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保持自私,才是最正確的生活方式

2020-12-26 騰訊網

在很多國家和地區,我們都認為「自私」是一個貶義詞,大多數人會比較抵制自私的行為。因為在大多數人看來,社會與生活是需要分享的,我們不能夠僅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當中,假如有什麼好的物品或是別的事物,應該拿出來分享才好。

相信在很多人的社會生活過程當中,也會遇到一些擁有這樣品質的人,並且會比較反感與他們相交往。

但其實這種對於自私的理解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其實屬於一種相對狹義的理解。

從比較廣闊的角度或是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其實所謂自私是一種個體為了滿足個人的需求進行的各種行為。

我們知道,人類之所以能夠成為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就是因為人類擁有適應環境的能力,其實這種自私的行為也是一種適應周圍環境的行為。

所以我們甚至可以說,保持一種比較自私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為正確的方式。

但是狹義的自私含義被太多人奉為圭臬,以至於人們總是將分享和無私視為是應該做的事情,甚至從來不去考慮這是為什麼。

當然,對於社會關係當中各種親密的人而言,其實是沒有什麼疑問的。因為親人和至親都是我們在社會當中最近的關係,應該無條件地將我們的這種無私奉獻給他們。

但是假如在眾多親戚當中,存在那些以此為理由來進行「道德綁架」的親戚,尤其是遠親,就是沒有必要的了。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些情況,當一個年輕人發展得很好,飛黃騰達了之後,身邊會有很多遠親來打著親人的名義謀求他們的利益和財產,美其名曰「小時候抱過你」、「都是一家人」云云。

古人云:「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誠不欺我。在如今社會,也依然是一樣的道理,話糙理不糙。

所以對於我們來說,家庭關係與親戚關係自然是我們應該注意去維護的,但是也並不至於為了維護這種關係而犧牲自己的很多利益。

這種親人之間的關係會變成一種負擔,導致個體「本末倒置」,漸漸被「拖垮」。

即便是在很多時候,外人看似某個家庭成員為了維護「大義」或是整個家庭的完整性,而犧牲了自己的很多利益,但是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既然已經是一個成年人,那麼就應該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假如犯了罪錯誤要自己的親人幫自己去承擔,那麼這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俗話說,升米恩,鬥米仇。

從自己的角度來說,不應該無條件地去索取身邊親人的利益以及財富;從親人角度而言,當身邊的親人漸漸依賴自己時,應該及時中斷這種關係,因為這也會導致他們形成一種依賴。

我們古語有云,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作為親人,最好的方式不是當下施以援手,而是在精神上和方法上提供支持。

所以親戚之間的關係就是如此,想要處理得當、細水長流,就要保持這樣一種聯繫,讓彼此在長時間的生活當中都平等、相互尊重。當親人遇到困難,既不袖手旁觀,也絕不越俎代庖。

我們最終是要幫助他們渡過困難,而不是替他們承受困難。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處理和親人之間的關係呢?

首先一點就是應該明確一些事情,知道自己在家庭當中的地位以及職能,這樣才能夠明確彼此之間交往時的一種界限,不會過於幹預親人。

其次就是當親人們遇到困難,比如說他們被病痛侵襲時,我們作為一個旁人並不能幫助他們承受什麼,應該做的就是儘可能多地進行照顧和關心,同時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作為精神上的支柱與後盾,這樣的行為才能夠讓他們感受到安心,從而加快病情的好轉。

