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聲幕後大人物系列報導
幕後人士是音樂界的「隱身人」,他們隱藏在你所聽到的動聽旋律背後。比起歌手,他們似乎更不為人知,但實際上,他們是音樂界不可或缺的「半壁江山」。
今天起,街聲大事與臺灣地區Blow吹音樂聯手推出幕後大人物系列報導,解密這些幕後英雄的故事,也讓大家發現音樂的真正奧妙所在。
這些幕後大人物可能是製作人、錄音師,或者 A&R 、設計師……你聽到的那些美好音樂,都有他們的專業貢獻。
鍾成虎,添翼音樂創辦者,曾經擔任陳綺貞、盧廣仲等人的唱片製作人。他出生於1970年代,經歷了迥然不同的音樂時代,從樂手到製作人,他的音樂專業軌跡,可以讓我們看到也許你未曾看見的音樂背後的故事。
2018年初,臺灣地區音樂人林生祥在個人臉書上,上傳了一張二十年前的舊照——鍾成虎在大安森林公園的舞臺上。隨照還附上一段深刻的話:「回想我當年第一次與小虎(鍾成虎)見面,看到他彈吉他的樣子,我就曾跟朋友說,小虎應該是我見過1971年以後,最有天份彈得最好的吉他手。」
拍照當時,林生祥與鍾成虎兩人都還是觀子音樂坑的成員。轉眼之間二十年,林生祥在 Legacy Max 舉辦紀念出道二十年的演唱會,鍾成虎也從他的樂團成員變成特別來賓。
臺上那位「最有天份彈得最好的吉他手」和二十年前一樣全身黑,手上的吉他也是同一把——傳承自父親的紅色 Fender Stratocaster 。唯獨多圍了一條圍巾的他開口表達義氣,像是在回應生祥寫給他的頌讚:「不管怎樣,我一定要來,我一定要來支持生祥,一定要再來聽他唱歌。我是他的歌迷,跟你們一樣。」
1997 年 10 月 17 日,鍾成虎在「過莊尋聊」臺北場的舞臺上(照片翻攝自林生祥臉書,攝影:曾年有)
他曾經掙扎自己是否要全身心做音樂
鍾成虎所創辦的添翼音樂,在距離臺北小巨蛋不遠的大樓內,進門是開放式的辦公桌,訪問就相約在桌旁的一間小型錄音室。
同樣一身黑,進門的鍾成虎臉上掛著親切微笑,坐向斑駁的皮椅說:「我是一個蠻虛無的人,我比較喜歡抽象的事情。」不管聊到什麼話題,他總是愛用「抽象」來形容自己。若得要具體形容鍾成虎的人格特質,始終不變的應該是「義氣」。
關於鍾成虎最早的專訪紀錄,可回溯至當兵之前的觀子音樂坑時期。訪問提及他在高中的幹架事跡,他解釋當時的外在動機多半是為了朋友:「我也不怕我會受傷,我比較在意的是,我跟人之間的感情。」臺灣地區社會重視情義的草根性格,或多或少在他身上浮現。
這天的鐘成虎一身是黑,唯獨頭髮比過去長黑髮中又多了些白髮
四十四歲的鍾成虎,出身自臺灣地區傳統的樂師家庭。父親是西門町鳳凰歌廳的大領班 Masa ,全盛時期出來吃飯一次是一百多人。家學淵源所致,鍾成虎從小就開始學習古典吉他,他說:「我以前練吉他也是用墊板剪成的 Pick 。」雖然彈吉他的「家私」跟父親一樣,但家裡起初是反對他從事音樂這條路的,畢竟鍾成虎是家族裡少數會念書的孩子,可上了淡江大學,他又覺得該做音樂:「我是念財金系,所以我很多同學都在銀行上班。他們都在銀行上班,我去也不會有什麼差,我就覺得我要做音樂。」
是否要全心投入音樂,內心多少還是有些掙扎,鍾成虎會給自己制定練習目標:「老天爺就給我一個 Sign 。我這個事情搞不定,我就不玩了。可是我每次這樣想,我就好像又練起來了,然後可能就有下一個目標。」
