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筆法——執筆的方法和書寫的姿勢

2020-12-27 未名齋主書法研究

書法筆法——執筆的方法和書寫的姿勢

張維民

學書者首先應擺好正確的書寫姿勢和掌握正確的執筆方法。寫字,站著寫還是坐著寫,手怎樣拿毛筆,手指、腕、肘乃至臂、身的姿勢等都會對寫字有影響。這不僅關係到今後能否練好字,而且關係到書寫者的身體健康。

一、書寫姿勢

毛筆的書寫姿勢主要有兩種:一是坐書姿勢,一是立書姿勢。前者主要在書寫字徑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時採用,後者一般用於書寫字徑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時採用。

(一)坐姿

書寫大小在10釐米以內的字或字較小的行草書,可採用「坐勢」。

正確的坐書姿勢,可以概括為八個字: 頭正、身直、臂開、足安。

1.臂開 關鍵是兩臂自然撐開,大小臂夾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關節能輕鬆和諧地配合,身體的力量可以暢通地傳到筆尖;

2.身直 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儘量坐正、坐直。胸口離桌沿的距離約在3寸左右(根據所寫字的大小適當調節距離的遠近)。不可緊貼桌面或彎腰駝背;

3.頭正 頭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證視角的適度,眼睛與紙面距離大致保持在30—40釐米。左手邊按紙,邊調節紙的位置,使正在寫的字始終在眼和手的最佳範圍內。

4.足安 兩腳自然平放,屈腿平落,兩腳平行或略有前後。雙腿不可交叉,翹二郎腿。

坐姿(來自網絡)

(二)立姿

如果書寫大小在10釐米以上的字或篇幅較大的行草書,可採用「立姿」。

立書姿勢是為了懸腕運轉靈活,同時由於居高臨下,視角開闊,便於統觀全局,掌握章法布白。立書姿勢的具體要求為:兩腳稍微分開,一腳略向前,保持好身體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離不宜過遠,左手按紙,右手懸腕懸肘書寫。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應太低,以免彎腰過度,容易疲勞。

立姿(來自網絡)

立式書壁(較少使用),書法教師在大班教學中書寫示範時可應用。

立式書壁,即將紙豎掛在牆壁上站在壁前書寫。其書寫要領和俯寫式差不多,但難度更大。因為面壁而書,為了視覺正確,要求面部與牆面始終保持平行,這全靠兩腿屈伸來調節。再說書壁時,要準確掌握濡墨量,如果濡墨多了,墨汁就會滴下來。由於書壁能更好地訓練運腕用墨技巧,故米芾也主張:「入學之法,在先寫壁,作字必懸手。」懸手書壁是教師板書的一項基本功,師範生學習書法,平時要下意識地作書壁訓練。

二、執筆

1、執筆方法

怎樣拿毛筆,是一個關鍵問題。

實踐證明,「五字執筆法」是實用而科學的執筆法。五字執筆法,把五個指頭的作用,皆用一個字說明,就是:擫、押、鉤、格、抵。

五指齊力,雖然力都注在一根筆管上,但是五指的運用,各有不同。

(yè)指「五字執筆法」中大指的作用。擫即指按之意。以大指骨上節出力緊貼筆管內側,略斜而仰。如吹笛時以指擫住笛孔一般。

押:亦作壓,指「五字執筆法」中食指的作用。押有約束、管束之意。用食指第一指節斜而俯地出力,貼住筆管的外側,位置和大指內外相當,和大指相對地配合一起,約束住筆管。

鉤:指「五字執筆法」中中指的作用。在大指和食指將筆管約束住的情況下,再以中指的第一、第二兩個指節彎曲如鉤,鉤住筆管的外側。

格:指「五字執筆法」中無名指的作用。格有擋住之意。無名指用指甲肉之際緊貼筆管,用力將中指鉤向內的筆管擋住。此動作亦稱「揭」,揭有擋住和往外推之意。

抵:指「五字執筆法」中小指的作用。抵有託著之意。小指襯託於無名指之下,以增加力量,擋住中指的「鉤」。

五字執筆法執筆圖

前人論執筆,「指實掌虛」最為重要。五字執筆法是用擫、押、鉤、格、抵五字來概括說明五個手指的作用,它強調五指各司其職,又通力配合,執筆穩健,使筆能上下左右靈活運動。

李後主(煜)結合「撥鐙法」,加上三個字,並改「格」為「揭」,提出八字法。現補充說明如下:

拒:中指鉤筆,由名指拒定,此上二指主轉運。

導:小指引名指過右。

送:小指送名指過左,此上一指主往來。

上面「擫、壓、鉤、揭、抵、拒、導、送」八字法,精細地解說了各指的執運之理。

五指執筆法的要領是:指實、掌虛、掌豎、腕平、管直。

指實就是手指執筆要有力量,要實實在在地執住筆管,外側四指相互靠攏,骨節向外,密實而不鬆散。拇指中部骨節尤其要注意使之向外凸起,與食指一起持筆,使虎口圓如馬鐙形(或說龍眼),中指與無名指夾住筆桿,小指緊貼無名指,這樣五指一齊用力,執筆既堅實有力,又有助於運筆。執筆要鬆緊適度。太緊,運轉不靈;太松,使不上勁。指實,才能做到「毫無虛發,墨無旁溢,力聚管心,執筆穩定。」

掌虛,就是執筆時掌心要虛空,不能曲指塞掌,無名指和小指都不要貼到掌心,好像手心裡握著一個雞蛋。大拇指和食指間的虎口要張開大些。這樣,運筆就能穩實而靈活。掌虛的目的是使手掌的筋骨肌肉放鬆,否則手指和腕部就會僵直、緊張,不利於運筆。

掌豎,就是執筆時手掌要儘量豎起來。掌豎才能筆直,筆直才能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運轉自如;否則,就會導致筆管歪斜,筆鋒不正,筆畫易成偏鋒病筆。

腕平,是指手腕與桌面要平行。康有為說:「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豎其鋒」。因為寫字時是通過腕部將力量傳送到筆鋒,為了便於運腕,所以要腕平。腕平和掌豎二者是互相關聯的。管直則鋒正,這與運腕、掌豎有密切關係,掌豎、腕平、管直、鋒正,加之懸肘用筆,既靈活又有力。因為運筆的關鍵在於腕力。

唐代唐太宗有言:「指實則筋力平均,掌虛則運用便易」。

2、執筆部位

執筆的高低或說執筆的深淺也是極有講究的。衛夫人說:「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王右軍有「真一、行二、草三」之說。虞永興《筆髓》,云:「筆長不過六寸,一真、二行、三草」,這是約言執筆去筆頭的遠近。唐張懷瓘云:「執筆亦有法,若執淺而堅,掣打勁利,掣三寸而一寸著紙,勢有餘矣。若執筆深而束,牽三寸而一寸著紙,勢已盡矣。」

一般的原則是:寫小字及楷書時,執筆部位可偏下;寫大字或行、草書時,執筆部位可偏上一些,這樣筆鋒運轉幅度大,筆法流轉靈活。如臨寫黃庭經之類小楷可低執筆,離筆頭約一寸;如原大臨寫大小約2~3 cm的行書聖教序及書譜、十七帖等草書時,執筆可稍高,離筆頭約二寸;如臨寫十釐米直徑以上的楷書或大草書自敘帖、古詩四帖等草書時,執筆可更高,離筆頭約三寸。

3、執筆的鬆緊

執筆的鬆緊和運指也應注意,太松太緊,過猶不及。因為太鬆了,筆畫便沒有力;太緊了筆畫便泥滯而不靈活。王羲之主張執筆要緊,執筆緊方能貫力於筆端。蘇東坡主張虛而寬,即執筆要松,這樣便於轉動筆桿。其實「緊」與「松」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的兩個方面。執筆是為了很好的運筆,所以「緊」是指要能很好地駕馭筆鋒,不讓其飄滑無力,「松」是指手中的筆運轉靈活,筆鋒能隨心所欲地變化,字才有韻味。下筆書寫時宜緊,提筆迴旋時宜松。作字須要用全身之力,這個力,只是傳遞一股勁,由背到肘,由肘到腕,由腕到指,由指到筆,由筆管而注於筆尖,使其轉動自如。

4、執筆的正斜

正確的執筆要使筆桿垂直。五指執筆,將手掌豎起直立,就能使手把筆拿直。

掌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常使筆鋒在畫中,則左右逢源,靜燥俱稱。學字既成,猶養於心,令無俗氣,而藏鋒漸熟。筆正,筆桿與紙面基本保持垂直,可保證中鋒行筆,便於調節八面鋒的筆鋒指向。

在運筆過程中,隨著手腕的擺動,筆桿會倒向筆鋒所指的方向,如寫橫畫時筆桿向左傾斜,寫豎畫時筆桿向前傾斜,這就是俗稱的「推筆」,筆桿倒向運筆方向而造成「拖筆」。倒向筆畫的兩邊而形成側鋒。倒向筆畫兩邊的角度過大則會形成偏鋒。在實際書寫中,為求不同筆勢,在起收筆或運筆中也會搖動手腕,應用側筆,即側鋒取妍。

