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餘淵
宅在家裡的你,如今髮型還好嗎?
特殊時期,不少人正經歷著人生中難得一遇的,不能出門理髮的日子。
託尼老師不復工,髮型堪比梅超風。
這句略帶調侃的話語,也道出了眾多網友的無奈。
去不成理髮店,一些武漢市民選擇拿起電推子,他們化身「託尼老師」,只為幫鄰居親友解決「頭」等大事。
方女士的丈夫和兒子
靠夾子才能「封印」的頭髮
「託尼老師成功上線!借了把推子剪了兩個顧客!開張大吉!」
3月10日,武漢市民方女士在朋友圈曬出照片。經過2個多小時的精心修剪,丈夫和兒子頭上的「兩團亂麻」,才算是有了些神韻。
然而,方女士化身「託尼老師」的過程,卻並非一帆風順,最後多虧了一位鄰居出手相助。
方女士為丈夫理髮
方女士說,早在2月底,丈夫就提出想要她幫忙理髮。當時她翻箱倒櫃,找出了家裡唯一一個電推子,那還是5年前,給當時年僅1歲的兒子理髮用的。
不出方女士所料,5年沒再「寵幸」電推子,刀頭早已經損壞。
為了買到合適的刀頭,方女士先後在3個不同的網購平臺下單,但等了半個月,卻沒有一家發貨。
與此同時,丈夫的頭髮,已經長到了需要靠夾子才能「封印」的長度。
10日那天,方女士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在小區業主群裡求助,希望志願者能幫忙買到可替換的刀頭。驚喜的是,一位鄰居稱自己家裡有現成的電推子,可以直接借給方女士。
大約半個小時,方女士成功拿到電推子,開始理髮前,她回想起所有抖音裡學來的招式,心想「其實並不難」。
但真正動起手來,她才體會到看會不等於學會,自己的手有些跟不上腦海裡的想法。
方女士為兒子理髮
方女士說,如今丈夫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開視頻會議。為了保證丈夫的髮型不亂,她決定先拿6歲的兒子練手。等到給丈夫剪時,她每剪好一處,就要拿出手機拍上一張照片。「萬一剪毀了,就圓不回來了。」
的哥被迫營業成了「託尼老師」
如果不是同事求助,居民們壓根不知道,做了25年的哥的劉勝紅,還是一位深藏不漏的理髮高手。
劉勝紅的裝備
劉勝紅是華昌計程車武漢分公司的一名的哥。1月29日,他受公司委託,和另外兩名同事一起前往江漢區永康社區,為社區居民提供必要的出行保障。
前不久,同在社區駐點的的哥感嘆頭髮長了,卻找不到理髮的地方。劉勝紅聽後笑著說,如果不嫌棄,他可以幫忙理髮,「髮型不敢保證,剪短肯定是沒問題的。」
劉勝紅為居民理髮
第二天一早,劉勝紅帶著整套工具來到社區,一把電推子、一個毛刷以及一把打薄用的理髮刀。
大約2年前,劉勝紅從網上買來這套裝備,從那以後他的圓寸頭就被自己承包了。
但幫別人理髮,劉勝紅還是第一次。好在同是大老爺們,同事也不在乎髮型如何,這讓劉勝紅沒了心裡的包袱。
讓劉勝紅意想不到的是,自己幫同事理髮的照片,很快就在居民圈子裡傳開了,當天就有6位居民找到他,希望他能出手相助。
劉勝紅人生中第一次嘗到了「被迫營業」的滋味,並不太懂潮流的他,也第一次在居民口中聽說了「託尼老師」的稱號。
「無聲」理髮師
來自山西的聾啞人袁楷楨和王卓超,是洪山區歐洲花園小區一家無聲理髮店的員工,因為疫情的關係,兩人被迫滯留武漢。
理髮店暫時關閉,沒了經濟來源的兩人,不得不求助社區。
歐洲花園社區網格員肖建偉記得,兩人於2月16日找到了她。當時她多方努力,幫兩人爭取了米、雞蛋以及食用油等物資。
然而,很快兩人又開始為房租費開始發愁。
前不久,有居民在業主群裡稱,得知其他小區有組織理髮師上門的活動,希望歐洲花園小區也能開展類似活動。
肖建偉第一時間想到了袁楷楨和王卓超,她將兩人遭遇發在業主群內,不少業主表示要向兩人捐款。肖建偉回絕了所有居民的好意,她希望兩人能以自己的雙手賺取報酬,他們將價格定為男士10元,女士20元。
為了安全起見,肖建偉幫兩人申請了口罩、酒精以及防護服等裝備。同時,將理髮的地點定在了小區13棟旁的空地上,且規定同一時間最多只能為兩位居民理髮,避免人群聚集。
如今,預約找兩人理髮的居民,已經在業主群裡排起了長隊,大家都盼著減去「三千煩惱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