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在每一個記憶裡都有不一樣的味道

2020-12-23 齊魯壹點

野菜記憶

文/張文娟

說起野菜,讓我第一印象就是那藍天、麥田和村莊,還有那群可愛的小夥伴們,組成的一鄉村畫卷。

生於鄉村的我對野菜那是非常熟悉的。在我的記憶裡,農家人不是很在意這些任意生長野菜,只要不妨礙莊稼生長,它們是可以野蠻生長的。

因為村裡家家都有菜園地,沒有人再去吃野菜。用父親的話說,他們這輩子吃夠了,不想再吃了。我們這群孩子們對野菜那是很感興趣的,因為它們是我們的任務。那時候放了學,並不是要做作業,而是要挎著筐籃去挖野菜。我們一般在麥田裡或者田邊上找,因為麥田裡的野菜有肥料助攻,長得又嫩又厚,是我們最喜歡的,選擇嫩的挖,大家細細搜索著目標,野菜仿佛也很聰明躲藏在麥苗群裡,不易發現。一般小夥伴幾個人,都要比賽的,誰的筐裡野菜多會引來大家的羨慕目光。如果發現哪裡的野菜較多,我們會做好記號,明天繼續來搜尋。

看著筐裡的野菜較多的同時,我們身影也開始越來越長,夕陽染紅了西邊雲霞,遠遠望去靠近那抹煙紅的草和樹都渡一層柔和光芒。微風起,炊煙開始升起在小村上空,那是召喚我們回家的信號。

回到家,要洗洗野菜再分類,嫩的挑出來炒雞蛋包水餃吃,老的就給我們家的那幾隻兔子了。

日益進步的生活越來越富裕。野菜成記憶的一個片段,不同年代它給我們的記憶也是不同的。當10多歲的兒子拿著野菜時,感嘆到:真是奇神奇,不用種它就能恣意生長,不用水它也能自然生存。沒有花那麼耀眼,也沒有樹那麼高大,小小的它好堅強!

從最簡單的生存到現在人們追尋的綠色食品。從隨意可抓的山野之物,到人們樂道的天然食材,還是那些菜,今天人們與野菜的變化,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一面鏡子。

作者簡介:張文娟,山東日照人,生於80年,淄博市詩歌學會會員。華北鳳凰詩社常務副社長。有作品發表於山東商報《老朋友》《山東詩歌》《長江詩歌》《南粵詩刊》《詩路》《海華都市報》(美國)等紙刊及平臺。詩觀:以文繪真。

野菜記憶

文/許春英

野菜,我的理解,它就是一種草,一種恩澤人類和動物的草。在自然界中,潑辣地生長。葳蕤著大地,生動著我的雙眸,纏綿著我的靈魂……

婆婆丁、薺薺菜、蕨菜、灰菜、曲麻菜……它們在河水變肥、土地變胖的春天,便急切切、意深深,叢叢簇簇地茂盛著,搖曳生姿於我記憶的土壤裡。

在挖過吃過的野菜裡,我獨愛曲麻菜。曲麻菜,有的地方叫它曲曲芽。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中空,汁液呈乳白色,葉邊緣有刺狀尖齒。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公元645年4月,薛仁貴率軍東徵。行軍中,將士飢腸轆轆之時,見一老婦挖菜充飢,前去詢問,老婦不知此菜的名字,問她姓氏為曲,於是,就把這救命菜命名「曲媽菜」。再後來,叫來叫去,成了現在的「曲麻菜」。

小時候的我,挖野菜是極其「貪婪」的。找到一棵就是一大片,為了不讓小夥伴和我「搶」,我就「霸氣」地宣布這片曲麻菜是我的。接下來,或蹲或跪,在我的「領地」上不知疲倦地挖著。整個人,灰頭土臉的,泥土和著曲麻菜的汁,沾的滿手黑乎乎的,好幾遍也洗不掉。回到家,細心的媽媽把曲麻菜擇洗乾淨,端上一盤她親手做的大醬和饅頭,一家人圍坐在「靠邊站」圓桌旁,那濃濃的親情,那幸福的味道,縈繞心間。

