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在脫貧攻堅道路上揮灑青春汗水丨甕安縣猴場鎮...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秦啟安,是貴州省黔南州甕安縣人民檢察院的一名幹警,2019年5月,經過組織安排,我來到甕安縣猴場鎮金竹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作為一名新網格員,我既感到自豪,又深感責任重大。雖然從小在農村長大,對鄉村有一種說不出的熱愛,但是剛開展這項工作時,由於不熟悉脫貧攻堅工作,還是使我有些怯場。

秦啟安(右)到雷華友老人家走訪

當我背著行囊走進金竹村的時候,看到欣欣向榮的鄉村景象、勤勞樸實的村民,還有經驗豐富的老網格員作為老師,我的所有顧慮和膽怯開始慢慢變為勇氣和信心。  我負責包保金竹村平溪寨組和新寨組,共有39戶農戶156人,其中建檔立卡戶7戶27人。老百姓們都很勤勞,他們關心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關心自己的各類補貼是否到位。看似俗氣,但我十分理解,因為這就是他們的生計,我們的工作要為他們做好各項服務、落實好黨和政府的各項惠民政策,更重要的是為他們宣傳解讀政策,從思想上引導他們做懂政策、用政策、感黨恩的群眾。  每天走村入戶後,我會將包保的網格內的群眾勞動力和思想動態作詳細記錄,再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推薦就業或者是加入合作社發展適合的產業。  我包保的雷華友戶是弱勞動力戶,他是一名退伍老軍人,雖年過70,身子倒是硬朗。他家面臨的問題是「打工沒人要,發展沒技術」,家庭生活相對較為困難。  扶貧工作開始後,該戶就進入到我的重點幫扶對象之一。根據他家的具體情況,我帶雷華友到村委會的果蔬專業合作社,了解種植、養殖項目,雷華友對種植辣椒表現出濃厚興趣。2019年春季,雷華友參加了辣椒種植技術培訓,當年就嘗試著用自家的2畝地種植辣椒,四個月的成長周期,雷華友就喜獲豐收,通過合作社外銷獲淨利潤兩萬多元。  雷華友拿著存摺拉著我的手說:「我還是第一次賺這麼多錢,有了技術,有的年輕人打工還不如我,感謝黨、感謝政府。」  看著老人臉上掩蓋不住的笑容,我內心也是無比欣喜。   我包保的雷安模戶是5口人,其中有兩名肢體殘疾人、一位80多歲的高齡老年人和一名學齡前兒童。該戶雖然很勤勞,但是家庭經濟仍然十分拮据。

秦啟安(左)走訪了解群眾情況

初次走訪時,雷安模只是一陣的抽著土煙說「沒得法啊、沒得法啊」,我鼓勵他說「老雷你放心,現在黨的政策好得很,總有辦法,不怕現在困難,就怕做了懶人」。  掌握了他家的第一手資料後,我就回到村裡與村第一書記商量老雷家的幫扶措施。首先推薦老雷的兒子走出去務工;其次是為老雷申請了一個公益性崗位,增加收入;最後是鼓勵老雷搞點小規模的養殖。   確定好方案後,我就去與老雷商量,他一聽,滿口答應。老雷進入到護林員、路潔員公益崗位後,特別地勤勞、踏實,農閒時都要到集體林地去看看、管管,把所包保的通組公路打掃得乾乾淨淨,群眾都誇「這人可以啊!」。在我的建議下,老雷領到第一筆公益崗位工資後立即購買了四頭崽豬發展養殖,當年年底就淨賺了8000多元。

秦啟安(中)到群眾家走訪了解情況

2020年初,藉助東西部崗位協作的機會,推薦了老雷的兒子到浙江省務工。老雷一家現在人均純收入已過萬元,在政策的扶持下,該戶通過勤勞的雙手,政民聯心,戰勝貧困。「按照今年這個價,保守估計都要值五六千元。」老雷看著存欄的兩頭肥豬高興得合不攏嘴。  日復一日的入戶走訪,群眾都親切地叫我「檢察院的小秦」,我也很樂意。群眾事無小事,我就在為群眾做的點滴小事中與當地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盧泰銘 整理

