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古代列國志】摩洛哥薩阿德王朝

2020-12-17 騰訊網

摩洛哥薩阿德王朝

薩阿德王朝(阿拉伯語: ,拉丁化為BaniZaydan),1554年–1659年阿拉伯人的後裔統治摩洛哥的王朝。

從1509年到1554年,薩阿德王朝統治摩洛哥的南方。1528年之前認同瓦塔斯王朝作為摩洛哥的蘇丹,薩阿德王朝日益強大致使瓦塔斯王朝來攻打他,瓦塔斯王朝戰敗後,通過塔德拉條約,承認薩阿德王朝統治摩洛哥南部。1554年,蘇丹穆罕默德·謝赫在塔德拉之戰戰勝瓦塔斯王朝,開始統治整個摩洛哥。1591年滅亡桑海帝國。1659年,蘇丹艾哈邁德·阿巴斯在位時,薩阿德王朝的統治的結束,被現今統治摩洛哥的阿拉維王朝取代。

1.王朝興起

薩阿德人約於12世紀從阿拉伯半島遷居摩洛哥蘇斯地區的塔魯丹特,15世紀由遊牧轉入定居,建立了清真寺,組成了部落聯盟。15世紀末,葡萄牙入侵摩洛哥,佔領沿海一些港口和地區。約1511年,薩阿德人的伊斯蘭教領袖謝裡夫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拉赫曼,組建武裝,發動反對歐洲異教徒入侵的聖戰,攻擊入侵的葡萄牙人,號召推翻屈從侵略者的馬林王朝,擁護者日眾。約1520年其子艾哈邁德·阿拉吉繼父位,在多次與葡萄牙人作戰中勝利,增強了軍事力量。1525年攻佔馬拉喀什,1541年收復葡萄牙人佔領的阿加迪爾、薩非、艾澤穆爾等沿海據點。1548年攻佔非斯。1553年,滅馬林王朝,穆罕默德·阿拉吉正式稱蘇丹,定都馬拉喀什,建立薩阿德王朝。因王朝統治者自稱「謝裡夫」(即聖裔),故又史稱謝裡夫王朝。

2.鼎盛與衰落

阿卜杜勒·馬利克繼蘇丹位後,於1578年在馬哈津河戰役(馬哈贊河之戰)中,打敗葡萄牙國王率領的侵略軍入侵,保衛了民族獨立。蘇丹艾哈邁德·曼蘇爾(1578~1603在位)統治時期,是薩阿德王朝的全盛時期。他加強中央政權,建立了一套行政機構,實行伊斯蘭教法,勵精圖治,發展農牧業,鼓勵商業,倡導伊斯蘭學術文化,馬拉喀什和非斯城仍保持伊斯蘭文化的中心地位。他曾派兵遠徵西非,攻佔廷巴克圖(湯迪比戰役),摧毀了桑海帝國,控制了黃金商路,帶回大量黃金,充盈國庫。1599年,駐守廷巴克圖的摩洛哥軍隊又在傑內之戰中打退了馬裡軍隊。

艾哈邁德·曼蘇爾的後繼者懦弱無能,王室內訌,17世紀初期分裂為非斯和馬拉喀什兩個割據小王朝,趨於衰落。1666年被阿拉維王朝取代。

3.遠徵桑海

薩阿德王朝遠徵桑海,對摩洛哥本身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在佔領的初期,摩洛哥人確實從蘇丹掠奪到了大量黃金。例如居住在馬拉喀什的英國商人1594年親眼見到30匹滿載黃金的騾子從西蘇丹回來。摩洛哥史學家伊弗拉尼寫道:「隨著(西)蘇丹(當代的馬裡等地區)諸王國的徵服,穆萊·艾哈邁德得到了那麼多金子,足使妒忌者發瘋,目睹者驚呆。因此,從那時起,曼蘇爾給官員們的俸祿全是成色十足的金第納爾。在他的宮廷門口,1700名工匠日夜趕鑄金第納爾。……數不清的黃金使他贏得了『金素丹』的稱號」。第納爾在歐洲市場也很堅挺,許多歐洲國家轉而向摩洛哥借款。但是,由於蘇丹各族人民的抵抗,曼蘇爾想要完全佔領黃金產地的企圖並未實現。

