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部分,準則部分,作者通過工作要深入、擁抱無聊、遠離社交媒體和摒棄浮淺這四個準則,向我們詳細地闡述如何將深度工作從一種渴望轉變為你日常工作計劃中的常規安排和重要組成部分,活出專注的人生。
準則1 工作要深入
作者發現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礙之一:將注意力轉移到某種膚淺事物上的衝動。
心理學家威爾海姆·霍夫曼和羅伊·鮑邁斯特的研究得出——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的過程中會不斷被消耗。
即你的意志力並不是性格的展現,可以無限制地使用;相反,它恰如肌肉一般,會疲勞。
01 選定你的深度哲學
作者得出結論,要想做到深度工作,首先要培養可以快速進入深度工作的習慣,即選定你的深度哲學。
深度哲學包括禁欲主義哲學、雙峰哲學、節奏哲學和新聞記者哲學。
禁欲主義哲學是指通過摒棄或最小化浮淺職責,從而實現深度工作的最大化。
但適用于禁欲主義哲學的個人是非常有限的。
禁欲主義哲學,讓我想起了禪師、大宗師等歸隱山林的大師們,他們摒棄外界一切的幹擾只專注於自己的修煉。
雙峰哲學是指將個人時間分成兩塊,將某一段明確的時間用於深度追求,餘下的時間做其他所有事情。
雙峰工作者,在深度時間裡,會像禁慾者一般進行高強度、無幹擾的工作;在浮淺時間裡,專注就不再是首要目標了。
雙峰哲學下深度工作的單位時間至少是一整天,早上安排幾小時的時間對於雙峰哲學下的深度工作來說時間實在是太短,因為雙峰哲學下深度工作的本質是將一整塊的時間分成兩塊。
我最喜歡的野生作家大冰,就是一個雙峰深度工作者,他每次在寫書的時候都會閉關幾個月,等完稿後,再回到「大冰的小屋」去過他喜歡的生活。
節奏哲學認為輕鬆啟動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將其轉化為一種簡單的常規習慣。
簡單來說就是養成每天在同一時間段進行深度工作的習慣。
節奏哲學和雙峰哲學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節奏哲學下或許很難達到雙峰哲學下的最高強度深度思考,但節奏哲學更貼合大部分人的時間安排,更加人性化,經過長時間的積累節奏哲學會累積更多的深度工作時長。
我現在踐行的就是節奏哲學,工作時間手機靜音放到抽屜裡、電腦上不登任何聊天軟體,專心工作,下班後統一回復。
新聞記者哲學是指在日程安排中隨時可插入深度工作。
這種方法特指經過專業訓練可以做到隨時隨地轉換到寫作模式。
記者的工作方式就屬於這一類。
這種方法並不適用於踐行深度工作的新手。
以上就是深度哲學的四種方式,各自有各自的適用人群,任君挑選,沒有統一的答案,選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就好。
02 養成嚴格內化的習慣
選定好適合自己的深度哲學之後,接下來就要將其習慣化。
作者指出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養成嚴格內化的習慣。
習慣使進入到深度工作狀態受到的阻力最小,並可以保持更長的時間。
沒有哪一種深度工作習慣是絕對正確的——一種習慣是否合適取決於個人,同時也取決於從事的項目類型。
如何你不知道該如何養成深度工作的習慣,你可以通過思考以下三個問題得到答案。
你將在何處工作,工作時間多長?選擇一個專門用於深度工作的場所有助於習慣的養成,比如圖書館、會議室等。
工作開始之後你將如何繼續工作?立下深度工作時的規矩,比如深度工作時不使用任何網絡。
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可以設置獎勵機制,比如深度工作一段時間之後獎勵自己一杯咖啡或者自己喜歡的美食。
找到適合自己的習慣需要一定的實驗嘗試,所以不要害怕麻煩。每次嘗試的時候,你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段,比如一個周或者21天。
脫離自己之前早已習慣的舒適圈重新養成新習慣的過程或多或少都會有點痛苦。
我向你保證,這樣的努力是值得的:一旦你培養出正確的習慣,影響將極為深遠,將會產生質的改變。
(來源:百度)
生活有時候是需要儀式感的,踐行深度工作亦是如此。
03 踐行深度工作
接下來作者又從要有大手筆、不要獨自工作、像經商一樣執行和圖安逸這四個方面繼續幫助我們去踐行深度工作。
在深度工作的世界裡是一種有趣但卻有效的策略:要有大手筆。這個理念很簡單:
對周圍慣常環境做出巨大改變,輔以可觀的精力或金錢投入,都只是為支持一項深度工作任務,由此你也提升了這項任務的外觀重要性。這種重要性的提升,降低了你的大腦繼續拖延的本能,並注入了激勵和能量。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在完成《死亡聖器》的過程中就大手筆過。
(來源:百度)
因為《死亡聖器》是《哈利·波特》整個系列中的最後一部分,要串聯起此前的6本書,需要完全的專注,但在她寫作的過程中總是會受到各種幹擾,孩子的吵鬧、狗狗的叫聲以及各種訪客。
為了擺脫各種幹擾,J.K.羅琳決定做一點極端的事情,將大腦的關注點專注到寫作上,她入住了愛丁堡市中心的五星巴爾莫勒爾酒店套房。
優雅的環境確實讓J.K.羅琳的寫作效率大大提高。
