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楷之|隋代楷書探賾

2021-02-08 上海市書法家協會訂閱號

楷書發端於漢末,源出指稱不一,初時尚餘篆隸筆意,成形於魏晉,史稱三國魏鍾繇為 「正書之祖」。東晉王羲之承鍾法,務盡隸扁之態,化樸質為妍美,不斷變體嬗遞。南北朝時期,尤以北朝石刻類型豐富、數量龐大、精粹絢麗,楷書進入「北碑」璀璨時代。隋代楷書淵源漢魏,秉承南北朝法規以啟初唐。唐時楷書系統成熟完備,唐法圭臬登峰造極,統攝深遠。宋代歐陽修感嘆「書法中絕」,「書之盛莫盛於唐,書之廢莫廢於今。」隋代楷書作為書體演進中關鍵環節,迨今之學書者多法唐而忽視隋,領略隋代楷法以便通於唐楷之法。本文擬從楷書源流忖量隋代楷書意義。



 

      隋代(581年-619年)僅38年。公元589年,隋文帝終結南北朝分治格局,統一中國,實現了以漢族為主體的文化和民族大融合。在中國書法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具有特殊的地位。

葉昌熾《語石》:「至隋則渾一區宇,天下同文,並無南北之限。」

馬宗霍《書林藻鑑》:「至於隋世,漸染南風,簡要清通,匯成一局,遂以上接六朝,下開三唐焉。」

     隋代楷書繼魏晉南北朝書風的豐富多變、交通妍妙與古拙漸趨融合,崇尚規範,開「唐人尚法」先機。探究隋楷源流,實際上反映了突破朝代更迭的時間維度與南北地域的風格差異,合力通行規範的需求,這是中國文化史上融合發展的必然趨勢。

     史載曹魏時代鍾繇善三體,其一所謂「章程書」即新體楷書。唐代虞世南《書旨述》云:「鍾太傅師資德升,馳騖曹、蔡。仿學而致一體,真楷獨得精研。」又張懷瓘《書斷》評:「真書古雅,道合神明,則元常第一。」在隸楷錯變間,脫略蠶頭燕尾、波磔點畫,運用一拓直下的三過折法,易八分為楷式,惟餘扁平隸勢。鍾繇新創楷法,仍具漢隸餘韻,章法「布纖濃,分疏密」,行間茂密、質樸古風影響深遠。

蕭衍《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云:「逸少至學鍾書,勢巧形密,及其獨運,意疏字緩。譬猶楚音習夏,不能無楚。」

      東晉文化發展高度自覺,書法亦臻新境。王羲之承鍾法,減省長橫波捺筆,易扁勢作長態,進一步變革臻善楷法,被視為百代典範。子獻之益嘉神採秀逸,流美疏秀。

陶宗儀《書史會要》云:鐘王變體,始有古隸、今隸之分,夫以古法為隸,今法為楷可也。[1]

韋續《墨藪》云:稿乃行隸,鍾繇變之,羲獻重焉。[2]

      歷經近一個世紀的鍾繇楷法變創至「二王」成熟定型,二者連綴對比,呈現古法與新派的審美定式。有學者研究楷書成熟時期應在北魏後期,[3]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魏碑開始逐漸擺脫漢隸的影響。北方龍門造像、元氏墓誌等多用方筆,呈現出雄渾樸茂獨特的風格。南北朝晚期,江陵和平齊兩次戰役促進了南北文化交流融合,渾樸妍麗書風繁榮共存。

張懷瓘《二王等書錄》載:承聖末,魏師襲荊州。城陷,元帝將降。其夜,乃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並大小二王遺蹟,遣後閣舍人高善寶焚之。吳越寶劍並將斫柱,乃嘆曰:「蕭世誠遂至於此,文武之道,今夜窮乎!歷代密寶並為煨燼矣!」[4]

      據載,魏師進攻荊州後,焚毀古今圖書法帖等十數萬卷,並帶走四千卷。同時,南方士族和文化名流亦隨戰爭北遷,移植再生了鮮活靈秀的文化基因。

錢泳《書學》云:南派乃江左風流,疏放妍妙,宜於啟讀;北派則中原古法,厚重端嚴,宜於碑榜。[5]

