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代「寧古塔」與「披甲人」!「寧古塔」為何令人不寒而慄?

2021-02-13 日知錄

神州日知 樂兒

清代朝廷流行一句話,叫作「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即將罪犯流放給別人作奴僕。

雖然,這句話的意思直白易懂,但是,寧古塔與披甲人卻鮮為人知。

近年來,在《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以及《宰相劉羅鍋》等清宮劇中,經常會聽到皇帝動怒時的一句經典臺詞:將某某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那麼,何為寧古塔?何為披甲人?寧古塔又在何處?究竟有多恐怖?為何有人寧願死也不去?

寧古塔偏遠寒荒猛獸出沒

《清稗類鈔.地理》有云:「寧古塔,歷代不知何所屬,數千裡內外無寸碣可稽,無故老可問。」

其如此說,皆緣該地偏遠寒荒,漢人善文墨者罕至。又及昔年滿洲土著無學少文,志書闕如。故而涉及該地人事文字稀少零星。

「無寸碣可稽」雖略有誇張,卻也大致不虛。

寧古塔為清代邊鎮要塞,有滿洲八旗軍屯兵駐守,其兵卒名曰「披甲人」。

從名字聽上去,寧古塔感覺是座塔,其實與塔無關。

在康熙朝吳振臣《寧古塔記略》中解釋了寧古塔名稱來歷:「相傳昔年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

寧古塔是清代吉林邊鎮治所名,明代為努爾幹都指揮使司轄地。金國完顏阿骨打氏於此處起兵,系女真族發祥地及金朝國都上京會寧府。

寧古塔唐代時為靺鞨忽汗水,先秦之古肅慎國。

寧古塔東北呼爾哈又是滿洲始祖居處。乾隆朝大學士阿桂《滿洲源流考.卷十三》云:「本朝始祖定居之地屯河在寧古塔東北呼爾哈,近繞寧古塔城。

具體來說,寧古塔城位於吉林市東590裡(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西南約30公裡之寧安市),根據史料,寧古塔城比北京紫禁城稍大,有四座城門。

城牆系土坯砌成,內外抹細泥,厚二尺,高六尺五寸。

城中另有內城,周長二裡許,有東西南三門,北面為將軍衙署。內城無民戶居住,皆系衙署官兵隸卒。

宣統二年(1910)更名寧安府。此後,寧古塔治所不復存在。

舊時,這裡環境惡劣,氣候異常,很適合罪犯改造,類似於沙俄時代的西伯利亞。

據《研堂見聞雜記》寫道,當時的寧古塔,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被餓昏了的當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來的不多。

歷史上的罪犯流放最早起源於五代後晉天福年間,到清代逐步健全了罪犯流配製度,設置了多處罪犯流放點。

順治初年制定大清律,對罪犯的流放作了詳細規定,主要是流放人員的起因、種類,流放人員的刑期、生活等。

乾隆初年公布的《大清律例》規定:「強盜免死減者,行劫數家止首一家者,夥盜供出首盜即時拿獲者,偷盜墳墓二次者……具僉發寧古塔等處。」

發往寧古塔的罪犯,一般以10年為期,然後考查他的現實表現,如能悔過自新,又情願回原籍者準予回籍。但如果被判處無期徒刑,將永遠不得入關。

根據《中國通史》、《清史稿》等記載,發遣到寧古塔的罪犯,除了平民百姓和旗人外,還有朝廷大臣。

順治12年(1655年)吏科副給事官彭長庚、一等子爵許爾安因上疏稱頌睿親王多爾袞,並要求為多爾袞恢復爵號。

皇上將此事交給大臣們密議,擬判處二人死刑。但皇上念其二人曾有功於朝廷,便下召免死,流放到寧古塔。

清朝期間,發配到寧古塔的「名門望族」不計其數。

康熙年間,轟動朝野的戴名世《南山集》案、方孝標《滇黔紀聞》案,先後涉及三四百人,包括康熙的寵信江蘇巡撫張佰行、名人志士方苞等均受到株連。

康熙看過奏摺後,認為涉案人太多,而且過一個多月就是他的六十大壽了,他也想討個吉利,遂只斬戴名世一人,並未罪及家人。

對方孝標,因其已過世,並未深究,只是將其子及家人一併發往寧古塔。

400年前的清初, 寧古塔曾是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名字。因為明清易代之際,清統治集團對明朝歸順的漢人官僚極為敏感,動輒便遭流放,而寧古塔便是當年有名的流放地之一。

