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野菜》文:孟桂蘭

2021-02-16 珍惜文化藝術傳媒

挖野菜

作者:孟桂蘭


          在記憶的長河裡,童年是跳起的那朵最美的浪花。

         每當下午放學或星期天,幾個野丫頭,就會聚在一起,挎著籃子去挖野菜。手裡拿著一塊玉米餅子,從家裡小院中拔一棵大蔥,用手擼一把,邊走邊吃。愜意極了。花季童年,有的扎著二根小辮,有的被媽媽剪個嬤菇頭。大家都穿著媽媽做的粗布衣服,有的衣服上還打著補丁,穿著媽媽做的布鞋。和現在孩子們比起來,顯得傻乎乎的樣子。可心裡還是美滋滋的。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童年的微笑。足跡遍布村子周圍的每一個角落。從田間地頭,到溝裡溝邊。也會沿著村東的小河行走。耍著,唱著,那青翠的水凌凌的野菜便跳進菜籃子裡了。比誰挖得多,比誰長得俊。大一點兒的還說到將來找一個好婆家,找一個好丈夫 ,憧憬著美好的未來。(現在都年過花甲,也不知道小夥伴們手中的丈夫是好是壞。哈哈!)互相取悅。說重了,有時也會打起架來。互不相讓,誰也不理誰了。必竟是孩子們,過些時日,也就煙消雲散了。那一刻,童年的時光在菜籃子裡蕩漾。童年的故事便隨著岸邊婆娑的柳絲就寫在這平靜的水面上了。

         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幕。我們在莊北一片玉米地裡挖野菜,野菜很多。薺菜,曲菜,苦麻子,大家你爭我搶,興致正濃。突然,躥出一條大蛇,足有一米多長,皮膚黑綠,脖子上的膚色是紫紅色的,是紅脖子綠腦袋的蛇。這種蛇很兇猛。吐著信子向一個小夥伴爬來。她驚呆了,大叫一聲,」蛇——」不只誰喊了一聲」打!」五六個小夥伴舉著土塊像大蛇的頭砸去,開始大蛇左突又衝,想逃出包圍,可無濟於事。此時,衝出另一條大蛇,身子靈活的像一條鞭子,左甩右甩,圍著小夥伴們來回遊動。樣子十分兇狠。它是來救先頭的那條蛇的。我們撒腿就跑,一口氣跑回村子。村頭老奶奶問我們,發生了什麼事。我們氣喘籲籲地說給了老奶奶。老奶奶告訴我們」這是一公一母,千萬別惹它們,它們會找到家裡來的。動物也是有靈性的。」

        她慈愛地望著我們。溫和地笑著。忽然又嚴肅起來, 接著她又給我們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她說,她是樂亭人,住在一個臨海的小村子。有一天,一位老漁民出海打魚,抓到一隻很大的龜,龜裝在四輪子上,周圍還凸出來。拉回村子之後,漁民把大龜鋸成小塊,給小村子裡的人分吃了。從那以後,每天清早,就有另一隻大龜圍著村子繞來繞去,樣子十分可憐。一直到夕陽西下。久久不肯離去。日復一日,天天如此。很顯然它在尋著它的伴侶。過了些日子,這個老漁民開始爛手爛腳,被折磨的死去活來。四個年輕人出海打魚,全部被淹死。大家議論紛紛。有人說是報應,有人說是迷信,有人說是巧合。但不管怎樣,這是一個悲慘的讓人傷心落淚的故事。聽老奶奶講完,我們也害怕起來了。怕那條蛇也找上家門,有的小夥伴甚至不敢回家了。老奶奶安慰我們,回家吧,以後不要打蛇就是了。

        下午,我們懷著好奇心,和惴惴不安的心理,大家一起去玉米地裡看蛇,受傷的這條還在微微動彈,但它傷勢太重,大概就要死了。另一條蜷曲在它的身旁,見了我們也一動不動。看樣子,是要死在一塊的。此情此景,我們也有些悲傷與感動,悄悄地離開了。

