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烙印之國揭開納卡鬼城面紗

2021-01-19 一條道路走多久

亞格丹位於納卡東南方,緊鄰亞賽拜然邊界。興盛時曾有15萬人口,在納卡戰爭期間被大肆摧毀,如今斷壁殘垣,已無人煙,是世界十大鬼城之一。

對於當時正在外高加索旅行的我來說,想去納卡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在條條大路通羅馬的今日,若要前往這個國家,從亞美尼亞進出,依舊是至今唯一可行的道路。

納卡全稱納戈諾卡拉巴克共和國(Nagorno-Karabakh Republic),位於外高加索區域,是蘇聯解體後遺留的三大凍結衝突區(frozen conflict)之一。過去數十年來,一直是亞美尼亞與亞賽拜然兩國領土爭議與民族衝突的重點地區。兩亞都曾是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彼時蘇聯將亞美尼亞人口佔94%的納卡地區劃入亞賽拜然,埋下矛盾種子。1988年蘇聯解體前夕,納卡多次提出重劃邊界未果,自行宣布脫離亞賽拜然、回歸亞美尼亞,蘇聯疲軟瀕崩,已無力調節,雙方勢力在納卡正式開戰。

1991年蘇聯解體,亞美尼亞、亞賽拜然各自獨立,納卡既無法成功回歸亞美尼亞,又不願再屬於亞賽拜然,索性也舉辦獨立公投,宣布建國。戰爭持續,為期六年的納卡之戰直至1994年方在俄羅斯斡旋下停火。即使停戰,僵局依舊,武裝衝突時不時發生,國際依然普遍將納卡視為亞賽拜然領土一部分,至今只有三個非聯合國會員國家承認納卡的國家主權。

Nagorno意指多山,Karabakh謂之樹木繁盛。亞塞拜然封鎖了與納卡接壤的邊界,我在亞美尼亞東南小鎮戈裡斯(Goris)搭乘「國際」小巴,途經數十公裡綿延起伏的山林,進入這個隱藏在高加索支脈中的山中之國。

對納卡而言,既宣稱自己是獨立國家,入境自然需要辦理籤證;不過此舉之於亞賽拜然,無異是納卡意欲自立門戶的挑釁。亞國因此規定,任何持有納卡籤證的護照,等同於「曾非法入境亞賽拜然」,將被拒絕進入該國。

為爭取更多人造訪,納卡在有限程度上最大放寬了籤證的辦理方法,訪客不僅可以入境後再辦籤證,甚至可以選擇是否將籤證紙粘貼至護照上。為保後續旅程順暢,當時在納卡外交部的旅客,清一色選擇不黏貼,輪到我時,一句「Cover it」顯得豪氣萬分,頓時感受到周遭投射的讚賞目光。殊不知即使不貼上納卡籤證,我國護照目前也是無法進入亞賽拜然的,不如就貼了吧。

到納卡後,我一直在尋找方法前往亞格丹(Agdam)。亞格丹位於納卡東南方,緊鄰亞賽拜然邊界。興盛時曾有15萬人口,在納卡戰爭期間被大肆摧毀,如今斷壁殘垣,已無人煙,是世界十大鬼城之一。位於戰火最前線,今日的亞格丹對納卡人來說依然是高敏感禁地,談及無不色變,紛紛搖頭比出射擊的手勢,表示那裡情勢依舊緊張,希望我們打消這個瘋狂的念頭。

即使打探不到消息,我與青旅結識的同伴依然渴望一睹鬼城面目。我們決定按圖索驥,靠著手機地圖先搭公車到亞格丹附近的小鎮,屆時再作打算。沒想到或許是外國臉孔太過顯眼,又或者臨近邊界的確敏感,一下車沒多久便被便衣警察攔下。出示了護照及一陣盤問後,被告誡前方已是禁區,必須立即回頭。就差一步了,怎麼說也不想放棄,瞥見前方不遠處有間雜貨店,我們佯稱去店裡買瓶水就返回,或許不忍拒絕遠道而來的旅人想喝口水的請求,竟放行了。鑽進店裡待警察走遠,我們趕緊攔了輛老蘇聯式拉達牌計程車,告知要去亞格丹。司機倒是乾脆地一口答應—以3,000德拉姆(約新臺幣190元)的價格帶我們一探鬼城。