中鋒運筆推筆

5、運筆方法

運筆是書法的根基,若不得其要領,則再怎麼寫也沒用。所以書法以此為重。運筆是應用,執筆是關鍵。宋代姜菱說,「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運腕的方式,又分枕肘枕腕、枕肘懸腕、懸肘懸腕。枕肘枕腕,用於寫小楷。枕肘懸腕,適用於寫中、大楷或小行書。懸肘懸腕是指肘部和手腕全部懸空,常用於寫行、草或很大的楷書。

運筆的方法有三種:一是指運法,即枕肘枕腕;二是腕運法,即枕肘懸腕;三是肘運法,即懸肘懸腕。

指運法:

指運法

指運法是運筆的一個持法,指運法執筆較低。將左手墊於右手之下。通稱枕腕式。亦可放一重厚物於右手腕之下代替,而這樣做,腕部就固定了,只剩下手掌手指部份可動,因此只能書寫細短的筆畫,適合用於楷書小字。但若書寫行草書的小字時,也不適合使用枕腕式。因為此法較不靈活,寫時會缺乏一股流動之氣,無法表現其氣概。總之,指運法書寫時最穩且牢固,可作為練習運筆的第一步驟,由此而進一步至提腕或懸腕,就較容易許多。因此,初學者當多加練習。

腕運法:

腕運法

腕運法就是固定肘部,將腕部提起,一般通稱提腕式。腕運法與中執筆相結合。用此法將腕部提起,活動範圍就較枕腕式大,可以書寫較大的中字或小行書。但也不適合書寫於大字,因為肘部仍著案,活動範圍仍受限制。

肘運法:

肘運法是連肘部一起懸空,以肘部來運筆,一般通稱懸腕式。肘運法用高執筆。此法以肩膀為中心,腕肘均不放於案上,所以最為靈活,活動範圍最大,揮灑自如,易於表現筆力。適用於大楷、行草等書體。總之,懸腕式是運筆的極致用法,如欲盡善盡美,此法非熟練不可,不然大字無法逞其雄勢,行草不得其縱逸,各不得要領是也。

肘運法

提肘作字時,靠腕、臂和指的協調運動來完成,而活動最多的是腕。腕一定要活。腕活,才能使全身之力,通過臂、腕和指貫注到筆尖;腕活,才可以調整筆鋒,才能在上下左右提按、頓挫、方圓、轉折等多變的筆畫書寫中控制住筆鋒,甚至能夠隨心所欲地指揮筆鋒,達到所謂「甩筆頭」的地步。

陳中丞好學書,元章授以提筆法,曰以腕抵紙,則筆端有指力,無臂力也。曰提筆亦可作小字乎?元章笑顧,小吏取紙書黼黻,贊筆劃端嚴,字如蠅頭,而位置規模皆若大字,因請其法。曰:無他,惟自今以往,每作字時,不可一字不提筆,久之自熟矣!

