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武王三十八年(前703)春天,巴國(當時在鄂西,後遷川東)派遣韓服(巴國使者)向楚國報告,想通過楚國與鄧國建立友好關係。楚武王派遣道朔(楚國大夫)帶領巴國的使者韓服到鄧國訪問。鄧國南部邊境的鄾[yōu]地人(鄾地在商代時便已存在,是曼姓鄧國後裔的採邑,後獨立為國,為鄧之附庸。鄾國被夾於楚國和鄧國之間,很多古籍都稱它為「鄧之南鄙小國」,其故地一般認為在今湖北襄陽市東北一帶)攻擊他們,並掠奪財禮,殺死道朔和巴國的使者。
楚武王派遣薳[wěi]章責備鄧國,鄧國人拒不接受。同年夏天,楚國派遣鬥廉率領楚軍和巴軍包圍鄾地。鄧國的養甥、聃[dān]甥率領鄧軍救援鄾地。鄧軍三次向巴軍發起衝鋒,不能得勝。鬥廉率軍在巴軍之中列為橫陣,當與鄧軍交戰時,假裝敗逃。鄧軍追逐楚軍,巴軍就處於他們背後。楚、巴兩軍夾攻鄧軍,鄧軍大敗。鄾地人黃昏後潰散。
楚武王四十年(前701),楚國的莫敖(官名)屈瑕(羋姓,熊氏,名瑕,楚武王之子,史稱「楚莫敖」。因被封於屈邑<今湖北秭歸>,其後代以封地為氏,遂稱屈氏,為屈姓先祖)打算和貳國(姬姓,今湖北廣水市境)、軫國(偃姓,今湖北應城縣西)結盟。
鄖[yún]國人(鄖國,亦作鄢國,在今湖北省安陸市一帶)的軍隊駐紮在蒲騷(今湖北應城市),準備和隨(今湖北隨州附近)、絞(今湖北西北的漢水中上遊地區,中心在丹江口市習家店一帶)、州(今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東,一說荊州市洪湖)、蓼[liǎo](今河南固始縣東北,都城為今安徽霍邱城關附近)四國一起進攻楚國軍隊。
莫敖屈瑕擔心此事。鬥廉說:「鄖國的軍隊駐紮在他們的郊區,一定缺乏警戒,並且天天盼望四國軍隊的來到。您駐在郊郢來抵禦這四國,我們用精銳部隊夜裡進攻鄖國。鄖國一心盼望四國軍隊,而且依仗城郭堅固,沒有人再有戰鬥意志。如果打敗鄖軍,四國一定離散。」莫敖說:「何不向君王請求增兵?」鬥廉回答說:「軍隊能夠獲勝,在於團結一致,不在於人多。商朝敵不過周朝,這是您所知道的。整頓軍隊而出兵,還要增什麼兵呢?」莫敖說:「佔卜一下?」鬥廉回答說:「佔卜是為決斷疑惑,沒有疑惑,為什麼佔卜?」於是就在蒲騷打敗鄖國軍隊,終於和貳、軫兩國訂立盟約回國。
楚武王四十一年(前700),楚武王派兵攻打絞國,軍隊駐紮在南門。屈瑕說:「絞國地小而人輕浮,輕浮就缺少主意,就會對砍柴的人不設保衛,我們用這個辦法引誘他們。」楚武王聽從了屈瑕的意見,於是就派楚軍裝扮成砍柴人。絞軍俘獲了三十個砍柴人押入軍中,但並不設防。第二天,絞軍爭著出城,便把楚國的砍柴人趕到山裡。楚軍在北門坐等,同時在山下設伏兵,裡應外合,大敗絞軍,並強迫絞國訂立了城下之盟,然後回國。在進攻絞國的這次戰役中,楚軍分兵渡過彭水。羅國(今湖北襄陽市宜城<亦稱鄢[yān]都>)原準備攻打楚軍,便派遣伯嘉前去偵探,三次遍數楚軍的人數。
楚武王四十二年(前699)春天,楚武王派屈瑕率軍攻打羅國,鬥伯比為他送行。回來時,鬥伯比對他的御者說:「屈瑕一定會失敗。他走路把腳抬得很高,表明他的心神不穩定。」於是進見楚武王,說:「我們一定要增派軍隊!」楚武王拒絕他,並回宮告訴夫人鄧曼。鄧曼說:「大夫鬥伯比的意思是說,不在增派人數的多少,而是說君王要以誠信來鎮撫百姓,以德義來訓誡官員,而以刑法來使屈瑕畏懼。屈瑕已經滿足於蒲騷這一次戰功,他會自以為是,必然輕視羅國。君王如果不加控制,不是等於不設防範嗎!鬥伯比所說的,請君王訓誡百姓而好好地安撫督察他們,召集官員們而勉之以美德,見到屈瑕而告訴他上天對他的過錯是不會寬恕的。不是這樣的話,鬥伯比難道不知道楚國軍隊已經全部出發?」楚武王派賴國人追趕屈瑕,但沒有追上。屈瑕派人在軍中通告:「敢於進諫的人,就要受刑罰!」
屈瑕率軍到達鄢水後,楚軍由於渡河而次序大亂,全軍亂七八糟毫無秩序,而且還不設防。到達羅國後,羅國和盧戎(活動於今湖北襄樊以南)的軍隊從兩邊夾攻楚軍,把楚軍打得大敗。屈瑕自感無顏見楚王,吊死在荒谷,其他將領們被囚禁在冶父,等待處罰。楚武王說:「這是我的罪過。」於是把將領們全都赦免。
楚武王五十一年(前690),周天子召見隨侯,責備他奉立楚國為王。此後隨國對楚國的態度不免有些冷漠。楚武王很生氣,認為隨侯背叛自己。
同年三月,楚武王第三次派兵大舉攻打隨國。楚武王運用一種名叫荊屍的軍陣,把戟頒發給士兵。
