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校抑或公立校,切莫「身在曹營,心在漢」

2021-03-02 世青國際教育研究中心

人類唯一戰勝阿爾法狗的那個寒夜,疲憊的李世石早早睡下。世界在慌亂中恢復矜持,以為不過是一場虛驚。長夜中,阿爾法狗又和自己下了一百萬盤棋。是的,一百萬盤。第二天太陽升起,阿爾法狗變成完全不同的存在,可李世石依舊是李世石...

人工智慧的大勢已來,當下所有安全無憂的高級腦力工作,都岌岌可危。我們的子女靠什麼去應對未來的機器人世界?只有靠教育。

傳統教育方式亦或新興的國際化教育,究竟哪種更有利於培養孩子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思維框架~這一被科學家認為人類能堅守的最後屏障?答案因人而異,我們只要堅信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就是最好的。

無論哪條道路,只要不「身在曹營心在漢」,就都沒什麼好焦慮的。孩子是自己的,選擇什麼學校、什麼教育項目都犯不上證明給別人看什麼。別說沒事兒,就算有事兒也不關別人的事兒...

轉載國際學校家長,著名的錢兒媽作品,我們之前轉載過她的文章~

穹頂之下,我們還打拼個 P (點擊閱讀)

摘選錢兒媽文章《不要讓自己成為「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存在—國際學校與公立學校漫談!》素材源自Michael錢兒頻道(Michael_Fm)

關於公立學校和國際學校,人們好像比較容易有認識上的誤解。

有些讀公立學校的家長可能會認為,讀國際學校就是有錢人,校風攀比嚴重,孩子英文學得挺好,餘下乏善可陳。每天上學沒什麼壓力,高高興興玩玩,以後家裡給送到國外皆大歡喜。

有些讀國際學校的家長可能會認為,公立學校教學刻板,規矩特別多,因為學生人數多所以老師沒法因材施教,對孩子創造力會有扼殺,孩子每天作業山一樣多,沒什麼時間發展興趣愛好,將來還得苦哈哈地萬人過獨木橋參加高考。

我知道這樣寫可能會有人站出來反駁,但事實是,這是相當一部份人無論嘴上承認與否,心中都固有的一種認知。如若不然,他們不會在看到自己國際學校的孩子看似懶散就說,我得給你轉回公立好好管教一下;也不會在看到自己公立學校的孩子被學校要求稍多點就心生「要是能轉去國際學校就好了」的念頭。

其實,要我說,早就沒有生產隊了!上述觀念,無論對國際學校,還是公立學校,都有著較大偏差。事實上,我見過不少讀公立學校的朋友家孩子,他們的孩子無論中文還是英文,都非常優秀,有思想有性格,並且有很突出的藝術特長,有不少早早就被父母送到國外。

而國際學校的孩子,繁忙程度真的與公立校不相上下,課外花的時間絕對不輸公立學校。我們去上的公文數學,國際學校孩子比例就相當不低,而奧數、英文補習、中文補習,對國際學校來說,也實在是家常便飯。

暑假前一個機緣,我與一位以前在公立校工作的老師,有了一次長談。她的一個觀點,讓我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她說,很多家長都糾結,到底該讓孩子上公立學校,還是國際學校(雙語私立等暫且歸入國際學校),其實要她說,真的讀哪個都很好,但有一個前提,讀什麼學校,家長就按什麼學校的心態要求自己和孩子。如此,結果都不會差。

我以為她說的心態,是指介於體制內體制外的優越感。然而她卻說,沒有那麼功利與複雜,其實就是對你的選擇負責,按照你所在的軌跡規則去要求孩子。

比如,她舉例說,孩子讀公立學校,老師要求上課背著手聽課,提問要先墊著胳膊舉手,晚上回家作業可能比較繁雜,一會要寫很多字,一會有手抄報,一會還得微信打卡,有的家長就覺得有些受不了,覺得限制和約束了孩子。

其實孩子本身可能是沒有什麼負面情緒的,大家都如此,從眾反而給很多孩子以安全感,但家長可能給孩子傳遞了很多不利的情緒。比如有的家長對孩子說,這什麼老師啊?你們老師怎麼那麼多事兒啊?這麼多作業誰受得了啊?對於學年比較低的孩子,他沒有這個辨別能力。家長傳遞給他的信息,就直接影響了他反饋給老師的情緒,有可能導致他在學校頂撞老師或對教學要求比較抗拒和消極。如果老師稍微嚴苛些,孩子還特別容易委屈。