通訊員 秦啟安

編輯 徐微微

編審 王璐瑤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青春安放在鄉村,把汗水揮灑在田野丨從江縣鬥...
    有人說,是青年就要勇於攀登,誓要達到成功的頂峰;有人說,是青年就要善於創造,敢為人先,開拓向前;而我要說的是,青年就要志存高遠,因為青春已經插上追求夢想的翅膀,年輕的我們就應該一躍而起。我叫韋忠誠,2019年8月,我參加了大學生西部計劃志願者,根據組織安排,現服務於從江縣鬥裡鎮工作。入村不久,我就進入了脫貧攻堅戰鬥第一線,跟隨指揮所隊伍,積極開展推進馬安村脫貧攻堅、住房保障、人居環境整治和勞務輸出等工作,充分發揮了基礎戰鬥堡壘作用。
  • 「我的扶貧故事」揮灑青春汗水,書寫脫貧故事
    用心用情,贏得群眾信賴剛轉移「新陣地」---優勒村,這是一個深度貧困村,其脫貧攻堅難度可想而知。報導當天,他來不及整理行李,來不及吃點東西,來不及記住村幹部名字,就匆匆忙忙與大家一起入戶核查低保,落實惠民政策。不斷的走村串戶,讓他從一個細皮嫩肉的白面書生變成了一個滿臉古銅色皮膚粗糙的「莊稼漢」,褲腿上還經常沾了泥土。
  • ...真心真情幫扶暖心窩丨甕安縣猴場鎮大田壩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冷小梅
    我叫冷小梅,是貴州黔南甕安縣猴場鎮黨委委員、宣傳委員,也是猴場鎮大田壩村駐村工作隊隊長。自2017年開展駐村工作以來,我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組織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推薦和引導困難群眾到縣、鎮企業務工,把困難群眾納入村級公益性崗位,增加群眾收入。我深知要落實好政策,吃透政策是關鍵,我充分利用閒暇時間,深入研究、學習各項脫貧攻堅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用行動譜寫脫貧攻堅青春華章|黃平縣浪洞鎮平磨村...
    經過我多次走訪,講述一些像他那樣有志氣的人脫貧的故事後,他根據自己的勞動能力,開始了養牛,從去年3頭發展到了7頭牛。如今的生活有了色彩,日子越過也小康了,我也被他自力更生的精神感動。此外,我在工作上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工作積極性高、工作方式創新、上級領導安排的各項工作都能提前完成,一個細小的數據是否存在邏輯上的錯誤都要反覆推敲。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揮灑青春汗水|都勻市墨衝鎮新蒙村駐村...
    我是胡雪峰,2018年3月14日晚,我接到單位打來的電話,根據都勻市委組織部的工作安排,需要我第二天一早前往新蒙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那時的我剛參加稅務工作兩年半的時間,對於農村工作可以說沒有任何經驗。加之來自安徽,更是對這裡的方言云裡霧裡。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家俊:在脫貧攻堅一線奉獻青春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家俊:在脫貧攻堅一線奉獻青春 2020-11-25 20: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河南信陽: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揮灑青春與汗水
    他看到貧困戶老胡為了生活,一天都不敢休息,在附近打零工,還要時時擔心家裡無人照顧的80多歲老父親和患精神病妻子;看到貧困戶老劉癱瘓在床,妻子還要拖著股骨頭壞死的身軀,堅持種菜養雞,去集鎮上賣菜換取生活費……貧困戶的困難還有許許多多,這些都是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難中之難,他皺起了眉頭,但心中暗暗發誓,再難也一定要幫他們脫掉貧困的帽子!
  • 「我的扶貧故事」工作落實到群眾的「心坎」上丨岑鞏縣天星鄉山崗...
    脫貧攻堅正決勝,扶貧致富不落人。」我在自己的駐村日記裡寫道。我叫楊敦遠,中共黨員,2019年7月,在黔東南州民族高級中學的學校領導陪送下,經過3個多小時的顛簸,我來到岑鞏縣天星鄉山崗村開展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換真情丨甕安縣永和鎮木孔村扶貧幹部肖盛豔
    「徐叔,這兩天油菜栽完沒得,餵的雞下蛋多不,要賣的話給我講,我給你宣傳,大家都想買農村土雞蛋.....」肖盛豔到群眾家走訪我叫肖盛豔,是甕安縣永和鎮木孔村一名扶貧幹部,這是我每天進村入戶與群眾打交道的日常和親切的問候。  不管炎炎夏日、冷冷寒冬,不論晴天雨天,田間地頭,山上山下,房前屋後,鄉間小道,總有我們的身影和走過的足跡,還有揮灑的汗水味道。
  • 「我的扶貧故事」純樸百姓情暖我心田|甕安縣珠藏鎮清香村第一書記...
    我叫季陵,2016年4月,受組織安排,我來到甕安縣珠藏鎮清香村任第一書記。這是我自2011年以來,第三次參加同步小康駐村工作。作為農民的兒子,能再次回到農村,我倍感親切,又深感責任重大。清香村距縣城約90公裡,屬省級一類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將汗水揮灑在脫貧攻堅產業發展的路上|從江縣谷坪...
    我是來自黔東南州農業科學院一名普通專業技術幹部。2019年6月10日,機構改革後增派州直單位幹部輪戰駐村決戰脫貧攻堅,增派我到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谷坪鄉谷洞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並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網格員和幫扶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駐村路 一生駐村情丨甕安縣永和鎮白水河社區...