許多流人出塞時,從關內帶來蔬菜和花卉的種子,移植塞外。

流人方拱乾《移居》中有:「花雜依晴砌,蔬遲趁雨天。都中攜種遠,馬上帶根鮮。」第三句加注道:「坦公(張縉彥)分蔬子數掬」。

張縉彥不遠萬裡,從馬上帶來種子和植物的根莖,分給了友人。寧古塔流人的遭遇與文革後期幹部到農村插隊落戶倒是有些類似。

流人們在耕作之餘,依然延續著談學論道、吟詩作賦的遺風,由此出現了「七子之會」,據說這是黑龍江歷史上的第一個詩社。

可以想像在300多年前,那冰冷遙遠的寧古塔是被流放人的土地,也是他們的第二故鄉。

當他們對著「流放寧古塔」聖旨謝恩後,便邁著失落、沉重的腳步,帶著夾板,帶著不白的屈辱,經過幾千裡路途的艱辛和苦楚,來到這裡。

這些人給這片黑土地帶來的新鮮血液,也帶來了文明。

「流人」創造了這片黑土地文明,創造了黑土地的博大精神。

300多年前的寧古塔一帶山林茂密,江河密布,虎豹熊羆,百獸出沒。

但是,寧古塔偏遠寒荒卻遍地是寶,東北三寶人參、貂皮、烏喇草皆寧古塔特產。

東珠、人參、貂皮、水獺、鷹鷂、獸皮、魚類、山珍等在寧古塔一帶最有名,當時,該地惟不產稻米且無鹽。                             乾隆39年作吉林御製詩《人參》:「奧壤靈區產神草,三椏五葉邁常倫。即今上黨成凡品,自昔天公薦異珍。氣補那分邪與正,口含可別偽和真,文殊曰能活能殺,冷笑迷而不悟人。」(薩英額《吉林外記.卷一》)

寧古塔人以紅色是否明亮分辨人參貴賤,乾隆帝用金口一嘗便知真假,不知寧古塔人冷笑否。 

 「披甲人」一詞為清代特有,即披掛鎧甲之意,指滿洲八旗兵卒。

披甲人不限於東三省,全國各處皆有滿洲八旗軍披甲人駐守。《平定準噶爾方略.正編卷三十三》:「其所派兵丁,由八旗前鋒護軍披甲人內挑選年力強壯者。」

《世宗憲皇帝聖訓.卷十七》:「上諭戶部,今年雨大屋漏牆欹者多,朕軫念披甲人等家貧不能修理,特加恩賜,務使人人得所。著動戶部庫銀九萬兩賞給八旗,每旗一萬兩。上三旗內府佐領一萬兩,令得修理房屋。」

寧古塔駐守屯兵平時打獵承差,又稱打牲兵丁。遇戰事,則出徵打仗為披甲人。

寧古塔滿洲披甲人不會漢語,樸實誠信講義氣。發配至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者皆為內地人,此項處罰即為流刑。

