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中國文壇有兩大領袖人物,一位是魯迅,另一位就是郭沫若。郭沫若先生不僅對文學方面貢獻極大,還在考古方面十分有心得,例如明朝萬曆皇帝定陵的挖掘。關於歷史考古,郭沫若先生貢獻過許多自己的能力。
青年經歷
一九一四年時候,郭沫若留學日本學習醫學,和魯迅先生一樣,郭沫若先是想要用醫學技術拯救國人的身體,但僅僅救治了身體卻沒有救治心理,只是做了表面工作。於是,郭沫若決定如同魯迅先生一樣,棄醫從文,拿起筆努力將社會的黑暗面公之於眾。
一九二二年,正處於新文化運動時期,學習新思想的思潮感染著很多人,郭沫若同胡適,魯迅等人奮筆疾書想要改變社會情況。
對於蔣介石的行為,郭沫若曾經寫文章指名道姓直指蔣介石,揭露他醜惡的一面,辜負人民期望,企圖一黨專制。正是因為這篇文章,郭沫若惹惱了蔣介石,多次暗殺差點讓他喪命,因此郭沫若不得不流亡國外。
關於郭沫若的感情
文壇人物到底是風流倜儻,十分羨慕那「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的排場。雖然作為文壇大亨,和第一任妻子之間沒有磨合好,於是郭沫若選擇和第一任妻子離婚,婚姻以失敗告終。
由於有過三任妻子,郭沫若的兒子有好多。一次四個兒子不幸被捕,有兩個兒子莫名其妙就自殺了,得到這一消息之後,社會輿論壓不下去,且這時傳聞郭沫若和妻子的姐姐眉來眼去發生關係,這兩個孩子的母親受不了兒子的離世和外界的輿論,精神幾乎崩潰。
為了人民
救民於思想不如投身於政界或許成果會更加明顯,在政治和文化兩方面同時開展工作,郭沫若先生一心想要拯救人民於水火。
在深度研究探討過馬列主義後,郭沫若先生對於國家的發展前途有了不少更新的見解。為了人民的生活,為了國家今後的發展,郭沫若先生不斷探索,思考,研究。
郭沫若老先生一輩子得到不少頭銜稱號,且作為文壇重要人物,對歷史方面有卓越貢獻,且不斷為國家發展和人民的生活在做探索,郭老先生過世之後足可以在八寶山公墓安葬,但是,郭沫若老先生卻拒絕了。
郭老先生曾經表示,生前的功績不能總是拿來炫耀,或是想去利用做出來的成績去求些什麼,國家為亡之際,人人有責去為國家努力,去改變,坐以待斃不能解決問題,醫術也僅僅是救了身體,沒有救國人的心,如今想來,棄醫從文從政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啊。
郭沫若老先生的思想覺悟極高,在世時一心想要為國為民做貢獻,去世以後只要後人尋一安逸之處妥善安葬就行。不驕不躁,不卑不亢,捨己為國,太多的話來形容老先生都說不完。普通人也應該心中常懷愛國之情,時刻把國家和人民放在第一位,永遠熾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