在動亂年代,通過傑內——廷巴克裡流入摩洛哥的黃金日趨減少。蘇丹並不是摩洛哥取之不竭的聚寶盆,相反,侵入蘇丹使摩洛哥陷入了長期戰爭的泥潭。同桑海和蘇丹各族人民的連年戰爭,需要不斷派軍增援,大批精銳的部隊葬身於沙漠和尼日河兩岸。穆萊·澤丹(1603—1628年在位)曾抱怨佔領蘇丹使23000名摩洛哥士兵喪生。大量人力物力的消耗,削弱了曼蘇爾對國內的控制。年邁的曼蘇爾一死,他的兒子們便展開了激烈的鬩牆之爭。結果,摩洛哥再次分裂。穆罕默德·謝赫·馬蒙在非斯被擁立為王;穆萊·澤丹在馬拉喀什被立為素丹。當薩阿德王朝成員互相殘殺之時,群雄蜂起,內戰的火焰再次燃遍摩洛哥大地。

4.王朝世系

(1)早期薩迪王朝

阿布·阿卜杜拉·卡伊姆(AbuAbdallah Qaim)1509-1517,僅統治著摩洛哥南部

艾哈邁德·阿拉吉(AhmadAraj)1517-1544

(2)統一摩洛哥的薩迪王朝

穆罕默德·謝赫(MohammedSheikh)1544-1557 (1554年以後統治整個摩洛哥)

阿卜杜拉·加裡卜(AbdallahGhalib)1557–1574

阿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二世(AbuAbdallah Mohammed II)1574–1576

阿布·馬爾萬·馬利克一世(AbuMarwan Abd Malik I)1576–1578

艾哈邁德·曼蘇爾(AhmadMansur)1578–1603

阿布·法裡斯·阿卜杜拉(AbouFares Abdallah)生於1564年,1603–1608在位,薩迪王朝分裂,僅統治摩洛哥部分領土

(3)統治馬拉喀什的薩迪王朝

茲丹·阿布·馬阿里(Zidan AbuMaali)1603–1627阿布·馬爾旺·阿卜杜·馬利克二世(Abu Marwan Abd al-Malik II)1627–1631

瓦利德·伊本·茲丹(Walid ibnZidan)1631–1636

穆罕默德·謝赫·塞格爾(MohammedSheikh Seghir)1636–1655

艾哈邁德·阿巴斯(AhmadAbbas)1655–1659

(4)統治非斯的薩迪王朝地方政權

穆罕默德·謝赫·馬蒙(MohammedSheikh Mamun)生於1560年,1604-1613年在位

阿卜杜拉二世(Abdallah II)1613-1623

阿卜杜·馬萊克(Abd Malek)1623-1627

(5)1627–1659:統一

阿布·馬爾萬·阿布德·馬立克二世(AbuMarwan Abd al-Malik II) (1628年–1631年)

瓦立德·伊本·齊丹(Al Walidibn Zidan) (1631年–1636年)

穆罕默德·謝赫·塞吉爾(Mohammedesh Sheikh es Seghir) (1636年–1655年)

艾哈邁德·阿巴斯(Ahmad elAbbas) (1654年–1659年)

5.艾哈邁德·曼蘇爾

艾哈邁德·曼蘇爾(Ahmad al-Mansur,1549-1603)摩洛哥薩迪王朝統治者(1578-1603)。1578年8月繼承其兄阿卜杜·馬利克的王位。執政期間,實行中央集權制;將土地分封高級官員,並豁免其賦稅;土地稅租由中央政權直接徵收;鼓勵能工巧匠移民入境;農業和製糖業得到迅速發展。還大興土木,重建都城馬拉喀什,再現都城的宏偉壯觀景色。