     從那以後,我們再也沒有進過這片玉米地,也再也不打蛇了。可挖野菜一直在繼續著。直到童年結束。

【聲明】本期所發作品為作者原創文學作品,由作者授權本刊發布,並對文中所涉內容負責。為尊重作者,維護原創,其他媒介轉載或使用,須註明轉自本刊。

作者簡介:孟桂蘭,退休中學語文教師。豐南詩詞協會會員。中國詩詞網認證詩人。曾在《中學生周報》上發表作品多篇,在《中國少年報上》發表有關寫作技巧的論文,在豐南文藝《蘆笛》上發表詩歌與小說。酷愛文學,每次學生作文,都是範文引路。用詩歌記錄生活,展現生活,把人生活出精彩。

珍惜文化藝術傳媒組委會

董事長:李麗萍

董事:靳春華 張輝 肖冰

總經理:趙忠敏

總秘書長:晴天

總群管:順其自然

文學顧問:劉長明

審稿團長:見秋 

誦讀導師:韋田

宣傳部長:劉新

金牌主播:一泓清潭 夢 灰太狼 蝴蝶 蕾 緹安 竹林琴韻 輕舞飛揚、愛的陽光 簡單生活 阿莉 藍月亮

總編:皓月

《珍惜文化藝術傳媒》是為全國文誦愛好者提供的交流和學習的平臺。弘揚正能量、抒發家國情懷,以高雅的文誦藝術打造精神家園。

一、投稿作品體裁不限。文筆流暢,貼近時代。

二、所有投稿必保原創首發,禁止剽竊和一稿多投。

作者投稿之前請仔細檢查,確認無錯別字後方可投稿,初次投稿時照片和簡介一起發給平臺。

三、作品必須雙向達標才能按讚賞金額分配原則領取稿費:1、連結發布3日內點擊量滿200個以上;2、讚賞金額10元以上。作者30%、主播30%、總編40%、沒有音頻的作品作者60%稿費。10元留作平臺運轉。不足十元不發稿費。每月底統一發放稿費,平臺做到公平、公正、公開、透明,在總部大群截屏展示。

