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稻地街西門外,解放前有一家遠近聞名的豆腐坊是我姥姥家開的

2020-12-23 古巷深深泓宇遊天下

稻地鎮古城僅剩的幾塊碑石或城牆基石應該都在這裡吧,其餘的應該都在地下了

西門外村,從字面就能猜測出,古代稻地鎮有城牆,有西門,西門外有村莊,我姥姥家就在西門外村

從稻地街裡向西一直到西門外

西門外村隨拍

這個街口很關鍵,仔細觀察,稻地街主街到這個位置陡然就是下坡了,據說早先年這個破比現在要大。而且就到這個下坡處正對主街就有一座城門,就是稻地城的西門,出了城門緊挨著就是西門外村。

地震後的建築風格看不出什麼古老的痕跡了

西門外村街景,典型的北方農村了,沒什麼風格了,一場大地震毀了多少歷史

這家人家就是在古代就是西城最後一家,院牆外面這道輔助牆,是這裡僅有的,很特別。其實這道輔助牆就是當年西城牆的牆基。

在我小時候,這半截牆基上面還有一人多高的灰磚牆。其實這道灰磚牆就是地震沒有完全倒塌的西城牆。小時候總是朦朦朧朧感覺這面牆很老很特別,跟別處的牆很不一樣。長大了以後才跟長輩們問起,才知道那就是稻地城的西城牆。我姥家與城牆根只有大概幾十米的距離。

後來不知道何年何月牆基石上面的城磚都徹底倒塌了,就剩了牆基,非常堅固,這戶人家又抹了點水泥進行了維護

走近觀察這道城牆基石,是與眾不同吧,每塊石板都超大。唐山南部農村蓋房根本是看不到這種大條石的。就是在稻地鎮好像也就在這裡能見到這種大條石了。聽姥姥家人說過幾次,這就是西城牆的基石。可惜城牆再也見不到了。

回頭再看一眼吧,這道輔助牆基石是很老很有年頭了吧。

巨大的城牆基石

西門外村

西門外的一間老屋,做過小賣部吧,荒廢了,地震後的建築

古代這條街就是出了城西門第一條南北街。姥姥家就在道西第三到四家的那個位置。現在都沒了。

姥姥家好像是在這個位置周圍左右。據說在解放前我姥爺家有一家豆腐坊,遠近聞名,還僱了幾名長工。在全稻地街只要一題西門外豆腐坊,沒有不知道的。

西門外

西門外隨拍

隨拍

隨拍

西門外村隨拍

荒廢的樓房

記得小時候從這個位置向北看,這條路只是一條土路,土路北側東西方向是一條大溝很寬很深,幾十年後就變成了這樣。

一切都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恐怕只有自我感覺的泥土的氣息,其餘的全都變成了陌生的一切。

解放前據說我姥姥家開豆腐坊是地主,後來化成份,我姥姥家由於人緣好沒有被評為地主,有幸被評為富農,免去了被遊行批鬥的痛苦。

聽我媽說,她們在六一年挨餓的年代,村裡好多家餓死不少人。我姥姥家糧食多,基本都能吃飽飯。好多街坊鄰居的孩子根本沒有飯吃,就靠在姥姥家門口,看著姥姥家吃飯。我姥姥看他們可憐就用瓢把糧食一瓢瓢的送給鄰居們,那個年代糧食能救命啊。所以我姥姥家的人緣很好。後來成立生產隊,我姥姥由於精明能幹,人緣又好,還被評上了生產隊長……