內地人有逃跑者,寧古塔人一般不舉告。若有被追回者,主人及周邊土著一起作證該人系自行返回,以令官府不追究治罪。

該地路不拾遺,頗有古風。土著披甲人向店家賒買綢緞蟒服,店家拿出黒貂皮一張作為易貨樣品,口頭約定來年照此規格償還黑貂皮若干張。

第二年,土著披甲人必照樣兒還清。本主兒若有他事不能來,則亦託人送到。

這些土著披甲人相距城裡店家數百千裡且素不相識,而無一爽約。店家及土著披甲人,誠信至哉。

土著披甲人出門兒不帶盤纏,途中經過之處隨意食宿。

每戶人家遇有客人投宿,無論識與不識,「馬有青芻客有粟」,來人食宿及馬匹草料全管,不取分文。民風淳樸,性情憨厚。

披甲人有追蹤尋跡之本領。凡人畜經過草地,憑足跡能追尋數十裡而無差錯。該地獵戶稱「炮手」,老虎叫「老媽子」,熊曰「黑瞎子」。

寧古塔披甲人四季皆出獵打圍。有朝出暮歸一日獵者,有兩三天而歸打小獵者,有秋天打野雞圍者,有冬季打大圍者。

凡打大圍,披甲人排陣而行。成圍時,無長官命令不得擅射。

歷史上,寧古塔和武則天還有一段淵源。據北宋歐陽修主持編撰的《新唐書 · 渤海傳》記載 , 唐代渤海國時期 , 渤海地區已經出現了先進的水利灌溉和水稻栽培技術。

當時,渤海國種植著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大米 , 據說此米有對女子養顏美容之效 , 因營養豐富還可快速恢復男子體力 , 深受渤海國貴族喜愛 。

但此事被武則天知道了 , 就想呀 , 這好東西你不給我進貢 , 啥意思 ? 明顯不把我放在眼裡嘛 !

公元 698 年 , 武則天劍指渤海國 , 稱其擁兵自重 , 不向天朝稱臣 , 進軍寧古塔 , 實是為米而戰。兵戰7年 , 渤海國大敗 , 並將米貢奉給大唐。該戰被稱為史上最荒唐的戰爭之一。

寧古塔——承載了300多年的歷史,而被流放在這裡的人們目睹了世事滄桑。

寧古塔——聽到過流人的淺酌低唱和痛苦呻吟,也見證了長空飛雁和碩米肥魚。

寧古塔——滿族的發源地。這裡是流人斷魂的墓誌和思歸的夢鄉,也是滿族後人追憶的故鄉。面對天下蒼生和滿朝文武而言之滔滔,文之灼灼。言辭冒犯了天朝威嚴。面對龍顏大怒,妻離子散,鄰裡株連的痛苦聲直幹雲霄,不絕於耳。