說起媽媽做的大醬,那叫一個香!她仔細挑選的黃豆,不飽滿的,壞了的,是堅決不用的。然後一遍遍漂洗乾淨,再放到大鐵鍋裡,劈柴灶火煮熟煮爛。撈出,控幹水,再在案板上剁碎剁細。加上一定比例的乾麵,做成方磚樣的坯子,用報紙包好,放在乾燥處發酵。來年春天,開始下醬塊,每天都要不斷用木錘上下搗弄。半個月左右,那泛著豆香、面香的黃燦燦大醬就做好了。左鄰右舍的大人孩子,經常拿著小盤大碗「拜訪」我家,媽媽總是笑呵呵地給大家分享她的勞動成果。

曲麻菜,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不僅豐富了人們的餐桌,也為家家戶戶養殖的家禽做了貢獻。於是,拔野菜成了我和小哥課後的另一項作業。我們兄妹倆,蹬著二八自行車,經過近一小時的騎程,來到距家十幾裡的野外,開始了我們的「功課」。那時候,沒有現在名目繁多的農藥和除草劑。所以,用不了很多功夫,自行車後架兩邊,就掛上了滿滿的被我們塞得結結實實的編織袋。我騎車技術差,小哥就讓我馱一袋,他一手扶把,一手提著袋子,回家的路,都是下坡,所以很快就到家了。儉樸的媽媽,每天三次剁菜,拌上麩子餵養著十幾隻大雞小雞,把積攢下來的雞蛋,拿到集市上換錢貼補家用,供我們兄妹上學。

野菜記憶,是溫馨的記憶,是難以忘懷的母愛記憶。想起母親,「做事要留有餘地」,「話到嘴邊留半句」的教誨,只採摘野菜的葉,留下根系,也算是對大自然的敬畏吧!

餐桌上,有了曲麻菜的淺吟低唱,也有了曲麻菜蕩起的悠悠迴響。

作者簡介:木兮,山東淄博人。淄博市青作協會員,博山區作協會會員。市朗誦協會會員。用平凡的筆,點亮生活前行的燈。

野菜記憶

文/邵秀葉

春天是百草復甦的時節,野菜也欣欣然地鑽出地面,與風雨同行,與季節瘋長。由嫩黃變成翠綠,再成為巴掌大小擴枝散葉的盤中餐。

世上萬物的成長都會歷經生與死的考量。如今,它們剛一露出地面,便被滅草劑一掃光,路邊田埂也被人工培植的鮮花風景樹佔去了它們生存的地方,到村外散步的時候,總會有意無意地尋覓它們的蹤跡,然總在嘆息中止於對它們的尋覓。生活好了,野菜少了,薺薺菜、燈籠棵、麵條菜,酸滴溜棵、刺角芽恐怕都成了過去式,都成了封存的記憶。

小時候,記憶中的野菜都是按照自然規律生長在田埂溝渠邊或者莊稼地裡,都在毫無顧忌地生長著,豐滿著人們的飯碗,充斥著舌尖上的味蕾,增長著人類對於齒噬野菜的花樣智慧。

青黃不接的三四月份,也是我們少年時期挖野菜的最佳時光,大人們忙於生產隊的農事,只有我們小孩子被大人呼去挖野菜貼補家用。

一天,我放學後,照例挎上竹籃邀三、五同伴去挖野菜。我們畢竟是未成年的小孩子,自制力幾乎沒有,挖了一會兒野菜便覺沒趣,幾個人索性用鐵鏟鏟了一些土,在路邊壘起了瓜園。我們將土分成若干份,再把這一小堆一小堆的土弄成了橢圓形,象徵著西瓜園地已經成熟。然後,又假裝把西瓜摘下來放在嘴邊「哈哧、哈哧」地大口吃著,那陶醉的神情仿佛我們的確在吃著紅瓤多汁的西瓜,時不時地還做出嘴上瓜汁四溢,往嘴上一抹擦掉瓜汁的動作,把臉上嘴上弄得全是塵土。我們倒是自娛自樂了,可是,現實卻把我們打回了原形。直到夜幕降臨的時候,我們的野菜籃子還是一籃子不滿半籃子晃蕩。眼看回家難於向父母交差,於是,我們幾個人一商量,將籃中的野菜往上鬆了再松,勉強與籃子平面。因擔心野菜會重新下降,在進家門前,隨又翻了翻籃子,將野菜在籃子裡的高度又提高了幾分。這才放心地走進家門。

