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唯一戰勝阿爾法狗的那個寒夜,疲憊的李世石早早睡下。世界在慌亂中恢復矜持,以為不過是一場虛驚。長夜中,阿爾法狗又和自己下了一百萬盤棋。是的,一百萬盤。第二天太陽升起,阿爾法狗變成完全不同的存在,可李世石依舊是李世石...
人工智慧的大勢已來,當下所有安全無憂的高級腦力工作,都岌岌可危。我們的子女靠什麼去應對未來的機器人世界?只有靠教育。
傳統教育方式亦或新興的國際化教育,究竟哪種更有利於培養孩子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思維框架~這一被科學家認為人類能堅守的最後屏障?答案因人而異,我們只要堅信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就是最好的。
無論哪條道路,只要不「身在曹營心在漢」,就都沒什麼好焦慮的。孩子是自己的,選擇什麼學校、什麼教育項目都犯不上證明給別人看什麼。別說沒事兒,就算有事兒也不關別人的事兒...
轉載國際學校家長,著名的錢兒媽作品,我們之前轉載過她的文章~
穹頂之下,我們還打拼個 P (點擊閱讀)
摘選錢兒媽文章《不要讓自己成為「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存在—國際學校與公立學校漫談!》素材源自Michael錢兒頻道(Michael_Fm)
關於公立學校和國際學校,人們好像比較容易有認識上的誤解。
有些讀公立學校的家長可能會認為,讀國際學校就是有錢人,校風攀比嚴重,孩子英文學得挺好,餘下乏善可陳。每天上學沒什麼壓力,高高興興玩玩,以後家裡給送到國外皆大歡喜。
有些讀國際學校的家長可能會認為,公立學校教學刻板,規矩特別多,因為學生人數多所以老師沒法因材施教,對孩子創造力會有扼殺,孩子每天作業山一樣多,沒什麼時間發展興趣愛好,將來還得苦哈哈地萬人過獨木橋參加高考。
我知道這樣寫可能會有人站出來反駁,但事實是,這是相當一部份人無論嘴上承認與否,心中都固有的一種認知。如若不然,他們不會在看到自己國際學校的孩子看似懶散就說,我得給你轉回公立好好管教一下;也不會在看到自己公立學校的孩子被學校要求稍多點就心生「要是能轉去國際學校就好了」的念頭。
其實,要我說,早就沒有生產隊了!上述觀念,無論對國際學校,還是公立學校,都有著較大偏差。事實上,我見過不少讀公立學校的朋友家孩子,他們的孩子無論中文還是英文,都非常優秀,有思想有性格,並且有很突出的藝術特長,有不少早早就被父母送到國外。
而國際學校的孩子,繁忙程度真的與公立校不相上下,課外花的時間絕對不輸公立學校。我們去上的公文數學,國際學校孩子比例就相當不低,而奧數、英文補習、中文補習,對國際學校來說,也實在是家常便飯。
暑假前一個機緣,我與一位以前在公立校工作的老師,有了一次長談。她的一個觀點,讓我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她說,很多家長都糾結,到底該讓孩子上公立學校,還是國際學校(雙語私立等暫且歸入國際學校),其實要她說,真的讀哪個都很好,但有一個前提,讀什麼學校,家長就按什麼學校的心態要求自己和孩子。如此,結果都不會差。
我以為她說的心態,是指介於體制內體制外的優越感。然而她卻說,沒有那麼功利與複雜,其實就是對你的選擇負責,按照你所在的軌跡規則去要求孩子。
比如,她舉例說,孩子讀公立學校,老師要求上課背著手聽課,提問要先墊著胳膊舉手,晚上回家作業可能比較繁雜,一會要寫很多字,一會有手抄報,一會還得微信打卡,有的家長就覺得有些受不了,覺得限制和約束了孩子。
其實孩子本身可能是沒有什麼負面情緒的,大家都如此,從眾反而給很多孩子以安全感,但家長可能給孩子傳遞了很多不利的情緒。比如有的家長對孩子說,這什麼老師啊?你們老師怎麼那麼多事兒啊?這麼多作業誰受得了啊?對於學年比較低的孩子,他沒有這個辨別能力。家長傳遞給他的信息,就直接影響了他反饋給老師的情緒,有可能導致他在學校頂撞老師或對教學要求比較抗拒和消極。如果老師稍微嚴苛些,孩子還特別容易委屈。