回首看這幾塊青石板,仿佛能隱約看到稻地鎮的滄桑過去……

石板上的兩個孔可能是插旗子的吧

只有這幾塊大石板在這裡慢慢訴說著過去……

稻地鎮遺物隨拍

都是老物件

相關焦點

  • 姥姥家的袁大頭
    今年國慶回老家時,我媽給了我10塊袁大頭 我問她從哪弄來的,我媽說這還是你姥姥給的,原來姥姥的娘家過去,是我們那個地方遠近聞名的小地主家庭,在上個世紀40年代後,家裡能看得見值錢的東西都被鄉親們給分走了,太姥爺在閉眼之前,將剩下200塊袁大頭交給了我姥姥,在上個世紀困難時期,姥姥就是用這些大洋已每塊兌換
  • 唐山稻地鎮,明宣德年間成立集市建鎮,比唐山的歷史遙遠的多
    稻地鎮從橋南向北看去,小時候在橋南頭也很熱鬧,好多擺攤賣貨的讓我最難忘的是橋頭西側有一個賣茶湯的,每次我來我三姨家,記得我三姨就會給我一毛錢,我就會歡天喜地的跑到橋頭去買碗茶湯喝,茶湯大概是用高粱米麵、糜子面、桂花粉、黑芝麻、紅糖、白糖等等好多原料做成,吃起來香甜可口,那個味道至今難忘。
  • 家在太原 | 水西門外與鎮水神獸
    太原市有幾個地名,既有意思又有聯繫。在現在的新建路上,有一個叫做水西門,另一個叫做水西關。還有一個叫做旱西門,同時也還有一個叫旱西關。
  • 印尼萬隆:小小豆腐坊 百年「中國味」
    林永傳 攝        在印尼萬隆,有一家用中國傳統手藝製作豆腐的「豆腐坊」傳承了三代人。1923年,客家人廖伯併從中國來到印尼,創辦了這家豆腐坊,用最為「中國味」的手藝,開創了「永成」豆腐坊。  中國的「豆腐」,印尼語為「TAHU」,其發音與閩南語的「豆腐」一樣。
  • 塘邊有個豆腐坊
    豆腐坊的主人是我未出五服的忠爺,退伍兵,個頭不高,但百八十斤的豆腐挑子一低頭就上了肩。秋收之後,豫西南的農村就徹底進入了一年裡最清閒的季節,此刻的豆腐坊迎來一年中最熱鬧的時日。尋常日子,豆腐起鍋常常在夜半凌晨時分,一幫喜歡玩牌的叔伯就在距離豆腐鍋不遠的楊木柴床上賭紙菸,忠爺腰間裹著長長的已經看不見顏色的灰白圍裙在灶間忙上忙下,偶爾伸手接過贏家飛來的一支紙菸夾在耳後。
  • 跟20後的姥姥家相比,90後的姥姥家,一草一木皆是相思
    20年的中國也是發展得越來越好,而且20後的姥姥家,也是和90後的姥姥家大相逕庭。包包認為,跟20後的姥姥家相比,90後的姥姥家,一草一木皆是相思。包包是90後的尾巴,但是身為活了兩個世紀的「老人家」,包包見證了90後和20後的不同童年。小的時候,包包寄住在姥姥家好幾年。
  • 百年豆腐坊老闆凌晨起床磨豆腐,供不應求,年收入10萬元
    千年古鎮安徽六安蘇埠鎮一家百年歷史的豆腐坊,店主劉國強和愛人正邊吃西瓜邊製作豆腐。他家祖傳的做豆腐手藝遠近聞名。如今,市場上大部分的豆製品都是工業化機器生產,口味與手工的相差甚遠。
  • 「媽媽,我不想去姥姥家」孩子的遭遇,揭示了姥姥帶娃的3個真相
    這位媽媽說:「看得出來,晨晨跟你家大寶在一起玩很開心,他在姥姥家從來沒有這樣的笑容。」 我淡然一笑,「同是天涯淪落人」,誰不懂其中的滋味啊!孩子送到姥姥家玩,遭遇大差不差。 不同的是,有的孩子強忍著委屈,逐漸內化為自己的性格;而有的孩子卻脫口而出,試圖求得家長的援助得以逃離。
  • 豆腐坊寶喜老爹的「網紅」生活
    「自從我成了『網紅』,知道我的人越來越多了,很多人都專門開車到我們村兒,來買我做的豆腐。這不,上個月,村裡幫我家開了農家樂,能吃飯,高興了還能住一宿啥的,客人還不少。  說話間,安置好三頭毛驢的路寶喜回來了,聊起自己當上「網紅」的經歷,路寶喜笑呵呵地帶著大家進了他的豆腐坊。  雖然因為忙著收地,大半個月沒做過豆腐了,但豆腐坊裡,濃濃的豆香味仍在。「最開始拍小視頻,其實就是想讓更多的人看到豆腐是咋做的,想著大家對我家毛驢拉磨磨豆腐感興趣,能多買我家一塊豆腐。」
  • 「外甥狗,吃完就走」,為啥孩子抗拒去姥姥家,背後原因很無奈
    聽兒子這麼說,玲玲心裡也不好受,但也沒和兒子較真,只是隨口應了句,就帶兒子離開了親媽家。 隔了一年的春節,玲玲要領孩子回姥姥家,卻被兒子拒絕了,兒子說:「他們不喜歡我,我才不要去呢?」
  • 南門外大街的故事