晚上睡覺的時候,母親不動生色地對我說:「人心實了好,火心虛了好。」我不解地問母親:「啥是人心實火心虛?」母親說:「人心實誠了,才能有人對你也實心實意,你辦起事來才會有人幫忙,如果你虛心假意對人家,人家就會瞧不起你,辦事遇到難處沒人幫你。燒火的時候,如果在火上壓得實實的,火就燒不起來,如果用棍子勤往上撥動著,火就會越燒越大。做人要實誠,丁是丁卯是卯,不能有半點的虛假。就像你剜野菜剜得少了沒啥,就是不能弄虛作假,你剜多少菜你娘能看不出來?你就是把菜虛到冒出籃子,下面是空的只能顯得你更加得不好。以後,可不能再那樣了,做人要上對起天下對起地。從小事看大事,你還小,等你長大慢慢就懂了。」我無語地低下了頭。

野菜從此成了我記憶中珍藏的最愛,也是母親對我最初的比物寓理啟蒙。母親通過野菜讓我學會了做人,在今天的網絡文學圈子裡結識了很多學識淵博品格高尚的人。是他們地無私幫助,提升了我的文學空間,讓我遊走在文字道路上。這一切都是源於我母親對野菜的慧智解理。

作者簡介:邵秀葉,一個文學愛好者,從2016年進入網絡開始文學創作,曾在省市兩級報刊發表數十篇(首)詩詞文章,被評為《快樂老人報》榮譽作者,在各網絡發表幾十首詩詞。

野菜記憶

文/徐新建

閒居家中,偶爾翻開塵封的記憶,回首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想起了那個年代的一種生存方式叫做「瓜菜代」。

何謂「瓜菜代」?那時候由於國家遇到了自然災害,加上外部環境持續緊縮,六億多中國人民響應國家號召,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團結一致渡難關。記得當時我們家成年人每月27市斤糧食定量,而且只有2斤麵粉,其餘都是玉米、高粱等粗糧。在那個油水、副食極度匱乏的年月裡,加上體力活的艱苦勞作,這點糧食定量只能是每天過著半飢不飽的日子,於是,人們不得不用瓜菜來代替糧食,對主食作必要的補充。其中這個菜不僅僅是蔬菜,那時候農民個人不允許私自種經濟作物,公有制又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為了生存,過慣了苦日子的人們開始湧向廣闊的田野,再次把野菜請上了飯桌。

記得那時候我們經常跟著大人後邊,提著小籃子,拿著小鏟刀,漫山遍野尋找野菜。

啥是野菜?我們現在日常吃的白菜、芹菜、菠菜等,是千百年來人們一代代馴化了的蔬菜,野菜就是未被馴化的但可食用的野生菜。既然未被馴化,必然對人身體有一定的傷害,但在那個艱難困苦的歲月裡,人們以填飽肚子為第一需要,至於其他因素也就無關緊要了。跟在大人後邊的我們,漸漸認識了苦菜、薺菜、馬齒筧等,如果在山坡上發現一片野菜,就如同發現了珍寶一樣,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那時人們需要的何止是野菜,樹上的槐花、榆錢等,都成了飯鍋裡的珍饈佳餚。大地母親敞開無私的胸懷,用貧瘠的乳汁哺育著飢餓的人們。特別是到了每月月底的時候,經常是一家人吃著一鍋難以下咽的野菜,記得父母親都得了水腫,腿上一摁一個坑。

在眾多野菜中,我情有獨鐘的還是苦菜。苦菜,別名天香菜,味道甘中略苦,清涼可口,氣味馨香,且營養豐富。苦菜生性潑辣,宜於生長,幾場春雨後,在向陽的山坡上,苦菜很快就成長起來,看起來似乎比其它野菜更多一些,更惹人注目一些。另外,苦菜的食用方法也比較簡單,既可熟吃,也可生食。我記得母親用苦菜點的連漿,味道鮮美,一連吃上兩大碗也不過癮。父親則是沾著甜醬或蒜泥生吃,喝著地瓜燒老酒,津津有味,其樂融融。我們學著父親,將苦菜卷到煎餅裡,再抹上些甜醬,吃起來覺得十分香甜。

這就是我們曾經的苦樂人生,這就是我們曾經的苦樂年華。

現在野菜又登上了大雅之堂,集市上各類野菜齊全,飯店裡吃膩了大魚大肉的人們,也要點一份野菜清清口,家裡飯桌上如果有一盤野菜,孩子們都搶著吃。同樣的野菜,不同的滋味;同樣的吃法,不同的目的。以前的吃是為了生存,現在的吃是為了享受。