試想,如果你是老師,配合度高的學生和家長,和經常跟你挑刺。這不寫那不行的,你會更趨向對誰更好?老師也是有七情六慾的正常人,縱使再有耐心,也是有限度的。惹不起躲得起,對孩子提要求並加以約束,遠比放羊困難多了,所以大不了就是不管你唄。

因此,這位老師建議說,既然選擇了公立校,不如從頭就跟孩子一起本著積極心態去接受並適應學校的要求和規則,這對孩子來說不是壞事。孩子每天非常正能量地去面對學校生活,給老師的也會是積極的反饋,無論是資源上還是老師的態度上,孩子都會走得比較順利。對老師和孩子來說,這都是一種相互的良性刺激。

同樣的,她又舉了個國際學校的例子。她說有一個讀國際校的孩子讓她印象深刻,那個孩子一直唯唯諾諾,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英文和中文都不太好,在她身上完全看不到讀國際學校的影子。後來跟她媽媽溝通過幾次,老師就知道是什麼原因了。這位媽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典型。孩子雖在國際學校,她卻完全按照公立學校的標準要求孩子。

她買了全套公立學校教材和輔導材料,每天按照小區一位公立學校鄰居家的進度和作業基礎上,再增加她認為必要的內容給自己孩子。只要發現孩子英文比中文好一點的勢頭,她就加大中文量,說絕對不能偏科。

一定要孩子讀國際學校,又一定要她的中文必須比英文好,既要英文趕上外國人,又要中文比純中文教學的學校還好,可想而知孩子壓力得有多大。國際學校假期特別多,同學們通常都出去度假或者參加各種營,但這位小姑娘每個假期都過著比上學還累的強化補課生活。她媽媽說不能鬆懈,因為人家公立學校的孩子都這樣過假期。

遠的不說,就這個暑假,我的朋友圈裡刷屏式的海外夏令營生活,半數以上都是讀公立學校的孩子,不知道是我和她誰看到了假的朋友圈。如此一來,孩子的很多想法都不敢或者不屑表達了,甚至,老實說,她可能漸漸都不再願意思考,反正思考也沒用,照做就是了。這樣的家長,放到公立學校她一樣不會滿意。

總有人在選擇公立還是國際學校這件事上,有綿延數年的糾結。其實我想說,無論選擇哪個,都是你,或者說你們整個家庭彼時權衡一切條件後,能做出的最適合的綜合選擇。經濟條件當然是不得不考慮的一環,但早已不是最重要的一環。有太多太多例子,說也說不完。

這兩年身邊有不少朋友帶著孩子去泰國和韓國念書了,空氣、食品安全和教育質量,同比都要好不少。而相比起去歐美,無論是花費還是手續難易度,都更低。去這些國家生活,一般的中產家庭差不多都負擔得起,但真正能去的還是少數,單單是全家一起走還是留下爸爸賺錢這一條,就攔住了大部分人。

所以關於孩子上學這件事,一切的一切,都不過是權衡過後,對自己家庭最適合的選擇。這個選擇應該是考量過孩子的性格特點,考量過學校距離遠近所導致的接送難易度,考量過支持現下選擇所需要的一切輔助條件等等之後,慎重作出,並能夠踏實執行的。真的不必糾結。

上周我幫一個在國際學校教五年級的外教朋友翻譯一些資料,她跟我抱怨說,有的家長真是沒腦子,給孩子轉學跟一拍腦袋說今晚吃什麼一樣簡單。我問她這是個例還是普遍現象,她說這種情況每年都有,家長的心態極大影響孩子,在哪個體制下都不滿,總想換,換來換去就把孩子換蒙了。她說如果家長沒有一個清晰的規劃和比較持續性的想法,不幫助孩子提前為即將發生的事做好準備,那麼投入的這些錢打了水漂不說,孩子的前途,也給耽誤了。

所以,無論現在孩子就讀的,或即將就讀的是哪種學校,都踏踏實實地欣然欣賞之,並適應之就好。如果想要做出改變,也要清楚改變的原因來自於自己的清晰認知與評判,千萬不要人云亦云,看別人怎樣,或是想當然地怎樣。

如同圍城的理論,在哪種學校都不可能百分百滿意,而且任何學校都有學渣和學霸,也都有陽光向上和心理扭曲的孩子。

沒有人知道哪條路一定對,一定就最好。過去的路無法回頭來過,而未來的路,糾結與猶疑無益,不如就坦然地且行且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吧。