      晉室南遷後,南北書風的發展具有較大差異,從書跡形式看,由於南朝禁碑,故尺牘墨跡較多,而北朝沿襲漢代舊制,其書跡則以碑刻載體呈現。因此從二者形式上看,南朝更注重書寫的流動,並向簡約實用發展,同時傾注表達性情。北朝書跡依石刻形式,以漢制祭祀或公眾場合等功能顯現,故北朝字體多隸楷錯變。由此,南北書風差異明顯。

《周書·趙文淵傳》載:及平江陵之後,王褒入關,貴遊等翕然並學褒書,文深之書,逐被遐棄,文深漸恨,形於言色。後知好尚難返,亦功習褒書,然竟無所成,轉被譏議,謂之學步邯鄲焉。[6]

      王褒入關,使南書北傳,以其為代表的名士北遷,將南方書風傳播到北方。北方文人喜好南方遒麗妍美書風,南方文人亦慕北方雄渾樸拙書風,南北差異奇崛與秀逸融合共生,為隋代楷書營造新的開端。

                                                                                                    

圖一《暉福寺碑》(局部)北魏太和十二年(488)

圖二《暉福寺碑》(局部)北魏太和十二年(488)

圖三《暉福寺碑》(局部)北魏太和十二年(488)


      隋代書法經過南北朝時期交流與融合的有利契機,形成了獨特的書法風格,既直接繼承北朝樸茂書風,又融合了南朝綺麗特質,法備工極而孕古出新,在楷書歷史演進中確是不可或缺的津梁。

葉昌熾《語石》載:隋碑上承六代,下啟三唐,由小篆八分趨於楷隸,至是而巧力兼至。神明變化,而不離規矩。蓋承險怪之後,漸入坦夷。而在整齊之中,仍饒渾古,古法未忘,精華已洩。唐歐、虞、褚、薛、徐、李、顏、柳諸家之精詣,無不有之。此誠書學一大關鍵也。尤可異者,前人謂北書方嚴遒勁,南書疏放妍妙,囿於風氣,未可強合。至隋則渾一區宇,天下同文,並無南北之限。[7]

楊守敬《學書邇言》云:隋代混一南北,其書法亦有整齊氣象。龍藏寺、賀若誼,已開虞、褚先聲;趙芬殘碑、丁道護啟法寺碑,又為顏、柳之彌祖。寧贙一碑,體格與歐陽化度相似,餘疑即歐陽中年之作……直足上接兩晉,籠罩三唐。[8]

      隋代楷書上承北碑下啟唐風,融篆隸筆法間或楷隸雜糅,已初顯規矩勻整。以隋開皇年間(581-600年)為例,如:《七帝寺造像記》(585年)、《李鍾葵妻馬憐造像記》(596年)、《封公妻崔氏墓誌》(599年)[9]。這些碑刻中結體已不復北碑雄健肆逸而見恬靜端肅,主筆橫畫起筆變方切為斂鋒,收筆消減燕尾而頓收。又《盧文構墓誌》(601年)、《啟法寺碑》(602年)、《蘇慈志》(603年)等碑劃界格,結字滿宮充格、質樸茂實、從容寬博,為楷書新面貌。

圖四《啟法寺碑》(局部)隋仁壽二年(602)

圖五《啟法寺碑》(局部)隋仁壽二年(602)

圖六《啟法寺碑》(局部)隋仁壽二年(602)

圖七《蘇孝慈墓誌》(局部)隋仁壽三年(603)

圖八《蘇孝慈墓誌》(局部)隋仁壽三年(603)

 

圖九《蘇孝慈墓誌》(局部)隋仁壽三年(603)