(1)逃亡君士坦丁堡

艾哈邁德·曼蘇爾於1549年生於摩洛哥北部城市非斯(Fes),父親是摩洛哥薩迪王朝的開創者穆罕默德·謝赫。後來,因為穆罕默德·謝赫於1557年被刺殺和隨之而來的權力鬥爭,使年僅八歲的艾哈邁德·曼蘇爾和他的哥哥阿卜杜·馬利克不得不離開長兄摩洛哥蘇丹阿卜杜拉·謝裡布(1557–1574年在位),逃離摩洛哥,從此漂泊異鄉長達二十年。在這二十裡,有十七年時間他們是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度過。在君士坦丁堡的生活,使兩兄弟領略到土耳其帝國輝煌燦爛的文明因之眼界大開,獲益匪淺。1576年,阿卜杜·馬利克在奧斯曼帝國軍隊的支持下返回摩洛哥,趕走他的侄子、蘇丹阿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二世(阿卜杜拉·謝裡布之子),成為摩洛哥蘇丹。

(2)登上王位

前任蘇丹阿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二世逃到葡萄牙,他不甘心失敗,成功說服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昂一世出兵,幫助他奪回摩洛哥。於是塞巴斯蒂昂和穆罕默德二世率領葡萄牙軍隊於1578年在摩洛哥北部的丹吉爾登陸,之後不斷深入摩洛哥國境,面對敵軍的挑釁,阿卜杜馬·利克毅然領兵迎戰。8月4日,雙方在一個叫卡塞爾凱比爾的地方展開戰鬥,因為共有三位國王參與,所以此次戰役又被稱為「三王會戰」(馬哈贊河之戰)。摩洛哥軍隊雖然裝備落後,但卻英勇無畏,結果葡軍被打得大敗,塞巴斯蒂昂和阿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雙雙喪命,摩洛哥取得了勝利。然而,剛打了勝仗的阿卜杜·馬利克,也在第二天後因病死去。艾哈邁德·曼蘇爾作為乃兄的繼承人,成為摩洛哥薩迪王朝的第五位蘇丹。

(3)勵精圖治

艾哈邁德·曼蘇爾加強中央政權,建立了一套行政機構,實行伊斯蘭教法,勵精圖治,發展農牧業,鼓勵商業,倡導伊斯蘭學術文化,馬拉喀什和非斯城仍保持伊斯蘭文化的中心地位。

(4)遠徵西非

1590年,曼蘇爾任命一名來自西班牙的太監——朱達爾帕夏為遠徵軍司令,率軍從馬拉喀什出發,入侵桑海帝國。

阿斯基亞王朝的桑海君主阿斯吉亞·伊夏克二世得悉摩洛哥入侵的情報後,並沒有及時派兵阻擊,同時對填塞撒哈拉沙漠中的水井、斷絕敵軍水源的措施猶豫不決。朱達爾得以迅速進軍,於1591年2月底到達尼日河的卡拉巴拉。當摩洛哥軍隊向加奧進擊時,伊夏克二世才急忙集合部隊,在加奧北面50公裡處的湯迪比部署防禦。3月13日,兩軍交戰,這就是非洲歷史上著名的「湯迪比戰役」。

由於曼蘇爾對於戰爭有縝密的戰前規劃和戰略布置,伊夏克二世的顧問阿爾發·布巴卡爾·本·蘭巴爾更上是一名被艾哈邁德·曼蘇爾安插好的內奸,朱達爾帕夏經過苦戰,以少勝多取得勝利。

隨後曼蘇爾又指派馬哈茂德·本·扎岡為帕夏,繼續進攻桑海,攻佔廷巴克圖,將其打擊得分崩離析,掠奪到大量的黃金。

(5)戰爭泥潭

由於西非各族人民的抵抗,曼蘇爾想要佔領黃金產地的企圖並未實現。在動亂年代,通過加奧——廷巴克圖流入摩洛哥的黃金日趨減少。同西非各族人民的連年戰爭,需要不斷派軍增援,大批精銳的部隊葬身於沙漠和尼日河兩岸。穆萊·澤丹(1603—1628年在位)曾抱怨佔領桑海使23000名摩洛哥士兵喪生。大量人力物力的消耗,削弱了曼蘇爾對國內的控制。