相關焦點

  • 我們常說身在曹營心在漢,三國有哪些人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呢?
    我們常說「身在曹營心在漢」,那你知道這句話最開始講的是誰嗎?其實,三國時期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一共有三人,最有名的就屬關二爺關羽。《三國演義》中,曹操攻打劉備,劉備戰敗,關羽在戰亂中與劉備走散,他一路保護劉備的兩個夫人,不得已之下與曹操達成「土山三約」,留在了曹營。
  • 「身在曹營心在漢」講的誰
    這個典故講的是「關羽」,正如一句歇後語:關公降曹操——身在曹營心在漢。是三國裡關羽與曹操之間的一段故事。話說三國時期,關羽在戰亂中與劉備走散,他一路保護劉備的兩個夫人,不得已降了曹操,留在了曹營。曹操高興萬分,為了讓關羽死心塌地的跟隨自己,對關羽十分優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但身在曹營的關羽始終心系劉備,還幾次提醒曹操,自己時刻沒有忘記故主劉備。
  •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為何曹操不殺他?徐庶結局又怎樣?
    但是,到了曹營的徐庶卻「一言不發」,當起了木頭人,這時候又有一個問題出現了,曹操如此英明之人,為什麼不殺如此辜負自己的徐庶呢?要知道曹操曾經可是說過「寧可我不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是曹操不知道徐庶的心思嗎?還是其他?
  • 盤點《三國演義》中「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三個人,第三個令人意外
    而且,《三國演義》中有許多有名的俗語,其中有一句「身在曹營心在漢」,許多人都覺得它是形容關羽的,其實,這句話除了關羽,《三國演義》中還有兩個人是符合這句話的,下面就讓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三位三國名人吧義薄雲天——關雲長。關雲長「身在曹營心在漢」是有目共睹的。當時的關雲長與哥哥劉備失散,被曹操圍堵在屯土山,不得已降了曹,但是與曹操約法三章:1.降漢不降曹。
  • 我們為什麼說,有膽有識的關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我們為什麼說,有膽有識的關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三國時期關羽投降了曹操,曹操是用什麼辦法去籠絡關羽的,關羽最後有沒有被曹操收買?戰亂的年代,劉備、關羽、張飛、戰敗後都失去了聯繫,誰也不知道對方在什麼地方,關羽為了生存只能去投靠曹操。
  • 身在曹營心在漢——關羽
    張遼問他為什麼身在曹營心在漢,關羽說他和;劉備有過生死誓言。曹操把關羽圍困在屯土山上,在張遼極力勸說之下,關於與曹操訂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約」:一、降漢不降曹;二、贍養劉備兩個夫人;三、一旦知道劉備消息,無論千裡萬裡赴湯蹈火也要投奔兄長。曹操最後答應了苛刻的條件。身在曹營的關羽還幾次提醒曹操,自己時刻沒有忘記故主劉備。後來又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報答曹操不殺之恩。
  • 身在曹營心在漢—股民無奈的選擇
    股市即是修性,更是修心,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唯有放慢腳步、跬步前行方能決勝千裡無奈的選擇 三國時期,劉備戰敗投奔袁紹關羽為保全劉備家眷,被曹操用計綁去了曹營面對曹操的各種誘惑和收買重情重義的關羽從未改變對劉備的忠誠身在曹營心在漢關羽最終「過五關斬六將」,回到了劉備身邊要說最近的兩個大妖股,相信所有短線人都知道:智慧農業和金徽酒
  •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原來不止一個,常人都易忽略的角落
    他們雖在曹營,卻心繫他處,各自留下了一段佳話。接下來,就介紹三個著名的人物。關羽,字雲長,河東解良人,人稱「美髯公」,乃是三國三絕中的「義絕」。關二爺的事跡,諸位肯定耳熟能詳。早些時候因為犯了些事,流落到幽州,和劉備、張飛三人共同參軍,抵抗黃巾。
  • 成語故事天天講——身在曹營心在漢
    -身在曹營心在漢- 【成語】:身在曹營心在漢 【拼音】:shēn zài cáo yíng xīn zài hàn 【解釋】: 漢:關羽在和劉備走散後,被迫進了曹營。
  • 曹操曾犯下的「錯」:刮骨療傷、煮酒論英雄、身在曹營心在漢
    錯放一人想必大家都知道「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話吧。建安五年春,曹操率軍親自東徵劉備,劉備戰敗,劉關張三兄弟就此失散。此時關羽被曹操團團圍住。只可惜關羽是個非常重義氣的人,身在曹營,心在劉備,當他得知劉備的去向,並為曹操解了官渡之戰的白馬之圍後,認為自己已經仁至義盡,隨後並離開了曹營,不惜奔走千裡去尋找劉備。若是曹操再狠心一點直接除掉關羽,恐怕之後對付劉備會容易很多。當然,犯下幾個「錯」的曹操依舊是一代梟雄,依舊創下了的豐功偉績。
  •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並非只有關羽?還有他
    「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成語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的,它出自於《三國演義》中關羽投降曹操的故事。當時關羽雖然表面投降了曹操,但是心裡一直掛念的都是蜀漢和劉備,無論曹操如何厚待,他的衷心也未曾的發生過改變。