寧古塔——透著一種無可比擬的沉重和已是一片歷史的汪洋。   

相關焦點

  • 清朝犯人動輒發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寧古塔在哪,什麼是披甲人
    流放是古代僅次於死刑的重罪,雖說有的犯人被赦免死刑,但寧古塔可不是什麼好地方,何況還要淪為披甲人的奴僕。這意味著生不如死。寧古塔在哪顧名思義,有的同學可能以為寧古塔是一座塔。但這只是滿文的音譯,寧古塔不是塔,而是一個地區。清代在遼東地區的盛京(瀋陽)以北設有寧古塔將軍轄區,統轄黑龍江、吉林一帶的廣大區域,後來該轄區被縮小。
  • 為何清朝把人發送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是什麼身份?
    在清朝電視劇當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一句話:把某個欽差大臣或者把某個官員發配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這其中有兩個關鍵點,恐怕我們很多小夥伴對此特別模糊。 第1個:什麼是寧古塔?寧古塔究竟在哪兒?它僅僅是一座塔嗎? 第2個:披甲人是什麼人?
  • 清朝犯人大都被發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神秘的披甲人是什麼人
    這讓的犯人,雖說命是保住了,但是下半輩子就不好受了,因為他們要去一個極寒的地方,給「披甲人」當奴隸。 那麼好奇的小夥伴有沒有考慮過,為何清朝大臣犯錯,成為犯人後,很多都要被發配到這個名叫「寧古塔」的地方?傳說中的「寧古塔」是什麼地方?這神秘的「披甲人」又是何方神聖?
  • 清朝發配犯人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寧古塔在哪?披甲人是什麼?
    在這樣寒冷的地方生活,對於北方人都是極大的考驗,更別說南方人。為了開發這裡,必須要在溫暖的時候進行各種工作,一旦天冷,行動極為困難。但是偏偏有很多戰爭,就發生在天冷的時候,一旦碰到了戰事,這裡的人就會陷入災難。在寧古塔打仗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朝廷的正規軍,一種就是披甲人。披甲人最初是說那些投降了的敵人,這些人會在以後在此地當兵,跟著滿人一起徵戰。
  • 寧古塔到底有多可怕,為何滿清的官員都非常懼怕被流放至此?
    後來寧古塔這個地方又與清6祖聯繫了起來,當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所生6個兒子都是在這裡生活,這裡也被人認為是清朝的發源地,所以這裡也被稱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寧古塔紀略》:「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那麼為何滿清官員都害怕被流放寧古塔呢?
  • 清宮劇當中,常將犯人流放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是什麼人?
    我們在看到清朝的影視劇中,常常聽到清朝的皇帝,會說這樣一句話,發配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在電視劇中,那些犯錯的人在聽到發配到寧古塔的話後,在還沒有出發的時候,就選擇了提前自殺。寧古塔是否像影視劇裡演的那麼可怕呢?清朝皇帝的那句給披甲人為奴,又是什麼意思呢?
  • 清朝為何把罪犯流放寧古塔?寧古塔是什麼地方
    寧古塔不是一個「塔」,而是滿族的發源地,清皇族的老家。為何把罪犯發放自己老家?  其實,寧古塔是一個城名,是一個清朝時期的關外流放罪犯場所。後設寧古塔將軍,為吉林將軍的前身。寧古塔屬邊遠地區,舊時,這裡環境惡劣,氣候異常,寸草不生,五穀不長,很適合罪犯改造。既不是塔,而為何又稱為「塔」呢?相傳,清皇族的遠祖兄弟6個,曾居住於此。滿語謂為「寧古」,個為塔,古稱「寧古塔」。
  • 寧古塔有多可怕?披甲人又是啥?女犯人寧願死也不去
    寧古塔不是塔的意思,在滿語中是六個,代表六個城池。相傳是努爾哈赤的曾祖父六個兒子的居住地。地址位於東北的牡丹江附近,地處偏遠,天氣惡劣。而最可怕的是到了寧古塔之後。很多犯人到了寧古塔之後,有點地位和文化的也許被當地人聘請為老師。比如詩人吳兆騫,在當地得到了優待。而清朝很多因為文字獄被流放到寧古塔的文人,待遇都不錯。
  • 寧古塔在清朝為何被稱為犯人的人間地獄
    人間地獄寧古塔,是清朝時期流放犯人的一個地方,是清朝時期讓犯人們聞之色變的苦寒之地,犯人一旦被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就相當於被判了無期徒刑,一輩子再沒有了盼頭。下面星火情殤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交流這個問題。
  • 寧古塔是啥地方?為何清朝大臣一聽流放寧古塔,寧願自殺也不去?
    比如說在清朝時期,最常見的流放地點就是寧古塔。特別是在清朝早期,流放寧古塔的大臣數量最多。很多大臣聽說要被流放寧古塔後,寧願選擇自殺也不願去寧古塔。那麼,寧古塔究竟是什麼地方?為何清朝的大臣一聽到流放寧古塔後,寧願選擇自殺也不去?寧古塔是清朝時期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也是清朝寧古塔將軍的治所和駐地,更是清朝設在盛京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和經濟中心。寧古塔的具體位置,在今天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這裡在清朝時期就是那些被發配到寧古塔犯人的最終目的地。