      隋代楷書種類頗豐,大體分為墨跡、石刻兩大部分。其中墨跡包括寫經、朱墨書墓表(高昌、延和時期)、文書殘紙(新疆吐番)三種。從隋代寫經書跡清晰可鑑融會出新的時代精神,一方面隋代寫經作為浩瀚敦煌寫經中珍貴稀有的文化遺產,其特殊的形式要求和藝術價值成為學界研究的重要範疇。另一方面寫經書法墨跡較石刻拓本更能傳達筆墨的藝術氣息。虞曉勇《隋代書法史》將寫經書跡分為三種風格:一是沿襲北朝拙樸剛健、敧斜方硬的特徵,如《賢劫定意經卷》(610年)、《華嚴經卷第卅七》(597年)等;二是具有南朝晚期勻淨端秀、圓潤精緻的成熟風格,如《佛說佛名經》(596年)、《優婆塞戒經》(604年)等;三是妍雅俊朗、氣息調和的時代新風,如《妙法蓮華經》(上海朵雲軒藏)、《大般涅槃經卷七》(中國書店藏)等。無論技法或是審美氣韻,這三種關係並非截然迥異,從中能夠梳理出一條貫穿寫經書法藝術發展的深層規律。      隋代楷書融會貫通、備悉筆法、變創新體,在文字規範化和形態端恬上別具韻致,逐漸走向法度規範、成熟完善的發展通途。      史書見載隋代書家大多為名門貴族,王羲之七代孫隋僧智永手書《真草千字文》八百本,廣傳江左諸寺,以傳承「二王」法脈而聲名遠播,首推隋代書家表率。其時國家法令雖未明確寫經制度化,但並不影響規範化和廣泛性的功用,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隋代業已形成較為完備的寫經制度。
《隋書·經籍四》載:開皇元年,高祖普昭天下,任聽出家,仍令計口出錢,營造經像。而京師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諸大都邑之處,並官寫一切經,置於寺內;而又別寫,藏於密閣,天下之人,從風而靡,竟相景慕,民間佛經,多於六經數十百倍。[10]解縉《春雨雜述·評書》載:自羲、獻而下。世無善書者,惟智永能寤寐家法,書學中興,至唐而盛。[11]      宋人陳思《書苑菁華》云:「隋僧智永,發其旨趣,授於虞秘監世南,自茲傳授遂廣彰焉。」此為「永字八法」始創於智永說的可靠史據。自隋入唐的書家深受智永影響,不惟釋家弟子智果、辯才等。虞世南書法從智永而來,深得二王之妙又未受北風浸染,「用筆方厚,骨力沉著,體態多為縱勢,並且內緊外松,尤以左側陡峭,右側舒展。」[12]歷來學虞書者,最難規模其疏淡超脫、不縛矩鑊而自得心法的衣缽。虞世南書法可謂從智永至唐中期楷書以來,習得王羲之正宗法脈的一個特例。如果以智永重筆法,歐陽詢重結構,褚遂良蘊新姿來看待,虞書恰好是從容矩鑊、清和卓犖的典範。      智永(會稽)、歐陽詢(潭州)、虞世南(越州)、褚遂良(錢塘)四人都是南方人,深受「二王」傳統影響。歐、虞將南方「崇王」書風融入隋唐,虞、褚先後受到唐太宗重用,由上至下、融會南北,對開創初唐書法起到了推潑助瀾的關鍵作用。

      智永《真草千字文》是佛家弟子和寫經抄手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寫經法書墨跡是隋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形式,其研究價值較碑刻更為直觀,「不僅標誌著隋代寫經體的高度發達,也同樣標誌著楷書的完全成熟。」[13]試以敦煌寫經與《千字文》、《龍藏寺碑》、《寧贙碑》、《老子變化經》、《九成宮醴泉銘》、《雁塔聖教序》、《西亭記碑》作一比較。