總的來說,我們看待所謂「自私」這種行為,應該分不同的視角來看。

有的時候這種性格並不僅僅意味著一種貶義。假如我們理性地去看待,以這種方式來生活其實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換而言之,即使想要成為一個大公無私的人,也要首先明白自私的生活是什麼含義。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Individual Psychology》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保持冷漠才是最正確的生活方式
    大家之所以會對張麗產生這樣的評價,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她「太冷漠。」 剛進公司的實習生想和她套近乎,沒想到卻被她一頓痛批。 工作小組因為沒能夠按時完成任務,也被她下達各種命令。 在所有人眼中,張麗似乎就是一個冷血的女魔頭,無條件的苛刻他們。
  • 心理學家:最高級的生活方式,是「合群」,而不是孤獨
    我們總以為最高級的生活方式是孤獨,美其名曰「獨處"。殊不知,心理學家早就說明:人類,天生就是群居動物。所謂將孤獨當作人生的活法,不過是在逃避人際交往的難題。放棄毒雞湯,學會回歸人群,才能找到更豐富的人生。最高級的生活方式,永遠是「合群」,而不是孤獨。
  • 心理學家:極度自私的人,表面上一般是不計較的,但有這幾個特徵
    文|心理諮詢師木子銀有很多人認為,自私的人,就是指那些斤斤計較的人,在平時的生活當中特別小氣,因為一點小事面紅耳赤,因為一點小利益,搶的是你死我活,這類人特別討厭,也經常被扣上「極度自私」的帽子。心理學家表示:「極度自私的人,往往不是斤斤計較,這只是浮於表面的淺度自私」,一個真正極度自私的人,根本不會用這麼低端的手段。
  • 丁克,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到底是極度自私,還是活的太明白
    「不婚主義」日益成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發達地區,都市生活中一道「風景」。與此「比翼齊飛」的還有另一道「風景」---「丁克」的生活方式:夫妻雙收入,有生育能力,卻選擇「自願不生」的無子女家庭。選擇「丁克」這種生活方式的理由可謂五花八門。
  • 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意願生活才是自私
    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意願生活才是自私有這樣一則寓言。一頭豬,一隻綿羊,和一頭奶牛一起被關進了畜欄裡。王爾德說過:過自己的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意願生活才是。請尊重別人的生活,哪怕與自己認可的截然相反。
  • 42%美國人拒絕接種疫苗|耶魯大學心理學家:不確定性讓人變得自私
    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接種疫苗產生的不確定性影響人們的接種意願結論1:疫苗本身的不確定性導致人們變得自私,接種意願降低拒絕接種疫苗的心理動機:對自己的自私行為產生的結果保持過分樂觀的態度在接受牛津大學專訪時,參與該實驗的牛津大學Savulescu教授指出,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的研究都普遍支持一種觀點
  • 別再勸孩子分享了,心理學家:越自私的孩子未來越有出息!
    心理學家表示說:那些越自私的孩子,未來當領導的可能性越大。為什麼這樣說呢?電影來源於生活,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從小就讓孩子學著分享,而是那種被迫的分享,那麼孩子會養成怎樣的性格?遇到自己的喜歡的東西不敢去爭取,面對別人的要求不知道怎麼拒絕,那麼我們很有可能就養成一個膽小吃虧的老好人。
  • 心理學家: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保持理智
    」萬有引力定律「是他最偉大的發現,但也只是之一。他長長的一生裡,在力學、光學、數學乃至經濟學上都有極其重大的貢獻,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天才「。但正是這樣一位傑出的全方位人才,對人類發展帶來了巨大推動作用的偉人,卻曾經在股市虧掉幾乎所有家產。
  • 極度自私的男人,看起來並非斤斤計較,而是具有這三大特徵
    法國著名哲學家伏爾泰曾經說過:自私是永遠存在的。在心理學家看來,人都是利己主義者。每個人都有其自私的一面,這是天性,無可厚非。其實,我們生活中會遇到很多極度自私的男人。事實上,自私的人總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自我感覺良好。但在別人的眼中,他們是很討厭的,沒有誰願意和這樣的人相處。那麼,我們該如何去辨別一個男人是否自私呢?心理學家認為,極度自私的男人看起來並非斤斤計較,而是具有這三大特徵。
  • 女人到了中年,學會「自私」一點,才是聰明的活法