他拿下了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
退伍之後,鍾成虎被董運昌找去當陳珊妮的伴奏,後來還去做 F4 的場子。他說:「因為就像我跟你講,我其實還蠻抽象的。我就覺得還蠻無所謂的,不一定要一定幹嘛。」
鍾成虎與陳綺貞是在香港的一次合作演出後相熟的,從此兩人成為固定的創作夥伴。當時的魔巖唱片於 2001 年宣告結束,鍾成虎參與的陳綺貞第三張專輯《吉他手》,成為該廠牌發行的倒數第三張專輯,呼應陳綺貞後來曾說:「 3 是神秘的數字。所有人,特別是藝術創作者,都要學會與 3 共處。」
「然後她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那時候突然間就沒有了唱片公司,」鍾成虎回想起當時說:「所以就弄了工作室,等於是製作公司。」
鍾成虎是《華麗的冒險》的幕後製作人,當年這張專輯入圍了第17屆金曲獎五個項目,拿了最佳專輯製作人獎、最佳音樂錄像帶導演獎兩個獎
2005年,他們在淡水的李雙澤故居「動物園」完成的《華麗的冒險》正式推出,收錄傳唱度極高的《旅行的意義》,不僅引發一股「都會民謠/清新民謠」風潮,也替他拿下當年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證明他製作獨立創作人的實力。
自認創辦廠牌的過程很隨性,重感情的鍾成虎這樣解釋成立添翼的主要動機:「因為我比較不是一個習慣被照顧的人,所以我和人之間的相處,可能就會變成我比較習慣去照顧別人。」當時也有參與《華麗的冒險》錄製的音樂人奇哥說:「添翼一直給我兩個感覺,一個是對樂手很好;第二個就是付錢超快,我覺得這是經營者必須去做的。」這正是他身兼樂手與照顧者所屢行的正義。
我自己會去找一些製作上的趣味
回想十年前,《超級星光大道》在臺灣地區興起選秀熱潮,鍾成虎在這樣的背景下,幫在「金韶獎」相遇的盧廣仲四處叩門唱片公司都碰壁,原因之一是唱片公司都想要做選秀節目裡面的歌手。
「你聽到一個樂團或一個歌手,可是你問過三家音樂公司,他們都沒有興趣,那你應該就知道這個可以做。」鍾成虎已經忘了從哪本書裡讀過上述的話了,和陳綺貞的故事一樣又碰到 3 這個數字,他實際驗證了這個假說。
談及這次音樂製作,鍾成虎多說了一句很玄的話:「不要讓不該出現的東西出現。」他認為當時流行音樂的配器使用太多,因此希望有比較特別且純粹的聲音,但怎麼樣把獨特的愉悅氣質落實到製作?
「我自己有去找一些製作上的趣味,自己有去建立一些原則。比方說我所有的 groove 都沒有『直』的,我的 groove 都沒有純正的八分或十六分,全部都是 shuffle ,很多那種黑人的節奏。」
鍾成虎說:「我自己有去找一些製作上的趣味,自己有去建立一些原則。」
鍾成虎還舉了一段有趣插曲:「我們要出專輯的時候,還有跟我討論過說,他媽媽希望他可以穿西裝,因為要出唱片嘛,他就很可愛,跟我討論這個。」但他卻說服了對方:「現在的你要穿短褲比較好,不必跟別人一樣,我們要有自己的樣子。你要西裝我可以另外送你,可是我們這一張可不可以不要穿西裝?」短褲因此成為最鮮明的視覺符號。
如何把好歌替音樂人救回來
「我看到綺貞的演唱會,我看到臺下很多人是在哭的。」陳綺貞曾說過:「當時我參加校園表演,在後臺等待的時候,錄下的 demo ,但我覺得寫得很不好就一直沒處理。有次在選歌的時候,小虎不小心聽到這首歌,他說這首可以做得非常好聽,我當時很疑惑……」那首被救回來的歌曲正是《華麗的冒險》。