年邁的曼蘇爾死後,他的兒子們便展開了激烈的鬩牆之爭。結果,摩洛哥再次分裂。穆罕默德·謝赫·馬蒙在非斯被擁立為王;穆萊·澤丹在馬拉喀什被立為素丹。當薩阿德王朝成員互相殘殺之時,群雄蜂起,內戰的火焰再次燃遍摩洛哥大地。

相關焦點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伊德裡斯王朝
    他在非斯河左岸修建新都非斯城,後發展成為一座宏偉而繁華的阿拉伯城市,對傳播伊斯蘭學術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同時,希賈茲、安達盧西亞和突尼西亞等地阿拉伯人遷入王朝各地定居,非斯城成為來自安達盧西亞和凱魯萬阿拉伯學者、商人、貴族的聚居區,從而加速了摩洛哥的阿拉伯化。828年伊德裡斯二世去世後,其長子穆罕默德·伊本·伊德裡斯繼為伊瑪目。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穆瓦希德王朝
    穆瓦希德王朝 穆瓦希德王朝(Muwahhidun),中世紀柏柏爾人在北非及西班牙南部建立的伊斯蘭教王朝(1147~1269)。西班牙語稱「阿爾摩哈德王朝」(Almohades)。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法蒂瑪王朝
    法蒂瑪王朝 法蒂瑪王朝( al-Fātimiyyūn909年~1171年),北非伊斯蘭王朝,又譯法提馬王朝,中國史籍稱之為綠衣大食,西方文獻又名南薩拉森帝國。以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瑪得名。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摩洛哥馬林王朝
    摩洛哥馬林王朝 馬林王朝 (柏柏爾語:Imrinen,阿拉伯語:Marīniyūn),1244年–1465年柏柏爾人的後裔統治摩洛哥的王朝。 1244年馬林王朝取代的穆瓦希德王朝控制摩洛哥,在十四世紀中葉開始短暫地控制整個馬格里布。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摩洛哥阿拉維王朝
    摩洛哥阿拉維王朝 阿拉維王朝(SulalaAlawiyya):摩洛哥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蘭教封建王朝(1666年~今)。亦稱謝裡夫王朝、塔菲拉勒王朝。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漢志王國
    1.歷史漢志地區曾先後隸屬巴比倫和迦勒底王國、阿拉伯帝國的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以及埃及馬木留克王朝統治。1517年,漢志接受奧斯曼帝國管轄,成為一個行省,治所在麥地那,由土耳其委任總督行政。而聖城麥加則委由穆罕默德家族聖裔哈希姆家族統治。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阿拉伯帝國(一):歷史沿革1
    帝國主要有正統哈裡發時期和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三個時期。帝國最強盛的時候,疆域東起印度河和中國邊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達裏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繼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之後又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國的興起改變了周邊許多民族的發展進程,在中世紀的歷史上對科技及醫學的發展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阿拉伯帝國(二):歷史沿革2
    阿拉伯帝國(二):歷史沿革2 4.阿拔斯王朝時期(750年—1258年)747年,阿拔斯的後裔阿布·阿拔斯利用波斯籍釋奴阿布·穆斯林在呼羅珊的力量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示巴王國
    最強盛的時候,它甚至統治了整個阿拉伯半島南部。賽伯伊人是最早的航海家和國際商人,灌溉了南部阿拉伯絕大部分土地的著名的馬裡卜大壩,也是由他們修建的。透過《聖經》上著名的示巴女王和所羅門的故事,約略可以看出這個王國的繁榮與富足。在其後,代替賽伯伊王國的希木葉爾王國,其統治則一直持續到公元6世紀上半葉左右。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贊吉王朝(下)