時代不同了,意境不同了,心情就不一樣了。但是那份鄉愁和記憶卻永遠揮之不去……

作者簡介:徐新建,男,65歲,博山作家協會會員,辦公室副主任。曾在博山南部山區擔任過鄉村教師,後在企業多年從事政工和行政管理工作。退休後近年嘗試散文和詩歌創作。本人的格言是:勤動腦、多動手、善動筆,讓生活多一點色彩 。

野菜記憶

文/張梅

春日,晨曦,早市上熙熙攘攘,人來人往。犄角旮旯的地方,是那些賣野菜的鄉下老人扎堆的地盤。隔個三五日,我都會光顧這裡,哪怕僅僅只是買點兒苦菜、薺菜,亦或蒲公英、灰菜呢,也是靜默地與老人們分享這獨有的味道。只因,心裡、夢裡,都是幼時有關野菜的記憶又發酵了……

記憶裡,夕陽下,放學後的我們,各回各家,放下書包,拿起鐮刀和竹籃,呼朋引伴,一窩蜂地在大隊養牛場門前掛著大鐘的那棵粗壯的大楊樹下集合,然後,年齡大點的在前,年齡小點的跟在後面,浩浩蕩蕩朝著村外走去,朝著田間地頭,田埂溝渠,去尋找可以讓家人填飽肚子的一棵棵野菜。

三姐比我大兩歲,心靈手巧,很快就挖了不少野菜。而我,因為是左撇子,手又拙又笨,也不好意思與其他人搶地盤,結果她滿筐了,一看我挖的野菜才剛剛漫過筐底,就朝我又吼又罵,擔心奶奶回家會再嘮叨我,姐姐就把她的竹筐與我換了,挎著我的竹筐又加入挖菜大軍裡。可憐的我,只能眼巴巴地等在地頭,一個人惆悵極了。唉,咋這麼笨呢?咋這麼笨呢?自怨自艾的樣子常常被姐姐發現後又挨批一次……

夕陽下了,小夥伴們就又集合起來,在大路邊,比比誰挖的菜更多、更乾淨,村裡的炊煙嫋嫋升起,雞叫狗咬聲此起彼伏,挎著籃子的小夥伴們就像一個個剛打勝仗的將軍,雄赳赳氣昂昂地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回到家,奶奶就把我與三姐挖的野菜,分門別類。家窮,孩子多,野菜成了主糧。奶奶把灰菜洗乾淨,瀝水,放在箅子上,然後撒上點玉米面和鹽,攪拌均勻,再在箅子周邊放上幾個蒸得榆錢兒窩窩頭,在大灶火上燒火做飯。過個小段時間,哥哥和母親下工回來了,奶奶就讓我們幾個小孩子搬桌子、杌子,拿筷子,拿碗,放在院子裡,然後再把選出來洗淨的曲曲菜放在一個大盤子裡,端出一碗自己打的豆醬,一家人就圍在一塊,就著月光,聽著大自然的樂曲,樂呵呵地吃晚飯……

鬥轉星移,花開花落,一轉眼,40多年已打馬而過,可對故鄉的記憶卻越來越明顯,越來越清晰,挖野菜的事歷歷在目,感覺就像剛剛發生在昨天。但無論時光如何變遷,滄海桑田,那些孩童時的小心思,小確幸,在物換星移的流年輪轉裡,永不改變。

小小野菜,哺育了我的童年!感恩,我的遇見!

作者簡介:張梅,女,執教20多年依舊喜歡站在三尺講臺揮灑汗水的小女人。平時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安於一隅,聽著音樂,寫暖心的文字。

野菜記憶

文/楊鳳蓮

一年的鶯飛草長,一年的綠衣影翔,在經過一場磨難後,悄然入場。望著窗外那片綠意盎然的生機,那片青蔥的記憶豁然湧立。

年少的輕狂和歲月的洗禮,在那片帶刺的槐花香味中迴腸。記得小時候每到槐花開的時候,我都會把高高的杆子劈開後,加上小木棍當支架,用繩子捆好,這樣做成了夾子。於是那一串串白的似雪的槐花,在木夾的轉動下憑空而落,。那時的槐花,有青色花蒂和紅色花蒂兩種,紅色花蒂的最甜,每次花落我都會先吃上幾口,那種香甜的味道,在唇齒間留下的清香,在多年後還是那麼的切入肺腑。