    她們勤勤懇懇的付出,最終換來的只有丈夫的冷落和孩子的不在乎,她總以為自己是家裡最重要的人。可最後才明白自己不過是可有可無,其實女人這樣的活法並不正確,你這一生並不是為了操勞而活。所以,在不管在什麼樣的生活裡,女人應該明白愛自己,學會為自己而活,而不是讓自己一生都圍繞著別人轉。
  • 這才是正確的安撫方式
    這才是正確的安撫方式 事實上,除非寶寶能用語言告訴你自己做過一場噩夢,否則很難知道是什麼導致了寶寶夜裡的哭鬧。寶寶夜晚醒來並哭鬧是有很多可能的原因的,有些寶寶是因為還沒學會獨自入睡,他們需要父母的撫慰,而有些孩子是因為生病了或身體不舒服。
  • 不同的教養方式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適合的才是正確的
    美國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根據父母對孩子的支持程度、控制要求程度的高低,提出了不同的教養方式。每一種教養方式,都對應著一種典型的父母,對應著一類典型的孩子。據美國心理學家鮑姆林德對一百多個家庭的研究發現,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容易有較高的攻擊性,平時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也容易發怒,會經常性暴躁。那在我們的生活中,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教養孩子?父母又該避免哪些不合適的教養方式呢?
  • 科學健身十大原則,這才是運動的正確打開方式!
    科學健身十大原則,這才是運動的正確打開方式!二、科學健身可以促進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科學健身應將身體活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注意與全面的營養、充分的休息和安全的環境相輔相成,達到理想的鍛鍊效果。
  • 心理學家:親人去世,不同年齡小朋友,引導方式不同
    將正確的生命知識,尤其是有關死亡的知識,告訴孩子。知名兒童教育家羅夫斯說過,當一個孩子對死亡有較好的理解,他們的恐懼感便會減少。當父母向小朋友傳授對死亡的見解之前,需要對不同年齡段小朋友的心理,有正確的認識。因為這些認識是生命教育的基礎。不同年齡的小朋友,對死亡的心理認識有什麼不同?
  • 數位世界著名心理學家的經典語錄——句句引人深思,值得收藏
    威廉·詹姆斯(1842年 - 1910年),美國心理學之父,美國本土第一位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也是教育學家、實用主義的倡導者,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派創始人之一,亦是美國最早的實驗心理學家之一改變你的想法,你就能改變你的生活。
  • 心理學家:抑鬱症沒那麼可怕,遵循這3種方式你就能走出抑鬱症
    心理學家:抑鬱症沒那麼可怕,遵循這3種方式你就能走出抑鬱症很多人認為抑鬱症的人就是「思想病」、「想不開」、「鑽牛角尖」、「心眼小」造成的。這完全是人們對抑鬱症的一種錯誤的認識。生活中力不從心,大腦就像死機了。3、行為習慣:組織語言乏力,更加害怕社交,非常嗜睡且無論多少睡眠都無法恢復精力。
  • 101歲姥姥說:後半生最好的生活方式,請記住這三句話
    生活方式有很多,但只要您喜歡和享受的生活是最好的生活方式。「那我已經知道這是最好的生活方式,為什麼不現在就擁有它,而必須等到我的餘生呢?」我表示困惑。奶奶微笑著回答:三十歲,四十歲,不加困惑,五十歲,知道命運。只有當一個人到了某個年齡並經歷了人生的起伏,他才能理解人生的真實面目。
  • 打造能量缺口,幹預生活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減肥方法
    減肥成功的標誌,是你換上了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沒有決定好換一種方式生活,那你就不要啟動減肥,啟動了也成功不了。為什麼減肥就是換一種人生?因為肥胖是由你現在的生活方式決定的。就像許多經營者說,如果現在自己沒錢了,就算從零做起,他還能致富。
  • 心理學家的答案很明確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心理發展的主要理論為心理性慾發展的階段論,並且他具體的劃分了心理階段的分期。 弗洛伊德把力比多(性本能的一種內在的、原發的動能、力量)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口唇期(0-1歲),肛門期(1-3歲),前生殖器期(3-6歲),潛伏期(6-11歲),青春期(11或13歲開始)。
  • 為什麼自私的人,更容易當領導?
    好在咱們這次不需要為這種高深的哲學問題而頭痛,因為這種舍己利人的行為不在我們討論的「自私」範疇內。利己利人(或至少做到利己不損人)是第二種自私行為,這也是很多人為「自私」做開脫時最喜歡開的藥方:自私是可以的,只要不傷害別人就行,如果能有利於別人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