武王臨行前準備齋戒,進宮告訴夫人鄧曼說:「我心神動蕩不安。」鄧曼嘆氣到:「君王的福祿已盡。滿了就會動蕩,這是自然的道理。先君大概知道,所以在面臨作戰,將要發布徵伐命令的時候,使君王心跳。如果軍隊沒有什麼損失,而君王死在行軍途中,這就是國家之福。」
楚武王出徵後,果然死在樠[mán]樹下面。令尹鬥祁、莫敖屈重秘不發喪,開通新路,並在溠[zhā]水築橋,在隨國境外建築營壘。隨國人恐懼,向楚軍求和。屈重以楚王的名義進入隨國,和隨侯結盟,而且邀請隨侯在漢水轉灣處會見,然後退兵。渡過漢水以後公布喪事。楚武王死後,其子熊貲[zī]繼位,是為楚文王(息夫人第二子)。
楚武王完成了先君120年未完成的任務,滅亡了權國,但是三次攻打隨國都未成功,特別是這次的隨、楚下溠之戰,楚武王病死軍中,不得不結盟退兵。此後楚人繞開隨國鋒芒,轉而攻佔隨的周邊小國,迫使隨國逐步向隨棗走廊腹地退讓收縮,擇地遷都。
春秋中期以後,「五霸」政治格局形成,楚已完全控制了隨的周邊鄰國,完成了對隨棗走廊的戰略包圍。隨國亦由最初的抵楚、抗楚轉為親楚、附楚,成為楚的戰略同盟。所以在前506年,當楚昭王(前516―前489,楚國中興之王)避難於隨,隨人不僅保護了楚王,還配合秦軍助其還都。
雖然楚國在楚昭王和以後的幾個時期裡,對隨人在危機時刻的救援感恩戴德而沒有消滅它,但大國一統的形勢終究不能避免。到了戰國初期,在楚人對隨人曾經的恩惠漸漸淡去的時候,這個小小的諸侯國也最終難逃被楚人滅國的命運(前339被楚滅),消失在了歷史的版圖中……
楚武王兼併權國後,為便於集中統治,將權國設置為縣,並親自任命了權尹。這個舉動,使得權縣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縣,鬥緡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縣級政權長官。楚武王此舉,一改過去分封諸侯制度,建立起了直屬楚君的下級行政機構,加強了中央集權的作用。這是一個創舉。
楚武王滅權,值得後人注重的不是伐權的用兵方略,而是滅權後的設治決策。中原的縣雖在西周就有,但縣在西周還只泛指郊外的地區,不能構成一級行政區域。以縣為一級地方行政區域,即自楚武王滅權國而置權縣始。直到當代,縣仍是中國的一級地方行政區域。此後,楚國每滅一國,便把該國的公族遷到楚國的後方,嚴加監管,對該國的故地則通常設縣,因俗以治。
楚武王在社會管理方面也有創新,可以將之稱為「以法治取代了道治」。他制訂了一些簡單的法律,用來規範國民的日常行為。甚至其中還有針對國王的法律,如楚王制,規定楚王有過必罰。還有一點是楚武王不拘一格用人才,哪怕只是他徵服過的敵國俘虜,他都敢於任用,不一定非要是楚國人才行。
凡此種種都為以後楚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甚至成為了以後封建社會制度設立的參考。之所以說楚武王是楚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是因為他敢為天下先。
楚國人卞和在荊山中得到一塊璞玉,捧著進獻給楚厲王(16任)。楚厲王讓玉匠(治玉的匠人)鑑定,玉匠說:「這是塊石頭。」楚厲王認為卞和欺騙自己,於是砍掉他的左腳。
等到楚厲王去世,楚武王(17任)繼位後,卞和又捧著那塊璞玉進獻給楚武王。楚武王讓玉匠鑑定,玉匠又說:「這是塊石頭。」楚武王也認為卞和欺騙自己,於是砍掉他的右腳。
等到楚武王去世,其子楚文王(18任)繼位後,卞和就抱著那塊璞玉在荊山下哭泣,卞和整整哭泣三天三夜,眼淚哭幹直到流出血來。楚文王聽說後,便派人去詢問卞和哭泣的原因,說:「天下受斷足刑的人好多,為何獨獨你哭得這麼悲傷呢?」卞和說:「我不是悲傷腳被砍掉,而是悲傷把寶玉稱作石頭,把忠貞的人稱作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楚文王就讓玉匠加工這塊玉璞,發現真是一塊寶玉。於是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卞和還是位賭石高手啊~)
最後,我們以楚國君王的繼位表,來結束本文。
祖父:楚若敖熊儀(14任)
父親:楚霄敖熊坎(15任)
哥哥:楚厲王熊眴[xuàn](楚蚡冒)(16任)
本文主角 :楚武王熊通(17任)
妻子:鄧曼
兒子:楚堵敖(即君位沒被承認)、楚文王熊貲(18任)、楚莫熬熊瑕(亦稱公子瑕,因封於屈,故稱屈瑕,屈姓自他始,屈原就是他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