每次的採摘,我的收穫總是滿滿的。那時候不知道樹的疼痛,每次的採摘都是槐樹的重生,被夾落的枝葉橫七豎八的躺滿一地。

回家後我把傈好的槐花,在水中清洗乾淨,看母親放入鹽和花椒麵攪勻,再放入適量的麵粉,我升著火,看母親放入油,油熱後隨著次啦的聲音,槐花在飄香的翻滾中逐漸金黃,每次我都是饞的流口水,不顧煎好後的熱燙,兮兮舒舒的吞入口中,那份純真的記憶,和那份香甜的味覺,總在不經意間難忘。

一段記憶經過一段成長,一篇文章記載一個夢想,那些久去的歲月,在清純中帶著孩提的快樂,帶著青蔥的時光,在茫茫宇宙中遠去,而那時的香甜,一直在心底珍藏。

今又槐花飄香,似雪飛揚,而入口的花朵,卻不再當年的甜香。

作者簡介:楊鳳蓮,1970年出生,淄博市,高青縣高城鎮人,個體私營者。愛好文學詩歌。

野菜記憶

文/孫昌國

我似乎是沒有什麼資格在這個題目上大書特書的。因為我沒有經歷過靠野菜救命的苦難歲月,也沒有對哪一種野菜的味道念念不忘的情結。

現在的我更是個無肉不歡的人,任何的素菜在我的世界裡都比不過肉的誘惑。所以我所有的對野菜的回憶,都只是停留在童年裡嘴巴的閒不住,也就是嘴饞的概念上。

自幼在農村長大的孩子,發現吃的能力都是從娘胎裡帶出來的,從第一縷春風路過田埂吹出來的那個有甜味兒的嫩芽兒開始,到雪花飄落打掉的樹杈上最後一個柿子,基本上沒有什麼能逃過我們的嘴巴。

印象中,第一茬入口的野菜應該是各種各樣的「芽兒」,花椒芽兒、香椿芽兒、核桃芽兒,還有剛冒頭的酸棗芽兒、楊柳芽兒、薄荷芽兒……那時候,只要一放了學,漫山遍野都是一幫眼裡冒著綠光的饞嘴娃娃,各種各樣的芽兒摘回家,清水一焯,掛點麵糊糊油鍋裡走一遍,套用現在最時髦的一句話說,真是「色香味美,入口即化」啊。當然,吃完了以後還往往會招致一頓胖揍,因為所有的美味都是不知道「禍害」了多少人家的樹苗子才弄來的。

等到「芽兒」長成了葉子,長成了花骨朵兒,田埂上、河溝裡、林子邊的各種野菜就爭先恐後地冒出來了。

北方的土地上野菜大概也都差不多,白蒿、薺菜、苦菜、婆婆丁是最早生長的野菜,薺菜一般都是弄回家擇乾洗淨,煎雞蛋或者包水餃,苦菜和婆婆丁除了偶爾老爹會拿幾棵蘸甜醬吃,剩下的大都是剁碎了餵了雞鴨鵝。我最想重點說說的是白蒿,我們老家有句話,「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拔了當柴燒」,說的就是白蒿的成長過程,而介於茵陳和蒿之間的階段的白蒿,是最好吃的,無論剪、炸、蒸、煮都不會辜負了我們的味蕾,最簡單的把白蒿洗乾淨了撒點白鹽味精,倒點醬油醋稍微涼拌一下,都能回味悠長,這也是我能念念不忘的為數不多的美味之一。

至今都很懷念兒時挖野菜的情景。遍地無主的野菜,可以放心大膽的隨便挖掘,不必擔心誰又會找上門而受皮肉之苦,對於一群天真無知、貪婪的少年來說,是一種誘惑性的賞賜,每個人能採擷的就不僅僅是滿筐的野菜了,更重要的是收穫到了一份春天的心情。

