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國家和地區,我們都認為「自私」是一個貶義詞,大多數人會比較抵制自私的行為。因為在大多數人看來,社會與生活是需要分享的,我們不能夠僅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當中,假如有什麼好的物品或是別的事物,應該拿出來分享才好。
相信在很多人的社會生活過程當中,也會遇到一些擁有這樣品質的人,並且會比較反感與他們相交往。
但其實這種對於自私的理解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其實屬於一種相對狹義的理解。
從比較廣闊的角度或是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其實所謂自私是一種個體為了滿足個人的需求進行的各種行為。
我們知道,人類之所以能夠成為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就是因為人類擁有適應環境的能力,其實這種自私的行為也是一種適應周圍環境的行為。
所以我們甚至可以說,保持一種比較自私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為正確的方式。
但是狹義的自私含義被太多人奉為圭臬,以至於人們總是將分享和無私視為是應該做的事情,甚至從來不去考慮這是為什麼。
當然,對於社會關係當中各種親密的人而言,其實是沒有什麼疑問的。因為親人和至親都是我們在社會當中最近的關係,應該無條件地將我們的這種無私奉獻給他們。
但是假如在眾多親戚當中,存在那些以此為理由來進行「道德綁架」的親戚,尤其是遠親,就是沒有必要的了。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些情況,當一個年輕人發展得很好,飛黃騰達了之後,身邊會有很多遠親來打著親人的名義謀求他們的利益和財產,美其名曰「小時候抱過你」、「都是一家人」云云。
古人云:「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誠不欺我。在如今社會,也依然是一樣的道理,話糙理不糙。
所以對於我們來說,家庭關係與親戚關係自然是我們應該注意去維護的,但是也並不至於為了維護這種關係而犧牲自己的很多利益。
這種親人之間的關係會變成一種負擔,導致個體「本末倒置」,漸漸被「拖垮」。
即便是在很多時候,外人看似某個家庭成員為了維護「大義」或是整個家庭的完整性,而犧牲了自己的很多利益,但是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既然已經是一個成年人,那麼就應該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假如犯了罪錯誤要自己的親人幫自己去承擔,那麼這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俗話說,升米恩,鬥米仇。
從自己的角度來說,不應該無條件地去索取身邊親人的利益以及財富;從親人角度而言,當身邊的親人漸漸依賴自己時,應該及時中斷這種關係,因為這也會導致他們形成一種依賴。
我們古語有云,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作為親人,最好的方式不是當下施以援手,而是在精神上和方法上提供支持。
所以親戚之間的關係就是如此,想要處理得當、細水長流,就要保持這樣一種聯繫,讓彼此在長時間的生活當中都平等、相互尊重。當親人遇到困難,既不袖手旁觀,也絕不越俎代庖。
我們最終是要幫助他們渡過困難,而不是替他們承受困難。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處理和親人之間的關係呢?
首先一點就是應該明確一些事情,知道自己在家庭當中的地位以及職能,這樣才能夠明確彼此之間交往時的一種界限,不會過於幹預親人。
其次就是當親人們遇到困難,比如說他們被病痛侵襲時,我們作為一個旁人並不能幫助他們承受什麼,應該做的就是儘可能多地進行照顧和關心,同時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作為精神上的支柱與後盾,這樣的行為才能夠讓他們感受到安心,從而加快病情的好轉。
總的來說,我們看待所謂「自私」這種行為,應該分不同的視角來看。
有的時候這種性格並不僅僅意味著一種貶義。假如我們理性地去看待,以這種方式來生活其實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換而言之,即使想要成為一個大公無私的人,也要首先明白自私的生活是什麼含義。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Individu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