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秦啟安,是貴州省黔南州甕安縣人民檢察院的一名幹警,2019年5月,經過組織安排,我來到甕安縣猴場鎮金竹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作為一名新網格員,我既感到自豪,又深感責任重大。雖然從小在農村長大,對鄉村有一種說不出的熱愛,但是剛開展這項工作時,由於不熟悉脫貧攻堅工作,還是使我有些怯場。
秦啟安(右)到雷華友老人家走訪
當我背著行囊走進金竹村的時候,看到欣欣向榮的鄉村景象、勤勞樸實的村民,還有經驗豐富的老網格員作為老師,我的所有顧慮和膽怯開始慢慢變為勇氣和信心。 我負責包保金竹村平溪寨組和新寨組,共有39戶農戶156人,其中建檔立卡戶7戶27人。老百姓們都很勤勞,他們關心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關心自己的各類補貼是否到位。看似俗氣,但我十分理解,因為這就是他們的生計,我們的工作要為他們做好各項服務、落實好黨和政府的各項惠民政策,更重要的是為他們宣傳解讀政策,從思想上引導他們做懂政策、用政策、感黨恩的群眾。 每天走村入戶後,我會將包保的網格內的群眾勞動力和思想動態作詳細記錄,再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推薦就業或者是加入合作社發展適合的產業。 我包保的雷華友戶是弱勞動力戶,他是一名退伍老軍人,雖年過70,身子倒是硬朗。他家面臨的問題是「打工沒人要,發展沒技術」,家庭生活相對較為困難。 扶貧工作開始後,該戶就進入到我的重點幫扶對象之一。根據他家的具體情況,我帶雷華友到村委會的果蔬專業合作社,了解種植、養殖項目,雷華友對種植辣椒表現出濃厚興趣。2019年春季,雷華友參加了辣椒種植技術培訓,當年就嘗試著用自家的2畝地種植辣椒,四個月的成長周期,雷華友就喜獲豐收,通過合作社外銷獲淨利潤兩萬多元。 雷華友拿著存摺拉著我的手說:「我還是第一次賺這麼多錢,有了技術,有的年輕人打工還不如我,感謝黨、感謝政府。」 看著老人臉上掩蓋不住的笑容,我內心也是無比欣喜。 我包保的雷安模戶是5口人,其中有兩名肢體殘疾人、一位80多歲的高齡老年人和一名學齡前兒童。該戶雖然很勤勞,但是家庭經濟仍然十分拮据。
秦啟安(左)走訪了解群眾情況
初次走訪時,雷安模只是一陣的抽著土煙說「沒得法啊、沒得法啊」,我鼓勵他說「老雷你放心,現在黨的政策好得很,總有辦法,不怕現在困難,就怕做了懶人」。 掌握了他家的第一手資料後,我就回到村裡與村第一書記商量老雷家的幫扶措施。首先推薦老雷的兒子走出去務工;其次是為老雷申請了一個公益性崗位,增加收入;最後是鼓勵老雷搞點小規模的養殖。 確定好方案後,我就去與老雷商量,他一聽,滿口答應。老雷進入到護林員、路潔員公益崗位後,特別地勤勞、踏實,農閒時都要到集體林地去看看、管管,把所包保的通組公路打掃得乾乾淨淨,群眾都誇「這人可以啊!」。在我的建議下,老雷領到第一筆公益崗位工資後立即購買了四頭崽豬發展養殖,當年年底就淨賺了8000多元。
秦啟安(中)到群眾家走訪了解情況
2020年初,藉助東西部崗位協作的機會,推薦了老雷的兒子到浙江省務工。老雷一家現在人均純收入已過萬元,在政策的扶持下,該戶通過勤勞的雙手,政民聯心,戰勝貧困。「按照今年這個價,保守估計都要值五六千元。」老雷看著存欄的兩頭肥豬高興得合不攏嘴。 日復一日的入戶走訪,群眾都親切地叫我「檢察院的小秦」,我也很樂意。群眾事無小事,我就在為群眾做的點滴小事中與當地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盧泰銘 整理
通訊員 秦啟安
編輯 徐微微
編審 王璐瑤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