相關焦點

  • 書法筆法論
    關於執筆問題的內容範圍大致是清楚的,只是對於不同的執筆方法有不同的主張而已。這個問題,沈尹默論述較多,其主張也很中肯,但對歷史上的很多主張有排斥的意見。其實歷史上流傳的很多執筆方面的主張,也是前人各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對於書寫執筆規律進行探索所形成的體會,對於書法這項真正的千年工程來說,無論後人如何取捨,它們都是一筆寶貴的經驗積累,至少對於這方面的研究來說具有可供借鑑的價值,而且對於書寫實踐也都具有一定合理成分,並非儘是故弄玄虛,可以兼顧研究與吸收,值得珍惜。執筆問題可能是書法藝術的基礎性技術與生理的資源或寶庫,值得重視。
  • 書法的執筆怎樣才是正確的?「五字執筆法」才是執筆權威
    《論書》云: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縱觀無數書法名家,執筆方法都各有不同,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執筆是有法度的,也是必須嚴格去學習的。學不好執筆,影響的是整個書法學習的路程,一旦養成了不好的習慣,想要改正就十分困難了。
  • 執筆姿勢
    漢朝人拿毛筆,如同攥著拳頭唐至五代主要流行的是二指與三指單鉤式的執筆方法宋代雖以單鉤式執筆為主,但雙鉤執筆法漸興,至元代單鉤法與雙鉤法已呈並行的趨勢我們今天通過古畫來看一下古代書畫大家的執筆姿勢大名鼎鼎的王羲之怎麼拿筆?
  • 書法創作究竟應該三指執筆,還是五指執筆?
    執筆是書法創作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曾經這樣強調:「凡學書字,先學執筆。」唐人張旭教給顏真卿的第一個書法要訣也是執筆(「妙在執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五者備矣 , 然後能齊於古人。」)在書法執筆上,向來有兩個爭論。一是執筆的鬆緊問題,二是執筆的用指問題。前者我們上一講曾經講過,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第二個問題。
  • 書法教學中,什麼樣的執筆方式是比較合理的?
    但由於一般學生接觸毛筆較晚,書法教育中又往往忽視執筆方法和執筆原理的指導,學生執筆不得法,並且難以糾正。因此本人認為執筆教育中,要「法」與「道」並舉,重點闡明執筆之「道」,以加深對執筆之「法」的體會。使「法」與「道」相互滲透,貫穿課堂教育中。這裡所謂「道」即執筆原理。五指執筆就具有以下幾層原理。
  • 「鋒」專題之一:如何執筆?——黃簡講書法
    執筆是用筆的準備姿勢,執筆就是要把筆心處於這一位置上。不管你紙張處於什麼位置,譬如紙張斜過來,那執筆也要跟著斜過來,以保持垂直。你可以看到他的執筆姿勢,還是垂直於紙面的。要注意,很多人習慣了拿鋼筆、鉛筆的姿勢,往往把筆尖向前伸出,造成四面不對稱,改正的方法,你可以請別人來看看。你的筆管是否垂直於紙面,做到四面對稱。1.4什麼是執筆「深淺長短」?
  • 書法中的意趣和率真是最高境界,米芾這三種方法值得學習
    「尚意」,是指人們對書法本質意義的看法,以前,書法多以書寫規矩為根本,尤其是在唐代,幾百年來的「尊法」思想,使得書法成如「算子」般的審美思想,而北宋時期這一現象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儘管「失去」了筆法和「法度」,但書法的「意味」更為深厚,這就是北宋時期書法「尚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 執筆勿難,但求其便——論書法技法
    對於執筆,歷來論書者多有關注,並有許多觀點。蘇東坡曾說:「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歷來執筆的觀點,往往是書家在學習和傳承書法藝術的實踐過程中結合以往書家的執筆觀點得出來的經驗體會。名山也不例外,他認為應該「執筆勿難 但求其便」。這和蘇東坡的執筆觀點應該是相似的。
  • 古人練習書法,從「執筆」到「運筆」,書法終究一個「永」字
    這樣說的基本練習,和前面執筆法,結合起來,那一支筆在手中的形狀便自然是筆管垂直的,手掌豎起的,手腕子平的,臂肘就離開桌面了。這分開的幾種形狀,實際上是聯合起來的一件事。這個簡圖所表示的方法,就是古人謂「有往必收(橫)」「無垂不縮(豎)」的方法。
  • 「提按」的筆法王羲之經常用,卻為何受到眾多書法博導的鄙薄?
