世,楚武王殺其兄(楚厲王)之子,自立為君。楚武王繼位後,奉行鐵腕政策,敢作敢為,給楚國留下清朗而安寧的江漢平原和一套初具規模的國家機器,楚國由此強盛。前690年,楚武王去世,其子熊貲繼位,是為楚文王。
  • 春秋戰國時,此國傳了47代國君存活8百多年,只有3代傑出君主
    春秋戰國時期,似乎楚國一直是幾百諸侯國裡地域最遼闊的一個,就連最後衰落了也需要秦國嬴政出動60萬人才被滅國。扒一扒楚國的歷史可以發現,這個強大的諸侯國建國時不過方圓50裡,也不是第1批諸侯國,但後來硬是傳了47代國君,足足持續了800多年。
  • 荊楚傳說漢東霸主楚武王
    前740年,熊通殺其兄熊眴之子自立為楚國國君,繼續了熊渠的開疆拓土歷程。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一度強大起來,一路南徵,滅掉隨國(湖北隨州),迫使隨侯投降。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後諡武)。被楚國消滅的小國還有古麋國(湖北鄖陽、房州一帶)、盧國、羅國(湖北襄樊、荊門一帶),一路向南徵伐江漢地區等大小諸侯國,成為南方霸主。楚君後人多以熊為姓,稱為熊氏,史稱熊氏正宗,即江西熊氏。
  • 楚國八百年的歷史原來這麼簡單(一)——稱王稱霸
    下面來看看楚武王稱王的故事:楚蚡冒(諡號為楚厲王)死後,他的弟弟熊通發動政變,殺死楚厲王的兒子,自立為國君,是為楚武王。這個楚武王創造了中國兩個第一:他即位後滅掉了權國,將權國設置為縣——權縣(權縣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縣),以便集中統治,並任命其叔鬥緡為權尹,鬥緡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縣級政權長官。
  • 春秋戰國之楚國國君世系
    1.蚡冒在位十七年去世,其弟熊通繼位,即後來的楚武王。熊通三十五年,楚國攻打隨國。三十七年,熊通自己稱楚武王,開始佔領濮地。2.楚武王五十一年,討伐隨國,楚武王死在軍中,兒子熊貲繼位,即楚文王,開始在郢建立都城。楚文王十二年,滅鄧國。十三年,楚文王去世,兒子熊艱繼位,這就是莊敖。
  • 春秋五霸之前,還有春秋三小霸,他們分別是誰?
    春秋三小霸,指的是春秋初期最早稱霸的三位霸主,由於其霸業不如春秋五霸,故被稱為三小霸,他們分別是: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古語有云:「大霸不過五,小霸不過三」。而就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同樣是齊僖公之子。所以,在筆者看來,齊僖公的努力,自然為齊桓公日後稱霸中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這,就如同晉獻公為晉文公稱霸打下基礎一樣。三、楚武王楚武王熊通(?
  • 楚國八百年的歷史原來這麼簡單(一)
    雖然暫時取消了王號,但不代表楚國就會對周王室俯首帖耳,恰恰相反,楚君以蠻夷自稱,基本不聽周王室調遣。到了一百多年以後的公元前704年,熊通正式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下面來看看楚武王稱王的故事:楚蚡冒(諡號為楚厲王)死後,他的弟弟熊通發動政變,殺死楚厲王的兒子,自立為國君,是為楚武王。
  • 六國衰亡之楚國篇:走向衰微的南方強國,哪任君王該為其負責?
    楚國,這是一個歷史比周王朝還要悠久的國家,楚國的先祖曾擔任過周文王的老師,在周成王時期,楚國接受了西周的冊封,繼而成為了西周的諸侯國。經過了幾代人的發展,楚國漸漸成為了南方強國,被周王室授予了鎮守中南的重任。
  • 盎格魯-撒克遜人處世思想為什麼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那麼相似?