車子往邊界奔馳而行,破屋敗瓦漸入眼界。戰爭離我一向遙遠,而今不斷從窗外呼嘯而過的,那些汽車殘殼與缺角壁牆,卻是他人世界裡真實存在的生活。還在恍神,司機已熟門熟路地把車停到了靠近亞格丹市中心的一塊空地。我們謹慎地下了車,捏緊相機,往市中心走去。

整座亞格丹市雖早已被夷為平地,但當初戰爭時曾有上萬枚地雷埋在此處,司機告誡,鐵絲網所圍之處便是地雷的可能分布區,要儘可能避開。這樣的警告,加上周圍不時傳來的槍響,都讓我們全身緊繃,腳步也更加小心翼翼,深怕踏錯一步就再也回不了家。即使所有建築已盡遭搗毀,在一片破敗之中,位於市中心的清真寺卻神奇地完好無損。一說是亞美尼亞當初據清真寺為指揮基地,故未遭破壞;信奉伊斯蘭教的亞塞拜然則相信,清真寺之所以能在戰火中保全,是阿拉的神跡。還欲前行,手機卻收到「歡迎來到亞賽拜然,」的漫遊簡訊,提示著我們已非常靠近亞賽拜然邊界,不敢再貿然往前,終究是打住回頭。

在納卡另外一座凡克(Vank)村莊中,有一面掛滿成千上萬張車牌的石牆。這些車牌,全來自當初納卡戰爭時俘獲的亞塞拜然車輛;首都史提帕納科特(Stepanakert)街上仍不時見到負疾傷殘的中年男人。住宿的青年旅館老闆在納卡戰爭中失去右手,現在已經很習慣用嘴叼著工具做木工。

戰爭從來不曾真正遠離,而是以各種形式繼續鑲嵌在納卡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相關焦點

