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深一度|告別「放任自流」,農村汙水去哪兒大眾日報記者 曹儒峰 蔣興坤 周豔
2020-12-21 06:10:46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點擊查看詳細報導《農村汙水治理: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選擇哪種方式建?資金從哪裡來?後期如何維護?自2020年10月底起,記者用近兩個月的時間,在泰安市新泰市、寧陽縣、岱嶽區等地農村蹲點採訪,調研他們在這方面的探索、成效以及遇到的問題,以期為各地因地制宜、科學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提供更多思路。
◎現場:管子裡水流清澈見底
2019年,新泰市西張莊鎮小白沙村投資36萬元,建設了8處小型汙水處理系統。「根據目前農村生活汙水常用的處理技術,結合村裡的客觀條件,村裡確定採用微型一體化汙水處理系統。村民的生活汙水通過院子裡的地漏,排入門前排水溝,就近匯入汙水處理系統。」小白沙村支部書記範慶國介紹,根據地勢地形,村裡就近按照20到30戶一個汙水處理站的標準建設。
掀開家門口的3號汙水處理蓋,範慶國彎下腰,直接把頭探了進去。管子裡水流清澈見底,只有幾片落葉,被他順手撈了出來。3號汙水處理站挨著範建華家的門口。長長的汙水管網,一頭接進村民家裡,一頭連著2019年新建成的汙水處理池。這根埋在地下的管子,仿佛是看不見的清潔工,讓範慶國和他的村莊告別了汙水橫流的過去。
在3號汙水處理站,記者看到,一套設備有大小4個池子,大概長4米,寬1.5米。全部使用磚塊和水泥砌成,周邊用柵欄圍住。「汙水先進入汙水池進行沉澱,然後進入全封閉的厭氧池,通過微生物發酵、分解,由於只是分解,這時候的汙水還是黑色的。接著進入好氧池,好氧池的大小跟厭氧池差不多,好氧池裡加了填料,上面附著生物菌,對水質進行淨化,水漸漸變清。然後再經過沉澱、消毒等環節,最後流出清水。」泰安市生態環境局新泰分局生態科科長劉豔軍說,汙水處理站出水水質達達到一級B標準,可以用來澆花、澆樹。
◎三種治理模式
農戶分散治理模式:小白沙村就是農戶分散處理模式的典型。所謂的農戶分散處理模式即單戶或幾戶採用小型汙水處理設備或藉助自然地形處理生活汙水,主要適用於人口密度稀少、地形條件複雜、無法集中鋪設管網或不易集中收集處理的村落,特別適用於山地、丘陵地帶。
與小白沙村一樣,寧陽縣東疏鎮前張莊村也採用了農戶分散處理模式。但是,村裡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節省了所有電費。
前張莊村僅有297戶人口,單是這一個小村莊,平均每天就能產生約10噸的生活汙水。「按照城鎮化生活汙水處理方式,全村需建設1處集中式汙水處理站。但是我們村居住分散,地勢高低不平,從各戶收集的汙水不利於形成自流收集。」前張莊村支部書記吳月軍說,在綜合考慮投入成本、運轉經費和保證處理水質等因素後,該村探索聯戶分散式處理模式。
今年7月,前張莊村聯合北京化工大學,將全村297戶劃分為5個片區,每一個片區建設安裝一個太陽能微動力的小型汙水處理站;每個片區根據高差布局管網,確保汙水在片區內形成自流,進入處理站進行處理;處理後的水就近澆灌花木,再次利用,回歸自然。
村落集中治理模式:距離前張莊村20公裡遠的,寧陽縣伏山鎮於家海村選擇的是村落集中處理模式。村裡投資200萬元建設的農村生活汙水處理站。雖說是個汙水處理站,看上去卻像個小花園,打理的井井有條。全村127戶的汙水通過地下管網接入處理池,通過厭氧發酵、溼地吸收等過程處理後,排放到旁邊一個長40米,寬15米的水坑。目前汙水站24小時自動運行,處理水質能穩定達到一級B標準。村民在水坑裡放養了小魚苗,如今,已經有七八兩重了。
城鄉統一治理模式:該模式多存在於鎮駐地及周邊的行政村,且鎮上存在汙水處理廠,將農村生活汙水納入市政管網,由城鎮或鄉鎮汙水處理廠統一處理。該模式節省了農村地區汙水處理設施後續維護的投資,交由城鎮汙水處理廠一併處理,處理效果和運行管理更有保障。
◎行進中的難題
土地協調問題:安裝聯戶分散式汙水處理設備,在實現靈活輕巧的同時,也給建設帶來了難度。房前屋後的土地問題,最為棘手。特別是涉及到幾戶相鄰村民的土地用地問題,比如願不願意讓出房前屋後的空地、是不是過界了或者挖深挖淺等等。為了協商用地問題,各村委會往往花了不少時間和功夫。
資金缺口:建設中,資金缺口也是問題。農村生活汙水治理設施屬於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其建設、運營、維護以及監管均需要長期、持續地投入大量的資金。資金問題已成為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的首要問題。由於缺少固定回報來源,企業極少涉及農村生活汙水治理領域。主要依靠各級財政支持,資金來源單一,投入不足,汙水處理設施的日常運行維護費用也沒有固定來源。
三分建七分管:在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運行管理中,多數地方將運營交給鎮村,鎮村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來負責運營。在鎮村自行運營的設施中,多數操作人員年齡較大,僅接受過簡單技術培訓,無法及時解決設施運行中出現的問題。缺乏專門的運營和管理機構,已經成為農村生活汙水處理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
協調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作是一項牽扯到城鄉規劃、道路建設、管網鋪設等各種基礎建設的綜合性工作,涉及生態環境、農業農村、交通、住建等多個部門,不是一鎮一村、單獨一個部門(單位)單打獨鬥就能完成的。
作為農村環境治理的主要內容之一,全面提升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率必定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任重而道遠,這更需要我們因地制宜、科學施策,構建起高效合理的長效機制,儘快補齊農村生活汙水處理的短板。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曹儒峰 蔣興坤 周豔 報導)
責任編輯: 蔣興坤
【來源:大眾報業】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