接踵而至的,就是產量最豐富的榆錢兒和槐花了。農村的田間地頭,房前屋後最不缺的就是榆樹和槐樹。每到收穫的季節,哪個樹杈子上都會有一個大把大把往嘴裡捋著吃,把肚子撐得溜圓的猴孩子。而可能是經歷過特殊年代的原因吧,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們都對榆錢兒和槐花有著別樣的情感,每逢此時,都會鄭重其事地採摘下來蒸鍋榆錢兒窩窩頭,包一籠槐花餡兒的大包子,有沒有人喜歡無所謂,反正紀念的意義比品嘗的過程更多一些,所以直到現在我都認為那味道的確不怎麼樣。

吃完了榆錢兒槐花,螞蚱菜、灰灰菜、仁生菜,還有長在河邊的掃帚菜、火芹菜,長在石頭縫裡的山韭菜、野蒜薹,又會陸續走上農家院裡的飯桌子,況且傳承了千百年的,各式各樣的吃法,總不會讓我們的嘴巴失望。有時候細想想,和現在每天絞盡腦汁想著養生想著吃綠色食品的一些人比起來,那時的鄉裡人過的簡直就是神仙的生活了。

再然後就是滿樹的青果兒,遍地的雛瓜兒開始孕育了,對於大自然賜予的美味,我們自然都不會輕易放過,但那些好像都不屬於野菜的範圍了,不再過多贅述。

原諒我把一篇本來應該是滿盈著野菜香味的文章寫的如此寡淡。「藝術源於生活」,三十大多的年紀裡,實在裝不下太多的回憶,而在這不多的回憶裡能給野菜留一席之地,已實屬不易。但是這也並不妨礙在我記憶的心壁上烙下野菜的影子,讓我像牛反芻那樣反覆咀嚼回味。