試想,如果你是老師,配合度高的學生和家長,和經常跟你挑刺。這不寫那不行的,你會更趨向對誰更好?老師也是有七情六慾的正常人,縱使再有耐心,也是有限度的。惹不起躲得起,對孩子提要求並加以約束,遠比放羊困難多了,所以大不了就是不管你唄。
因此,這位老師建議說,既然選擇了公立校,不如從頭就跟孩子一起本著積極心態去接受並適應學校的要求和規則,這對孩子來說不是壞事。孩子每天非常正能量地去面對學校生活,給老師的也會是積極的反饋,無論是資源上還是老師的態度上,孩子都會走得比較順利。對老師和孩子來說,這都是一種相互的良性刺激。
同樣的,她又舉了個國際學校的例子。她說有一個讀國際校的孩子讓她印象深刻,那個孩子一直唯唯諾諾,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英文和中文都不太好,在她身上完全看不到讀國際學校的影子。後來跟她媽媽溝通過幾次,老師就知道是什麼原因了。這位媽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典型。孩子雖在國際學校,她卻完全按照公立學校的標準要求孩子。
她買了全套公立學校教材和輔導材料,每天按照小區一位公立學校鄰居家的進度和作業基礎上,再增加她認為必要的內容給自己孩子。只要發現孩子英文比中文好一點的勢頭,她就加大中文量,說絕對不能偏科。
一定要孩子讀國際學校,又一定要她的中文必須比英文好,既要英文趕上外國人,又要中文比純中文教學的學校還好,可想而知孩子壓力得有多大。國際學校假期特別多,同學們通常都出去度假或者參加各種營,但這位小姑娘每個假期都過著比上學還累的強化補課生活。她媽媽說不能鬆懈,因為人家公立學校的孩子都這樣過假期。
遠的不說,就這個暑假,我的朋友圈裡刷屏式的海外夏令營生活,半數以上都是讀公立學校的孩子,不知道是我和她誰看到了假的朋友圈。如此一來,孩子的很多想法都不敢或者不屑表達了,甚至,老實說,她可能漸漸都不再願意思考,反正思考也沒用,照做就是了。這樣的家長,放到公立學校她一樣不會滿意。
總有人在選擇公立還是國際學校這件事上,有綿延數年的糾結。其實我想說,無論選擇哪個,都是你,或者說你們整個家庭彼時權衡一切條件後,能做出的最適合的綜合選擇。經濟條件當然是不得不考慮的一環,但早已不是最重要的一環。有太多太多例子,說也說不完。
這兩年身邊有不少朋友帶著孩子去泰國和韓國念書了,空氣、食品安全和教育質量,同比都要好不少。而相比起去歐美,無論是花費還是手續難易度,都更低。去這些國家生活,一般的中產家庭差不多都負擔得起,但真正能去的還是少數,單單是全家一起走還是留下爸爸賺錢這一條,就攔住了大部分人。
所以關於孩子上學這件事,一切的一切,都不過是權衡過後,對自己家庭最適合的選擇。這個選擇應該是考量過孩子的性格特點,考量過學校距離遠近所導致的接送難易度,考量過支持現下選擇所需要的一切輔助條件等等之後,慎重作出,並能夠踏實執行的。真的不必糾結。
上周我幫一個在國際學校教五年級的外教朋友翻譯一些資料,她跟我抱怨說,有的家長真是沒腦子,給孩子轉學跟一拍腦袋說今晚吃什麼一樣簡單。我問她這是個例還是普遍現象,她說這種情況每年都有,家長的心態極大影響孩子,在哪個體制下都不滿,總想換,換來換去就把孩子換蒙了。她說如果家長沒有一個清晰的規劃和比較持續性的想法,不幫助孩子提前為即將發生的事做好準備,那麼投入的這些錢打了水漂不說,孩子的前途,也給耽誤了。
所以,無論現在孩子就讀的,或即將就讀的是哪種學校,都踏踏實實地欣然欣賞之,並適應之就好。如果想要做出改變,也要清楚改變的原因來自於自己的清晰認知與評判,千萬不要人云亦云,看別人怎樣,或是想當然地怎樣。
如同圍城的理論,在哪種學校都不可能百分百滿意,而且任何學校都有學渣和學霸,也都有陽光向上和心理扭曲的孩子。
沒有人知道哪條路一定對,一定就最好。過去的路無法回頭來過,而未來的路,糾結與猶疑無益,不如就坦然地且行且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