    我叫周敏,2017年深秋,我有幸作為扶貧幹部並承擔甕安縣永和鎮白水河社區駐村第一書記的職責,與扶貧戰友們一道進駐離城近10公裡路的白水河社區。2017年的冬天,我在白水河社區的倒巖組召開群眾大會,希望從老鄉們口中得知他們希望解決的問題。處於承擔我應負的職責,在自我介紹中我表明我是駐村第一書記,但我話未說完一位姓陳的老鄉就站起來不屑一顧的朝我吼道:「我就最不喜歡當官的,嘴上講得好聽,老百姓的事哪一樣都做不了.......」
  • 「我的扶貧故事」以志願之名譜寫青春之歌丨從江縣東朗鎮西部志願...
    2017年畢業季,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主動選擇成為一名志願者,從象牙塔校園走到基層扶貧一線,以志願之名,走扶貧之路,譜青春之歌。  還記得剛來東朗的那天,給我的不是驚喜,而是「驚嚇」,從不暈車的我,因為坑坑窪窪、蜿蜒崎嶇的盤山公路,吐到臉色發白,難受不已。黃昌昌幫助貧困群眾安裝碗櫃「人生難得幾回搏,此時不搏待何時。」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之「手」 託起生活的希望
    息烽縣鹿窩鎮馬屯村駐村第一書記鄒佩言: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揮灑青春和汗水我叫鄒佩言,是市委統戰部一處的工作人員。2019年1月,我被選派到息烽縣鹿窩鎮馬屯村駐村,6月份調整為駐村第一書記。2020年春節剛過,在胳膊恢復了部分功能後,我又立刻回到駐村崗位,一頭扎進了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戰中,迅速推動馬屯村土地流轉、辣椒產業籌備等工作。駐村期間,我走訪農戶,協調解決村民矛盾,幫助村民解決增收致富問題,不舍晝夜,白天匆匆忙忙在路上,晚上披星戴月錄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田義:在脫貧攻堅戰場譜寫無悔的青春之歌
    我叫田義,是一名從大山裡走出的大學生,是銅仁市兒童福利院一名工作人員,秉承著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參加工作一年後,在2017年4月,我毅然重返大山,做了一名駐村幹部,帶領群眾日夜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在得知徐家巖組位於山巖上,無通組路,群眾出行困難,我帶領駐村工作組向市民政局領導匯報爭取,市民政局解決了毛路開挖資金,經過長達半年的艱苦努力,土井至徐家巖長達3.2公裡通組路完成硬化通車。至今,我們通過努力硬化通組道路14.9公裡,硬化入戶便道8.1公裡,改變了下雨出門一身泥,買賣東西靠肩挑背扛的現象。除了交通,脫貧關鍵還是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走心的脫貧攻堅最為溫暖丨冊亨縣巧馬鎮副鎮長王勇
    2015年11月至今,我同尾賢村結伴而行已有5年。回首過往,從幫扶責任人、駐村幹部到黨建指導員,再任脫貧攻堅指揮長,對尾賢從陌生到熟悉,從相識到相知,5年時間,我見證了尾賢的父老鄉親搬出大山過上好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馮毅:揮灑青春汗水 助力鄉村振興
    我叫馮毅,是白雲區牛場布依族鄉瓦窯村的一名普通駐村幹部。瓦窯村是白雲區最偏遠的一個村落,與烏當區相鄰,轄3個村民組,160多戶村民以布依族為主,村集體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作為一名「90後」,駐村兩年多來,我走訪了4640餘人次,村裡的組組通道路、灌溉溝渠維護、村民生活廣場建設等十餘個工程項目也陸續完成……在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路上,像我這樣的「90後」還有很多。我們願意揮灑青春汗水,腳踏實地做實事,助力鄉村振興,與村民一起創造美好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志智雙扶 共赴小康丨甕安縣永和鎮長嶺村扶貧幹部...
    我叫劉朝遠,2018年2月,由於工作調整,我被抽調參加貴州省黔南州甕安縣永和鎮長嶺村的扶貧工作。仍記得入村那天,冬意未消,細雨飄灑,深處大山的長嶺村顯得更加清冷。我坐著車帶著行囊經過村寨,窗外依稀能看見幾個穿著樸素的群眾路邊閒聊。
  • 我的扶貧故事丨揮灑青春汗水 助力鄉村振興
    我叫馮毅,是白雲區牛場布依族鄉瓦窯村的一名普通駐村幹部。瓦窯村是白雲區最偏遠的一個村落,與烏當區相鄰,轄3個村民組,160多戶村民以布依族為主,村集體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作為一名「90後」,駐村兩年多來,我走訪了4640餘人次,村裡的組組通道路、灌溉溝渠維護、村民生活廣場建設等十餘個工程項目也陸續完成……在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路上,像我這樣的「90後」還有很多。我們願意揮灑青春汗水,腳踏實地做實事,助力鄉村振興,與村民一起創造美好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不負韶華 脫貧攻堅路上的追夢人丨石硐鎮中壩村駐...
    我自2018年3月擔任息烽縣石硐鎮中壩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以來,一直嚴格要求自己,牢記脫貧攻堅職責使命,圍繞「一宣六幫」駐村工作要求,認真開展扶貧工作,積極落實脫貧政策,我時刻把自己當做中壩村的一位村民,站在村民的角度看待、解決問題,傾聽群眾心聲。幫扶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得到了群眾和領導的廣泛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