能從一堆創作者放棄的 demo 之中挖掘到寶物,顯然得功歸於鍾成虎的特殊性格:「我儘量都只看優點,我不太會看缺點,好的製作人聽到歌,看到歌手就知道要去哪裡了。」他將創作者與製作人的關係,用國王與將軍的角色比喻:「創作者應該是 King,製作人就比較像將軍,我覺得真正好的創作者,他的作品會跟你說,我要攻打哪裡,將軍們就要去完成。」
「創作者應該是 King ,製作人就比較像將軍。」鍾成虎說
鍾成虎認為成為一位好製作人的關鍵是「同理心」,一首歌曲為什麼會這樣寫?「我的認知裡製作人要有很深刻的同理心去理解歌手,以及詞曲,或是樂團、編曲、人聲,還有你對音響學的知識,聽眾經由聽覺的畫面給營造出來,引導他到一個特定的情緒裡面。」
雖然創作者是國王,但製作人某時候還是要有領導的功能,必須要建立自己的看法與建議。陳綺貞從 2016 年開始的「房間裡的音樂會」,其中有段完全不插電的段落,正是公司跟她提出的想法。
「她(陳綺貞)有她的複雜,可是她不會為了複雜而去複雜,她是要服務她要表達的情緒。所以有時候是她歌詞到哪裡,她就會用這樣的音。」能專注在他人優點上的鍾成虎認為,很多人以為陳綺貞的歌曲只是簡單、清新的民謠,但是影響她比較深的卻是爵士樂,她甚至也會創造一些和弦,這都是被多數人所忽略的。
吉他英雄在臺北遊蕩
假如你聽過觀子音樂坑的現場,或許會發現當年鍾成虎的吉他比現在更狂更粗,好似他怕自己想傳達的訴求喚醒不了世界。那是一個仍需要「吉他英雄」的年代,「都會民謠 / 清新民謠」風潮還要晚好幾年才會興起。身為吉他手的鍾成虎卻早已開始轉變了:「因為像在觀子的時候,我們要表現的是憤怒,跟比較強烈的情懷。所以自然而然會被『啟動』。但遇到林強找我做《千禧曼波》的時候,我覺得就是啟動我的另外一個地方。」
許多人不知道,電影《千禧曼波》的開場,舒淇無憂無慮地走過陸橋時,配樂〈A Pure Person〉中那帶有「禪意」的電吉他正是出自於鍾成虎之手。他說自己彼時剛退伍,急欲擁抱自由,曾過了約三個月人生最「抽象」的日子——每天隨便搭上一臺市區的公交車,沒目的地晃,甚至跑去文具店買星盤,再衝去擎天崗看星星:「那個時間對我來說,其實幫助蠻大的,是蠻有養分的。」
少年時期有這樣的經驗,見到音樂人有創作上的瓶頸,鍾成虎便建議旗下藝人多出去看看:「我就常帶藝人去大稻埕,去吃一些小吃。我們都用走路的,走很遠,從公司走到臺北橋,然後再走回來。」
鍾成虎回想小時候會寫歌安慰自己,在往返學校的路上開心歌唱,卻從不敢唱給別人聽。於是他很羨慕身邊的音樂人這樣放得開:「可能我自己就很需要這種快樂的吧?」
「你在創作者的身份之下,另外一個點還是一個人。千萬不能忘記自己是人,不能自以為就只有寫歌這件事情。最重要的應該是愛吧?不管對什麼東西都還要有這個最基礎的情感,有愛這件事情並不需要被提醒的,其實是作為一個人要時常提醒自己的。」
如今的添翼也以「如虎堂計劃」培養新生的樂團與團隊。他跟當年的樂師父親一樣,靠音樂吃穿、照顧其他同伴。可對於現在擁有的一切,鍾成虎仍說得謙虛:「我一直不是很懂得享受成就,我可能也沒有意識到那個是一個成就。」
轉載自Blow吹音樂,文章小標題及個別文字有所改動。
本文採訪、撰文:王信權
攝影:Yuming
校對:馬外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