  • 納卡首府或變「鬼城」
    亞美尼亞總理表示,納卡地區正在遭受史無前例規模的進攻,而且這種大規模進攻即使在21世紀都比較罕見。在衝突剛爆發的時候,雙方使用無人機對對方的坦克進行了密集打擊,這也是人類有史以來無人機首次集群實戰。在衝突過程中,雙方都動用了戰術彈道飛彈打擊對方目標。而這場衝突帶來的最震撼的影響莫過於城市在衝突過後的慘狀。
  • 納卡戰爭啟示:美國,俄羅斯軍事專家談這場戰爭
    #納卡衝突地區# 美國,俄羅斯等國軍事專家談納卡軍事衝突不久前,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為爭奪納卡地區發生的一場局部軍事衝突,在俄羅斯的調停下並達成了俄羅斯,亞美尼亞以及亞塞拜然三國停止停戰和平協議,納卡地區總算有了實現和平的希望。
  • 全球購騎士卡全面解析,揭開神秘「面紗」
    全球購騎士卡在近兩年真的是「火爆」全網啊!無論是在短視頻平臺,還是微博等各大社交平臺上都能看到用戶在分享騎士卡。全球購騎士特權是國內領先的會員制特權電商平臺,涵蓋會員特權、在線商城版塊,匯聚國內外超300項會員專屬優惠特權,全球購騎士卡涵蓋消費者所需要的「吃、喝、玩、樂、買」等各種消費場景。這麼看來,全球購騎士卡對於用戶來說,它的價值就是在於「優惠」,但全球購騎士卡的價值僅僅只有優惠嗎?
  • 納卡總統揭露慘敗真相,大批精銳被傷亡嚇破膽,拒絕參戰臨陣逃脫
    近日,納卡戰爭終於暫時落下帷幕,停火協議籤署後俄軍立即進駐納卡,將阿亞雙方完全隔離,某種程度上說,納卡地區的局勢穩定也有了保障。相信了解過這次停火協議的朋友都知道,這對亞美尼亞來說,幾乎算得上一份「割地投降」協議,大部分領土都亞塞拜然所有,怪不得阿方與背後的土耳其願意乖乖籤字停火。
  • 對納卡戰爭的反思?亞美尼亞認為,失敗歸咎於俄羅斯賣的武器不行
    也不知道是對於納卡戰爭的反思還是從哪裡冒出來的陰謀論,最近,亞美尼亞人突然開始懷疑起俄羅斯,很可能是俄羅斯賣的武器導致了自己的失敗。根據俄羅斯媒體《航空新聞》在12月5日的消息顯示,亞美尼亞為納卡戰爭付出了慘重代價。割地賠款之後,亞美尼亞方面似乎決定將戰場上的失敗,歸咎於俄制武器上來。
  •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卡)地區衝突的前世和今生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簡稱納卡。納卡位於南高加索,包含小高加索山脈的東南支脈該地區多屬山地與森林。 納卡地區名義上是亞塞拜然的一部分,但是實際上納卡地區處於獨立狀態,亞塞拜然在納卡地區說話不好使。
  • 納卡戰爭中亞美尼亞到底輸得有多慘?
    經過俄羅斯前後三次的艱難斡旋,11月10日,持續一個半月的納卡戰爭終於硝煙散盡。這一成果的取得,使俄羅斯維護了南高加索的穩定,亞塞拜然收回了部分失地,土耳其也獲得了插手高加索事務的豐富經驗,可謂皆大歡喜。
  • 納卡戰爭剛結束,土耳其又企圖挑起亞塞拜然與另一鄰國的衝突
    近些年來,土耳其利用中東地區處於混亂的情況下,四處出兵參與敘利亞、利比亞等國的內戰,2個月前,還公開介入了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在納卡地區的戰爭。土耳其不僅向亞塞拜然提供了大批武器彈藥,還向納卡地區派出數千名僱傭兵,以及數百名土軍正規軍參戰。
  • 納卡衝突重新定義戰爭,無人機戰爭時代到來了嗎?
    在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的衝突中,無人機表現非常搶眼,坐在後方打打遊戲,就能幹掉敵人,刷新了很多人對於戰爭的認知,這種造價比一臺家用車差不了多少的無人機,甚至能輕鬆幹掉6套價值上億美元的S300防空飛彈系統,這交換比簡直不要太划算。
  • 納卡戰爭,大屠殺,陣亡的足球運動員,以及……卡戴珊
    本次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的衝突,是圍繞著納卡地區的歸屬展開的,「納卡」全稱「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戈爾諾是俄語「在山上」的意思,卡拉巴赫是突厥語「黑色花園」的意思。而亞美尼亞人稱這裡為「阿爾察赫」,這是一千多年前亞美尼亞王國時期這裡的名字,如今亞美尼亞人還在這裡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阿爾察赫共和國」。
  • 大批亞美尼亞人遭虐殺,難道納卡戰爭還沒結束?
    圖為納卡衝突最近在俄羅斯維和部隊的幹預下,納卡地區已經實現停火,然而卻依然有大批亞美尼亞人慘遭虐殺,大批不願意離開的平民倒在血泊中,原來亞塞拜然佔領軍對當地民眾進行血腥的清洗活動,現場血腥場面慘不忍睹,難怪亞美尼亞人要開始大逃亡,這也讓人不禁質疑,難道納卡戰爭還沒有結束嗎?