    導讀:八百年楚國是我國歷史上南方的霸主,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曾經具有重要影響。楚國的版圖、燦爛的文明、篳路藍縷的艱難創業史以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都讓人難忘。而生活在歐洲大陸北部的盎格魯薩克森人來到英倫三島後,同樣經歷了自立自強的過程。
  • 戰國時期不可一世的楚國國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稱王的?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道不可磨滅的痕跡,在多重思想的衝擊下,使得經濟、文化、軍事、哲學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個時期中,出現了無數的英雄豪傑、明君聖賢,最終這一璀璨的時代隨著秦始皇的一統天下而結束,隨後進入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朝代。
  • 楚武王三戰周天子 | 楊帆
    熊通繼位後,奉行鐵腕政策,敢作敢為,勵精圖治,立足荊山丹陽(現今湖北保康重陽),開拓江漢平原,數次揮師渡過漢水北伐南陽盆地,解除「漢陽諸姬」對楚國的威脅,滅權設縣,為楚國的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楚國後來飲馬黃河北上爭霸,創造了條件。
  • 聚焦新學人文學 | 朱華陽:英雄敘事中的歷史與文化 —— 評劉保昌的長篇歷史小說《楚武王》
    劉保昌的長篇歷史小說《楚武王》敘述了楚武王熊通發奮圖強、勵精圖治、整軍經武、開疆拓土,不斷發展壯大楚國,終於成就霸業的輝煌人生,濃墨重彩地塑造了一個英武偉岸、剛勇堅毅、多謀善斷又兇狠蠻強的英雄形象。小說情節驚心動魄,語言遒麗奔放,氣韻連貫,格調昂揚,讀後令人血脈僨張,盪氣迴腸。這種瀰漫著荊楚文化氤氳的浪漫精神和英雄氣概,是我們閱讀《楚武王》之初體驗。
  • 楚武王
    楚武王熊通(?-公元前690年),羋姓,熊氏,名通,楚若敖之孫,楚霄敖次子,楚厲王(楚蚡冒)之弟,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740年―公元前689年在位,共在位51年。——公元前741年,楚厲王去世,楚武王殺其兄楚厲王之子,自立為君。楚武王繼位後,奉行鐵腕政策,敢作敢為,給楚國留下清朗而安寧的江漢平原和一套初具規模的國家機器,楚國由此強盛。
  • 他是火神祝融的後代,發明湖北諺語,奠定楚國霸業
    眾所周知,商紂王寵溺妲己,貪婪暴虐。周武王高舉伐紂大旗,各路諸侯紛紛響應,其中就有被商朝打壓了幾百年的楚人。當時,楚人的酋長叫鬻熊。鬻熊堪稱「帝王師」,他嘔心瀝血地輔佐周文王,積勞成疾。鬻熊病逝後,他的後人卻沒有受到封賞。周朝立國之初,分封諸侯,周武王竟漏了楚人。直到周成王即位,才想起當年和爺爺、父親並肩作戰過的創業元老——楚人。於是,楚人的酋長受封子爵。
  • 戰國時期,為何是秦國攻佔巴蜀之地,而不是楚國呢?
    在春秋戰國時期,巴國、蜀國位於今四川省、重慶市一帶。到了戰國中期,巴國、蜀國兵戎相見,這給秦國攻佔巴蜀之地提供了一個契機。對此,秦國名將司馬錯主張藉機滅蜀,認為「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戰國策·秦策—》);而且巴蜀可從水道通楚,「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華陽國志·蜀志》)。
  • 歷史上,對於楚國崛起,有至關重要作用的四位傑出國君
    即便楚人首領鬻熊率部,參與了討伐紂王的軍事行動,楚人還是遭到無視,西周分封之時,並未賜予鬻熊爵位;直到周成王執政時期,成王才封鬻熊的曾孫熊繹為楚君,子爵的爵位,等級低是低點,好得是開張了,標誌著楚人得到了承認,楚國正式立國。這年是公元前1027年,至公元前223年負芻亡國為止,共有42位國君,可謂楚國幾起幾落,其中被認為對楚國崛起有突出貢獻的有:熊渠、楚武王、楚成王、楚莊王。
  • 東周第一大國,卻在戰國時未能倖存到最後,楚國是否令人感到惋惜?
    戰國七雄,各有各的優勢,也各有各的劣勢。任何一個國家的覆滅,都有其遺憾之處。當談論到誰「最」可惜,這就帶有主觀色彩,並非每個人都能達成一致。 可不管怎麼樣,曾經在春秋創造出極其輝煌歷史的楚國,卻在戰國沒能生存到最後,著實令人惋惜。
  • 春秋五霸中,為何齊桓、晉文都是公爵,而楚莊王卻是王爵呢?
    春秋時期,華夏大地上諸侯眾多,除了周天子,他們大多的稱呼都是「公」,比如齊桓公晉文公。唯有一個國家例外,這個國家就是楚國,從楚武王熊通開始,春秋時期的楚國國君都是自稱「王」的,比如楚成王、楚莊王。為何其他國家都只能是公爵,而楚國是王爵呢?
  • 春秋和戰國
    後世又將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一、春秋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一)齊桓公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二)晉文公晉軍在城濮之戰中退避三舍,誘敵深入,打敗楚國,成就霸業。(三)楚莊王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問鼎中原。(四)吳王闔閭吳王闔閭以楚國舊臣伍子胥為相,以齊人孫武為將軍,成為長江中下遊的霸主。
  • 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導演:望揭示歷史規律
    因此,在分集中,觀眾看到了這些:楚武王熊通年逾七十徵討隨國,戰死沙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將武力與禮儀合二為一,一鳴驚人,使楚國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成長為問鼎中原的強國;楚靈王空有野心卻被物慾蒙蔽,大肆建造章華臺,便有了「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這一典故;楚懷王偏信張儀、令尹子蘭,背信盟國齊國,疏遠屈原,終致國力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