      通過對表格中隋碑與寫經的橫向類比,及二者與唐代楷書的縱向比較可見,隋代寫經法書墨跡與碑刻雖處同一時期,仍具有較大差別。寫經已具有嫻熟筆法和明顯體勢特徵,相對於隋碑楷書更顯俊健成熟。並且,寫經體系已形成不同風格類型。以智永《千字文》為坐標,如表格所示《維摩詰所說經》、《老子變化經》,雖然寫經法書內部風格有所差異,但在筆法運轉帶來的結字空間上具有一定的共性,體現出南北書風漸趨融合的規範化特徵。這種「融合」實際上是以南方書風為顯著代表。以圖證史,不可否認智永在整理、規範文字和傳承「二王」筆法中具有超越朝代和地域,劃時代、跨時空的深遠影響和卓絕貢獻。      因此,隋代楷法,尤其是隋代寫經法書,業已完備、精熟,字形結構相安得當,別具意味。同時,寫經墨跡及碑刻中,逐漸孕育和映射出唐代楷書名家的身影。《老子變化經》和《維摩詰所說經》中由於寫手風格和筆性使然,橫細豎粗的筆畫特點,已顯唐代顏體點畫形象,可視為中晚唐筆法變革的端由。《維摩詰所說經》之折筆,轉折處提筆下按,形成稜角。如「舌」下「口」部,轉折後豎畫外拓、折角分明,既體現出楷體筆畫成熟的特徵,又具有顏、柳楷書用筆體勢。隋《寧贙碑》筆法內擫、髙古樸茂,堪稱南碑翹楚,其書風近歐楷,楊守敬評「體格與歐陽化度相似,餘疑即歐陽中年之作」。「楷範」歐陽詢和「盡善盡美」的虞世南都曾奉敕於弘文館教示楷法,歐若「猛將深入」、虞如「君子藏器」,二者皆得大令淵源、各表其極,承智永一脈發展,熔鑄隋唐楷書之交端嚴猛利、遒勁雅正的裡程碑。


      魏晉時期由鍾繇至王羲之,楷體初創漸漸定型。隋朝國祚雖短,承前啟後,在楷體文字規範化和類型風格多樣化的融合統一中,陳隋僧人智永艱苦卓絕,不遺餘力傳承「二王」筆法,規範楷體書寫,澤被廣大。隋代楷書作為書體嬗遞的關鍵環節,直觀梳析唐法圭臬,為當下楷書創新發展拓寬學理思辨之通徑。


[1]陶宗儀.書史會要[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223.[2]韋續.墨藪[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 34.[3]姜壽田.中國書法理論史[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9.[4]中國書畫全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61.[5]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620—621.[6]令狐德棻等.周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3:849.[7]葉昌熾、柯昌泗 語石 語石異同評(卷一)[M].北京:中華書局.1992:20.[8]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717.[9]解小青.歷代書跡集萃·楷書[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157、162、168.[10]魏徵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5235.[11]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717、496.[12]黃惇.書法篆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03.[13]沈樂平.敦煌書法綜論.[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96.