投稿微信:18732518513

相關焦點

  • 又是挖野菜好時節,遵義的這些野菜你最中意哪種?
    吃貨在賞花的同時也在為野菜奔波忙碌「誰家野菜飯炊香,正是江南寒食。」什麼菜最能承載春天的味道?野菜在古籍詩詞中多有記載。所謂野菜,就是自然生於野外,受天地靈氣滋養,順四時而發,不經過人工栽培的蔬菜。春食野菜,滿足的不僅僅是口腹之慾,更是讓舌頭和身體適應自然的步調。三月在遵義怎能錯過挖野菜這件大事趁著大好春色拿上小鏟鏟 提著小籃藍一起嘗嘗春天的味道!
  • 最近挖過野菜嗎?分享一下可以嗎?
    雖然穀雨剛過,春天又要結束,夏季即將來臨,野菜們陸續開花結籽,澀味加重且口感不再鮮嫩,食野菜的黃金季節即將過去。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長時間宅在家裡,房前屋後坡上坎下挖了個遍,野菜比那年都吃得多,也嘗試了新的野菜和新的吃法。
  • 初春特有一種野菜,葉子像麵條,麥田裡最多,2元1斤搶著挖
    導讀:初春特有一種野菜,葉子像麵條,麥田裡最多,2元1斤搶著挖一到春天,很多人看到路邊鮮嫩的野菜都想挖點,但公路旁的野菜灰塵多,不太衛生,還是不要挖為好。其實很多農田裡也有野菜,遠離公路,沒有汙染,品質比較好。
  • 2種常見的野菜,挖一些,回家這樣一做,鮮美又爽口,吃了還想吃
    馬齒徒增歡迎來到「農民愛花草」,這裡每天都會分享一些養花的小方法,小知識,喜歡的朋友請「關注」今日導讀:2種常見的野菜,挖一些,回家這樣一做,鮮美又爽口,吃了還想吃>看著窗外越來越綠的草地,我知道春天已經到了,又到了吃野菜的好時候,每年的春天我都會在去採挖野菜 ,但是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到現在一直不能出門,等到疫情結束,一定拿著小鏟子,出去挖野菜 。
  • 五一小長假,遊魏縣「小黃河」,賞油菜花開,看千畝麥田,挖野菜
    五一挖野菜五一在微信境內遊漳河,還可以帶個籃子,在漳河兩岸挖野菜,絕對的原生態野菜,比如說灰灰菜、薺菜、豬毛菜等等,挖到家裡洗一洗,用開水燙一燙,無論是炒菜也好,做春餅也好,包包子也好,絕對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 夏至過後,去農村遇到這些野菜趕緊挖,鮮嫩正當季,錯過等一年
    溼熱的天氣也會越來越頻繁了,這種天氣雖然人體感覺不適,但是非常利於植物的生長,所以這個時候的野菜也格外的多。夏至過後,咱們又該迎來了端午小長假,很多人會選擇回到農村老家走親戚,如果在農村遇到了這幾種野菜,千萬不要手軟,抓緊時間挖,鮮嫩正當季,錯過了就要等到下一年了,這裡小劉君就給大家分享幾種農村常見的野菜,大家可以收藏一下,等到回老家的時候,照著圖片挖野菜,絕對錯不了!
  • 收藏:東北50種野菜,挖野菜時看一看
    點擊題目下方我是東北人,關注東北人的手機媒體此文不轉對不起春天要挖菜的朋友  野菜,也就是非人工種植的可以食用的植物野菜一般有著純淨的品質,是大自然的美妙饋贈,也是人與自然相生相伴的見證。野菜無汙染、營養豐富、清新可口,是絕佳的食材之一。很多野菜都具有藥用價值,俗話說「偏方治大病」,野菜如果食用得當、對症,大多可視為偏方。
  • 四月 野菜 薺菜餃
    草長鶯飛,花紅柳綠,各種野菜也相繼長出來了,嫩嫩的,綠綠的,吸引著你的眼球,刺激著她的味蕾。走進田野,看著那舉著金色花傘的蒲公英,努力伸展枝葉的薺薺菜,隨處可見的車前菜,馬齒莧,馬櫻子……腦海裡便躍出一首首古詩來——「採採苤苡,薄言採之。採採苤苡,薄言有之。」「野蔌山蔬次第嘗,超然氣壓太官羊。放翁此意君知否?要配吳粳曉甑香。」
  • 野菜,在每一個記憶裡都有不一樣的味道
    野菜記憶文/張文娟說起野菜,讓我第一印象就是那藍天、麥田和村莊,還有那群可愛的小夥伴們,組成的一鄉村畫卷。生於鄉村的我對野菜那是非常熟悉的。我們一般在麥田裡或者田邊上找,因為麥田裡的野菜有肥料助攻,長得又嫩又厚,是我們最喜歡的,選擇嫩的挖,大家細細搜索著目標,野菜仿佛也很聰明躲藏在麥苗群裡,不易發現。一般小夥伴幾個人,都要比賽的,誰的筐裡野菜多會引來大家的羨慕目光。如果發現哪裡的野菜較多,我們會做好記號,明天繼續來搜尋。
  • 這20種野菜你吃過嗎?如果有時間趕緊去挖一些,下個月就老了
    這20種野菜你吃過嗎?如果有時間趕緊去挖一些,下個月就老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大家對於健康飲食更加注重了,購買蔬菜更多的會選擇一些有機綠色蔬菜,而且很多人常常會吃一些野菜,不僅能改善一下口味,最關鍵的就是營養豐富,對健康很有幫助。
  • 書中野菜香