    我的童年,是住在與南門外大街相鄰的萬德莊外祖母家裡,而父母卻在南市裡的福安大街。小時候,經常一個人從姥姥家走到爸媽的家,這一段路要經過南門外大街的南面的一段路。1981年,從部隊復員回來後,工作單位在紅橋區的西沽一帶。在西潔的單位工作到92年,這十幾年的時間裡,每天往返福安大街的家和西沽的工作單位,都要經過南門外大街的北段路。
  • 追光者 | 姥姥和我:傳統與時尚的碰撞
    鬱鬱蔥蔥的院子,姥姥坐在搖椅上繡著一雙虎頭鞋……類似這樣的場景,常常出現在山西姑娘張靜的夢裡。張靜的家在山西運城的聞喜縣。聞喜縣古稱桐鄉,有2100餘年歷史,也曾是一個「貧困縣」。童年時期的張靜,在姥姥家長大,姥姥的畫、剪紙的手藝和巧妙的針線活兒,鐫刻在她記憶的深處,留存成了一種代表著「家」和「故鄉」的情懷。
  • 西峽縣西坪鎮:小小豆腐坊 圓了脫貧夢
    自從被評上貧困戶後,扶貧政策的潤澤讓他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如今的好政策」李玉盈滿懷感激地說「精準扶貧是我扭轉困境的一次絕佳機遇。」李玉盈常說。他立志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脫貧致富,便下定決心要在鎮村幹部的幫扶下,振奮精神,堅定信心,爭取儘快走向更加幸福的新生活。
  • 平頂山新增一家AAAA級景區,位置得天獨厚,快看看是否在你家附近
    - 做一個城市的分享者 -- 陪伴著你和這座城市的故事 -- 我在平頂山,你呢 -遇見大寶 | 文 「遇見鷹城,關注他↑,帶走我,陪伴著你和這座城市的故事!」回不去的過去,回不去的家………在外二十載,工作、成家、擁抱著溫暖的小家,甚幸之至。在外千裡思故鄉,大抵不過人性如此,愈老愈顯真性情。從小長大的地方,滿滿的兒時記憶,任憑世界變遷,內心依然如故,便是對家鄉那充滿著炙熱的愛。
  • 理了「短髮」回到家,兒子居然喊我「姥姥」
    女人越老,頭髮就必須越短嗎),炸出了一群有著相同遭遇的網友,居然有120萬的閱讀,一千多條留言,一萬五的點讚於是,我就信心滿滿地走進一家理髮店剪短髮,我說:結果,剪成了……瞬間老了二十歲我轉身就到隔壁商場買了假髮一路陰沉著臉走回家,假髮一摘,老公立馬噤若寒蟬,捂嘴不語。
  • 爆笑故事:在姥姥家長大的我,連他們村公共廁所有多深都知道了!
    從我記事開始,就經常在姥姥家度過童年,偶爾會回去自己家裡,但是那邊沒有和我一起玩的小夥伴,也不知為什麼,老爸總是很忙,所以老媽總是帶著我去姥姥家,而且一去就是好多天,那時候,我對自己的家漸漸地都有點陌生了。
  • 《倪萍:姥姥語錄》① | 如果有來生,我盼著姥姥只愛自己
    姥姥舉了個例子,比如看見別人臉上有個黑點,你不要直接說,可以先說自己臉上也有個黑點,這樣對方心裡會容易接受些,不那麼尷尬。說的是生死大事,教的卻是處世之道。有一次,又聊到死亡,倪萍問姥姥,以後想她了怎麼辦,清明是否得回老家上墳。
  • 【當代作家聯盟•散文】1000期︱山東孔慶貴《 姥姥家的 「寶」》
    姥 姥 家 的 「寶」 山東 孔慶貴 外孫的名字是他姥姥給起的,寓意簡潔明了 ,就叫「寶」,平時都是寶寶、寶寶地叫他,是名符其實的姥姥家的「寶」。 小孩子一出生起名是很有講究的。
  • 【美食】潮汕豆腐坊
    豆腐古時名稱很多,有「菽乳」、「黎祁」、「小宰羊」,宋代以後,才統稱豆腐。只有潮汕人習慣把一般意義上的豆腐稱作「豆乾(官)」,而真正的「豆乾」的卻稱之為「香腐」。潮語「幹」、「官」同音,因此在潮汕,豆腐除了可以佐餐外,還有廣泛的民俗用途,款待農村冬烘先生的菜離不了「青菜豆腐」,祭祀大典離不了豆腐,新婚吉慶離不了豆腐,兒童入學第一天也要吃豆腐加青蔥,說是吃了就會讀書聰明,長大能做官。
  • 姥姥的骨灰
    姥姥去世了,趕上疫情,火化以後存放在火化場。那天夜裡,姥姥就託夢給我拉家常,她說她們哪裡很擁擠,哪的人都有。像菜市場趕集,男女老少都有。挨著姥姥前面住的,是個老爺爺。挨著姥姥後面住的,是個年輕媽媽。年輕媽媽整天憂心忡忡。她上有老,下有小。她說父母在慢慢變老,她還沒有盡孝道。孩子還小,正需要她日夜陪伴,經心呵護,還沒能做好母親的責任。作為人妻,她愧對丈夫,她沒能和丈夫攜手一生,把一家人的重擔,都推給了丈夫,她說她是一個不合格的女兒,妻子,母親。姥姥左面住的,是一個男孩。他整天悶悶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