相關焦點

  • 顏真卿44歲寫的一幅楷書,大氣凜然,堪稱唐楷中的極品!
    此碑乃是玄宗皇帝下令所制,其碑文乃是大文人岑勳所寫,碑額是張旭的學生大書法家徐浩所書,而書丹則是盛年的顏真卿所寫,刻碑之人乃是當代天下最負盛名的高手—史華!此碑可以稱得上是「歷代楷書名碑」之冠了!《多寶塔碑》整拓拓片魏晉人學習書法多從八分書與草書入門,作為書法的基礎,而到了唐代以後,人們已經難以逾越唐楷這一座高峰,以至於1000多年以來,人們學習書法多是從唐楷學起。
  • 從楷書到行書過渡,智永千字文堪稱最佳範本,該如何臨?
    楷書以唐代為尊,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唐代楷書大多是經過鐫刻然後拓印下來的碑版,所以很難準確地反映出當時真實書寫的面貌。唐楷出現之前的隋代智永,寫有一卷《真草千字文》墨跡傳世,雖然是草書、楷書合寫在一起,但其中的楷書,還是讓我們看到唐代真實的楷書面目。
  • 方正寬結、婉媚遒勁——褚遂良楷書的風格特徵
    前期方正寬結、多參隸意褚遂良前期的楷書代表作品主要有《伊闕佛龕碑》和《孟法師碑》,《伊闕佛龕碑》是褚最早的楷書作品,我們在上文中提到,唐代初期的楷書尚處在楷書發展的融合時期,褚遂良隨父入唐是在23歲,也就是說23歲之前他生活在隋代,在隋代生活的期間接觸的楷書風格是南北融合的書風,「永興、登善,頗存古意,然實出於魏。」
  • 楷書為何是成為書法家必過之關?田楷被批的原因
    啟功就發現好的楷書都有黃金分割的比例。楷書是由隸書轉變而來的書體,從三國鍾繇創楷書以來,因其書寫方便,易認讀很快就廣泛流行開。到晉王羲之,王獻之把楷書寫到很高境界。楷書分三大類,第一類是從創立楷書到這一時期的楷書稱晉楷。北魏統一中國北方後,大量刻碑立石,那一段時間的楷書至到隨代稱為魏碑。到唐代楷書達到最高峰,稱為唐楷。
  • 新安縣「2019『中國書法•年展』暨首屆千唐志齋唐楷高峰論壇...
    據悉,由新安縣人民政府聯合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書法出版傳媒集團、河南省文聯以及中共洛陽市委宣傳部等單位共同舉辦的2019「中國書法·年展」暨首屆千唐志齋唐楷高峰論壇將於9月26日正式開幕,活動為期兩天。
  • 歐體楷書的形成與發展
    「唐楷之冠」——歐陽詢楷書漢字字形的發展是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又從複雜到簡便的過程。諸如結繩、畫圖等,直到大篆成熟時期,漢字字形是從簡單發展到了一個非常複雜的階段。結繩記事小篆出現後,已簡於大篆,爾後隸書又簡於小篆,楷書又簡於隸書。看起來書體是越來越簡便,而書寫技巧卻是越來越複雜、艱深。
  • 唐楷是書法的「死胡同」?小夥2000多字歐體作品,入12屆國展
    無論是作品規格之大,還是抄錄內容之多,這件作品都能看出作者的用心。一直以來,唐楷給人的印象是「法度森嚴」,但通過歷代對歐陽詢書法的評價,最突出的是「險絕」,或者通俗一點講,就是追求字的結構的極端化。鄭成航筆下的歐體,對結構的選角把握很到位,基本還原了歐體的整肅。
  • 楷書是依據時代風格對楷書的簡單分類,你知道哪幾類?
    楷書亦名「真書」、「正書」、「真楷」、「今隸」等。魏晉之際,人們稱新興的楷書為「隸書」。南朝時,楷書已有「正書」、「真書」之名。然唐宋人有時仍稱之為「隸書」,極易與原有的隸書名稱相混,需留意分辨。楷書有大楷、中楷、小楷之分。 『魏(體)」、「唐楷」則是依據時代風格對楷書的簡單分類。
  • 他是歐陽詢的書法老師,字字通神,被譽為「唐楷第一宗師」!
    從唐代以後,在書壇就已經基本建立起了以楷書為書法入門學習的範式,而在眾多的楷書的名手當中,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徐浩、顏真卿,便成為了眾多的一般選擇!虞世南楷書《演連珠》長卷歐陽詢將楷書的間架與結構之美寫到了極致,也將楷書的筆法完備化,使之後人不能挪動分毫,可以發展的餘地甚少,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學「歐楷」容易寫死的原因!
  • 鄧石如的楷書
    其楷書取六朝碑法,兼取歐陽詢父子體勢,筆法斬釘截鐵,結字緊密,得踔厲風發之勢,在唐楷之外另闢新路。其楷書作品的成就雖未能與「顏、柳、歐、趙」相提並論,但從書法史的角度來認識,其開創性的楷書取法,成為清代碑學運動之實證,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具有深遠的意義。
  • 這就是楷書精神!