    1127年,贊吉成功被大塞爾柱帝國的馬哈茂德二世封為摩蘇爾總督,他在1128年兼任阿勒頗總督後藉此脫離了塞爾柱王朝並建立了贊吉王朝。(2)與布裡迪王朝的衝突1130年,贊吉為了擴展他的勢力範圍,他決定向布裡迪王朝下手。贊吉假借抵抗十字軍為託,與布裡迪王朝統治者布裡建立了盟約,卻在不久後利用了這個盟約,不但佔據了哈馬城,還綁架了布裡的兒子。
  • 【古印度列國志】帕拉瓦王朝
    帕拉瓦王朝 帕拉瓦王朝(275年-897年),《舊唐書》譯作拔羅婆,是古代南印度的一個王朝,在宗主國百乘王朝衰退後逐漸崛起。首都是建志補羅(今甘吉布勒姆),統治泰盧固地區和北部泰米爾地區長達約600年。帕拉瓦王朝長期與北部巴達米地區的遮婁其人和南部的泰米爾人王國朱羅王朝、潘地亞王朝作戰。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格拉納達酋長國
    格拉納達酋長國建立於1013年,在11世紀曾被穆拉比特王朝徵服,12世紀又被穆瓦希德王朝徵服。1238年(一說1230年),格拉納達酋長國復國。格拉納達酋長國是伊比利亞半島最後的伊斯蘭王朝,存在了約250年。1492年1月2日,格拉納達酋長國被卡斯提爾王國和亞拉岡王國滅亡。
  • 【古印度列國志】波羅王朝
    波羅王朝 波羅王朝又稱帕拉王朝(現代孟加拉語寫為 ),8世紀~12世紀時統治印度東北部的一個重要王朝。其統治者的名稱均以帕拉為後綴,在古普拉克裡特諸語言意為「保護者」,他們是大乘佛教和密宗的信徒。其主要據點位於孟加拉和今印度比哈爾邦,包括巴連弗邑、蒙格埃爾、多摩梨帝國等當時的大城市。
  • 沙烏地阿拉伯,是古代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古代阿拉伯帝國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穆聖)及其追隨者建立的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穆聖的出生地-麥加在阿拉伯半島,穆聖所創立伊斯蘭教政權所在地-麥地那也在阿拉伯半島,可以說阿拉伯半島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的發源地。
  • 【古印度列國志】喬漢王朝
    )、阿傑梅爾的喬漢人(Chauhans of Ajmer),是7-12世紀中印度的一個拉其普特人王朝,位於今天的拉賈斯坦邦,首都在薩姆巴爾,後遷阿傑梅爾。1.歷史喬漢人(Chauhan)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在瞿折羅-普臘蒂哈臘王朝衰落後建立了獨立的喬漢王朝,同時期的還有本德爾坎德地區的昌德拉王朝、摩臘婆地區的帕拉瑪拉王朝。喬漢王朝信仰印度教,長期與周邊鄰國作戰。11世紀開始,來自阿富汗的伽色尼王朝屢屢侵邊劫掠,喬漢王朝首當其衝。
  • 阿拉伯帝國怎樣看同時期的唐宋王朝?
    ►老話說:眼界無窮天地寬!
  • 【古印度列國志】喀布爾-夏希王朝
    喀布爾-夏希王朝 夏希王朝(天城文:शाही),或稱沙希王朝、沙希亞王朝,是公元三世紀貴霜帝國衰落開始統治著喀布爾地區及健馱邏(今巴基斯坦北部
  • 比肩華夏的阿拉伯帝國,怎樣看同時期的唐宋王朝
    老話說:眼界無窮天地寬!
  • 【古印度列國志】孔雀王朝(三):阿育王1
    前232年),常被簡稱為阿育王(अशोक,Aśoka,音譯阿輸迦,意譯無憂,故又稱無憂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頻頭娑羅王之子。王朝的版圖擴張到現在的阿富汗及今天的孟加拉,也可能達到伊朗的東部,東邊則到印度的阿薩姆邦,南方則到喀拉拉邦及安得拉邦的北部。王國的首都是塔克西拉、鄔闍衍那及巴連弗邑。(1)即位之初根據佛教文獻記載,前273年頻頭娑羅逝世,阿育王在大臣成護的幫助下,與其兄蘇深摩爭奪王位取勝,並把王族政敵全部殺死,在統治初期被認為是一個暴君。
  • 【古印度列國志】笈多王朝(二):海護王
    笈多王朝(二):海護王 5.海護王海護王為印度笈多王朝第二任君主(335—380年在位),他向海上發展勢力,遠至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和爪哇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