  • 「身在曹營心在漢」真相:這其實是失敗者的一塊遮羞布
    作者:蕭家老大「身在曹營心在漢」,說的是東漢未年,群雄逐鹿,曹操擊敗劉備,劉之義弟關羽在下邳土山被圍,投降曹操後;雖身在曹營,卻心系義兄漢皇叔劉備的故事。爾後,又演繹出「封金掛印」、「過五關斬六將」、「千裡走單騎」一連串威武雄壯的故事。
  • 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真相
    乾隆的意思是說,關羽當時「力扶炎漢,志節凜然」,但史書上對於關羽的記載不是特別好聽,是因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和劉備他們不是一夥的,心存私見,所以給了關羽不公正的評價。以後,所有關羽的諡詞,都要改為「忠義」二字,以後再出版發行《蜀志》,都要按著我說的意思,統一宣傳口徑。
  • 三國殺:身在曹營心在漢,除了荀彧、徐庶你還知道誰?還有我
    所以我現在的近況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內心想著我們可愛的三國殺,身體被學習捆綁得死死的,所以今天我們來講講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故事,看看誰和我一樣那麼慘。我第一次知道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個詞是因為徐庶,因為當時我們老師交給我們一句話「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為何曹操還會養著他?最後他的結局如何?
    在《三國演義》當中,徐庶無疑是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他是劉備創業期間,最早投奔到他旗下的謀士,並且還為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不過後來卻因為曹操俘虜了徐庶母親,徐庶被迫前往曹營,從而離開了劉備。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為何曹操還會養著他?後來其結局又怎樣了呢?就讓我們來見證一下真實的徐庶,正史上,徐庶在201年,投奔了駐紮在新野的劉備,成為了他手底下的謀士,207年,正是在徐庶的推薦下,劉備親自前往諸葛亮所在地,請他出山相助。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加入劉備的時候,徐庶並沒有離開。
  •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徐庶到底有沒有身在曹營心在漢?
    至於徐庶母親自殺和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故事就存在疑點了。《三國演義》之所以虛構了曹操用計賺徐庶和徐庶承諾不為曹操設一謀,以及臨走之前推薦諸葛亮,無非就是為了證明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既然三國演義的記載和正史相矛盾且出現巨大的漏洞,徐庶投靠曹操的真實心態就值得研究了,他真的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麼?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
  • 「曹營籃球兄弟」!好兄弟!
    希望大家多關注「曹營籃球兄弟」俱樂部。這段時間,大家有空都多給咱曹營的籃球運動健兒們加油喝彩! 曹營籃球兄弟比賽賽程7-5號下午6點:遠航1隊—曹營籃球>7-7號下午7點:雪山桐韻—曹營籃球7-10號下午6點:兄弟籃球—曹營籃球7-15號上午9點:疾風揚帆—
  • 曹操陣營中,曾有三位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最終一死、一走、一留
    #三國風雲錄#在三國時期,曹操的陣營中曾經有過三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物如果按照荀彧的理想,他和曹操作為重整漢室江山的臣子你,削平群雄,指日可待。但是,荀彧什麼都想到了,他卻漏掉了一件事,那就是人心,尤其是曹操的心。曹操在他的自白《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明了自己心理的變化。那就是隨著自己權勢的增加,曹操不可能放棄手中的權勢。他認為,一旦自己放棄手中的權力,回到自己的封地當個諸侯。那麼天下就會大亂,而交出權力的自己和家族會落得滅頂之災。
  • 「身在曹營心在漢」
    」身在曹營心在漢」,在《三國演義》中說的是徐庶。其實,這句話用來形容另一個人,最恰當不過了。他,就是荀彧。
  • 關羽在曹營到底待了幾年?
    關羽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與戲曲演繹大有關係,正是因為有了豐富多彩的「關羽戲」,人們才會對關羽的故事爛熟於心。然而,戲裡戲外的關羽,又有什麼不同呢?▌《千裡走單騎》劇照這四十餘出關羽戲含金量有所不同,其中有一出大戲,寫關羽從曹營出走,千裡尋拜兄劉備,過五關,斬六將,歷經艱險,九死一生,最後兄弟重聚古城,再扶炎漢。這齣大戲由幾個折子戲連綴而成,包括《掛印封金》《灞橋挑袍》《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會》,帶「訓弟」結束,總名《千裡走單騎》,或叫《曹營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