一晚上1000美元,確實是大手筆,但這種形式確實對J.K.羅琳的寫作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說到這你肯定會說我又不是J.K.羅琳,我住不起一晚上1000美元的五星級套房,但我想說的是作者在這裡想要表達的不全是金錢上的大手筆,而是通過一種外在的儀式感,讓我們在踐行深度工作時通過一些外部的力量將自己的注意力全部放在深度目標上,排除一切外界的幹擾。
我每次寫文案的時候都會去圖書館,一是我感覺這樣很有儀式感,通過外界環境的改變告訴自己,現在你要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寫文案上;二是圖書館的環境確實很好,濃濃地學習氛圍、落地窗旁明亮的光線確實有助於快速進入深度工作的狀態。
這就是我的大手筆,希望你也可以找到適合你的大手筆。
(來源:百度)
不要獨自工作,深度工作確實是需要極度的專注,但有的時候跟他人的交流確實會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在考慮如何更好地將深度工作融入你的職業生活中時,在踐行的過程中要時刻牢記下面兩條指導方針。
在深度工作時,恰當的時機可以採用協作的方式,因為這樣可以推動你的成果提升到一個新檔次。與此同時,也不要過分追求交流和積極的偶遇,以免破壞了專注的狀態,因為我們最終還是靠專注從包圍在我們周圍的各種想法的漩渦中提取有用之物。
好多人對於自己的深度工作沒有記錄,也沒有考評標準,往往是在最開始的時候做了好多看似非常好的計劃,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並沒有按計劃如期完成,最終導致完成的結果不盡人意。
所以作者提出,要像經商一樣執行我們的深度工作計劃,需遵循以下4種原則。
原則1:關注點放到極端重要的事情上。要事第一,有一個明確地目標,能夠帶來實實在在的職業收益,也可以帶來更穩定的熱情。
原則2:抓住引領性指標。確定了極端重要的目標之後,你需要衡量自己的成功程度。
原則3:準備一個醒目的計分板。製作一個屬於自己的深度工作時間的計分板,記錄下你完成每項深度工作所需的時間。
原則4:定期問責。通過查閱計分板,養成每周回顧自己一周裡深度工作時長的習慣,理清自己一周裡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好,並以此來調整下一周的工作計劃。
前面講了在深度工作時我們要有大手筆、不要獨自工作和要像經商一樣執行,但我們是人,是人就總會有累的時候,我們不可能像機器一樣可以長時間不知疲倦的工作,所以接下來我們就講一下圖安逸。
為了更好地認識到安逸時光對深度工作的重要性,我們首先來了解安逸時光價值背後的科學道理,安逸時光如此重要的原因如下:
原因1:安逸時光有助於提升洞察力。
研究發現,適時給有意識的大腦休息的時間可以激活無意識的大腦,有時候無意識往往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教授的博士生導師就是在開車時想像出Zinc Finger的結構,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重大憑大腦想像出來的結構,這足以見得無意識大腦的厲害。
(施一公博士生導師Jeremy M. Berg)
原因2:安逸時光有利於補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當你下班後說服你的大腦徹底不再想工作的事,才能讓你的大腦得到充分的放鬆,開始補充能量,為新的一天做好準備。
就像人每天都要吃飯補充所需的營養跟能量,我們的大腦是通過安逸時光來補充所需能量的。
原因3:晚間安逸時光裡放下的工作往往沒有那麼重要。
人每天處於深度工作狀態的時間是有限的,刻意練習理論的創始人安德斯·艾利克森經過研究發現,對於新手而言,每天一小時左右的高度專注工作似乎已經是極限了,而對於專家而言,時間可以長達4小時,但基本不能再長了。
所以每個工作日都給自己設定一個明確的終結點,即下班時間,這樣會更明確地告訴大腦該休息了,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會大大提高深度工作的效率。
(來源:百度)
下班之前做好今天一天的工作總結和制定明天的工作計劃是非常重要的,同樣需要將這個習慣固定化。
很多人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周末的早上瞥了一眼老闆發來的信息,然後一整個周末都會有意識無意識地想起信息裡的內容。
這就是心理學家盧馬·蔡加尼克的實驗研究的內容,未完成的任務主導我們注意力的能力。
所以為了抵抗蔡加尼克效應,我們要做到在下班後堅決不想也不看跟工作有關的任何東西,下班了就是下班了。
定期休息大腦可以提升深度工作的質量。工作時,努力工作;完成時,就放鬆下來。該學的時候好好學,該玩的時候好好玩,放鬆好了才能工作好。
以上就是第一準則,工作要深入的全部內容。深度工作要有哲學,要習慣化,要有大手筆,不要獨自工作,要像經商一樣執行,要有安逸時光。
下次「彎迅讀書」將繼續跟大家分享《深度工作》這本書準則部分接下來的內容。
我是「彎迅讀書」的小米飯,喜歡讀書、喜歡寫東西、喜歡用相機記錄下生活裡的點點滴滴,以上就是我讀卡爾·紐波特的《深度工作》這本書讀出來的、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如果您也讀出些什麼,想要分享些什麼,請在留言區留言或者加「彎迅讀書」的微信「DushuKepu」,我們坐下來好好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