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古塔是一個地名,在現在的黑龍江,是滿清時期中國北方的邊疆之所在。那裡一年裡溫暖的時期極短,經常都處於一片冰雪之中。因為這裡地方非常偏遠,在歷史上一直都是極為貧窮的苦寒之地。這裡的夏天裡也會長滿各種作物,極少的物資,曾經養育過滿人的先祖。
據說滿清的先祖有6人,他們定居於此,經過很多年的繁衍,終於有了女真人的崛起。寧古塔就是「6個」的意思,滿人取這個名字來紀念他們的祖先。雖然這裡貧窮,但是這裡是滿人的崛起的地方,所以在後來一直受到重視,一度被用作是守備北方邊境的重城。但是這裡畢竟極為貧瘠,所以想把這裡建得繁榮起來,就需要大量的人手。
前面說了,這個地方在中國的極北之地,一年裡暖和的日子沒幾天,但是寒冷的天氣卻會持續大半年。在這樣寒冷的地方生活,對於北方人都是極大的考驗,更別說南方人。為了開發這裡,必須要在溫暖的時候進行各種工作,一旦天冷,行動極為困難。但是偏偏有很多戰爭,就發生在天冷的時候,一旦碰到了戰事,這裡的人就會陷入災難。
在寧古塔打仗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朝廷的正規軍,一種就是披甲人。披甲人最初是說那些投降了的敵人,這些人會在以後在此地當兵,跟著滿人一起徵戰。但是後來滿人建立大清後,許多官員就被流放至此,當然,如果罪大的話,他們的家眷都會被趕到這裡,給披甲人為奴。
給披甲人為奴要幹什麼呢?對於女眷來說,老的會被安排去縫補、洗衣,年輕的會被充當官妓,受盡侮辱。這些人的地位,比那些投降的外族人還要低,所以日子很難過。在寒冷的冬季,他們要經常在外面做一些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受盡寒冷和壓迫。
寧古塔除了接受這些犯人,很大的作用就是為滿清徵集旗人士兵。旗人是很有地位的,比披甲人地位高,但是後來基本都是披甲人在作戰。這些人世代在寧古塔一帶定居,是滿人的忠實的士兵,別看人家在一開始不受重視,後來卻和滿人關係不錯。而滿人意識到這些人的作用後,也逐漸有了優待他們的辦法,其中一項就是把朝中流放的官員以及他們的家人,都淪為披甲人之奴。這樣的辦法,不但減輕了披甲人長期在邊境戍守而忍受的重負,還有大量的女眷可供他們消遣,所以這種將犯人流放到這裡的做法,穩定了這裡的軍心。
那些被流放到此的犯人,有許多都是朝廷的官員,這些人一旦來了這裡,基本一輩子都回不去了,而且有可能後人都會定居在此。在寒冷的天氣、沉重的勞力等因素的作用下,到了這裡的人生活很痛苦,即便是能在最後回去,也會給心裡、身體上留下可怕的創傷。
清朝對於官員犯罪,最嚴重的就是滿門抄斬、株連九族,其次就是斬首,第三就是發配。
發配的地方,大多是幾千裡外的寧古塔,主要是給披甲人為奴。
問題來了,到底寧古塔在哪裡?披甲人又是誰?
寧古塔在東北黑龍江寧安市一帶
寧古塔是北方嚴寒之地,距離京城(北京)有三千裡遠,有兩座城,一座新城,一座舊城。新城就在如今的黑龍江省寧安市,是康熙時期建的。舊城是在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舊古城村,是努爾哈赤時期擴大建立的。
寧古塔沒有塔,只是個地名而已,是滿文直譯。「寧古」是「六」的意思,「塔」是「個」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六個」。名字的來歷是,努爾哈赤的曾祖父有六個兒子,曾經都住在這片區域,於是,後來慢慢就成為了地域名字,有了中心城。
但是,這個名字很有特點,是個數量詞,滿人就是這麼任性,簡單,好記。不過,中國的大多百姓更能適應「數量詞加名詞」的叫法,比如「八棵樹」,比如「八家戶」,比如「六盤山」,比如「五丈原」。
寧古塔曾經很厲害,清朝初期,這裡設有「寧古塔將軍」,這個「將軍」不是哪裡都有的,整個東北,當時,只有「寧古塔將軍」和「盛京將軍」。當時寧古塔將軍的管轄區域非常大,寧古塔也成為了黑龍江和吉林兩省的經濟、政治、軍事中心。
但是,隨著時代發展,康熙十五年,設立了新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吉林烏拉(吉林市),並設立了「吉林將軍」,自此「寧古塔將軍」成為了歷史,當地只設寧古塔副都統。
披甲人是誰?來自哪裡?
披甲人從字面意思來說,就是披著盔甲的人。實際上,並不是披著盔甲,就是披甲人了。
八旗制度「以旗統兵,以旗統民」,平時打獵打魚,戰時披著盔甲上陣。這些人,分為三等:阿哈、披甲人、旗丁。
「阿哈」地位最低,多數是漢人和朝鮮人;「披甲人」位置中等,多是其它部落的降人;旗丁地位最高,是女真人。
披甲人無疑被女真重視,放到邊境做守衛工作,後來「降人」越來越少,於是直接安排軍人過去。披甲人後來多引申為「東北邊疆的守衛軍人」。
發配到邊疆的官員,就是給披甲人做奴隸去了。這福利不錯,讓披甲人單調的生活有了色彩。
那麼披甲人對「發配過來的奴隸」怎麼樣呢?
「寧古塔」和「披甲人」為何成了很多官員的噩夢?
寧古塔的可怕在於兩個,一是距離太遠,古時交通又不便利,全靠「11號馬車」(步行)前行,想想幾千裡的距離全靠步行,實在是不容易。二是,氣候多變,冬天寒冷異常,而且持續時間長,這寒冷大多數人受不了,特別是南方官員,在他們看來,這裡簡直是人間地獄。
披甲人的可怕之處,在於他們是被發配官員的主子,官員們成了披甲人的奴隸。官員們曾經的扯高氣揚,曾經的耀武揚威,到如今一無所有,還要被別人「喝五吆六」,這讓官員們的心理有了巨大的落差。
天寒地凍之時,官員們沒人關心,沒人給予適時的噓寒問暖,很少有主動張羅安排冬衣;夏天酷暑之日,也沒人管你的消暑納涼。這裡,曾經的官員只是奴隸,再也沒有曾經的權勢。
難道,寧古塔真是人間地獄?其實,也不完全是,很多發配的人還被那邊的官員重視。比如王兆騫,後來成了當地官員的幕僚。由於披甲人的生活很無聊,後來來的鄭芝龍、金聖歎家屬、呂思良家屬等等發配的人,帶去了文化、農耕、佛法等知識,促進了交流,讓披甲人也長了見識。
寧古塔的可怕,在於文人們的文字描述,擴大了「可怕」。比如氣候,比寧古塔惡劣的還有東北漠河、黑河,新疆阿勒泰、塔城,這些地區氣候都比寧古塔惡劣,當地人還是能夠安居樂業。
寧古塔的真正可怕在於:步行幾千裡,辛苦;去了之後當了奴,心理落差大;南方官員們對氣候,不適應。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