停筆的時候,窗外已然飄來了一陣槐花的香氣,心底一個念頭油然而生:趁這個假期,一定要給自己弄盤槐花味的水餃嘗嘗。

作者簡介:孫昌國,筆名大木,博山區作協會員。一個情寄詞斟句酌,寓樂字裡行間的八零後。

【博山區作協】佳作選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焦點

  • 「有味道」的野菜你愛嗎?
    名字陌生不算,「蕺」也不知道念啥……別怕!「蕺」與「級」同音,而蕺菜的別名是「 魚腥草」「折耳根」,是不是恍然大悟了?前世:清新美麗的野草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樣,最初都是從菜市場認識它的,以為它就是一根根有節的、白生生的細長條,因為菜場賣的只是它的嫩根莖。
  • 一戶苗家春季野菜食譜的裡外講究
    而3、4月間吐出的嫩芽,具有特殊芳香,3月6日於吳用民家菜園內品嘗,入口有渾厚的香味,漸次傳來類似胡蘿蔔的香味,張成解釋五加科與傘形科很接近,兩者可能含有類似氣味也不奇怪。清炒五加皮是張成幼時住在龍潭苗寨的清晰記憶,「小時候腳板快,姐姐在鍋沿炒,我去籬笆現採,也來及」。可能再無其他野菜有如此便捷之徑了。鍋熱後,現採,洗淨,茶油翻炒,清香之氣四溢,再多苦愁之事,也拋之腦後了吧。
  • 幾種常見的野菜,你知道有幾種?
    而且,素食佔據了半壁江山,在素食中,很少有人能吃到常吃的野菜,特別是在舊社會,當人們因為食物而挨餓時,野菜就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樓林立,土地減少,城市化進程加快,你還記得你吃過什麼野菜嗎?也許,那不只是野菜,而是一種曾經代表的記憶。
  • 四月 野菜 薺菜餃
    一邊和同事聊著各種野菜的吃法,一邊挖薺菜。張老師說:「薺薺菜,奶奶挖來頂鍋蓋。」這是她們小時候經常嘴裡念的童謠。那時候,生活困難,家裡窮,一天兩頓飯,頓頓離不開野菜。甚至春天的時候,會挖野菜曬乾,留著冬天吃。四五月,田野裡的野菜基本上就被挖光了……張老師的回憶,對於比她小不了幾歲的我來說,並不陌生。童年的記憶中,每到春天,我們姊妹都會提著籃子到河邊挖野菜。
  • 被你小瞧了的春日野菜,每一道都是米其林大餐
    萵筍口感爽脆,又能吸收其它食材的好味道,切絲、切片、切丁都可以,涼拌、炒食、燉湯滋味也都各有妙處,即使做配飾也是小清新的代言,自帶一種清甜。雖然有春秋兩季萵筍,但是春天的頭茬還是汁水最鮮甜,和春筍、鹹肉等一起煮一鍋醃篤鮮,顏色好看,味道又互相提攜,太誘人。
  • 據說,江西人在春天最愛吃這9種野菜!快來感受一下春天的味道吧~
    薺菜入詩,早在《詩經》內便有了,可見古人很早以前就知道薺菜之鮮美。連陸遊都有「日日思歸飽蕨嶶,春來薺美忽忘歸。」民間還有「到了三月三,薺菜當靈丹」的流傳。在大廚的手中,一棵棵普通的野菜,變幻成各種美味佳餚,給春天增加更多味蕾的體驗。春在玉山,薺菜元子、涼拌薺菜、薺菜餃子、薺菜餛飩、薺菜豆腐羹。
  • 小滿麥齊野菜香
    水肥如果跟不上,小麥就很難有收成,所以漢代有《古歌》雲「高田種小麥,終久不成穗。男兒在他鄉,焉得不憔悴。」把漂泊他鄉的遊子比作缺了水的小麥,充滿了對故鄉的懷念。在土默川農村麥收季節怎麼也得到了小暑季節,小滿時節要給小麥澆水。
  • 春雨過後,田間地頭草叢中有一野菜,人稱「地木耳」,你吃過嗎?
    春天來了,鄉村裡有很多好吃的美味。每到春天,家裡的菜園裡沒什麼好菜吃了,我們就會到處採摘野菜,在農村老家有很多野菜可弄,如蘆筍、蒿子、竹筍、薺菜、地木耳等。多得數都數不過來了。春天裡大地一直春雨綿綿,很多人都討厭下雨天,因為下雨天不只會給我們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但是,在很多農村的小河邊或者田間地頭草叢中隱藏著一種野菜,在大雨的滋潤著慢慢甦醒、舒展、生長著,這種菜我們那叫「地木耳」,你吃過嗎?我已經快三年沒有吃過地木耳了,記憶中的地木耳混合酸菜一起炒至,細膩的菌種被酸菜湯汁包裹,辣味混合,入口軟綿細膩,有鹽有味,非常美味。
  • 童年記憶裡的地瓜藤
    電話裡,老外婆絮絮叨叨的說了一串諸如地瓜藤之類的草藥名字。聽著聽著,童年時代那些鄉村生活的回憶又浮現在眼前。 幼年的我很是貪玩,每天總會很長一段時間在山間田野遊蕩嬉戲,採食野果野菜。其中每年六七月間,田間地頭草叢中那悄悄散發著馥鬱甘甜的香氣的地瓜讓人記憶尤為深刻。
  • 湘西苗寨的春季野菜食譜