  • 「人間地獄」寧古塔,一個關流放女犯人的地方,為何如此可怕?
    寧古塔的來歷相傳古時候寧古塔這個地方,有一個小土山,曾經有六個人坐在這個小土山上,然後,滿語裡六人的音譯是「寧古」,滿語裡坐音譯成漢語是「特」,因而大家都叫這裡「寧古特」,誰知道這個名稱傳開以後,傳劈叉了,慢慢的變成了寧古臺,後來接著誤傳,傳成了寧古塔。
  • 清代犯人為什麼最怕流放黑龍江?寧古塔為何成了流放者最大噩夢?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離我們新時代最近的一個王朝,清朝一些規章制度在現在看來,有些不近人情,讓人聽了有些後怕的。就說看清宮劇裡有犯了大罪的臣子,皇帝想要放他一條生路,就會發布聖旨說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
  • 清宮劇裡的寧古塔在哪?為何犯人一聽流放此地,寧願自殺也不去?
    且無一例外,聽到這句話的每個人都面如死灰,如同被宣判死刑。倘若後面再加上一句「與披甲人為奴」,這些犯了事的妃子和官員巴不得直接選擇自殺,從而避免去寧古塔受罪。 那麼問題來了,寧古塔究竟是一個什麼地方?為何對清朝的妃子和大臣們有這麼大的威懾力?寧古塔其實並沒有塔,其是指相距25公裡的兩個地方,分別叫「新城」和「舊城」。
  • 清朝的寧古塔,如今在哪?默默無聞的一個小山村!
    熟悉清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寧古塔。那時,凡是犯錯的人,大多會發配到寧古塔。那麼,寧古塔如今在哪?清朝為啥會把犯人發配到那裡?寧古塔在清朝,寧古塔是滿清皇族的發源地。我們先說說寧古塔名字的來歷。資料記載,滿語中的「六」發音是寧古(ninggun),個為塔,所以寧古塔的意思是「六個」。曾經在寧古塔流放的吳兆騫之子吳桭臣在《寧古塔紀略》中說:「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這六個兄弟是誰呢?不少學者認為,這六個兄弟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 那麼,寧古塔位於哪呢?
  • 甄嬛傳:當年甄玉嬈在寧古塔到底經歷了些什麼
    文|少年常樂遊皇上處置了年羹堯後越發多疑,把和年羹堯有關的很多大臣都發配了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當時甄遠道因為錢名世一案受了牽連,也被皇上發配到了寧古塔,只是不必給披甲人為奴了。該地偏遠寒荒,少有人至,是清朝的邊鎮要塞,有滿洲八旗軍屯兵駐守,其兵卒名曰「披甲人」。寧古塔的滿洲披甲人雖然不會漢語,但是樸實誠信講義氣。發配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者一般都是內地人,如果有逃跑的,寧古塔人一般不會舉告。如果逃跑的人被抓了回來,主人及周邊土著還會一起作證說他們是回來自首的,使得官府不能追究治罪。
  • 何為寧古塔,流放寧古塔第一人是誰,最後一人又是誰
    看《康熙微服私訪記》、《雍正大帝》、《鐵齒銅牙紀曉嵐》、《宰相劉羅鍋》等反映清朝生活的歷史劇時,經常會聽到不同時期,不同皇帝動怒時說得一句經典臺詞:將某某發往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
  • 「人間地獄」寧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為何如此可怕?
    現在當地還有一個寧古塔將軍舊址和寧古塔歷史文化博物館。寧古塔也不是一座監獄,流放過去的人,就是在當地生活,但是卻是奴隸身份,日子過的很慘的。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要蹲到監獄裡。寧古塔也不是專門流放女犯人的地方,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官員,文人,罪犯,只要皇帝樂意,統統都可以流放到寧古塔。為什麼寧古塔會成為流放犯人之地?寧古塔到底有什麼可怕的?
  • 寧古塔是什麼塔,為什麼很多人寧死都不願去
    清宮劇裡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橋段,皇帝一發怒就大手一揮來一句「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這時候犯罪的大臣立刻面如死灰,急忙懇請皇帝開恩。 寧古塔不是一座塔,也沒有塔。
  • 寧古塔、披甲人,清朝為什麼將犯人流放到這裡?
    寧古塔,滿語意為「六個」,位於現在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是清朝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因為寧古塔在東北邊陲,常年冰封,環境嚴酷,所以成為清朝時期的關外流放罪犯場所。寧古塔是清朝東北邊疆地區的軍事重鎮,有新舊兩城,相距25千米。舊城位於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康熙五年遷建新城。
  • 「流放寧古塔」是怎樣的刑罰?
    清朝大規模流放到寧古塔的案例有數十次,其中最著名的是:順治十四年(1655),鄭成功堅持抗清,其父南明隆朝平國公鄭芝龍及其親屬曾被流放寧古塔。雍正十年(1732),清代著名的文字獄呂留良案審結,呂氏家族的呂宏中、呂甫中、呂立中及其孫輩和僕人,全部被流放寧古塔。清順治十一年(1654),著名文人陳嘉猷因替別人斡旋官職,被朝廷流放寧古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