    前幾天偶然發現一本關於野菜的書《野菜博錄》,野菜竟然還有專著?馬上在孔夫子網上下了單,趕在清明節前將書拿到,假期裡可以照書去採各式的野菜了。        野菜竟有四百多種,聽來令人難以置信,又令人垂涎。於是一一搜尋,看看有沒有自己熟悉的野菜品種。發現有榆錢香椿沒有槐花,有苦麻子掃帚菜沒有馬齒莧。也許作者所居黃山屬於南方,槐樹、馬齒莧並不在那裡生長。所以想,如果這本《野菜博錄》能將每種野菜的生長地域和生長季節也都一一考明,那真是一本採食野菜的攻略大全了。
  • 秦嶺野菜知多少?
    作為野菜,魚腥草已有相當長的歷史。魚腥草又名折耳根、截兒根、蕺菜。漢中一帶有稱其為「臭老漢」的。常見的吃法是涼拌。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苦苣菜又叫苦蕒菜。菊科一年生草本。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莖葉含白色乳漿。
  • 草野·宇下:野菜不野
    ■草野·宇下石廣田(河南封丘)  隨著天氣日漸變暖,又到了一年中吃野菜的好時節。  低頭,地上有薺菜、蕖菜、麵條棵、蒲公英;仰頭,樹上有柳穗、榆錢、洋槐花。或焯熟涼拌,或拌麵上籠燻蒸,花樣繁多的野菜端上桌,濃鬱的田野氣息溢滿唇齒,讓人心頭頓覺清爽。
  • 聊城挖野菜的都看看吧!朋友圈炸開鍋了...
    平時大家都吃慣了大魚大肉,有時候也會想換換口味,會隨便挖點野菜嘗嘗鮮。雖然這為餐桌增添了「野味」,但營養學專家卻表示,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宜吃野菜。而且有些野菜,吃了以後會中毒。所以,認清這些可以吃的野菜很重要!
  • 走遍大安 ▎大安五月野菜香
    又是一個五月,又是一季野菜飄香的季節。輕輕的問一聲,你去挖野菜了嗎?      五月春色美,五月好風光,有圖有文有真相,大安五月野菜香。。苦菜,別名很多,曲麻菜、苦苣菜、苣蕒菜、敗醬草等等。東北的吃法一般是嫩的洗淨,用鹽水浸泡,然後沾醬生吃。老一點的洗淨焯水,涼拌或作餡用。
  • 長在樹上的野菜,過去不受重視,今80元1斤,人稱「天下第一珍」
    導讀:長在樹上的野菜,過去不受重視,今80元1斤,人稱「天下第一珍」文/農夫也瘋狂野菜,在過去可能是不受人種植的食材,是因為沒得吃了,才不得已去吃的一種食物農村的60後、70後,小時候應該都有挖野菜的經歷。當時經常看到父母,帶著鐮刀,提著菜籃子去野外挖野菜,食用的方法也多樣,既能用來做菜吃,也能做湯、熬粥等。在以前,山裡面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野菜,都是不值錢的「野貨」,誰想要就可以去挖。如今生活水平明顯挺高了,不用再像過去那樣挖野菜來充飢了。
  •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
    她們或背著雙手目光如炬,俯身來回尋覓;或一屁股扎進雜草堆裡,專注埋頭薅取;更有能人奮力踮起腳尖,攀上樹梢枝頭施展挑揀技能…儘管姿勢不同神態各異,但不要懷疑,她們進行的就是同一項運動,那就是挖(摘)野菜。野菜,究竟憑什麼吸引著一茬茬借春遊之名行挖野菜之實的義務除草大軍們,連如此特殊的今年也不例外。
  • 挖小蒜
    挖小蒜隨緣       前天好友在群裡發了她用野菜做的菜疙瘩,圓圓的綠綠的,配上紅油蘸汁,汁水上再灑點翠綠的韭菜碎,十分的誘人了。這可是純天然綠色保健食品。這不僅讓我想起了去年春天在家挖小蒜的情景。聽他這麼説,我連忙説等一下,咱們過去挖點小蒜吃,好多年沒吃過了。於是我們又折返回去。這片地不大,主人在地裡栽種了花椒樹。時值春天,樹已發芽。樹下的空閒處,密密麻麻的,全是鮮嫩碧綠的小蒜,十分喜人。許是村裡的人吃膩了小蒜,沒人來挖,因而才長的這麼好。沒一會功夫,我們便挖了一袋子,綠閃閃的,非常可愛。
  • 你小時候去挖過野菜嗎
    比賽吧,看誰先把自己的小籃子挖滿了。喏,這種鮮嫩可愛,拔斷了會流出白色汁水的就是苦菜,雖略帶苦味,卻有去火殺菌等多種功效,著實是好東西!這種邊緣有小刺刺的叫萋萋菜,不過這麼鮮嫩的萋萋菜刺一點也不扎人,倒是軟軟的逗人憐愛呢!我們的祖輩們曾說:萋萋菜,倆角角,餓不死八十的老媽媽。
  • 賞桃花,挖野菜,野外燒烤,抓老母雞,抓住就是自己的,這些美好的事兒,你只需.......
    4月2日至18日(4月2、3日開幕),安陽桃花節等你來,帶上朋友、帶上家人,去瞅瞅吧,賞桃花,挖野菜,野外燒烤,抓老母雞,抓住就是自己的,這些美好的事兒,你只需. 一張門票,門票,小編已經給大家備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