    就其種類而言,分為小楷、中楷、大楷及榜書;就其演變而言,經歷了隸楷、晉楷、魏楷、唐楷4個時期,分別標誌著楷書的萌芽、成熟、發展和鼎盛。楷書作為書法五體極其重要的書體,1800年來,也同時承載著各個時代的精神面貌與文化氣節。
  • 傅青主寫《心經》,把楷書寫出味道,才有意思
    什麼樣的楷書才算是好的?就大多數書法愛好者而言,楷書的最高水準應該還是唐楷。唐代的那些楷書名家,不管是歐陽詢、顏真卿,還是柳公權等人,都代表著書法史上楷書的最高水準,同時也是大家取法學習的首選。唐楷為什麼好?
  • 書法科普:三大楷書字體之---魏碑
    書法分類有多種:楷書,隸書,草書,行書,魏碑作為楷書的一種,散發著她獨特的魅力,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魏碑。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適應社會意識需要的佛、道之學勃然興盛。佛、道的宣傳方法是以寫經為一大功德。尤其佛學,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學之士,撰寫文章以紀其事。
  • 他是王羲之的嫡傳弟子,楷書遠勝歐陽詢,稱雄書壇1000多年!
    ,魏碑楷書變化無雙極具氣勢,而唐楷雖也有晉楷與魏碑的部分變化風貌,卻更加趨向於規範字了。從書法藝術角度而言,氣格最高的乃是晉人楷書,而唐楷的產生是將楷書整飭化的、美術化的一種先行,縱然筆者也在唐楷中浸淫多年功夫,但論及變化之精微,唐楷比之魏碑於晉楷遠遜。
  • 書法進階【楷書二期】
    早在秦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了對漢字的審美,當漢字融入了作者的觀念、情趣、美感之時,書法這門學科便形成了。漢字經過了篆、隸、草書等演化之後,楷書在漢末便形成了,直到唐代,楷書發展到頂峰,世稱「唐楷」,唐楷奠定了今日所見到的楷書的基礎。直至今天,楷書仍然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字體,可以說不得不去學習、了解。提到唐楷,便一定要說到楷書四大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和趙孟頫。
  • 中國書協理事李嘯書法遭質疑,網友:你確定這是楷書?
    但是,近些年李嘯先生的楷書頻頻遭到網友的質疑,甚至有網友質疑他寫的不是楷書。那麼什麼是楷書?李嘯先生的「楷書」到底在不在楷書的範疇裡呢?楷書始於漢末,至今都在使用。從漢末開始楷書都是作為官方使用的標準字體。在我國書法歷史上,楷書可以分為以下兩個階段。
  •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唐楷典範
    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可以看作中國書法史上楷書發展的裡程碑式的作品:從鍾繇、王羲之那微扁的帶有明顯隸書體的楷書;到北魏時期對楷書做出各種探索的綽約多姿;再到歐陽詢對楷書做出的結構方面的貢獻,與虞世南楷書中表現一種來自南方傳統的文化品味
  • 楷書臨摹在退步?這6點也許可以幫到你
    楷書,是我們學習書法的必修課,也是我們需要長期堅持臨摹的一種書體。那麼,在臨摹過程中,你是否有過『一段時間內沒有進步,甚至在退步的感覺?』其實,這是一個普遍現象,相信絕大多數學習楷書的人都遇到過。虞世南 楷體楷書,又名正楷,正書,真書。由隸書演變而來。『辭海』解釋:『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其實,楷書也是一種官名,在唐代稱為楷書手,掌管繕寫之事。
  • 14字「陪襯」楷書作品入了國展,這是啥路子,顏楷格調筆墨有張力
    國展是很多書法家嚮往的神聖殿堂,尤其是以楷書主打的書法家們,更是翹首以盼,希望以楷書撬開國展的大門,可是往往事與願違,而他卻輕鬆拿下,並且是首次以唐楷的形式投稿,沒曾想,14字的「陪襯」楷書作品入了國展,很多人感覺到這是意外,可是卻是現實,這位幸運的書法家就是董文科,雖然在書壇已是小有名氣
  • 「歐楷十傑」之首夏梁的楷書,端莊大氣,法度嚴謹,整齊劃一
    歐楷,在當下,可以說是最受歡迎的一種楷書形式,很多人練習書法都是從歐楷開始的,甚至是作為入門的,雖然練習的人比較多,但是能夠憑藉歐楷成名成家的人卻真不多,看樣子還是沒有寫出歐楷的「精氣神」,能夠憑藉歐楷成名成家的書法家中,女性書法家也是屈指可數的,我們熟悉的有王麗,還有我們最為熟知的夏梁,她被譽為「歐楷十傑」之首,可見其歐楷水平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