    如嫌味道不夠濃烈再來一茬魚腥草,拌辣子、醋吃,就對湘西春天風味也深有體會了。湘西野菜不僅在調劑脾胃上,薤白豆腐湯是管飽的,也是白事宴席上必上的菜。但這道菜如果出現在苗家喜宴上,主人會撤宴喊打的。讓張成記憶深刻的是,幼時在山中採陽荷,或引種於菜園內,每次採之,必挎著籃子,往寨中各親屬送去半碗,雖不甚昂貴,但吃個新鮮,親友之間,也依就野菜熟絡起來了。吳用民的籬笆菜園不僅提供新鮮的五加皮,尚有灰白毛莓、紫蘇、金銀花等圍攏,紫蘇是去腥羶的佐料,而灰白毛莓應是攀援自生,夏天時常結出紅色「泡果」,是兒童取食的酸甜野果。嘗食野菜,不應遠出家門,亦可實現了。
  • 這5種野菜長得不起眼,卻是很多城裡人眼中的寶,味道鮮美口感好
    這5種野菜長得不起眼,卻是很多城裡人眼中的寶,味道鮮美口感好隨著春天的到來,萬物也慢慢的開始復甦,很多野菜也隨之上了人們的餐桌,農村人吃野菜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只需提著個籃子上地頭或是田頭去挖就好,而城裡人只能靠買了,野菜吃的就是一個時令新鮮,過季了即使有大棚種植的也不是那個味。
  • 清酒的味道,每一瓶都不一樣?
    「每一次品酒,都是先聞味而後入口,於是在品味了氣味之後就會對口感有了期待,如果最後是口感辜負了開始的香氣是不行的,這該是多麼讓人失望的一件事。」在山本看來,品鑑的過程就是在找尋香氣和味道的平衡點,以及酒中所能嘗到的複雜程度。
  • 春天必吃的14大黃金野菜,這幾種野菜都是治病仙草
    革命戰爭年代,馮白駒將軍率領的瓊崖縱隊,能在五指山區堅持革命鬥爭 23 年紅旗不倒,靠的就是這種野菜充飢,故名「革命菜」。《本草綱目》記載:茼蒿「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利腸胃」。每年春、夏、秋三季,可摘其嫩莖葉、幼苗炒食,葉子綿綿的富有肉感,葉柄脆脆的,甜滑可口,味道極美。
  • 如果覺得春天不夠滋味,就去吃山野菜吧
    春天來了,萬物復甦,植物發芽,野花爭先綻放,各類野菜也如雨後春筍般生長。
  • 這種野果在記憶中的一種孩提時代甜甜的味道,你吃過嗎?
    這種野果小時候我們叫「黑蛋蛋棵」,它結的果實到了秋天就會由青色變為黑色,就像自行車輪軸裡面的鋼珠子大小,味道很甜。記憶中的一種孩提時代甜甜的味道,是童年的一種難忘的樂趣。現在,好久不去田野,也好久沒有品味這種童年的味道了。
  • 鹽池人都摘野菜走~這幾種野菜再不抓緊吃,就得等明年了!
    小蒜又名野蔥,細如髮絲,又藏身茅草叢中,儘管山坡、地角都有,仍需低了頭仔細搜尋。拿野蔥炒過雞蛋,炒過豬肉,一縷辛香,讓蛋香、肉味錦上添花,家裡人沒有不誇的,要緊的是材料,不喝肥料不吃藥,餐風飲露修煉出來的那縷蔥香,稀罕。
  • 臨武遍地都有的野菜都是天然藥,吃對了比什麼都強!
    它的莖葉長得很像蒜,也有蔥﹑蒜的味道。其作用是通陽化氣、開胸散結,抑制高血脂病人血液中過氧化酯的升高,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小根蒜吃法有小根蒜拌豆腐,或熬點小根蒜白木耳粥。上餐桌的穿心蓮是菜用穿心蓮,雖然都有清火的功效,而藥用穿心蓮不能食用,菜用穿心蓮是人工培植的野菜,在各大超市都能買到。穿心蓮中含有穿心蓮酯等天然消炎和抗病毒成分,對流行性感冒、肺炎、咽喉炎、口角炎等都有預防和治療作用。穿心蓮吃法很多樣,麻油涼拌、蒜蓉清炒或者涮火鍋等。
  • 南京人的餐桌,野菜從不缺席
    用鹽水鴨和烤鴨來代表南京的「市井味道」不免有些以偏概全,但把野菜用作南京人「野魂」的代名詞卻當之無愧。正如皮埃爾諾拉所言,「找尋日常場所中藏匿的文化記憶,是挖掘一個區域認同感和歸屬感的最佳方式。」想要了解南京人,你只需在各大知名不知名的景點走一走,便會發現他們對「挖野菜」的熱情遠比你想像得高。獅子山不僅有高貴的閱江樓,也有昂貴的香椿頭。中華門附近幾叢馬齒莧羞答答地耷拉在城牆根。
  • 春食野菜:春天裡最不可辜負的美味
    但是對野菜的紀錄往往零散混亂,最成系統的,恐怕還是南京人口中的「七頭一腦」了。「頭」指的是嫩莖葉等植物的新生部位,南京傳統的「七頭」分別指的是枸杞頭、馬蘭頭、薺菜頭、香椿頭、苜蓿頭、豌豆頭、小蒜頭,而蕨菜頭則也成為新興的野菜;「腦」則是稱呼菊花腦。這些野菜們,每年都要在江南人的春盤裡鬧騰上一回,講科學講情調的吃貨們,可不要辜負了這一年一度的盛宴啊!
  • 周口有故事:尋味周家口 記憶中的老城味道
    映象網訊(記者 金江濤 實習生 丁陽光)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每座城都有自己的「小城故事」。周口,古稱「周家口」,沙河、潁河、賈魯河三川交匯之地。周口每一個街頭巷尾,都蘊藏著「周家口」歷史過往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