    「提按」是書法中非常重要的筆法,很多人練書法都是從「提按」開始的。提筆點畫細,按筆點畫粗。「提按」結合,運用恰當,便能寫出和字帖上類似粗細的筆畫,所以它一直是很受近人推崇的一種筆法。可是,「提按」的筆法卻受到很多人不少書法博導的鄙薄,如孫曉雲、邱振中、陳振濂等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央美院博導孫曉雲女士認為「提按」的筆法是錯誤的,「捻管」(「轉筆」)才是最重要的筆法。她說:「以右手『經典』執筆法有規律地來迴轉動毛筆,令筆畫縱橫自如的方法,即是『筆法』。運用這種筆法,即是『用筆』。
  • 寫毛筆字和書法是兩碼事
    書法和普通的寫字,完全是兩個不同概念。不懂什麼叫書法之前,往往把寫得工整,規矩,好看漂亮的字,說成是書法,把寫這些字的人,也就叫書法家,後來才明白書法和寫字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那些字寫得好的,很正規的,很好看的,還不一定能叫他為書法家,有的不過只是一個「書匠」,一個「寫字匠」,所謂「教書匠」,一樣的意思。
  • 寫字必須先學會執筆,什麼是「執筆五字法」?又適用於哪些條件?
    "執筆五字法"是沈尹黙一生堅持並積極推廣的執筆法,是對唐朝陸希聲闡明的撼、押、鉤、格、抵五字執筆的進一步闡述。沈尹黙結合自己常年的書寫體驗,認為送種執筆法是既符合書寫者生理特點,又能増強筆力的行之有效的科學執筆法。他的第一篇書法理論著作就是對執筆五字法的闡發。
  • 書協主席耗時30多年,終於悟出筆法真相,原來古人是這麼寫字的!
    孫曉雲毛筆籤名版《書法有法》部分目錄倘若你想追求書法藝術的更高境界,就要去探尋古人真實的書寫狀態,以及他們所追求的書法表達,具體就是體現在他們對於「筆法」的理解以及他們對於書法結構的變化方法而古人對於自己的寫字的方法與追求的意趣,用無數的書論加以總結整體,但是從這些書論當中你是體會不到古人具體是如何書寫的,比如我們看下面的幾條書論:
  • 硬筆書法與毛筆書法到底有什麼區別?這些你知道嗎?
    硬筆是指鋼筆、鉛筆、原子筆的硬性材料製作的書寫工具。我國古代便是用刀、石片等硬物刻劃而成,這便是我國最早的硬筆書法。戰國時期毛筆出現後,變為主要的書寫工具,兩千餘年常興不衰近百年來,隨著鋼筆、原子筆在我國的普及,硬筆書法又呈風靡趨勢。這裡,把硬筆書法同毛筆書法作一些淺顯的比較,談一談硬筆書法的特點。
  • 「書法」就是把漢字書寫好的方式方法
    #「書法」顧名思義就是把中國漢字書寫好的方式方法。再嚴肅的說:「書法就是用毛筆、硬筆或其他書寫工具將中國漢字展現出體態與視覺上的一種一門「美學的書寫結構藝術」。中國漢字是從「靜與動,象與形」的物圖展示而來,我們祖先古人具有很強的智慧思維和審美造形形意藝術,是人們對生話的美好表達和文化的嚮往記載。
  • 寫榜書和寫小字有什麼不同嗎?對字構、執筆等有沒有特殊要求?
    榜書因其字數少,難於藏拙,故書寫難度大。然而「貴其所難」,藝術的高境界正是技術上突破「難」處而得以實現的。張建會:寫榜書,與一般字的書寫在執筆、字構上是有不同的,由於寫榜書一般用的是抓筆或提鬥,自然在執筆上有所區別,榜書講求氣象宏闊,在字構上應筆畫緊結,間架開張。寫一般字的運筆動作只在肩、肘、腕、指上,而寫榜書則需身法和步法配合好。
  • 別忽悠了,執筆從來不只有一種方式!
    執筆,是學習書法的第一步。從古至今,隨著書寫條件的變化,執筆法也一直在變,而變來變去,不過都是想把字寫好罷了。今天,我們研究體驗古人以及近現代名家的執筆法,對於我們寫好毛筆字有很大幫助。君不見,有些人為追求「新、奇、怪」,自創各種怪異執筆法,使筆法大壞更其甚也,書法人不可不察。
  • 書寫點畫形勢有哪些?聊一聊書寫的意義
    沈尹黙的筆法理論倡導執筆五字法,講求掌輕腕平,行筆注意提按起倒,這幾個方面緊緊圍繞筆筆中鋒的筆法原則逐次依存而成為一體。學書者精通了筆法,明白了筆法的客觀重要性,能夠自由熟練地運用毛筆,就要進一步求得形勢,就是要講究筆勢。沈尹黙對筆勢的整理主要是區分了"法"與"勢"的不同。對筆勢的理解實際上為書法創作找到了發揮書法藝術性的切入口,明晰了書法家創作的路徑。
  • 竟然有書法家這樣執筆?
    張即之獨特的執筆張即之的執筆,我們從他的書法分析,應該是向右傾側,這按傳統的說教來講,是錯誤的執筆,但好處是不再遮擋視線,不用筆桿是直的,寫字人頭卻是歪的,這種尷尬或許我們許多寫字的人久而久之並不察覺,直到鬧起了頸椎病、肩周炎之後才發覺,可為時已晚。所以在這裡提醒朋友們,稍微關心一下自己寫字的姿態。
  • 不師古法不成我法,看古人如何執筆?
    ▲曾任偽滿洲國總理大臣兼文教總長的書法名家鄭孝胥(1860-1938)執筆姿勢大指與食指中指執筆眀顯,但無名指與小指是否拒筆難判,拒則為四指雙鉤法,不拒則為三指雙鉤法。