  • 亞美尼亞前總統:是當局使納卡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科恰良稱,「毫無疑問,這場戰爭本來是可以避免的。」據他介紹,現在留給人的印象是,葉里溫「想出各種理由」,以使談判陷入僵局。 科恰良指出,「這種局勢就是矛盾的聲明製造出來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甚至連聯合主席國都不知道亞美尼亞想要什麼……戰爭始於沒人懷疑是亞美尼亞方面破壞談判的時刻。」
  • 透過納卡衝突看領袖意志在戰爭中的作用
    納卡地區的衝突已經劃上了句號,以亞美尼亞將其所有部隊撤離佔領區而告終。將約兩千平方公裡的土地割給了亞塞拜然。此外,協議中還規定,在接下來的三年中,拉欽地區將修建一條新道路,以連接亞美尼亞和納卡的首府史蒂芬納克特。同時,還將通過亞美尼亞修建另一條道路,以連接亞塞拜然與其西南的納希切萬飛地,從戰爭結局來看,亞美尼亞可謂輸得很慘。雖然這一結果激怒了亞美尼亞人,亞美尼亞目前一片動亂與無奈。
  • 納卡戰爭,屠殺,陣亡的足球運動員,和無所不在的卡戴珊…
    本次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的衝突,是圍繞著納卡地區的歸屬展開的,「納卡」全稱「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戈爾諾是俄語「在山上」的意思,卡拉巴赫是突厥語「黑色花園」的意思。而亞美尼亞人稱這裡為「阿爾察赫」,這是一千多年前亞美尼亞王國時期這裡的名字,如今亞美尼亞人還在這裡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阿爾察赫共和國」。
  • 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為「納卡」大打出手,「納卡」的前世今生
    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最近為「納卡」大打出手,而土耳其與俄羅斯也在後面掰著手腕,今天我們就聊聊「納卡」的前世今生。 包括納卡地區在內的「東亞美尼亞」被波斯佔領,納卡地區被納入波斯的一個行省。奧斯曼則佔據了黑海沿岸地區的亞美尼亞西部。 由於亞美尼亞人信仰基督教,自然與周圍的鄰居格格不入,也受到排擠。
  • 龍凱鋒:美歐挖的納卡戰爭這個坑,誰是輸家?誰是贏家?
    納卡戰爭是美國和歐洲聯合挖的一個坑,挖這個坑的目的是埋葬土耳其和俄羅斯,使俄羅斯和土耳其爆發戰爭。事實相反,俄羅斯和土耳其沒有上當,反而成了贏家。這場戰爭的真正輸家是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01美國挖納卡這個坑,是想坑土耳其和俄羅斯,引發俄土戰爭。
  • 亞美尼亞對納卡戰爭反思了嗎?將失敗歸咎於總理,不如先檢討己過
    人們常說痛苦定思痛,也就是說在事情發生之後,應該總結經驗教訓,在2020年發生的最大亮點之一:納卡衝突,現在衝突已經結束,那麼亞美尼亞對納卡戰爭反思了嗎?如果簡單一點,現在許多亞美尼亞人將失敗歸咎於總理帕希尼揚,這屬於事後追究責任吧,其實呢,在這個時候追究責任,不如先檢討己過。
  • 納卡戰爭白熱化:總統車隊被炸,副司令戰死,國防部長受傷
    文|鐵血君 納卡衝突越演越烈,最新消息來自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今天,未獲國際承認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當局發布消息稱,亞塞拜然軍隊對斯捷潘納克特和舒沙的炮擊,造成3人死亡,一些建築物被毀。
  • 俄羅斯正式入局阿亞戰爭,連夜進駐納卡首府,展示大國軍事實力
    抗議們高喊著"叛徒帕希尼揚",聲稱他們不會放棄納卡的土地,還有一些激進的人衝進了議會大樓,要求總理帕希尼揚辭職。最新的消息是,亞美尼亞警方已經拘留了一些示威者,但是亞美尼亞人民心中的痛,短期內依然難以磨滅,這種在戰爭中落敗的屈辱感預計還會在每個人心頭縈繞很久。可以說,亞美尼亞總理也是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做出這個選擇的。
  • 土耳其拉偏架,納卡地區再次成為戰爭導火索,亞塞拜然攤上大事了
    邊境衝突一直是戰爭的重要導火索之一。最近,全球目光被一起由邊境衝突引起的戰爭所吸引。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兩國因為納卡的歸屬問題,直接產生衝突,其衝突規模正在日益擴大。邊境問題引發戰爭據悉,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爆發戰爭的原因,是為爭奪納卡地區的歸屬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